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子刊:科学家首次证实,新冠病毒S蛋白竟是溶酶体蛋白!》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2-12-26
  • 新冠疫情爆发至今已经三年,虽然奥密克戎致病性有所减弱,但新冠病毒仍在快速变异,而变异主要集中在S蛋白。因此,破解S蛋白核心变异对新冠病毒进出细胞的影响,对新冠病毒溯源、抗体疗法、疫苗设计尤其重要。

    近日,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Stephen Gould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在著名期刊Science Advances发表重要研究成果【1】。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是郭晨栩,通讯作者是Stephen Gould,其他研究人员包括蔡尚睿、Yiwei Ai、Maggie Li、Eduardo Anaya、Andrew Pekosz和Andrea Cox。

    通过研究新冠病毒S蛋白在细胞内的转运,Gould团队发现S蛋白是一种溶酶体蛋白,2020年初出现并迅速占据主导地位、成为所有毒株共有的D614G突变并不是对人类宿主的适应。相反,D614G的出现纠正了由早期弗林蛋白酶切割位点插入(FCSI)突变所引起的一系列S蛋白功能缺陷,包括S蛋白向溶酶体的运输。

    Gould团队2020年底曾在预印平台biorxiv上刊登过相关研究结果【2】,是世界首篇提供明确证据表明S蛋白能够重塑溶酶体结构和功能的论文,进一步支持以溶酶体为核心的β冠状病毒进出细胞的机理模型,并揭示了D614G突变作为基因内抑制因子,在新冠病毒进化、免疫、预防、治疗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S蛋白是抗击新冠病毒最关键的蛋白质,因为它识别并介导受体结合,促进病毒进入细胞,依然是绝大多数疫苗的唯一抗原和抗体疗法的首要目标,而且它还一直在快速变异。

    不同于其他SARS相关冠状病毒,新冠病毒在其起源之时或之前获得了FCSI突变,使S蛋白能被弗林蛋白酶介导的加工预先激活,以便其他丝氨酸蛋白酶如TMPRSS2进行切割,为新冠病毒提供了一种新的、不依赖于胞内体/溶酶体的入侵机制去感染细胞,从而使新冠病毒能够通过呼吸系统快速、有效地传播。

    尽管FCSI增加了新冠病毒可以采用的感染机制、可以识别的受体范围、可以感染的细胞类型以及可以传播的途径和效率,但也引起了S蛋白结构的显著变化。由于改变结构的变异几乎总会伴随一些不利的副作用,FCSI会带来有害的特性也就不足为奇了。具体而言,FCSI导致内体/溶酶体感染途径出现重大缺陷,新冠病毒在缺乏TMPRSS2表达的VeroE6等细胞系中复制不良,在连续传代后,迅速出现FCSI逆转突变体【3-7】。

    疫情开始不久,新冠病毒便获得了另一个有利的变异(D614G突变)。这是新冠病毒在人群中传播后出现的第一个变异,也是后来所有毒株共同拥有的变异。它显著增强了新冠病毒的感染力、传播性和病毒载量,奇点网此前也曾多次报道。

    一般来说,病毒会朝着减少其细胞表面表达的方向进化,这可能是因为适应性免疫反应定向选择了能够更好地逃避免疫监视的突变病毒。为了检测D614G是否能够减少S蛋白在细胞膜上的表达,研究人员把新冠病毒原始毒株(WT)和D614G突变株的S蛋白克隆出来,分别整合到一个由四环素操纵子调控的基因表达体系中,并通过两个不同的对照实验(生物素细胞表面标记结合亲和素亲和层析分离,以及细胞表面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发现,D614G使细胞膜S蛋白的表达量降低至原来的三成水平,而这两种S蛋白的总表达量相似。

    众所周知,蛋白质在细胞内的转运是一场零和博弈。鉴于S/WT和S/D614G的总表达水平相似,既然D614G使其在细胞膜的表达量减少了70%,那么它一定是被运输到了细胞内部。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早期新冠患者的血浆,利用不同患者产生的抗体,追踪S蛋白在细胞内的转运。果然,他们在表达S/WT的细胞中发现了强烈的细胞表面信号,而在表达S/D614G的细胞中找到了更多的细胞内部定位。有趣的是,S/WT显示出大量与高尔基体标记物GM130荧光共定位,而S/D614G则高度集中在多个大型非高尔基体细胞器中。

