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Cell期刊不得不看的亮点研究》

  • 来源专题:再生医学与健康研发动态监测
  • 编译者: malili
  • 发布时间:2017-11-08
  • 1.Cell:新发现挑战了存在将近100年的癌症代谢观点

    doi:10.1016/j.cell.2017.09.019

    图片来自Cell, doi:10.1016/j.cell.2017.09.019。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UT Southwestern)儿童医学中心研究所(CRI)的研究人员发现乳酸给生长中的肿瘤提供燃料,从而挑战了存在将近一个世纪的瓦尔堡效应(Warburg effect)。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7年10月5日的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Lactate Metabolism in Human Lung Tumors”。

    瓦尔堡效应,以德国癌症生物学家Otto Warburg命名,具有三个主要的方面:(1)快速的葡萄糖摄取;(2)即便在氧气存在时,葡萄糖氧化发生下降;(3)将乳糖作为一种废弃物进行分泌。

    在这项研究中,这些研究人员证实乳酸不仅是一种废弃物,而且也作为一种燃料被在患者和小鼠体内生长的肺癌细胞摄取。根据之前也发表在Cell期刊上的一项研究(Cell, 11 February 2016, doi:10.1016/j.cell.2015.12.034),DeBerardinis实验室已证实葡萄糖氧化在肿瘤中被激活。结合这一发现,这项新研究的结果对瓦尔堡效应学说提出挑战。

    DeBerardinis说,“我们认为乳酸是促进生长、增殖,可能甚至是肺癌转移的燃料之一。癌症代谢在临床上是可操纵的,而且理解乳酸通路可能有助我们发现肺癌的治疗靶标。当作为一种成像追踪剂时,乳酸摄取可能也具有预测价值。”

    2.Cell:糖尿病治疗新希望!鉴定出新型胰岛素敏感剂

    doi:10.1016/j.cell.2017.09.045

    2型糖尿病的根源在于胰岛素抵抗性(insulin resistance),即细胞停止对来自这种激素的指令作出反应。恢复胰岛素敏感性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一种有效的策略,但是市场上唯一销售的恢复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也会促进脂质(脂肪)产生,这会导致一些严重的副作用。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西奈山医学院和瑞典阿斯利康公司(AstraZeneca)的研究人员发现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同时避免这些副作用可能是可行的。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10月19日在线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elective Inhibition of FOXO1 Activator/Repressor Balance Modulates Hepatic Glucose Handling”。

    一种已被研究过的方法是抑制蛋白FOXO1。动物研究已表明当FOXO1遭受抑制时,肝脏产生更少的葡萄糖。但是正如其他的胰岛素敏感剂(insulin sensitizer)一样,抑制FOXO1也会促进脂质产生。Accili博士说,“因此,利用一种广泛作用的FOXO1抑制剂治疗胰岛素抵抗性能够导致一系列不想要的副作用,比如体重增加。不幸的是,有了FOXO1胰岛素敏感剂,你必须好坏都要承受。”

    在当前的这项研究中,这些研究人员寻找一种部分抑制FOXO1的方法,从而使得葡萄糖水平下降,但是脂质水平未受影响。论文共同作者、阿斯利康公司创新药物与早期开发生物技术部门科学家Daniel Lindén说,“我们需要了解的是这两种FOXO1调节的机制如何存在差异,因此我们能够鉴定出选择性的抑制剂。”

    在小鼠体内开展的研究中,Accili博士和他的同事们发现FOXO1与蛋白SIN3A一起限制脂质产生。Accili博士说,“这提示着如果我们能够发现作用于FOXO1的葡萄糖产生部分同时不会干扰SIN3A的分子,那么我们能够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同时不会增加脂肪水平。”

    3.Cell:开启癌细胞内的基因回路,触发免疫攻击

    doi:10.1016/j.cell.2017.09.049

    图片来自Cell期刊,doi:10.1016/j.cell.2017.09.049。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合成基因回路(gene circuit),当该基因回路检测到癌症的迹象时,它激活体内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这种疾病。这种基因回路仅当它检测到两种特异性的癌症标志物时才会激活一种治疗反应。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10月19日在线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ynthetic RNA-Based Immunomodulatory Gene Circuits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

    Lu、及其包括MIT博士后研究员Lior Nissim和Ming-Ru Wu在内的团队构建出一种编码在DNA中的能够区分癌细胞和非癌细胞的基因回路。这种基因回路能够经定制对不同的肿瘤作出反应。它是基于电子学中使用的简单的与门(AND gates)构建出的。这种与门仅当两种输入都存在时才会开启。

    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差异在于它们的基因表达谱。因此,这些研究人员开发出编码在这种基因回路中的合成启动子,即仅启动癌细胞中的基因表达的DNA序列。利用一种病毒,这种基因回路被运送到体内受影响的区域。肿瘤细胞中有活性的某些蛋白随后结合到这些合成启动子上,从而将它们激活。仅当这两种癌症启动子都被激活时,这种基因回路才会开启。这就允许这种基因回路比现存的疗法更加准确地靶向肿瘤,这是因为在作出反应之前,它需要两种癌症特异性的信号都存在。

    当这些研究人员在体外测试这种基因回路时,他们发现它能够从其他的非癌卵巢细胞和其他的细胞类型中检测到卵巢癌细胞。他们随后在接受卵巢癌细胞移植的小鼠体内测试了这种基因回路,并证实它能够触发T细胞来寻找和杀死这些癌细胞,同时不会伤害它们周围的其他细胞。

    4.Cell:来自野生小鼠的肠道细菌可改善实验室小鼠的健康

    doi:10.1016/j.cell.2017.09.016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报道接受野生小鼠肠道细菌移植的实验室小鼠要比拥有它们自己的肠道细菌的实验室小鼠能够显著更好地在致命性的流感病毒感染中存活下来和抵抗结直肠癌。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10月19日在线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Wild Mouse Gut Microbiota Promotes Host Fitness and Improves Disease Resistance”。论文通信作者为美国国家糖尿病、消化道疾病与肾脏疾病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Diabetes and Digestive and Kidney Diseases, NIDDK)肝脏疾病室免疫科主任Barbara Rehermann博士和NIDDK博士后研究员Stephan Rosshart博士。

    实验室小鼠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经过精心培育、喂养和饲养,使得每只实验室小鼠具有可预测的性状和遗传特征。这在基础生物学研究中是一个很大的优势,但是产生这种可预测性意味着一种受控的环境,而不是来自外部世界的生存压力,影响着实验室小鼠的微生物群。因此,这些研究人员尝试着让实验室小鼠恢复它们失去的东西:天然地共同进化的野生小鼠肠道菌群。他们在马里兰州和哥伦比亚特区的8个地方捕获到800多只野生小鼠,从中找到健康的合适的候选对象用于提供它们的肠道菌群。

