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Cell期刊不得不看的亮点研究》

  • 来源专题:再生医学与健康研发动态监测
  • 编译者: malili
  • 发布时间:2017-11-08
  • 1.Cell:新发现挑战了存在将近100年的癌症代谢观点

    doi:10.1016/j.cell.2017.09.019

    图片来自Cell, doi:10.1016/j.cell.2017.09.019。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UT Southwestern)儿童医学中心研究所(CRI)的研究人员发现乳酸给生长中的肿瘤提供燃料,从而挑战了存在将近一个世纪的瓦尔堡效应(Warburg effect)。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7年10月5日的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Lactate Metabolism in Human Lung Tumors”。

    瓦尔堡效应,以德国癌症生物学家Otto Warburg命名,具有三个主要的方面:(1)快速的葡萄糖摄取;(2)即便在氧气存在时,葡萄糖氧化发生下降;(3)将乳糖作为一种废弃物进行分泌。

    在这项研究中,这些研究人员证实乳酸不仅是一种废弃物,而且也作为一种燃料被在患者和小鼠体内生长的肺癌细胞摄取。根据之前也发表在Cell期刊上的一项研究(Cell, 11 February 2016, doi:10.1016/j.cell.2015.12.034),DeBerardinis实验室已证实葡萄糖氧化在肿瘤中被激活。结合这一发现,这项新研究的结果对瓦尔堡效应学说提出挑战。

    DeBerardinis说,“我们认为乳酸是促进生长、增殖,可能甚至是肺癌转移的燃料之一。癌症代谢在临床上是可操纵的,而且理解乳酸通路可能有助我们发现肺癌的治疗靶标。当作为一种成像追踪剂时,乳酸摄取可能也具有预测价值。”

    2.Cell:糖尿病治疗新希望!鉴定出新型胰岛素敏感剂

    doi:10.1016/j.cell.2017.09.045

    2型糖尿病的根源在于胰岛素抵抗性(insulin resistance),即细胞停止对来自这种激素的指令作出反应。恢复胰岛素敏感性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一种有效的策略,但是市场上唯一销售的恢复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也会促进脂质(脂肪)产生,这会导致一些严重的副作用。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西奈山医学院和瑞典阿斯利康公司(AstraZeneca)的研究人员发现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同时避免这些副作用可能是可行的。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10月19日在线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elective Inhibition of FOXO1 Activator/Repressor Balance Modulates Hepatic Glucose Handling”。

    一种已被研究过的方法是抑制蛋白FOXO1。动物研究已表明当FOXO1遭受抑制时,肝脏产生更少的葡萄糖。但是正如其他的胰岛素敏感剂(insulin sensitizer)一样,抑制FOXO1也会促进脂质产生。Accili博士说,“因此,利用一种广泛作用的FOXO1抑制剂治疗胰岛素抵抗性能够导致一系列不想要的副作用,比如体重增加。不幸的是,有了FOXO1胰岛素敏感剂,你必须好坏都要承受。”

    在当前的这项研究中,这些研究人员寻找一种部分抑制FOXO1的方法,从而使得葡萄糖水平下降,但是脂质水平未受影响。论文共同作者、阿斯利康公司创新药物与早期开发生物技术部门科学家Daniel Lindén说,“我们需要了解的是这两种FOXO1调节的机制如何存在差异,因此我们能够鉴定出选择性的抑制剂。”

    在小鼠体内开展的研究中,Accili博士和他的同事们发现FOXO1与蛋白SIN3A一起限制脂质产生。Accili博士说,“这提示着如果我们能够发现作用于FOXO1的葡萄糖产生部分同时不会干扰SIN3A的分子,那么我们能够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同时不会增加脂肪水平。”