    此前曾有多则报道,β冠状病毒能将宿主细胞的溶酶体转化为病毒储存和释放的容器,所以新合成的β冠状病毒颗粒不是通过经典分泌途径释放的,而是被运输到溶酶体并在那里不断积累,直到被溶酶体胞吐作用大量释放。

    为了确定S/D614G高度集中的细胞器是否就是溶酶体,研究人员做了一系列实验,包括免疫荧光显微、免疫金电子显微技术等,证实了(1)S蛋白是一种溶酶体蛋白并能引起溶酶体聚集,(2)D614G将S蛋白从细胞膜重定向到溶酶体限制膜上,(3)与S/WT相比,D614G导致更多的S蛋白(约1.5倍)转运到溶酶体上。

    研究人员接下来测试了D614G在新冠病毒感染的情况下,是否也会影响S蛋白在细胞内的转运。他们分别用原始毒株和D614G突变株感染Vero E6/TMPRSS2细胞,用免疫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等方法分析,得到了相似的结果。

    至于新冠病毒为什么会发生D614G突变,研究人员认为,该突变出现的时间和重复、独立的起源表明,它的产生正是为了适应新冠病毒进化历程中相对较新的事件,而在新冠病毒的近期历史/史前历史中只发生了两起重大事件:由动物传染到人类,以及新冠病毒特有的FCSI变异。由此推理,D614G出现的原因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对其新宿主人类的进化适应,另一种是为了修正先前FCSI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而产生的进化适应。

    研究人员首先在进化史上距离人类较远的哺乳动物负鼠的细胞中表达了S/WT和S/D614G两种蛋白,并测量了S蛋白的总表达量和在细胞表面的表达水平,得出了与之前一致的结论,从而排除了“D614G是人类特有的进化适应”这一可能性。

    接下来,Gould团队根据几组不同的实验发现,抑制弗林蛋白酶或破坏FCSI,确实恢复了S蛋白向溶酶体运输的能力,而弗林蛋白酶介导的S蛋白切割,导致S蛋白转运至溶酶体的功能出现明显缺陷,并使细胞表面S蛋白的表达量增加约3倍。研究人员认为,D614G通过还原S蛋白向溶酶体运输的能力,抑制了S蛋白转运中与FCSI相关的有害特性。

    在后续的实验里,研究人员利用遗传学方法发现,S蛋白向溶酶体的转运是由其细胞外结构域调节的。此外,Gould团队基于多个对照试验,提供了首个明确证据表明,仅仅依靠S蛋白的表达就足以驱动溶酶体聚集、KDEL受体在溶酶体积累、ER驻留蛋白的异常分泌,甚至可能阻断内吞物质的溶酶体摄取。

    总的来说,从细胞生物学的角度,Gould团队首次证实新冠病毒S蛋白是一种溶酶体蛋白,在β冠状病毒感染的细胞中,除了受体结合、膜融合以外,还能改变溶酶体的结构并重塑溶酶体的功能。

    从新冠病毒进化的角度,Gould团队的研究成果表明,最早出现的两个突变,FCSI和D614G,在功能上是密切相关的。D614G突变的出现是为了修复FCSI引起的不良副作用而发生的进化适应,同时依然允许弗林蛋白酶切割S蛋白并支持新冠病毒在呼吸系统传播。

    Gould团队强调,新冠研究应该拓宽考虑S蛋白突变的遗传和功能背景,虽然所有S蛋白突变都可能代表对其环境的适应,但也有可能是对先前突变的适应。除了研究S蛋白突变对其受体结合、膜融合催化能力的作用,还应该关注这些突变对S蛋白在宿主细胞内的转运及其对S蛋白介导的溶酶体重编程的影响。