    他们随后将野生小鼠(Mus musculus domesticus)和从多种来源获得的一种常见的实验室小鼠品种C57BL/6的肠道微生物组(即肠道菌群的宏基因组)进行测试和比较。他们证实C57BL/6小鼠具有与野生小鼠显著不同的肠道微生物组。

    这些研究人员随后将野生小鼠的肠道菌群移植到怀孕的无菌的C57BL/6小鼠中。这些无菌的小鼠是在无菌的环境下长大的,没有它们自己的微生物组。为了对比,他们也将来自正常培养的C57BL/6小鼠的肠道菌群移植到作为对照组的一组怀孕的无菌的C57BL/6小鼠中。四代之后,这些小鼠仍然要么携带着野生小鼠的肠道微生物组,要么携带着从它们的母鼠祖先中遗传下来的实验室小鼠肠道微生物组。

    当接触高剂量的流感病毒时,92%的携带着野生小鼠肠道微生物组的实验室小鼠存活下来,然而,在对照组中,仅17%的实验室小鼠存活下来。在其他的实验中,携带着野生小鼠肠道微生物组的实验室小鼠在患上诱导的结直肠瘤时具有更好的治疗结果,然而,作为对照组的实验室小鼠具有更多的肿瘤负荷和更加严重的疾病。野生小鼠肠道菌群的有益效果与这两种小鼠模型中的炎症减少相关联。

    5.Cell:平均而言,一到十种突变足以促进癌症产生

    doi:10.1016/j.cell.2017.09.042

    在一项针对29种癌症类型的7500多种肿瘤的研究中,来自英国韦尔科姆基金会桑格研究所、欧洲生物信息学研究所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首次对癌症产生所需的突变数量进行毫无偏见的估计。他们通过改进进化领域中的一种技术来证实平均而言,1~10种驱动突变(driver mutation)是癌症产生所必需的。这些结果也证实促进癌症产生的突变数量在不同的癌症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10月19日在线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Universal Patterns of Selection in Cancer and Somatic Tissues”。论文通信作者为韦尔科姆基金会桑格研究所的Peter Campbell博士和Inigo Martincorena博士。

    在这项研究中,这些研究人员从进化角度对29种不同癌症类型的7664种肿瘤中的自然选择进行量化。

    这项研究的一个突出的发现是体内的细胞对突变耐受性良好。这是令人吃惊的,这是因为个人从父母那里遗传的突变经常是耐受性较差的,而且通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人类中消失。然而,在人体的细胞中,随着癌症的产生,几乎所有的突变都会持续存在,但不会影响细胞的存活。

    这些研究人员也对导致29种不同癌症类型的主要癌基因进行登记。他们发现了几个新的癌基因,并确定了当前的癌基因清单的完整程度。

    Campbell博士说,“我们解决了一个长期存在的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引发争论的问题:一个正常的细胞需要多少突变才能转化为一个癌细胞?答案是一小部分。比如,平均而言,每名患者中的大约4种突变会触发肝癌产生,然而结直肠癌通常需要大约10种驱动突变。”

    6.Cell:揭示细胞质DNA诱发人类细胞炎性反应的分子机理

    doi:10.1016/j.cell.2017.09.039

    图片来源:Veit Hornung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慕尼黑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阐明了细胞质DNA诱发人类细胞炎症的分子机制,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所涉及的信号网络或许与小鼠机体中表现的不同。

    在真核细胞中,DNA被限制在细胞核中,而细胞质中DNA的存在是细胞非常危险的一个信号,细胞质DNA可能源于病毒或细菌,其能够提示一种感染、内源性来源或组织损伤;因此,先天性免疫系统对细胞质DNA的识别会诱发广泛的炎症对抗和机体防御机制。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阐明了一种特殊机制,这种机制能够促进人类细胞中的先天性免疫系统识别诸如这种异味的DNA,并且诱发炎性反应。

    研究者Hornung解释道,我们对人类髓系细胞进行最新研究发现,这种受体在上述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能够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来识别外援或异位的DNA,相比小鼠而言,人类髓系细胞的炎性小体分子能够通过一种名为cGAS-STING的识别机制来激活,从而就能够帮助诱导应对病毒DNA出现的先天性免疫反应。

    目前研究者发现,cGAS-STING通路的激活能够诱发程序性细胞死亡,这并不依赖于抗病毒反应,当cGAS-STING通路激活超过一定阈值后,STING蛋白就会诱导溶酶体破碎,其造成的细胞损伤就会激活炎性小体,通过分泌白介素1来发送紧急求救信号,通过这种炎症反应,死亡的细胞就会向附近细胞发送警报,从而招募免疫细胞进入到紧急位点发挥作用。

    7.Cell:揭示DNA的三维包装调节细胞身份机制

    doi:10.1016/j.cell.2017.09.018

    胞如何保持它的身份(比如成为肌肉细胞或神经细胞)的基本机制并没有完全得到理解。癌症等多种疾病与细胞在成熟过程中选择错误的发育通路相关联。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和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提出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以及其他的细胞类型)的能力依赖于基因组中哪些区域被激活,而这是由DNA在细胞核中的位置控制着的。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10月12日在线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Genome-Nuclear Lamina Interactions Regulate Cardiac Stem Cell Lineage Restriction”。论文通信作者为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执行副主任、首席科学家Jonathan A. Epstein博士和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心血管医学助理教授Rajan Jain博士。

    这项研究也提示着了解控制干细胞在成熟期间如何快速地分化的方式对再生医学产生重要的影响。基因组的一些区域是无法表达的,这是因为它们被紧密地包裹在细胞核的内膜(即核纤层)上。这些被隔离和沉默的DNA区域被称作核纤层蛋白结合区域(lamin associated domains, LAD)。这项研究提示着这些位于细胞核边缘的特定DNA沉默区域有助确定细胞的身份。比如,如果LAD让神经元基因保持沉默而不会表达的话,那么这种细胞就不会成为神经元。然而,如果心脏细胞基因被释放出来而能够表达,就像在心脏发育过程中发生的那样,那么这些细胞就变成心肌细胞。多年来,细胞生物学家们就已知道在一些DNA在内核膜附近发现到,但是这种定位的功能是不清楚的。Jain说,“我们的研究提示着细胞通过将变成另一种细胞类型所必需的关键基因和程序储存在难以接近的区域中,确定着它的身份。换言之,细胞保持它的身份是通过抑制它变成其他的身份实现的。”

    这些研究人员发现一种被称作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3)的表观遗传酶将DNA附着到细胞核边缘上。Jain说,“我们问道:对DNA可接近性的精心控制会导致细胞变成某种细胞类型吗?”当他们在心脏细胞分化期间移除干细胞中的Hdac3时,它们释放含有心脏特异性基因的DNA区域,允许这些基因被激活,从而导致过早过快的分化。