    3.Cell:开启癌细胞内的基因回路,触发免疫攻击

    doi:10.1016/j.cell.2017.09.049

    图片来自Cell期刊,doi:10.1016/j.cell.2017.09.049。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合成基因回路(gene circuit),当该基因回路检测到癌症的迹象时,它激活体内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这种疾病。这种基因回路仅当它检测到两种特异性的癌症标志物时才会激活一种治疗反应。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10月19日在线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ynthetic RNA-Based Immunomodulatory Gene Circuits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

    Lu、及其包括MIT博士后研究员Lior Nissim和Ming-Ru Wu在内的团队构建出一种编码在DNA中的能够区分癌细胞和非癌细胞的基因回路。这种基因回路能够经定制对不同的肿瘤作出反应。它是基于电子学中使用的简单的与门(AND gates)构建出的。这种与门仅当两种输入都存在时才会开启。

    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差异在于它们的基因表达谱。因此,这些研究人员开发出编码在这种基因回路中的合成启动子,即仅启动癌细胞中的基因表达的DNA序列。利用一种病毒,这种基因回路被运送到体内受影响的区域。肿瘤细胞中有活性的某些蛋白随后结合到这些合成启动子上,从而将它们激活。仅当这两种癌症启动子都被激活时,这种基因回路才会开启。这就允许这种基因回路比现存的疗法更加准确地靶向肿瘤,这是因为在作出反应之前,它需要两种癌症特异性的信号都存在。

    当这些研究人员在体外测试这种基因回路时,他们发现它能够从其他的非癌卵巢细胞和其他的细胞类型中检测到卵巢癌细胞。他们随后在接受卵巢癌细胞移植的小鼠体内测试了这种基因回路,并证实它能够触发T细胞来寻找和杀死这些癌细胞,同时不会伤害它们周围的其他细胞。

    4.Cell:来自野生小鼠的肠道细菌可改善实验室小鼠的健康

    doi:10.1016/j.cell.2017.09.016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报道接受野生小鼠肠道细菌移植的实验室小鼠要比拥有它们自己的肠道细菌的实验室小鼠能够显著更好地在致命性的流感病毒感染中存活下来和抵抗结直肠癌。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10月19日在线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Wild Mouse Gut Microbiota Promotes Host Fitness and Improves Disease Resistance”。论文通信作者为美国国家糖尿病、消化道疾病与肾脏疾病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Diabetes and Digestive and Kidney Diseases, NIDDK)肝脏疾病室免疫科主任Barbara Rehermann博士和NIDDK博士后研究员Stephan Rosshart博士。

    实验室小鼠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经过精心培育、喂养和饲养,使得每只实验室小鼠具有可预测的性状和遗传特征。这在基础生物学研究中是一个很大的优势,但是产生这种可预测性意味着一种受控的环境,而不是来自外部世界的生存压力,影响着实验室小鼠的微生物群。因此,这些研究人员尝试着让实验室小鼠恢复它们失去的东西:天然地共同进化的野生小鼠肠道菌群。他们在马里兰州和哥伦比亚特区的8个地方捕获到800多只野生小鼠,从中找到健康的合适的候选对象用于提供它们的肠道菌群。

    他们随后将野生小鼠(Mus musculus domesticus)和从多种来源获得的一种常见的实验室小鼠品种C57BL/6的肠道微生物组(即肠道菌群的宏基因组)进行测试和比较。他们证实C57BL/6小鼠具有与野生小鼠显著不同的肠道微生物组。

    这些研究人员随后将野生小鼠的肠道菌群移植到怀孕的无菌的C57BL/6小鼠中。这些无菌的小鼠是在无菌的环境下长大的,没有它们自己的微生物组。为了对比,他们也将来自正常培养的C57BL/6小鼠的肠道菌群移植到作为对照组的一组怀孕的无菌的C57BL/6小鼠中。四代之后,这些小鼠仍然要么携带着野生小鼠的肠道微生物组,要么携带着从它们的母鼠祖先中遗传下来的实验室小鼠肠道微生物组。