    参考文献

    1.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e5085

    2.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12.08.417022v1

    3.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2571797/

    4.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2568027/

    5.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3476327/

    6.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3835028/

    7.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4159616/

  • 原文来源:https://news.bioon.com/article/50e0e5332021.html
相关报告
  • 《Science子刊:科学家首次捕获到狂犬病病毒“善变”糖蛋白的高清结构图》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6-26
    • 众所周知,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发的一种致死率超过99%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狂犬病毒的宿主范围非常广泛,除了感染哺乳动物以外,人类对狂犬病病毒普遍易感。虽然这听起来可怕,但被动物咬伤后及时打狂犬病疫苗,几乎可以100%避免狂犬病的发生。 其实,狂犬病病毒算是个比较古老的病毒了,我国战国时期的医学著作《五十二病方》上就有关于治疗狂犬病的记载。 1885年,随着人用狂犬病疫苗的诞生,以及后来免疫学和疫苗学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使狂犬病已不再让人谈之色变。但打过狂犬病疫苗或家里养宠物的人都知道,接种狂犬病疫苗并不能实现“打一针,终生免疫”。许多人在接种疫苗1-5年后就基本无法检测到狂犬病病毒的抗体。家养小动物也基本上需要每年接种一次。 这是为什么呢? 狂犬病病毒(RV)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成员。糖蛋白(RABV-G)是狂犬病病毒表面唯一表达的蛋白质,正是疫苗引发中和抗体的靶点。然而,狂犬病疫苗是由灭活病毒制成,在病毒灭活的过程中会导致该蛋白发生变形。因此,疫苗无法向免疫系统显示病毒的“全面貌”。 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项最新研究中,来自美国拉霍亚免疫学研究所和法国巴斯德研究所领导的研究团队首次捕获到狂犬病病毒糖蛋白三聚体与“预融合”特异性中和抗体结合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该研究为开发更有效的疫苗提供了设计途径。 研究第一作者、拉霍亚免疫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Heather Callaway说:“狂犬病是我们所知道的最致命病毒之一,它是我们历史的一部分。千年以来,我们一直生活在它的阴影下。然而,科学家们却从未观察到过它表面的分子结构。了解这种结构,就像了解病毒如何进入宿主细胞一样,对于开发更有效的疫苗和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就像瑞士军刀一样,狂犬病病毒糖蛋白的序列能在需要时展开并向上翻转,它可以在与宿主细胞融合前和融合后的过程中转换形态,如:从三聚体结构(三个副本聚集在一起)变为单体结构(一个副本)。 这种变形能力赋予了狂犬病病毒一种“隐形斗篷”。人类抗体会识别蛋白质上的单一位点。但当一个蛋白质隐藏或这个位点被移动时,抗体将无法识别。 Callaway说:“你的免疫系统只看到了一种蛋白质,而不是四种不同形状的蛋白质。” 在三年的时间里,Callaway致力于稳定和冷冻三聚体形式的狂犬病病毒糖蛋白。这种“预融合”形式是糖蛋白在感染人体细胞之前所呈现的形状。 Callaway将糖蛋白与人类抗体结合,从而确定了狂犬病病毒结构易受抗体攻击的一个位点,然后使用冷冻电子显微镜捕捉到了糖蛋白的3D图像。这为科学家们提供了糖蛋白的真面目。 新的3D结构突出了研究人员以前从未见过的几个关键特征。重要的是,它显示了病毒结构的两个关键部分,即融合环。 