    8.Cell:全基因组测序揭示出自闭症新的基因变异

    doi:10.1016/j.cell.2017.08.047

    如今,在自闭症儿童中发现的基因组模式---细胞内完整的一套遗传指令---揭示这种出这种疾病的一种新的遗传特征。这种特征有助解释那些不存在自闭症其他遗传标记的病例。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9月28日在线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Genomic Patterns of De Novo Mutation in Simplex Autism”。

    这些研究人员对516名没有自闭症家族史的自闭症儿童(利用当前的测试方法未检测这些儿童存在遗传异常)进行基因组测序。他们也对这些儿童的父母和一名未受这种疾病影响的兄弟姐妹(总共2064人)进行基因组测序。这些遗传信息被储存在Simons Simplex Collection(SSC)数据库中。

    Eichler团队鉴定出导致基因功能受到破坏和蛋白表达发生改变的基因变化,以及基因缺失,这些发生缺失的片段太小而不能够利用当前的测试方法检测到。他们也发现不含有基因的但可导致基因激活的基因组区域发生变化。Turner 说,Eichler和同事们在SSC数据库中对所有的这些变化进行了标记以至于其他人能够将这些发现作为一种资源。

    这些研究人员随后对自闭症儿童和他们的未受这种疾病影响的兄弟姐妹的基因组变异数量进行比较。他们发现,自闭症儿童明显更可能具有三种或以上的不同类型的基因变异。Eichler说,这提示着零星的基因变异组合可能导致自闭症。但是,他强调道,在将特定的基因或基因组合用于诊断之前,科学家们还需要在更多的家庭中重复这些发现。

    9.Cell:绘制出人基因组自我折叠的四维图谱

    doi:10.1016/j.cell.2017.09.026

    图片来自Cell, doi:10.1016/j.cell.2017.09.026。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贝勒医学院、莱斯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布罗德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首次构建出高分辨率的人基因组折叠的四维图谱,这样当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折叠时,就可对它进行追踪。这一发现可能会带来研究遗传疾病的新方法。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7年10月5日的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Cohesin Loss Eliminates All Loop Domains”。论文通信作者为贝勒医学院基因组结构中心主任Erez Lieberman Aiden博士。论文第一作者为斯坦福大学医学生、Aiden实验室成员Suhas Rao。

    为了追踪这种折叠过程,这些研究人员首先破坏黏连蛋白(cohesin),即一种位于几乎所有已知的DNA环状结构周围的环形蛋白复合物。在2015年,他们已提出黏连蛋白通过一种挤压(extrusion)过程在细胞核中产生DNA环状结构。

    Rao说,“我们发现当我们破坏黏连蛋白时,成千上万个DNA环状结构消失了。随后,当我们导入黏连蛋白时,所有的这些DNA环状结构又出现了,通常在几分钟内就完成了。这正是这种挤压模型所预测的那样,而且它提示着黏连蛋白沿着DNA移动的速度在任何已知的人蛋白中是最快的。”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像这些研究人员预期的那样发生。在某些情况下,DNA环状结构发挥的作用与这些研究人员预期的完全相反。

    Aiden说,“当我们观察到基因组上的成千上万个DNA环状结构变得更弱时,我们注意到一种有趣的模式。有一些奇怪的DNA环状结构变得更强。随后,当我们导入黏连蛋白时,大多数DNA环状结构重新出现,但是这些异常的DNA环状结构再次做相反的事情:它们消失了。”

    通过仔细观察这些图谱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这些研究人员意识到挤压并不是将相隔远处的DNA序列元件连接在一起的唯一机制。第二种被称作区室化(compartmentalization)的机制并不涉及黏连蛋白。

    Rao解释道,“我们观察到的第二种机制与挤压完全不同。挤压倾向于一次将两个DNA序列元件连接在一起,而且仅当它们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时。第二种机制能够将大群的序列元件彼此间连接在一起,即便它们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也是如此。它看起来似乎与挤压一样快速。”

    10.Cell:鉴定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驱动基因

    doi:10.1016/j.cell.2017.09.027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杜克大学癌症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正在努力更好地理解这种癌症的最为常见形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的基因基础,以及这些基因如何可能在患者对治疗作出的反应中发挥作用。

    这些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1001名在过去10年已被确诊患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患者的肿瘤样品。这些患者已在全球的12个研究机构中接受治疗。

    利用全外显子组测序,这些研究人员确定了这种疾病的150个驱动基因,它们中的多数是新鉴定出的。他们随后进行测试以便观察这些基因是否与患者如何很好地对标准疗法作出反应之间存在任何关联。他们采用一种被称作CRISPR的基因组编辑技术敲除淋巴瘤细胞中的2万个基因中的每一个,以便鉴定出那些对淋巴瘤细胞生长至关重要的基因。通过评估遗传结果、CRISPR结果和临床结果,他们发现几种至关重要的基因关联可能有助指导治疗。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7年10月5日的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Genetic and Functional Drivers of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11.Cell:对肌肉浸润性膀胱癌进行综合的分子特征描述,有助改进疗法

    doi:10.1016/j.cell.2017.09.007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一个来自美国贝勒医学院、布莱根妇女医院、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不列颠哥伦比亚癌症研究中心和布罗德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完成了对412种肌肉浸润性膀胱癌样品的综合分子特征描述,从而导致他们鉴定出5种不同的膀胱癌亚型,每种亚型对特定的疗法具有不同的敏感性。这些结果可能导致人们在未来开发出个人化疗法。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10月5日在线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Comprehensive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这些研究机构都是癌症基因组图谱研究网络(The Cancer Genome Atlas Research Network, TCGA研究网络)的一部分。

    2014年,这些研究人员已在Nature期刊上发表了一项针对131种膀胱癌样品的研究的结果:首次对这种癌症发生的分子变化的“多组学(multi-omic)”特征进行综合性描述,这是个人化疗法取得的一次重大进展,也是TCGA研究网络项目的一种特点(Nature, 20 March 2014, doi:10.1038/nature12965)。这项新的研究对2014年的那项研究进行扩大,涉及更大的研究群体,整合了更多的基因组数据类型,并且对膀胱癌的分子亚型进行了细化。

    论文共同通信作者、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生物信息学与计算生物学系主任John N. Weinstein博士说,“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将研究的膀胱癌样品数量增加了3倍,从2014年的141种增加到2017年的412种,这导致鉴定出另外32种经常发生突变的基因,并且添加不太常见的但似乎参与这种癌症的突变。这些发生变化的基因为开发新的治疗干预提供了多种机会。膀胱癌是一种发生最高的突变率之一的癌症,而且它似乎表明APOBEC特征性突变与这种较高的突变负荷相关联,而且参与高达70%的膀胱癌。具有最高突变数量和较高APOBEC水平的肿瘤与具有高于平均的存活率相关联。”

    此外,对多种分子参数(如突变、基因扩增、RNA和蛋白图谱)的整合揭示出膀胱癌能够被细分为4种亚型,但是在2014年,这些研究人员鉴定出了5种亚型。他们提出每种亚型可能与对治疗作出的独特反应相关联,而且这需要在未来的临床试验中加以验证。