    当接触高剂量的流感病毒时,92%的携带着野生小鼠肠道微生物组的实验室小鼠存活下来,然而,在对照组中,仅17%的实验室小鼠存活下来。在其他的实验中,携带着野生小鼠肠道微生物组的实验室小鼠在患上诱导的结直肠瘤时具有更好的治疗结果,然而,作为对照组的实验室小鼠具有更多的肿瘤负荷和更加严重的疾病。野生小鼠肠道菌群的有益效果与这两种小鼠模型中的炎症减少相关联。

    5.Cell:平均而言,一到十种突变足以促进癌症产生

    doi:10.1016/j.cell.2017.09.042

    在一项针对29种癌症类型的7500多种肿瘤的研究中,来自英国韦尔科姆基金会桑格研究所、欧洲生物信息学研究所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首次对癌症产生所需的突变数量进行毫无偏见的估计。他们通过改进进化领域中的一种技术来证实平均而言,1~10种驱动突变(driver mutation)是癌症产生所必需的。这些结果也证实促进癌症产生的突变数量在不同的癌症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10月19日在线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Universal Patterns of Selection in Cancer and Somatic Tissues”。论文通信作者为韦尔科姆基金会桑格研究所的Peter Campbell博士和Inigo Martincorena博士。

    在这项研究中,这些研究人员从进化角度对29种不同癌症类型的7664种肿瘤中的自然选择进行量化。

    这项研究的一个突出的发现是体内的细胞对突变耐受性良好。这是令人吃惊的,这是因为个人从父母那里遗传的突变经常是耐受性较差的,而且通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人类中消失。然而,在人体的细胞中,随着癌症的产生,几乎所有的突变都会持续存在,但不会影响细胞的存活。

    这些研究人员也对导致29种不同癌症类型的主要癌基因进行登记。他们发现了几个新的癌基因,并确定了当前的癌基因清单的完整程度。

    Campbell博士说,“我们解决了一个长期存在的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引发争论的问题:一个正常的细胞需要多少突变才能转化为一个癌细胞?答案是一小部分。比如,平均而言,每名患者中的大约4种突变会触发肝癌产生,然而结直肠癌通常需要大约10种驱动突变。”

    6.Cell:揭示细胞质DNA诱发人类细胞炎性反应的分子机理

    doi:10.1016/j.cell.2017.09.039

    图片来源:Veit Hornung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慕尼黑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阐明了细胞质DNA诱发人类细胞炎症的分子机制,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所涉及的信号网络或许与小鼠机体中表现的不同。

    在真核细胞中,DNA被限制在细胞核中,而细胞质中DNA的存在是细胞非常危险的一个信号,细胞质DNA可能源于病毒或细菌,其能够提示一种感染、内源性来源或组织损伤;因此,先天性免疫系统对细胞质DNA的识别会诱发广泛的炎症对抗和机体防御机制。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阐明了一种特殊机制,这种机制能够促进人类细胞中的先天性免疫系统识别诸如这种异味的DNA,并且诱发炎性反应。

    研究者Hornung解释道,我们对人类髓系细胞进行最新研究发现,这种受体在上述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能够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来识别外援或异位的DNA,相比小鼠而言,人类髓系细胞的炎性小体分子能够通过一种名为cGAS-STING的识别机制来激活,从而就能够帮助诱导应对病毒DNA出现的先天性免疫反应。

    目前研究者发现,cGAS-STING通路的激活能够诱发程序性细胞死亡,这并不依赖于抗病毒反应,当cGAS-STING通路激活超过一定阈值后,STING蛋白就会诱导溶酶体破碎,其造成的细胞损伤就会激活炎性小体,通过分泌白介素1来发送紧急求救信号,通过这种炎症反应,死亡的细胞就会向附近细胞发送警报,从而招募免疫细胞进入到紧急位点发挥作用。

