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实验室与石油大学建海洋能源实验室》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7-11-16
  • 2017年10月31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国家实验室”)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黄岛举行了战略合作协议签署暨海洋能源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海洋国家实验室副主任宋金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校长操应长出席了签约揭牌仪式。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国家“双一流”学科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也是教育部和五大能源企业集团公司、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校,是石油石化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根据战略合作协议,海洋国家实验室将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整合双方优势力量,充分利用海洋国家实验室在海洋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作用,发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与装备领域的研发优势,共同开展前瞻性的理论与关键技术研发工作。

      座谈过程中,操应长副校长介绍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发展历程,并表示学校目前紧抓“双一流建设”发展机遇,在发展传统优势学科以外,持续加大海洋、新能源相关学科建设力度。希望与海洋国家实验室加快合作步伐,实现双方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宋金明副主任介绍了海洋国家实验室组织架构与科研体系,并着重解读了联合实验室的定位与组建要求,希望能够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海洋能源领域进行广泛合作,以开放的胸怀纳入更多优势研发力量,真正产出能够带动相关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与装备,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能源安全战略作出积极贡献。

      宋金明副主任一行还调研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海洋油气装备、海洋油气工程、声学测井等实验室并参观了学校校史陈列馆。出席活动的还有海洋国家实验室成果转化部、海洋高端仪器研发平台及财务部相关负责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科技处、合作发展处、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石油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负责人。

相关报告
  • 《国家海洋实验室打造海洋强国建设的中国名片》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1-09
    • 2017年,海洋国家实验室继续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助力科技引领突破。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浪潮集团、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中国电信和中国教育网等多家单位,通过多领域协同创新,使智能超算与海洋大数据迈向新的发展时期;加快全球化创新网络布局,推进人类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协同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发组织共建国际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促进南半球海洋环境与气候变化规律认知和预测;携手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建立国际高分辨率地球系统预测实验室,为科学应对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继续实施“鳌山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以重大战略任务为牵引,面向全球汇聚了一支包括26位院士、19位相关人才计划学者、64位国家相关人才计划和17位相关人才计划在内的共计2200余人的高素质科研队伍。   2017年,海洋国家实验室聚焦关键共性技术方向,着力自主研发。围绕“透明海洋”“蓝色生命”“海底矿产”“健康海洋”“深海与极地”等重大战略任务,开展原创性研究;水下滑翔机、智能浮标的核心技术和设备的自主研发取得重要进展;深海Argo研制成功,为我国建立深海Argo观测系统提供了重要的装备支撑;深海基因、微生物、药库及硫化物矿床研发均取得突破;深蓝渔业、近海生态灾害预报及应对技术稳步推进;技术发展带动产出了一批原创性成果,继续与世界顶尖海洋科研机构保持并跑。   作为海洋领域唯一试点运行的国家实验室,海洋国家实验室组织编制了《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发展规划(2018—2030年)》,为我国国家实验室建设提供经验、思路,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做出新贡献。2018年,海洋国家实验室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整合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平台力量,埋头苦干,锐意进取,努力打造海洋强国建设的中国名片,奋力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丽篇章,为建设海洋强国,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 《央视聚焦海洋国家实验室水下滑翔机海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2-02
    •   1月26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大型纪录片《创新中国》第五集《空海》。海洋的幽暗深处,孕育着不为人知的生命。从制造“天宫”到化身“蛟龙”,中国人梦想飞向太空,也在努力探索深海。水下机器人如何迎击台风,完成“不可能的任务”?在这一集中,天津大学水下滑翔机“海燕”惊艳亮相(34分29秒至41分40秒),徐徐展现中国创造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在台风中心完成现场观测,获得台风过程中的海洋精细化参数信息的全过程。天大团队用科技成果讲述“创新”故事,展现转型与变迁造就的活力,展现新时代中国的自豪与信心。   《创新中国》是一部讲述中国最新科技成就和创新精神的纪录片。全片共6集,内容包括《信息》、《能源》、《制造》、《生命》、《空海》、《潮起》。该记录片关注最前沿的科学突破、最新潮的科技热点,聚焦信息技术、新型能源、中国制造、生命科学、航空航天与海洋探索等前沿领域,用鲜活的故事记录当下中国伟大的创新实践。   在《空海》一集中出现的天津大学“海燕”——“混合驱动水下航行器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又名水下滑翔机,是一种基于精准浮力调控的无人航行器、潜水器。由于拥有国际先进的水下滑翔机一直是建成世界海洋强国重要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因此美国等国对该技术一直进行严密封锁。但“海燕”既打破了国外对我国技术封锁的壁垒,也扭转了我国在某些关键技术上受制于人的局面。   “海燕”,器如其名,相比于传统无人无缆潜水器(AUV),可谓身轻体瘦。它融合了浮力驱动与螺旋桨推进技术,不但能实现和AUV一样的转弯、水平运动,且具备传统滑翔机剖面滑翔的能力(即进行“之”字形锯齿状运动)。无论在续航里程、下潜深度以及稳定性等诸多方面,“海燕”都不输于国外同类产品。   如今,“海燕”率先在我国海洋关键技术与示范应用方面“大显身手”。除了成功应用于“南水北调”水源地水质监测、南海环境调查等国家重大工程和海洋国防建设事业,2017年8月份,7台专门用于观测台风的“海燕”水下滑翔机组网协作配合,先后主动迎击“天鸽”和“帕卡”两大台风,是我国首次使用水下滑翔机获得台风现场的全过程温盐、海流数据,获得数百个观测剖面,结合同步开展的其他综合观测,这些资料将对台风研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至台风逼近时,“海燕”们距离台风“天鸽”中心仅约十公里,实现了台风路过的全程观测。在观测过程中,自动优化并调整航路,在台风区开展高频次的剖面测量,获得台风下的海洋温盐、流速等参数信息。“海燕”在和台风搏斗了20多个小时后,成功带着数据返航,而此次参与观测的“海燕”水下滑翔机在台风中工作正常,未受破坏,表现出很强的可靠性与抗风浪能力。“我心里松了口气,我知道我们这些‘海燕’滑翔机真正经历了一次洗礼,在恶劣的海况条件下生存下来。”参与“海燕”项目研究的团队核心成员王延辉说。   “打破国外垄断,我们的技术一直在不断地进步,并且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不断缩小,这是我们工作最大的乐趣和回报。”“海燕”团队负责人、机械学院学院教授王树新说。团队已经把花费十年研究的“海燕”项目整体搬迁到了海洋国家实验室,在中国最高等级的海洋科研机构,继续从事海洋领域最前沿的科技研究。正像纪录片中所说,“‘海燕’又要出发了,此次目的地是更远、更深的大洋,它们将同国家实验室的其他科考队伍一起,描绘蓝色国土的样貌”。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http://tv.cctv.com/2018/01/26/VIDEAuhaJqSuNkvsjI3geXJN18012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