    12.Cell:突破性成果!科学家开发出能有效发现癌症药物的新方法

    doi:10.1016/j.cell.2017.08.051

    最近,一项刊登在国际著名杂志Cell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策略或有望帮助发现新型的抗癌疗法。研究人员利用这种新策略就能够寻找到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s)生长非常重要的蛋白小型分子抑制剂,非小细胞肺癌在所有肺癌中占到了85%的比例,而且其对于药物疗法并不敏感。

    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员运用蛋白质组学的策略发现了NSCLCs的潜在靶点,NSCLCs能够被转录因子NRF2的过度激活支持,NRF2能够扮演强大的抗氧化反应的分子开关,有些癌细胞会利用这种反应来保护自身免受损伤性氧化副产物的影响,这些副产物通常具有不寻常的代谢活性以及失控产生的特性。

    随后研究者利用蛋白质组学平台鉴别出了NRF2驱动的NSCLCs细胞中蛋白质内部的半胱氨酸分子,通过抑制细胞中NRF2的表达,研究者就能够观察到半胱氨酸的活性是如何被改变的。大多数NRF2相关的反应性的改变都来源于NRF2缺失时这些蛋白产生所引发的改变,但20%的反应性的改变似乎取决于蛋白质的氧化性修饰,其是细胞中活性氧分子的积累所引发的结果。

    研究者Bar-Peled说道,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认为,诸如NRF2的转录因子能够通过改变没类的水平来调节酶类的功能,在很多情况下,NRF2似乎会改变酶类所处的环境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功能。下一步研究人员计划在NSCLC细胞中利用一对儿高度选择性的半胱氨酸结合探针来鉴别潜在的可用作靶向药物的半胱氨酸,其或许会满足两个标准:首先,其反应性会随着NRF2的活性改变而改变,其次宿主蛋白仅能够在NRF2过度激活所驱动的NSCLC细胞中进行表达。

    有意思的是,满足上述两个标准的有一个名为NR0B1的蛋白,正常情况下该蛋白能够在肺癌细胞核中发挥作用,其能够作为调节基因表达的蛋白复合体的一部分,通过对小分子化合物文库进行筛选,研究人员发现了两种化合物能够附着在NR0B1蛋白反应性的半胱氨酸上,从而引发蛋白复合体的破坏。随后研究人员利用这些化合物作为探针来研究NR0B1蛋白的功能,结果发现,该蛋白能够促进NRF2基因活性的表达程序,此外研究人员还利用这些化合物证明了靶向作用NR0B1蛋白是具有一定治疗效应的。

    13.Cell:重大突破!发现视网膜中感知光线强度的神经元群体

    doi:10.1016/j.cell.2017.09.005

    图片来自Cell, doi:10.1016/j.cell.2017.09.005。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的研究人员描述了我们能够检测环境中的整体光照程度的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他们发现眼睛视网膜中的神经元分工协作,从而使得特定的神经元经过调节对不同的光照强度范围作出反应。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9月28日在线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 Population Representation of Absolute Light Intensity in the Mammalian Retina”。

    不同于视网膜中主要用来检测形体和运动的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是,专门用来检测“非图像(non-image)”视觉的其他感光神经元,被用来设置我们的生物钟,调节睡眠和控制激素水平。这些神经元被称作M1神经节感光细胞(M1 ganglion cell photoreceptors),即便在那些失明的人身上也能发挥作用。

    Milner和Do发现尽管这些M1细胞似乎在视觉上彼此之间无法区分,但是它们经调节对不同的光照水平作出反应,而且当这些光照水平发生变化时,它们轮流向大脑发出信号。因此,大脑依据这些活跃的细胞的身份获得光照强度方面的信息,而不仅仅是信号大小。

    有趣的是,这些M1细胞的轮流系统使用一种通常被认为异常的或病态的机制,即去极化阻断(depolarization block)。去极化阻断通常是在癫痫等某些疾病中观察到的。

    当光照水平上升时,M1细胞中的一种被称作黑视蛋白(melanopsin)的蛋白捕获越来越多的光子。这会导致细胞膜电压变得更为正向,也就是“去极化”。随着细胞膜电压变得更为正向,这些M1细胞产生更多的电峰值(也称为动作电位),即发送到大脑中的信号。(生物谷 Bioon.com)