    7.Cell:揭示DNA的三维包装调节细胞身份机制

    doi:10.1016/j.cell.2017.09.018

    胞如何保持它的身份(比如成为肌肉细胞或神经细胞)的基本机制并没有完全得到理解。癌症等多种疾病与细胞在成熟过程中选择错误的发育通路相关联。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和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提出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以及其他的细胞类型)的能力依赖于基因组中哪些区域被激活,而这是由DNA在细胞核中的位置控制着的。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10月12日在线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Genome-Nuclear Lamina Interactions Regulate Cardiac Stem Cell Lineage Restriction”。论文通信作者为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执行副主任、首席科学家Jonathan A. Epstein博士和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心血管医学助理教授Rajan Jain博士。

    这项研究也提示着了解控制干细胞在成熟期间如何快速地分化的方式对再生医学产生重要的影响。基因组的一些区域是无法表达的,这是因为它们被紧密地包裹在细胞核的内膜(即核纤层)上。这些被隔离和沉默的DNA区域被称作核纤层蛋白结合区域(lamin associated domains, LAD)。这项研究提示着这些位于细胞核边缘的特定DNA沉默区域有助确定细胞的身份。比如,如果LAD让神经元基因保持沉默而不会表达的话,那么这种细胞就不会成为神经元。然而,如果心脏细胞基因被释放出来而能够表达,就像在心脏发育过程中发生的那样,那么这些细胞就变成心肌细胞。多年来,细胞生物学家们就已知道在一些DNA在内核膜附近发现到,但是这种定位的功能是不清楚的。Jain说,“我们的研究提示着细胞通过将变成另一种细胞类型所必需的关键基因和程序储存在难以接近的区域中,确定着它的身份。换言之,细胞保持它的身份是通过抑制它变成其他的身份实现的。”

    这些研究人员发现一种被称作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3)的表观遗传酶将DNA附着到细胞核边缘上。Jain说,“我们问道:对DNA可接近性的精心控制会导致细胞变成某种细胞类型吗?”当他们在心脏细胞分化期间移除干细胞中的Hdac3时,它们释放含有心脏特异性基因的DNA区域,允许这些基因被激活,从而导致过早过快的分化。

    8.Cell:全基因组测序揭示出自闭症新的基因变异

    doi:10.1016/j.cell.2017.08.047

    如今,在自闭症儿童中发现的基因组模式---细胞内完整的一套遗传指令---揭示这种出这种疾病的一种新的遗传特征。这种特征有助解释那些不存在自闭症其他遗传标记的病例。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9月28日在线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Genomic Patterns of De Novo Mutation in Simplex Autism”。

    这些研究人员对516名没有自闭症家族史的自闭症儿童(利用当前的测试方法未检测这些儿童存在遗传异常)进行基因组测序。他们也对这些儿童的父母和一名未受这种疾病影响的兄弟姐妹(总共2064人)进行基因组测序。这些遗传信息被储存在Simons Simplex Collection(SSC)数据库中。

    Eichler团队鉴定出导致基因功能受到破坏和蛋白表达发生改变的基因变化,以及基因缺失,这些发生缺失的片段太小而不能够利用当前的测试方法检测到。他们也发现不含有基因的但可导致基因激活的基因组区域发生变化。Turner 说,Eichler和同事们在SSC数据库中对所有的这些变化进行了标记以至于其他人能够将这些发现作为一种资源。

    这些研究人员随后对自闭症儿童和他们的未受这种疾病影响的兄弟姐妹的基因组变异数量进行比较。他们发现,自闭症儿童明显更可能具有三种或以上的不同类型的基因变异。Eichler说,这提示着零星的基因变异组合可能导致自闭症。但是,他强调道,在将特定的基因或基因组合用于诊断之前,科学家们还需要在更多的家庭中重复这些发现。

