《ANGEW |上海药物所周兵/唐炜/许叶春团队设计“变构+竞争”双重作用模式的高选择性RIPK1抑制剂》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1-12-20
  • 细胞程序性坏死(Necroptosis)是一种受控的细胞坏死方式,受体相互作用激酶1(RIPK1)在死亡受体介导的细胞程序性坏死通路中发挥关键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开发靶向RIPK1的高活性、高选择性抑制剂能够为炎症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肿瘤、脓毒血症等的治疗提供新途径。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周兵、唐炜、许叶春研究团队,以处于临床Ⅱ期的RIPK1变构抑制剂GSK2982772为起始,并根据该小分子与靶蛋白中的结合模式特点,开展基于结构的合理药物设计,得到一类作用于双口袋的高活性、高选择性的RIPK1抑制剂。2021年12月16日,相关研究工作以“Potent and Selective RIPK1 Inhibitors Targeting Dual-Pockets for the Treatment of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and Sepsis”为题,在线发表于Angew. Chem. Int. Ed。

      在TNFα诱导的U937细胞坏死模型中,该类衍生物相比较于阳性GSK2982772,抑制活性均提升10倍以上, IC50值达0.5 nM以下。进一步的晶体学研究表明,20/21号化合物同时占据了变构口袋以及ATP结合口袋,合理解释了抑制活性的提升。

      在激酶谱的测试中,在1μM的测试浓度下,21号化合物表现出优异的激酶选择性。在小鼠药代动力学研究中,该化合物表现出良好的药代动力学性质,口服生物利用度>99%。在TNFα诱导的全身性炎症反应模型(SIRS)中,该化合物在保护小鼠体温方面显著优于阳性参考GSK2982772。在LPS诱导的脓毒血症模型中,21号化合物在恢复小鼠体温、存活率以及抑制小鼠体内细胞因子风暴等方面展现出明显优于阳性的药效。

      综上,该研究揭示一类具有新颖作用模式的高活性、高选择性RIPK1抑制剂,有望为全身炎症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的治疗提供新策略。

      上海药物所博士研究生杨向波、路慧敏以及上海药物所-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谢航为文章的第一作者,周兵研究员、唐炜研究员以及苏海霞副研究员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等项目的资助。

      全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epdf/10.1002/anie.202114922

  • 原文来源:http://www.simm.ac.cn/web/xwzx/kydt/202112/t20211220_6313541.html
相关报告
  • 《APSB | 上海药物所李佳/熊兵团队针对特发性肺纤维化合作研发选择性DDRs抑制剂》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1-12-20
    • 肺纤维化是一种由多种不明原因引起的、进展性的、以慢性非实质损伤和纤维化为特征的弥漫性肺部炎性疾病。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异常严重的间质性肺病,患者中位生存期约为2~3年,5年生存率低于30%。目前针对肺纤维化的上市药物仅有两个,即尼达尼布和吡非尼酮。其中,尼达尼布是多靶点激酶抑制剂,存在毒性大、副作用多等问题,吡非尼酮也存在机制不明等不足。此外,这两种药物仅能改善肺功能指标如FVC(用力肺活量)和DLCO(一氧化碳弥散量),治疗效果有限。   胶原作为信号分子在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以及反馈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盘状结构域受体(DDRs)是一类独特的以细胞外基质胶原作为配体的激酶。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靶向胶原受体DDRs可能是治疗肺纤维化的新思路。   2021年11月17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李佳和熊兵课题组在《药学学报》英文刊(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上联合发表了题为“Discovery of 4-cyclopropyl-3-(2-((1-cyclopropyl-1H-pyrazol-4-yl) amino) quinazolin-6-yl)-N-(3-(trifluoromethyl) phenyl) benzamides as potent discoidin domain receptor inhibitors for the treatment of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的研究成果,介绍了DDRs抑制剂的最新研究进展。   该联合团队先期曾研发一类以DDRs抑制活性为主的多靶点激酶抑制剂,用于肺癌的治疗。然而,该类化合物对于安全性要求更高的纤维化、炎症等疾病并不合适。因此,团队采用计算机辅助、电子等排等药物化学优化方法对化合物结构进行了改造,在保留DDRs抑制活性的基础上,去除了PDGFR、FGFR、KDR等具有毒副作用的一些激酶抑制活性,最终发现了化合物47,其具有较好的口服吸收和较为理想的组织分布。在博来霉素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模型上,该化合物显示出良好的抗纤维化效果,优于上市药物尼达尼布。是一个具有较高安全性,药效明确的候选药物,具有深入开发的前景。同时,该团队近期发表于《中国药理学报》的生物学研究(doi: 10.1038/s41401-021-00808-z)也表明DDRs是肺纤维化的潜力靶点,为后续的肺纤维化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上海药物所博士生王琪、复旦大学/上海药物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唐弼熙及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孙丹丹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上海药物所李佳研究员、熊兵研究员、陈丹琦副研究员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基金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中国科学院战略重点研究计划、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等项目的资助。特别感谢上海药物所臧奕研究员在本项目中的工作与指导!特别感谢耿美玉研究员与艾菁研究员对于课题的鼎力支持。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apsb.2021.11.012
  • 《Angew | 上海药物所发展抗甲流H1N1大环抑制剂设计新方法与新技术》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3-03
    •   流感病毒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命健康,对世界公共卫生体系构成巨大威胁。尽管人们针对病毒本身和宿主,发现了不同作用靶点的抗病毒药物,然而,随着流感病毒的变异,已有的抗流感药物面临严峻的耐药形势,迫切需要发展新的骨架分子,特别是大环类分子,以推进抗流感病毒药物研发。   大环类的天然产物现已成为药物先导化合物发现的重要来源之一。由于其具有独特的环状骨架、3D构象受限、适当的刚性和柔性等特点,大环化策略在药物设计中备受青睐。然而,受自然界生物合成途径的制约,天然大环化合物仍然存在着结构多样性不足等问题,从而限制了大环类药物的研发。因此,急需发展新的方法来设计合成结构丰富和生物活性多样的类天然大环化合物,从而加速大环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此前,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杨伟波课题组通过仿生模块化的设计策略成功构建了一系列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大环化合物库。近期,团队以天然产物中广泛存在的苯基吡啶结构和含有α-芳基苯乙酮的环状结构为基础,设计了新型的类天然大环化合物(图1),并通过发展一种新的C-H/O2双活化的反应,将原本需三步的传统反应缩短为一步,极大地加速此类大环化合物的合成。这一反应突破了原本C-H/O2双活化反应只限于两组分的局限性,为后阶段闭环反应提供了新的反应类型。表型筛选发现,部分大环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甲流H1N1活性。   科研团队首先以分子间反应为模板反应筛选得到了最佳的反应条件,并且这一反应条件可以直接应用于后阶段的大环化合物的合成。值得注意的是,反应生成的大环化合物还可以在铜络合物催化下进一步转化为结构新颖的氮杂稠环化合物。通过活性表型筛选,团队发现合成得到的含有α-芳基苯乙酮结构和氮杂稠环结构的大环化合物都具有一定的抗甲流H1N1活性,从而为抗甲流H1N1的大环类药物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此外,科研人员还通过同位素标记实验、对照试验、DFT计算等方式,对反应的机理进行了研究,从而为以后的反应设计提供了指导。相关成果于2023年2月14日于Angew Chem Int Ed杂志在线发表。   上海药物所杨伟波课题组研究生宋必超、杨莉副研究员以及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后郭雪莹为该项工作的共同第一作者。上海药物所杨伟波研究员以及香港科技大学林振阳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上海药物所左建平研究员给与了技术支持。该研究项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218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