相关报告
  • 《2017年10月Nature杂志不得不看的亮点研究》

    • 来源专题:再生医学与健康研发动态监测
    • 编译者:malili
    • 发布时间:2017-11-08
    • 【1】Nature:重磅!揭示老年人为何不能有效地燃烧储存的腹部脂肪 doi:10.1038/nature24022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和德国波恩大学的研究人员描述了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如何相互交谈来控制代谢和炎症。他们的发现进一步加深了科学家们对老年人为何不能够燃烧储存的腹部脂肪的理解。这种储存的腹部脂肪会提高慢性疾病风险。这项研究也指出靶向这种问题的潜在治疗方法。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9月27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Inflammasome-driven catecholamine catabolism in macrophages blunts lipolysis during ageing”。论文通信作者为耶鲁大学医学院比较医学与免疫生物学教授Vishwa Deep Dixit。 老年人,不管他们的体重如何,都具有增加的腹部脂肪。然而,当老年人需要消耗能量时,他们并不会像年轻人一样有效地燃烧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能量,从而导致有害的腹部脂肪堆积。导致脂肪细胞中的这种不反应性的内在原因是未知的。 在这项研究中,Dixit和他的来自美国田纳西州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和德国波恩大学的合作们着重关注被称作巨噬细胞的特定免疫细胞。巨噬细胞通常参与控制感染。Dixit实验室发现一种新的巨噬细胞驻留在腹部脂肪的神经上。这些神经相关巨噬细胞随着年龄的增加会产生炎症,而且不允许被称作化学信使的神经递质正确地发挥功能。 【2】Nature:在发现20多年后,终于破解乳腺癌风险基因之谜 doi:10.1038/nature24060 在科学家们发现BRCA1基因突变让女性容易患上乳腺癌20多年之后,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找到允许这些突变造成破坏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10月4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BRCA1–BARD1 promotes RAD51-mediated homologous DNA pairing”。论文通信作者为来自耶鲁大学医学院的Patrick Sung教授、Weixing Zhao博士和哥伦比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物理学系的Eric C. Greene教授。 这些研究人员说,这些发现不仅有助于人们设计抵抗乳腺癌和卵巢癌的药物,而且也有助于鉴定出有较高风险患上这些癌症的女性。 Sung说,“大约有14000篇关于BRCA1的论文,你可能认为我们已知道关于这个基因的所有信息,但是我们并没有。” 【3】Nature:大牛张锋教授证实CRISPR–Cas13可靶向哺乳动物细胞中的RNA doi:10.1038/nature24049 早在2016年,科学家们就发现了结合和切割单链RNA而不是DNA的CRISPR蛋白(Science, doi:10.1126/science.aaf5573)。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人员对这种被称作CRISPR-Cas13a的系统进行调整,使之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发挥作用。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10月4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RNA targeting with CRISPR–Cas13”。 在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开展RNA靶向CRISPR系统研究的Mitchell O’Connell(未参与这项研究)注意到,“在CRISPR之前,RNAi(RNA干扰)是调节基因表达的理想方法。但是Cas13a的重大益处之一是它似乎具有更强的特异性,而且这种系统对哺乳动物细胞而言并不是内源性的,因此你不太可能扰乱细胞中天然的转录后网络。相反,RNAi利用内源性机制开展基因敲降(gene knockdown,即抑制基因表达)。”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来自MIT的张锋(Feng Zhang)教授和他的同事们证实切割RNA的Cas13a酶(之前称作C2c2)能够特异性地降低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内源性RNA和报告RNA水平。 这些研究人员已从多种细菌物种中寻找一种能够切割大肠杆菌报告基因的Cas13a酶。张峰教授和他的同事们着重关注来自细菌Leptotrichia wadei的Cas13a酶,这是因为经证实它最为高效地切割它的RNA靶标。 【4】Nature:里程碑突破!鉴定出食管癌的细胞起源 doi:10.1038/nature24269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福州总医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广东腾飞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西南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海河临床学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CUMC)、罗彻斯特大学、贝勒医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医学中心、罗格斯大学、北卡罗莱纳州中央大学的的研究人员以小鼠和人组织为研究对象,鉴定出上消化道中能够产生巴雷特食管(Barrett's esophagus)的细胞。巴雷特食管是食管癌的前兆。这种“细胞起源”的发现有望加快开发更加精确的筛查工具和治疗巴雷特食管和食管腺癌的疗法。在美国,食管腺癌是增长得最快的一种癌症。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10月12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Transitional basal cells at the squamous–columnar junction generate Barrett’s oesophagus”。 在巴雷特食管中,连接口腔和胃部的食管导管内的一些组织被肠道类似的组织替代,从而导致胃灼热和吞咽困难。大多数巴雷特食管病例源自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即胃酸慢性反流到食管下端中。一小部分巴雷特食管患者会产生食管腺癌,即一种最为常见的食管癌。 【5】Nature:重磅!构建出潜能性比胚胎干细胞和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更强的干细胞系 doi:10.1038/nature24052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首次在小鼠中构建出潜能扩展性干细胞(Expanded Potential Stem Cells, EPSC),它们比当前的干细胞系具有更大的发育潜力。这些干细胞具有发育中的胚胎内的最初细胞的特征,而且能够发育成任何一种细胞类型。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10月11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Establishment of mouse expanded potential stem cells”。 干细胞能够分化为其他的细胞类型,而且现存的干细胞系对发育、疾病和治疗研究已经非常有用。然而,两种当前可用的干细胞系---胚胎干细胞(ESC)和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具有某些限制。目前,它们还不可能分化为每种细胞类型,因此在产生某些细胞类型时,它们被排除在外。 为了发现用于研究和再生医学的新型干细胞,这些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培养处于发育最早阶段---在此时,受精卵仅分裂为4或8个细胞,仍然被认为具有一些全能性(即分化为所有细胞类型的能力)---的细胞的方法。他们猜测相比于从大约100个细胞阶段(即胚泡期)获得的ESC相比,这些细胞应当接受更少的编程。他们在一种特殊的抑制关键的发育信号和通路的培养条件下培养这些早期的细胞。 【6】Nature:重大突破!阐明乳酸在促进肿瘤生长中的作用 doi:10.1038/nature24057 肿瘤从患者体内获得产生用于生长和存活的能量和构成单元(building block)所需的营养物。尽管这些营养物主要是由循环血液供应提供的,但是我们对这些营养物是什么和它们如何被使用的理解可能揭示出治疗癌症的新方法。