    9.Cell:绘制出人基因组自我折叠的四维图谱

    doi:10.1016/j.cell.2017.09.026

    图片来自Cell, doi:10.1016/j.cell.2017.09.026。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贝勒医学院、莱斯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布罗德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首次构建出高分辨率的人基因组折叠的四维图谱,这样当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折叠时,就可对它进行追踪。这一发现可能会带来研究遗传疾病的新方法。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7年10月5日的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Cohesin Loss Eliminates All Loop Domains”。论文通信作者为贝勒医学院基因组结构中心主任Erez Lieberman Aiden博士。论文第一作者为斯坦福大学医学生、Aiden实验室成员Suhas Rao。

    为了追踪这种折叠过程,这些研究人员首先破坏黏连蛋白(cohesin),即一种位于几乎所有已知的DNA环状结构周围的环形蛋白复合物。在2015年,他们已提出黏连蛋白通过一种挤压(extrusion)过程在细胞核中产生DNA环状结构。

    Rao说,“我们发现当我们破坏黏连蛋白时,成千上万个DNA环状结构消失了。随后,当我们导入黏连蛋白时,所有的这些DNA环状结构又出现了,通常在几分钟内就完成了。这正是这种挤压模型所预测的那样,而且它提示着黏连蛋白沿着DNA移动的速度在任何已知的人蛋白中是最快的。”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像这些研究人员预期的那样发生。在某些情况下,DNA环状结构发挥的作用与这些研究人员预期的完全相反。

    Aiden说,“当我们观察到基因组上的成千上万个DNA环状结构变得更弱时,我们注意到一种有趣的模式。有一些奇怪的DNA环状结构变得更强。随后,当我们导入黏连蛋白时,大多数DNA环状结构重新出现,但是这些异常的DNA环状结构再次做相反的事情:它们消失了。”

    通过仔细观察这些图谱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这些研究人员意识到挤压并不是将相隔远处的DNA序列元件连接在一起的唯一机制。第二种被称作区室化(compartmentalization)的机制并不涉及黏连蛋白。

    Rao解释道,“我们观察到的第二种机制与挤压完全不同。挤压倾向于一次将两个DNA序列元件连接在一起,而且仅当它们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时。第二种机制能够将大群的序列元件彼此间连接在一起,即便它们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也是如此。它看起来似乎与挤压一样快速。”

    10.Cell:鉴定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驱动基因

    doi:10.1016/j.cell.2017.09.027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杜克大学癌症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正在努力更好地理解这种癌症的最为常见形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的基因基础,以及这些基因如何可能在患者对治疗作出的反应中发挥作用。

    这些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1001名在过去10年已被确诊患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患者的肿瘤样品。这些患者已在全球的12个研究机构中接受治疗。

    利用全外显子组测序,这些研究人员确定了这种疾病的150个驱动基因,它们中的多数是新鉴定出的。他们随后进行测试以便观察这些基因是否与患者如何很好地对标准疗法作出反应之间存在任何关联。他们采用一种被称作CRISPR的基因组编辑技术敲除淋巴瘤细胞中的2万个基因中的每一个,以便鉴定出那些对淋巴瘤细胞生长至关重要的基因。通过评估遗传结果、CRISPR结果和临床结果,他们发现几种至关重要的基因关联可能有助指导治疗。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7年10月5日的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Genetic and Functional Drivers of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11.Cell:对肌肉浸润性膀胱癌进行综合的分子特征描述,有助改进疗法

    doi:10.1016/j.cell.2017.09.007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一个来自美国贝勒医学院、布莱根妇女医院、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不列颠哥伦比亚癌症研究中心和布罗德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完成了对412种肌肉浸润性膀胱癌样品的综合分子特征描述,从而导致他们鉴定出5种不同的膀胱癌亚型,每种亚型对特定的疗法具有不同的敏感性。这些结果可能导致人们在未来开发出个人化疗法。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10月5日在线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Comprehensive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这些研究机构都是癌症基因组图谱研究网络(The Cancer Genome Atlas Research Network, TCGA研究网络)的一部分。

