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海洋灾害综合风险图V2.0发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7-08
  • 近日,根据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最新成果,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基于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海平面上升等5个灾种国家尺度风险评估和区划结果,结合近十年不同灾种在我国沿海地区发生频次、致灾强度及造成损失等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会同有关单位,制作了全国海洋灾害综合风险图V2.0,并予以公布。

    我国海洋灾害高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渤海湾底部沿岸、莱州湾沿岸、杭州湾北部沿岸、浙江中南部到福建北部沿岸、珠江口沿岸、雷州半岛东部沿岸等区域。辽东湾底部及西岸海冰灾害风险较高;渤海湾底部沿岸、莱州湾沿岸受温带风暴潮灾害影响较大,杭州湾北部沿岸、浙江中南部到福建北部沿岸、珠江口沿岸、雷州半岛东部沿岸受台风风暴潮灾害影响较大;此外,浙江台州和舟山、珠江口以东、海南东部地区海啸灾害潜在风险较大。海平面上升加剧了沿海地区海洋灾害风险,特别是天津市、上海市等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沿海地区受海平面上升的影响不容忽视。我国是世界上受海洋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具有灾害种类多、分布广、频率高、损失大等特点。据统计,近十年(2013-2022年),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累计714.3亿元。随着我国沿海地区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口、城市和经济高度聚集,海洋灾害对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海洋资源保护利用带来严峻挑战。制作全国海洋灾害综合风险图有助于提升全社会的海洋防灾减灾意识,可为沿海大型工程建设、涉海空间规划编制和生产生活等提供防灾减灾参考。下一步,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要求,坚持减灾也是生产力的理念,针对高风险区域联合相关海洋减灾主管部门,共同开展海洋灾情预判、重要承灾体风险预警等工作,提出针对性的风险防范措施,提升沿海地区海洋灾害风险防范能力,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 原文来源:http://aoc.ouc.edu.cn/2023/0704/c9828a436882/page.htm
相关报告
  • 《美国NOAA国家环境信息中心发布创新灾害预警制图工具》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12-17
    • NOAA的国家环境信息中心(NCEI)于2021年12月9日发布了一款创新制图工具,可提供美国各地自然灾害危害的县级信息。这一新工具显著增强了NOAA十亿美元灾难网站(NOAA’s Billion-Dollar Disasters website)上的州级数据。 由NCEI使用NOAA、FEMA和学术机构的数据开发的这种交互式NOAA制图工具提供了一个地点对天气和气候灾害(这些灾害可能导致数十亿美元的损失,如野火、洪水、干旱和热浪、龙卷风和飓风等)敏感性详细信息。该工具扩展了FEMA的国家风险指数,以提供50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的每个县和县级别的天气和气候灾害的单一或多种组合的风险和脆弱性视图。 Adam Smith是这项十亿美元灾害计划的负责人,他提到,了解县级灾害风险和社会脆弱性对于减轻天气和气候灾害越来越重要。一个地点的风险取决于几个因素,包括人口、基础设施和自然灾害的暴露程度。脆弱性反映了一个县基于社会经济因素准备、应对和从灾害中恢复的能力。这种绘图工具可以成为居民、社区规划者、应急管理人员和其他决策者的一个参考,帮助他们预防和减轻社区自然灾害。 仅2020年,美国史无前例地经历了22次数十亿美元损失的气候和天气灾害,至少造成262人死亡。截至2021年10月8日,美国已经受到18起十亿美元灾难的影响,直接损失总额达1048亿美元,远高于2020年的成本。自1980年以来,美国已遭受308次天气和气候灾害,总损失/成本达到或超过10亿美元。这308起事件的总成本超过2,085万亿美元,在过去五年中造成7,000亿美元的损失。 NCEI气候分析和综合处负责人Russell Vose提到,数十亿美元灾难的数量和成本不断增加,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风险增加、社会动荡和气候变化。这项工具能够为支持在美国各地拯救生命和保护财产方面提供帮助。NOAA将继续开发此类工具,以便向公众提供权威的气候和数据服务。(李桂菊 编译)
  • 《水合物开采及海洋环境诱发地质灾害机理和风险评估研究现状与展望》

    • 来源专题:岩土力学与工程信息资源网
    • 编译者:李娜娜
    • 发布时间:2024-10-11
    • 深海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能源开采等人类活动和地震等自然因素极易诱发海底地质灾害,威胁重大工程和设施安全,成为制约我国深海水合物资源开发的重要因素。 研究人员梳理了现有的海底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链生演化规律以及多尺度分析现状,并对海洋地质灾害易发性、工程设施易损性以及风险评估现状进行综述。调研显示,现有海底地质灾害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为监测数据的稀缺,并缺乏有针对性的多场多相耦合分析方法和跨尺度问题的数值分析手段;地质灾害易发性和易损性研究中基础数据、评价模型、评价精度都不能满足现有需求;风险评估中评价指标体系不尽客观和科学,且缺乏适用于工程实践的系统理论方法与软件,以及相关的风险控制标准与应对措施规范标准。针对上述问题,研究人员从储层勘探技术,沉积物宏微观本构模型,多尺度数值模拟计算方法和滑坡冲击力动态理论几个方面提出解决方案。并建议采用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和防减灾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实现风险可控的工程开发。同时,借助人工智能等新型手段,提出了多尺度多时空耦合数字三胞框架,为我国下一步琼东南盆地等大型海底水合物赋存区开发提供参考。 通过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水合物开采所面临的地质灾害问题,加强对深水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提高开发水平和效益,从而推动我国成为世界级的海洋强国。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工程地质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