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新泽西罗格斯癌症研究所、罗格斯大学、罗格斯-罗伯特-伍德-约翰逊医学院和罗格斯-欧内斯特-马里奥药学院的研究人员吃惊地发现循环乳酸(circulating lactate)而不是葡萄糖是肿瘤和大多数正常组织中的主要代谢燃料来源。循环乳酸被用来产生能量,释放出葡萄糖来支持在肿瘤生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其他代谢功能。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10月18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Glucose feeds the TCA cycle via circulating lactate”。论文通信作者为新泽西罗格斯癌症研究所研究员Joshua D. Rabinowitz。这些发现为靶向用于癌症治疗的肿瘤代谢奠定基础。 【7】重磅!多篇Nature揭示调节人基因表达的基因组图谱 doi:10.1038/nature24277等 接受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资助的研究人员绘制出记录人DNA中影响基因表达的序列片段的详细图谱。这种影响基因表达的方式是一个人的基因组产生可观察到的性状如头发颜色或疾病风险的一种关键的方法。对个人的基因组变异如何导致生物学差异(如人组织和细胞的健康状态和患病状态)感兴趣的科学界而言,这种图谱是一种至关重要的资源。 这种图谱是基因型-组织表达联盟(Genotype-Tissue Expression Consortium, GTEx)的研究成果。GTEx成立的宗旨在于记录基因组变异如何影响基因开启和关闭。 美国国家基因组研究所(National 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 NHGRI)GTEx项目主任Simona Volpi博士说,“GTEx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研究人员探究了基因组变异如何影响不同人甚至同一个人的单个组织中的基因表达。” 【8】Nature:重磅!揭示控制体重的GDF15信号通路,有望治疗肥胖和恶病质 doi:10.1038/nature24042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NGM生物制药公司(NGM Biopharmaceuticals)、XTAL生物结构公司(XTAL Biostructures)和默克研究实验室(Merck Research Labs)的研究人员深刻地揭示出一种鲜为人知的人体激素在调节体重中发挥的作用。这种被称作生长与分化因子15(Growth an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5, GDF15)的激素通常仅当身体经历急性或长期的应激(包括接触损伤组织的有毒物质,如化疗药物,或者在肥胖或癌症等慢性疾病期间)时才有活性。因此GDF15通路有望让人们开发出潜在治疗过度肥胖和体重不足相关疾病的药物。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9月27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Non-homeostatic body weight regulation through a brainstem-restricted receptor for GDF15”。 这项研究揭示了与这种激素和它的受体相关的重要分子生物学特征和机制,包括这种激素与它的受体形成的复合物的晶体结构。基于这些临床前发现,这些研究人员正在推进多种候选药物,包括NGM386。NGM386是一种经过优化的GDF15变体,可激活它的同源受体,即GDNF受体α样蛋白(GDNF Receptor Alpha-like, GFRAL),有潜力治疗肥胖。肥胖是一种日益流行的流行病,据估计在美国影响着7800万成年人。 【9】Nature:炎症记忆促进皮肤上皮干细胞更快地修复皮肤损伤 doi:10.1038/nature24271 疤痕可能会消退,但皮肤会记得。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研究人员揭示出伤口或其他有害的触发炎症的经历会给驻留在皮肤中的上皮干细胞(epithelial stem cell, EpSC)带来持久的记忆,教导它们更快地愈合随后发生的皮肤损伤。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10月18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Inflammatory memory sensitizes skin epithelial stem cells to tissue damage”。 这些补充皮肤外层的上皮干细胞从炎症---身体本身对损伤或感染作出的反应---中获得线索。初始的炎症让这些干细胞变得敏感:当它们再次感知炎症来临时,它们更快地作出反应。 这项研究提供首个证据证实皮肤能够形成对炎性反应的记忆。资深作者Elaine Fuchs教授说,这一发现可能对更好地理解和治疗一系列医学疾病产生重要的影响。 【10】Nature:重大突破!揭示血细胞释放化学信号S1P机制 doi:10.1038/nature24053 血源性化学信号1-磷酸鞘氨醇(sphingosine-1-phosphate, S1P)是由血细胞释放出来的,用于调节免疫功能和血管功能。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S1P是如何释放到血液循环中的知之甚少。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报道,他们在血细胞中发现了这种通路。他们的发现对治疗各种免疫疾病和血管疾病产生广泛的影响。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10月18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Mfsd2b is essential for the sphingosine-1-phosphate export in erythrocytes and platelets”。 作为一种细胞外信号,S1P是血液循环中的T细胞和B细胞等免疫细胞运输所必需的。这些免疫细胞是适应性免疫反应的一部分,而适应性免疫反应又是正常免疫反应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它们在自身免疫疾病和炎性疾病等疾病中发挥着有害作用。利用芬戈莫德磷酸盐(fingolimod phosphate)阻断S1P信号通路已被成功地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症,其中芬戈莫德磷酸盐是S1P的一种类似物。(生物谷Bioon.com)
  • 《2019年11月HIV研究亮点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病毒学领域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malili
    • 发布时间:2019-11-29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即艾滋病(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病毒,是造成人类免疫系统缺陷的一种病毒。1983年,HIV在美国首次发现。它是一种感染人类免疫系统细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属逆转录病毒的一种。HIV通过破坏人体的T淋巴细胞,进而阻断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导致免疫系统瘫痪,从而致使各种疾病在人体内蔓延,最终导致艾滋病。由于HIV的变异极其迅速,难以生产特异性疫苗,至今无有效治疗方法,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艾滋病的流行已经夺去超过3400万人的生命。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据估计,2017年,全世界有3690万人感染上HIV,其中仅59%的HIV感染者接受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治疗。目前为止HIV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公共卫生挑战之一,因此急需深入研究HIV的功能,以帮助研究人员开发出可以有效对抗这种疾病的新疗法。为阻止病毒大量复制对免疫系统造成损害,HIV感染者需要每天甚至终身服用ART。虽然服用ART已被证明能有效抑制艾滋病发作,但这类药物价格昂贵、耗时耗力且副作用严重。人们急需找到治愈HIV感染的方法。 即将过去的11月份,有哪些重大的HIV研究或发现呢?生物谷小编梳理了一下这个月生物谷报道的HIV研究方面的新闻,供大家阅读。 1.Science子刊:诱导太多Th1细胞产生会破坏HIV疫苗的效力 doi:10.1126/scitranslmed.aav1800 如果HIV疫苗引起错误的免疫反应,则这种疫苗接种可能适得其反。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埃默里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从利用与HIV病毒存在紧密亲缘关系的SIV病毒开展的几项非人灵长类动物研究中收集到证据表明构建太多的软靶标(soft target)会削弱旨在提供预防病毒感染的疫苗接种。