    2014年,这些研究人员已在Nature期刊上发表了一项针对131种膀胱癌样品的研究的结果:首次对这种癌症发生的分子变化的“多组学(multi-omic)”特征进行综合性描述,这是个人化疗法取得的一次重大进展,也是TCGA研究网络项目的一种特点(Nature, 20 March 2014, doi:10.1038/nature12965)。这项新的研究对2014年的那项研究进行扩大,涉及更大的研究群体,整合了更多的基因组数据类型,并且对膀胱癌的分子亚型进行了细化。

    论文共同通信作者、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生物信息学与计算生物学系主任John N. Weinstein博士说,“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将研究的膀胱癌样品数量增加了3倍,从2014年的141种增加到2017年的412种,这导致鉴定出另外32种经常发生突变的基因,并且添加不太常见的但似乎参与这种癌症的突变。这些发生变化的基因为开发新的治疗干预提供了多种机会。膀胱癌是一种发生最高的突变率之一的癌症,而且它似乎表明APOBEC特征性突变与这种较高的突变负荷相关联,而且参与高达70%的膀胱癌。具有最高突变数量和较高APOBEC水平的肿瘤与具有高于平均的存活率相关联。”

    此外,对多种分子参数(如突变、基因扩增、RNA和蛋白图谱)的整合揭示出膀胱癌能够被细分为4种亚型,但是在2014年,这些研究人员鉴定出了5种亚型。他们提出每种亚型可能与对治疗作出的独特反应相关联,而且这需要在未来的临床试验中加以验证。

    12.Cell:突破性成果!科学家开发出能有效发现癌症药物的新方法

    doi:10.1016/j.cell.2017.08.051

    最近,一项刊登在国际著名杂志Cell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策略或有望帮助发现新型的抗癌疗法。研究人员利用这种新策略就能够寻找到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s)生长非常重要的蛋白小型分子抑制剂,非小细胞肺癌在所有肺癌中占到了85%的比例,而且其对于药物疗法并不敏感。

    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员运用蛋白质组学的策略发现了NSCLCs的潜在靶点,NSCLCs能够被转录因子NRF2的过度激活支持,NRF2能够扮演强大的抗氧化反应的分子开关,有些癌细胞会利用这种反应来保护自身免受损伤性氧化副产物的影响,这些副产物通常具有不寻常的代谢活性以及失控产生的特性。

    随后研究者利用蛋白质组学平台鉴别出了NRF2驱动的NSCLCs细胞中蛋白质内部的半胱氨酸分子,通过抑制细胞中NRF2的表达,研究者就能够观察到半胱氨酸的活性是如何被改变的。大多数NRF2相关的反应性的改变都来源于NRF2缺失时这些蛋白产生所引发的改变,但20%的反应性的改变似乎取决于蛋白质的氧化性修饰,其是细胞中活性氧分子的积累所引发的结果。

    研究者Bar-Peled说道,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认为,诸如NRF2的转录因子能够通过改变没类的水平来调节酶类的功能,在很多情况下,NRF2似乎会改变酶类所处的环境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功能。下一步研究人员计划在NSCLC细胞中利用一对儿高度选择性的半胱氨酸结合探针来鉴别潜在的可用作靶向药物的半胱氨酸,其或许会满足两个标准:首先,其反应性会随着NRF2的活性改变而改变,其次宿主蛋白仅能够在NRF2过度激活所驱动的NSCLC细胞中进行表达。

    有意思的是,满足上述两个标准的有一个名为NR0B1的蛋白,正常情况下该蛋白能够在肺癌细胞核中发挥作用,其能够作为调节基因表达的蛋白复合体的一部分,通过对小分子化合物文库进行筛选,研究人员发现了两种化合物能够附着在NR0B1蛋白反应性的半胱氨酸上,从而引发蛋白复合体的破坏。随后研究人员利用这些化合物作为探针来研究NR0B1蛋白的功能,结果发现,该蛋白能够促进NRF2基因活性的表达程序,此外研究人员还利用这些化合物证明了靶向作用NR0B1蛋白是具有一定治疗效应的。

