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实验室与石油大学建海洋能源实验室》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7-11-16
  • 2017年10月31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国家实验室”)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黄岛举行了战略合作协议签署暨海洋能源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海洋国家实验室副主任宋金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校长操应长出席了签约揭牌仪式。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国家“双一流”学科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也是教育部和五大能源企业集团公司、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校,是石油石化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根据战略合作协议,海洋国家实验室将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整合双方优势力量,充分利用海洋国家实验室在海洋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作用,发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与装备领域的研发优势,共同开展前瞻性的理论与关键技术研发工作。

      座谈过程中,操应长副校长介绍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发展历程,并表示学校目前紧抓“双一流建设”发展机遇,在发展传统优势学科以外,持续加大海洋、新能源相关学科建设力度。希望与海洋国家实验室加快合作步伐,实现双方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宋金明副主任介绍了海洋国家实验室组织架构与科研体系,并着重解读了联合实验室的定位与组建要求,希望能够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海洋能源领域进行广泛合作,以开放的胸怀纳入更多优势研发力量,真正产出能够带动相关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与装备,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能源安全战略作出积极贡献。

      宋金明副主任一行还调研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海洋油气装备、海洋油气工程、声学测井等实验室并参观了学校校史陈列馆。出席活动的还有海洋国家实验室成果转化部、海洋高端仪器研发平台及财务部相关负责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科技处、合作发展处、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石油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负责人。

相关报告
  • 《国家海洋实验室打造海洋强国建设的中国名片》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1-09
    • 2017年,海洋国家实验室继续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助力科技引领突破。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浪潮集团、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中国电信和中国教育网等多家单位,通过多领域协同创新,使智能超算与海洋大数据迈向新的发展时期;加快全球化创新网络布局,推进人类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协同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发组织共建国际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促进南半球海洋环境与气候变化规律认知和预测;携手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建立国际高分辨率地球系统预测实验室,为科学应对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继续实施“鳌山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以重大战略任务为牵引,面向全球汇聚了一支包括26位院士、19位相关人才计划学者、64位国家相关人才计划和17位相关人才计划在内的共计2200余人的高素质科研队伍。   2017年,海洋国家实验室聚焦关键共性技术方向,着力自主研发。围绕“透明海洋”“蓝色生命”“海底矿产”“健康海洋”“深海与极地”等重大战略任务,开展原创性研究;水下滑翔机、智能浮标的核心技术和设备的自主研发取得重要进展;深海Argo研制成功,为我国建立深海Argo观测系统提供了重要的装备支撑;深海基因、微生物、药库及硫化物矿床研发均取得突破;深蓝渔业、近海生态灾害预报及应对技术稳步推进;技术发展带动产出了一批原创性成果,继续与世界顶尖海洋科研机构保持并跑。   作为海洋领域唯一试点运行的国家实验室,海洋国家实验室组织编制了《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发展规划(2018—2030年)》,为我国国家实验室建设提供经验、思路,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做出新贡献。2018年,海洋国家实验室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整合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平台力量,埋头苦干,锐意进取,努力打造海洋强国建设的中国名片,奋力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丽篇章,为建设海洋强国,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 《iScience在线发表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研究成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11-06
    • 爱德华氏菌病是由杀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piscicida)引起并危害全球海水养殖鱼类健康养殖的首要病害之一,引发鱼类大量死亡,对我国水产养殖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因此,深入阐明爱德华氏菌在鱼类中的致病机制是开发各种新型高效防控措施的重要基础,促进水产养殖业的绿色健康发展。近日,Cell综合性开源子刊iScience以“A bacterial pathogen senses host mannose to coordinate virulence”(细菌病原感知宿主甘露糖并调控菌体毒力表达)为题在线发表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科学家主持的研究成果。 糖代谢是为生物体生长提供能量的的基础代谢之一。病原菌往往一方面利用糖代谢生产ATP,促进生长繁殖;另一方面利用糖代谢过程产生的代谢物作为信号分子,调控代谢过程和毒力系统表达,从而促进感染过程。从杀鱼爱德华氏菌野生毒株出发,本论文首先利用mariner家族转座子构建了一个插入位点确定的杀鱼爱德华氏菌突变株文库(Defined transposon insertion mutant library)。利用该文库和转座子插入测序技术在不同培养基、巨噬细胞以及大菱鲆条件下对生长/定植相关的条件必需基因进行系统筛选,发现在该菌中甘露糖代谢显著影响其在鱼体内的定植。本论文进一步研究发现,爱德华氏菌通过其编码的甘露糖PTS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移酶)系统,感知环境中存在的甘露糖,并将其磷酸化生成甘露糖-6磷酸,并转运至胞内。体内的一种新型转录调控因子EvrA能直接与甘露糖-6磷酸结合并受其调控,增强与DNA结合能力,激活由EsrB和EsrC介导的三型分泌系统(T3SS)和六型分泌系统(T6SS)的表达,进而调控杀鱼爱德华氏菌在宿主体内的定植过程,并造成系统性感染。该研究首次报道病原菌通过感知环境中的甘露糖调控毒力系统表达,为水产养殖病害防控技术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围绕着海水养殖业主要病害,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相关课题组紧扣“病原菌如何感知水产养殖环境和鱼类宿主生理变化并进行条件致病”主题,较为系统研究了相关病原菌感知包括温度、渗透压、pH、盐离子等鱼体内、外多种理化和生理信号变化并协调其中主要毒力系统T3SS和T6SS等表达和相关效应蛋白分泌的分子机制,基本阐明造成鱼类病害发生的机理,并进行了减毒活疫苗的理性分子设计,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iScience、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of the United State of America、PLoS Pathogens、mBio、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和Virulence等主流期刊,并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和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相关疫苗产品也获得产业化应用,推动了我国海水养殖鱼类免疫防治体系的构建。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青年科学家王启要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论文发表过程中受到张元兴教授和刘琴教授的大力支持,合作单位为哈佛大学。该研究成果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农业农村部国家海水鱼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等项目经费共同资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