HIV靶向协助身体产生抗病毒免疫反应的辅助性T细胞(Th细胞)并在它们当中复制。他们发现至关重要的是,针对HIV的疫苗不能为这种病毒建立更多的安全避风港。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9年11月20日的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trong TH1-biased CD4 T cell responses are associated with diminished SIV vaccine efficacy”。 当疫苗接种产生太多特定类型的I型辅助性T细胞(Th1细胞)时,就会出现问题。这些细胞迁移到粘膜组织,比如直肠、子宫颈和阴道,在大多数感染中,HIV/SIV首先就从粘膜组织进入人体。 这些Th1细胞好比是应对僵尸攻击的第一批反应者。它们最初对抗HIV病毒,但随后被这种病毒接管。论文通讯作者、埃默里大学耶克斯国家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研究员Rama Rao Amara博士说,人们需要的是Tfh细胞,它们停留在淋巴结中,并协助免疫系统产生针对这种病毒的抗体。他说,“我们并不是说Th1细胞是坏的。但是,如果你有太多的Th1细胞,它们会使得疫苗无法产生有效的保护。” 2.Science子刊:临床试验表明抗原竞争会破坏HIV疫苗的效力 doi:10.1126/scitranslmed.aaw1673 许多HIV疫苗旨在产生强大的T细胞反应。T细胞反应与未感染者感染HIV的风险下降和HIV感染者控制病毒复制有关。HIV抗原Gag特异性T细胞主要与感染后控制相关,而HIV抗原Env抗原是保护性抗体的作用靶标。 因此,HIV疫苗设计中通常包含这两种抗原。但是,包含多种抗原可能会引起抗原竞争,从而降低疫苗的潜在效力。 在一项新的临床研究中,来自美国、巴西、秘鲁和瑞士的研究人员给研究参与者仅接种HIV 抗原Gag/Pol,或者同时接种HIV 抗原Gag/Pol和Env,以便观察抗原竞争是否会干扰CD4 T细胞反应。他们发现当同时接种Gag/Pol和Env时,检测到的针对Gag/Pol的CD4 T细胞反应较低,这表明在疫苗中包含多种抗原可能会阻止最大的T细胞反应。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9年11月20日的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ntigenic competition in CD4+ T cell responses in a randomized, multicenter, double-blind clinical HIV vaccine trial”。 具体而言,这项称为HVTN 084的临床研究,是一项随机、多中心、双盲1期临床试验,旨在研究Gag/Pol疫苗中添加Env是否会降低Gag/Pol特异性T细胞反应的幅度或广度。五十名志愿者每人肌肉内注射一次1×1010颗粒单位(PU)的rAd5 Gag/Pol和EnvA/B/C(按照3:1:1:1比例混合在一起)或5×109颗粒单位的rAd5 Gag/Pol。在未接种Env的疫苗接种组中,疫苗接种后4周通过细胞因子表达衡量的CD4+ T细胞反应显著高于接种Env的疫苗接种组,不过这两个疫苗接种组之间的CD8+ T细胞反应没有显著差异。他们进一步揭示与Gag/Pol和Env共免疫接种相比,在不存在Env的情况下,Gag/Pol特异性T细胞反应的广度更大。向Gag/Pol疫苗中添加Env抗原导致针对Gag/Pol的CD4+ T细胞反应率和幅度降低,以及抗原表位的宽度也下降了,这就证实了抗原竞争的存在。 3.Science:重磅!突破性的HIV疫苗设计策略崭露头角 doi:10.1126/science.aax4380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成功地对一种先进的HIV疫苗策略进行了原理验证,这种方法也可能有效地保护人们免受其他致命性传染病的侵害。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 generalized HIV vaccine design strategy for priming of broadly neutralizing antibody responses”。 这种新的疫苗策略集中在刺激免疫系统以产生针对HIV的广泛中和抗体(bnAb)。这些特殊的抗体能够结合到HIV病毒表面上重要的但难以接近的区域,而且这些区域在不同HIV毒株之间的差异并不大,因此它们可以中和许多不同的快速突变的HIV毒株。产生此类抗体的疫苗可以挽救数百万人的生命和节省数十亿美元,并最终可能有助于消除艾滋病这一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基于一种称为“生殖系靶向(germline targeting)”的概念,这种新的策略可能阻止在全球传播的数百万种不同的病毒毒株。迄今为止,实现这一目标还很困难。从未发现有任何候选HIV疫苗能在人体内诱导保护性的bnAb反应。 Schief及其同事们先前在一种特殊情况下展示了一种生殖系靶向策略:bnAb以一种不寻常的方式捕获HIV。这种新方法功能更强大,这是因为它适用于通过一种更为常见的机制捕获靶标的抗体。此外,这项研究中进行的分析表明这种方法也可能适用于制备针对许多其他难治病原体的疫苗,比如流感病毒、登革热病毒、寨卡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疟原虫。为了证实这种策略的可行性,Schief和论文共同第一作者、Schief实验室高级科学家Jon Steichen博士首先选择了一种已知的称为BG18的HIV bnAb作为测试案例。通过对BG18与HIV病毒上的靶标结合在一起时的结构研究,这些研究人员鉴定出这种抗体的HIV捕获能力的关键特征。接下来,他们搜索了一个庞大的人类抗体基因数据库,以便寻找产生的抗体与BG18的关键特征天然相同的B细胞。他们随后使用一种复杂的策略来选择和进化一组可能潜在地激活多种BG18样B细胞(BG18-like B cell)的病毒模拟蛋白。这些蛋白最终将作为“免疫原”刺激接受疫苗接种的人体中的BG18样B细胞。对来自HIV阴性人类捐赠者的血液样本进行的测试证实这些研究人员设计出的免疫原与正常循环的具有所需的BG18样特征的B细胞良好地结合。 4.Cell Rep:疟疾领域新发现有助于HIV的治疗 doi:10.1016/j.celrep.2019.10.087 根据最近一项研究,来自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发现免疫系统对疟疾感染作出的反应可能有助于开发针对丙型肝炎,艾滋病毒和狼疮的新型治疗方法。研究者们通过实验室模型发现,由疟疾感染引起的强烈炎症信号激活了特定分子,这些分子触发了抵抗疾病的高效抗体的产生。相关结果发表在《Cell Reports》杂志上。 Hansen博士和她的团队在过去的十年中一直在探索宿主免疫系统如何应对疟疾感染。“在我们以前的论文中,我们证明了炎症信号激活了阻止辅助性T细胞发育的分子,这意味着B细胞没有获得制造抗体的必要指令。当我们开始这项研究时,我们期望看到炎症也对B细胞产生了负面影响。事实上,我们发现情况恰恰相反。炎症信号传给B细胞进而提高了抗体的质量。” Hansen博士说,她希望这一发现将在疟疾之外发挥作用。她说:“我认为这项发现提供了治疗慢性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机会。我们已经确定了驱动免疫系统产生强效抗体的分子'开关',以及影响其功能的炎症信号。针对该分子或同一途径中的其他分子,可以提供治疗这些疾病的精密手段”。 在包括疟疾和病毒感染(如HIV和慢性丙型肝炎)在内的慢性感染中,产生非常高质量的有效抗体对于清除感染至关重要。另一方面,能够产生针对自身抗原(人体自身的蛋白质和组织)的抗体的B细胞则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狼疮的根本原因。 5.Menopause:女性HIV感染者具有增加的过早绝经风险 doi:10.1097/GME.0000000000001423 由于医学的进步,HIV阳性的女性如今具有更长的预期寿命,但这让她们面临许多中年健康问题,比如绝经(menopause, 也译作更年期)。一项新研究表明,感染HIV的女性更可能在平均48岁时进入绝经,比一般人群年轻3岁。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Menopaus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early-onset menopause among women living with HIV in Canada”。 加拿大和美国女性的绝经平均年龄在50至52岁之间。先前的研究已表明感染HIV的女性出现绝经提前(early menopause, 年龄在40岁和45岁之间)和早绝经(premature menopause, 也称为原发性卵巢功能不足,年龄在小于40岁)的风险增加。但是,来自加拿大的这项研究是已知的第一项确定HIV患者平均绝经年龄、绝经提前(40岁和45岁之间)发生率、早绝经(小于40岁)发生率以及其他影响绝经年龄的相关因素的研究。 这些研究人员证实感染HIV的女性绝经年龄更小,更具体地说48岁,比未感染的女性早3年。这个感染HIV的女性群体还具有更高的绝经提前发生率和早绝经发生率。此外,较低的教育水平和丙型肝炎病毒合并感染也会影响绝经提前风险,其他可能的修正因素包括婚姻状况和出生地区。 