    13.Cell:重大突破!发现视网膜中感知光线强度的神经元群体

    doi:10.1016/j.cell.2017.09.005

    图片来自Cell, doi:10.1016/j.cell.2017.09.005。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的研究人员描述了我们能够检测环境中的整体光照程度的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他们发现眼睛视网膜中的神经元分工协作,从而使得特定的神经元经过调节对不同的光照强度范围作出反应。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9月28日在线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 Population Representation of Absolute Light Intensity in the Mammalian Retina”。

    不同于视网膜中主要用来检测形体和运动的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是,专门用来检测“非图像(non-image)”视觉的其他感光神经元,被用来设置我们的生物钟,调节睡眠和控制激素水平。这些神经元被称作M1神经节感光细胞(M1 ganglion cell photoreceptors),即便在那些失明的人身上也能发挥作用。

    Milner和Do发现尽管这些M1细胞似乎在视觉上彼此之间无法区分,但是它们经调节对不同的光照水平作出反应,而且当这些光照水平发生变化时,它们轮流向大脑发出信号。因此,大脑依据这些活跃的细胞的身份获得光照强度方面的信息,而不仅仅是信号大小。

    有趣的是,这些M1细胞的轮流系统使用一种通常被认为异常的或病态的机制,即去极化阻断(depolarization block)。去极化阻断通常是在癫痫等某些疾病中观察到的。

    当光照水平上升时,M1细胞中的一种被称作黑视蛋白(melanopsin)的蛋白捕获越来越多的光子。这会导致细胞膜电压变得更为正向,也就是“去极化”。随着细胞膜电压变得更为正向,这些M1细胞产生更多的电峰值(也称为动作电位),即发送到大脑中的信号。(生物谷 Bioon.com)