融合环将糖蛋白的底部连接到病毒膜,但在感染期间会投射到靶细胞中。因此,要想得到这些序列的稳定图像是非常困难的。 研究人员证实了糖蛋白三聚体界面涉及中心α螺旋和相邻环之间的相互作用,还证明了融合环在三聚体化和融合前构象稳定中的作用。 现在,科学家们对狂犬病病毒结构有了前所未有的了解。因此,可以更好地设计疫苗以告诉身体如何制造针对病毒的抗体。 这项新研究还可以为保护整个狂犬病病毒属的疫苗打开大门,包括狂犬病病毒和可以在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之间传播的类似病毒。 Callaway说:“由于我们以前没有了解狂犬病病毒的这些结构,所以很难设计出一种广谱的疫苗。现在,我们正努力解决其中几个结构,希望揭示狂犬病病毒共有的抗体靶点。”
  • 《新冠病毒装配蛋白速度可能越来越慢》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6-27
    •  “在利用人类细胞资源合成病毒蛋白方面,新冠病毒没有朝着效率最高、机制最优的方向演化,而是呈现‘去优化’的演化趋势。”6月25日,北京大学教授陆剑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这一结论来自其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钱朝晖课题组的合作研究,他们对900多万条高质量新冠病毒测序序列进行了分析。   “新冠病毒和人体细胞在资源竞争上存在一个相互博弈过程,现在的变异株呈现出‘有节制’地利用人类细胞资源的趋势。”陆剑介绍,相关研究结果已于日前发表在国际期刊《先进科学》上。   是什么抑制了奥密克戎复制效率   病毒的生存本质是利用宿主细胞内蛋白质合成机器,组装更多的病毒后代。按常理而言,病毒的演化应该让组装工作更高效、更顺畅。   “对900多万条新冠病毒的测序序列进行分析后,我们却观察到了一种密码子使用‘去优化’趋势。”陆剑解释,“去优化”是病毒序列变了,在人体细胞内合成蛋白反而越来越不顺利了,就好像自己给自己挖了更多的坑,限制了病毒蛋白的合成速度。   为什么装配的蛋白都一样,速度却越来越慢呢?“这是因为物种在密码子使用方面有偏好性,翻译同样的蛋白,不同的密码子效率不一样。”陆剑说,几乎每一种氨基酸都有一个以上密码子,就像表达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同义词”,人类细胞偏好的“同义词”用得越多越优化,合成蛋白速度就越快,反之就是去优化。   团队对奥密克戎中的BA.2.12.1、BA.4/5和XBB.1.5等分支的序列进行了分析,发现奥密克戎的优化比例仅达到60%左右,远远低于大部分人类基因,因此,在利用人类核糖体合成蛋白时,奥密克戎家族无法“产能全开”,可能抑制了病毒的复制和传播效率。   团队还通过双荧光素酶的实验方法在体外评估了70对新冠病毒序列,结果显示,新冠病毒偏好性密码子倾向于增强蛋白表达效率,而非偏好性密码子则降低蛋白表达效率,进一步证实了序列对于翻译效率的影响。   新发现有助优化新冠疫苗   以往认为基因序列的同义突变由于不改变蛋白序列,不会对细胞功能及生物体的适应性产生影响。但这项研究首次大规模揭示了新冠病毒同义突变对病毒蛋白质表达效率的影响,也进一步证明同义突变能影响包括mRNA(信使核糖核酸)的结构和稳定性、蛋白质翻译效率及蛋白质折叠等多个生物过程。   那么,新冠病毒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变化呢?“在人类细胞中有专门的蛋白家族能够介导外来病毒基因序列中的碱基变化,我们认为正是人体内的这个编辑系统(APOBEC家族介导的C>U编辑系统)通过改变病毒序列,引入非偏好性密码子来降低病毒蛋白的翻译效率,从而对抗病毒。”陆剑表示,疫情以来,新冠病毒致病性总体来说呈现减弱的趋势,病毒密码子去优化在其中的重要性需要进一步研究。   “在新冠病毒疫苗序列设计时,要考虑到变异株密码子去优化这一特征, 掌握病毒序列演化规律,提高疫苗免疫效率。”陆剑说,无论是mRNA疫苗还是蛋白重组疫苗,均需要对序列进行优化才能成为病毒的“高仿”。根据该研究揭示的规律,团队提出新冠病毒疫苗优化策略,目前正在开展实验,证明优化疫苗序列可有效降低疫苗的接种剂量。   此前有观点认为,新冠病毒毒性越来越弱是主动适应人类的结果,新研究提示或许是新冠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博弈的结果,无论是免疫屏障带来的免疫压力,还是细胞内的自我保护机制,人类与病毒之间或许还存在很多未知的博弈。陆剑认为,对病毒序列的更深入分析,将挖掘出意想不到的答案。为此,团队还在与合作者开展猴痘病毒等的演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