6.J Virol:病毒特性或能预测HIV抗体疗法的疗效 doi:10.1128/JVI.01604-19 当前的HIV疗法能够高效减缓患者体内病毒的进展且副作用较小,日常的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使用了HIV药物的组合来对患者进行治疗,然而由于很多原因,一部分HIV-1患者并不能接受ART来进行治疗;即便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开发一种包括基于抗体疗法在内可选择的治疗手段,但其仍然很难预测哪些患者适合这些昂贵疗法的治疗。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Journal of Vir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波士顿医学中心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利用特殊病毒的特性或能帮助预测基于抗体的HIV-1疗法的治疗效力。医学博士Manish Sagar表示,利用测序的方法对HIV-1病毒特性进行分析,或能预测特殊抗体疗法的治疗效果,已经鉴定出的病毒特性或许也能用来确定患者未来是否能因特殊抗体疗法而获益,这就能够有效减少患者治疗的时间和成本。 抗体疗法能够结合保护HIV-1免于宿主免疫系统反应的包膜蛋白,这些包膜蛋白拥有广泛的DNA序列变异,其能提供病毒的信息以及疗法是否能有效给患者带来帮助,但研究者很难仅通过了解包膜的序列来预测基于抗体的疗法是否有效,因此通过在患者开始接受HIV-1治疗之前就能获得序列信息,从而确定其体内的病毒是否对疗法敏感。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鉴别出了HIV-1包膜序列的基序特性并能预测特殊抗体疗法给患者带来的治疗潜力。 7.JCI:新型DNA技术用于靶向输送抗HIV药物 doi:10.1172/JCI132779 近日,Wistar研究所的科学家利用基于合成DNA的技术来促进小动物和大动物模型中产生HIV广谱性中和抗体,为简单有效的下一代HIV预防和治疗方法提供了概念验证。这些结果在线发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杂志上。 尽管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在治疗HIV感染方面取得了非凡的进步,但仍需要新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以根除HIV感染。研究人员从受感染的个体中分离出许多非常有效的单克隆抗体,这些抗体可以中和各种各样的HIV毒株。这样的单克隆抗体可以作为被动免疫疗法生产和施用,并且代表了目前在早期临床研究中有希望的方法。 首席研究员,执行副总裁兼董事David B. Weiner博士说:“我们开发了DMAb平台,以允许通过合成DNA直接体内产生抗体,而合成DNA的目的是向人体提供制造所需抗体的指导。根据我们的早期数据,我们认为该平台作为HIV抗体递送的新策略值得进一步研究。” Weiner和合作者设计了一个由16个DMAb组成的小组,将先前表征的广泛中和抗体重新合成为DMAb。使用Cellectra自适应电穿孔法通过注射导入小鼠体内并进行了研究。研究人员观察到快速DMAb表达和血液中长达数月的稳定水平。此外,与相应的重组抗体相比,体内产生的DMAbs具有很强的中和能力。由于HIV病毒能够突变以逃避单一抗体的免疫力,因此测试了多达四个不同DMAb的组合作为克服耐药性的策略。组合产生的抗体的体内总水平与单独给药的相同抗体的水平之和相当,表明该方法具有灵活性,适用于多种抗体的联合治疗。重要的是,数据支持这种组合比单一抗体可以阻止更多的HIV病毒。 接下来,研究人员在一项非人类灵长类动物试验性研究中探索了HIV-1 DMAb的递送,该研究与向临床转化更为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注入一或两种组合的DMAb后,三天就可以在体内检测到表达,到14天时显示出峰值活性。重要的是,来自上述动物的血清具有很高的抗病毒活性。 8.JAIDS:重磅!自2000年以来科学家们首次发现新型HIV毒株 doi:10.1097/QAI.0000000000002246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Journal of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雅培公司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宣布,自2000年以来他们发现了全球首个HIV病毒新亚型。研究者Rodgers表示,我们一直在寻找病毒,很多人可能并没有意识到HIV有不止一种毒株,如今研究者正在对鉴别出的所有HIV毒株进行测试来了解其不同的毒株类型。 这种新发现的HIV毒株为HIV-1 M群、L亚型,于20世纪80年代首次收集自刚果民主共和国,但仅有两份样本能通过基因测序来进行检测,研究者需要第三个样本才能够确定病毒的形式,2001年,他们收集了一份非常相似的样本,但该样本并不能进行完全测序,当然了,研究者也无法合成病毒,而样本数量也太少了。 如今,在测序技术的帮助下,研究者证实,L亚型毒株属于HIV病毒M群的突变体,而M群病毒是AIDS流行的罪魁祸首;尽管研究人员并不清楚这种新型亚型毒株如何影响机体,但他们推测,这种病毒与其它M群毒株的行为方式大致相同。这项研究非常重要,其对于开发新型HIV疗法具有重要意义。 9.JCI:三种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增加与HIV传播风险下降有关 doi:10.1172/JCI126391 与感染风险下降相关的免疫反应称为保护相关因素(correlates of protection, CoP)。测量疫苗诱导的抗体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的临床试验有助于确定针对HIV的保护相关因素,这对于评估一种有前景的HIV候选疫苗的疗效是必要的。 在来自受到美国国家过敏与传染病研究所(NIAID)资助的HIV疫苗试验网络(HIV Vaccine Trials Network, HVTN)的资深作者Georgia Tomaras、Peter Gilbert和论文第一作者Scott Neidich、Youyi Fong和Shuying Li的领导下,一项新的初步临床研究证实三种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抗体介导的Fcγ受体(FcγR)招募、抗体依赖的细胞吞噬作用(ADCP)和抗Env IgG3--的增加与HIV传播减少有关。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ntibody Fc effector functions and IgG3 associate with decreased HIV-1 risk”。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这些抗体反应而言,ADCP和IgG3是与HIV传播减少相关的最强相关因素。然而,FcγRIIa参与是受到HIV感染的疫苗接种者中病毒载量下降的唯一相关因素。ADCP、IgG3和FcR参与是新提出的保护相关因素,可在全球正在进行的HVTN 702、HVTN 705和HVTN 706大规模HIV疫苗功效临床试验完成后加以验证。 10.Mol Ther:相似机制!HIV药物能够有效治疗寨卡病毒感染 doi:10.1016/j.ymthe.2019.10.006 众所周知,开发能够适应不同病毒复制机制的药物将极大地提高不同类型传染病的治疗手段。在一项新的工作中,坦普尔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表明,利用现有药物来治疗其它类型病毒性疾病实际上是可能的。 坦普尔的研究人员在《Molecular Therapy》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发现,用于治疗HIV的药物同时也可以抑制Zika病毒感染。在细胞和动物模型中,他们表明这种名为rilpivirine的药物通过靶向HIV和Zika病毒复制所依赖的酶来抑制Zika病毒感染。实际上,这些酶存在于Zika病毒以及其它密切相关的病毒中,包括登革热,黄热,西尼罗河热和丙型肝炎等等。 “ HIV和Zika病毒是不同类型的RNA病毒,”文章作者,神经病毒学中心主任以及LKSOM综合神经艾滋病中心主任博士Kamel Khalili博士解释道:“我们发现rilpivirine通过结合RNA病毒家族共有的RNA聚合酶来阻断Zika病毒复制,因此,我们开辟了使用相同策略潜在地治疗多种RNA病毒感染的途径。” 11.Gut:HIV药物利匹韦林或能有效改善机体肝纤维化症状 doi:10.1136/gutjnl-2019-318372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Gut上题为“Rilpivirine attenuates liver fibrosis through selective STAT1-mediated apoptosis in hepatic stellate cell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一种用于治疗HIV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利匹韦林(Rilpivirine)或对慢性肝脏疾病具有有益效应,相关研究结果或有望帮助开发治疗肝脏疾病的新型疗法。 文章中,研究者表示,当对不同的肝脏损伤临床前模型进行研究后他们发现,用于治疗HIV感染的药物利匹韦林或能有效降低模型机体中的肝脏纤维化程度。目前研究人员需要寻找能够有效治疗肝纤维化患者的选择性疗法,这些疗法能作用于星状细胞的失活并促进肝脏组织再生。(生物谷 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