相关报告
  • 《2017年10月Nature杂志不得不看的亮点研究》

    • 来源专题:再生医学与健康研发动态监测
    • 编译者:malili
    • 发布时间:2017-11-08
    • 【1】Nature:重磅!揭示老年人为何不能有效地燃烧储存的腹部脂肪 doi:10.1038/nature24022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和德国波恩大学的研究人员描述了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如何相互交谈来控制代谢和炎症。他们的发现进一步加深了科学家们对老年人为何不能够燃烧储存的腹部脂肪的理解。这种储存的腹部脂肪会提高慢性疾病风险。这项研究也指出靶向这种问题的潜在治疗方法。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9月27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Inflammasome-driven catecholamine catabolism in macrophages blunts lipolysis during ageing”。论文通信作者为耶鲁大学医学院比较医学与免疫生物学教授Vishwa Deep Dixit。 老年人,不管他们的体重如何,都具有增加的腹部脂肪。然而,当老年人需要消耗能量时,他们并不会像年轻人一样有效地燃烧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能量,从而导致有害的腹部脂肪堆积。导致脂肪细胞中的这种不反应性的内在原因是未知的。 在这项研究中,Dixit和他的来自美国田纳西州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和德国波恩大学的合作们着重关注被称作巨噬细胞的特定免疫细胞。巨噬细胞通常参与控制感染。Dixit实验室发现一种新的巨噬细胞驻留在腹部脂肪的神经上。这些神经相关巨噬细胞随着年龄的增加会产生炎症,而且不允许被称作化学信使的神经递质正确地发挥功能。 【2】Nature:在发现20多年后,终于破解乳腺癌风险基因之谜 doi:10.1038/nature24060 在科学家们发现BRCA1基因突变让女性容易患上乳腺癌20多年之后,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找到允许这些突变造成破坏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10月4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BRCA1–BARD1 promotes RAD51-mediated homologous DNA pairing”。论文通信作者为来自耶鲁大学医学院的Patrick Sung教授、Weixing Zhao博士和哥伦比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物理学系的Eric C. Greene教授。 这些研究人员说,这些发现不仅有助于人们设计抵抗乳腺癌和卵巢癌的药物,而且也有助于鉴定出有较高风险患上这些癌症的女性。 Sung说,“大约有14000篇关于BRCA1的论文,你可能认为我们已知道关于这个基因的所有信息,但是我们并没有。” 【3】Nature:大牛张锋教授证实CRISPR–Cas13可靶向哺乳动物细胞中的RNA doi:10.1038/nature24049 早在2016年,科学家们就发现了结合和切割单链RNA而不是DNA的CRISPR蛋白(Science, doi:10.1126/science.aaf5573)。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人员对这种被称作CRISPR-Cas13a的系统进行调整,使之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发挥作用。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10月4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RNA targeting with CRISPR–Cas13”。 在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开展RNA靶向CRISPR系统研究的Mitchell O’Connell(未参与这项研究)注意到,“在CRISPR之前,RNAi(RNA干扰)是调节基因表达的理想方法。但是Cas13a的重大益处之一是它似乎具有更强的特异性,而且这种系统对哺乳动物细胞而言并不是内源性的,因此你不太可能扰乱细胞中天然的转录后网络。相反,RNAi利用内源性机制开展基因敲降(gene knockdown,即抑制基因表达)。”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来自MIT的张锋(Feng Zhang)教授和他的同事们证实切割RNA的Cas13a酶(之前称作C2c2)能够特异性地降低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内源性RNA和报告RNA水平。 这些研究人员已从多种细菌物种中寻找一种能够切割大肠杆菌报告基因的Cas13a酶。张峰教授和他的同事们着重关注来自细菌Leptotrichia wadei的Cas13a酶,这是因为经证实它最为高效地切割它的RNA靶标。 【4】Nature:里程碑突破!鉴定出食管癌的细胞起源 doi:10.1038/nature24269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福州总医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广东腾飞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西南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海河临床学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CUMC)、罗彻斯特大学、贝勒医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医学中心、罗格斯大学、北卡罗莱纳州中央大学的的研究人员以小鼠和人组织为研究对象,鉴定出上消化道中能够产生巴雷特食管(Barrett's esophagus)的细胞。巴雷特食管是食管癌的前兆。这种“细胞起源”的发现有望加快开发更加精确的筛查工具和治疗巴雷特食管和食管腺癌的疗法。在美国,食管腺癌是增长得最快的一种癌症。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10月12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Transitional basal cells at the squamous–columnar junction generate Barrett’s oesophagus”。 在巴雷特食管中,连接口腔和胃部的食管导管内的一些组织被肠道类似的组织替代,从而导致胃灼热和吞咽困难。大多数巴雷特食管病例源自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即胃酸慢性反流到食管下端中。一小部分巴雷特食管患者会产生食管腺癌,即一种最为常见的食管癌。 【5】Nature:重磅!构建出潜能性比胚胎干细胞和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更强的干细胞系 doi:10.1038/nature24052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首次在小鼠中构建出潜能扩展性干细胞(Expanded Potential Stem Cells, EPSC),它们比当前的干细胞系具有更大的发育潜力。这些干细胞具有发育中的胚胎内的最初细胞的特征,而且能够发育成任何一种细胞类型。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10月11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Establishment of mouse expanded potential stem cells”。 干细胞能够分化为其他的细胞类型,而且现存的干细胞系对发育、疾病和治疗研究已经非常有用。然而,两种当前可用的干细胞系---胚胎干细胞(ESC)和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具有某些限制。目前,它们还不可能分化为每种细胞类型,因此在产生某些细胞类型时,它们被排除在外。 为了发现用于研究和再生医学的新型干细胞,这些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培养处于发育最早阶段---在此时,受精卵仅分裂为4或8个细胞,仍然被认为具有一些全能性(即分化为所有细胞类型的能力)---的细胞的方法。他们猜测相比于从大约100个细胞阶段(即胚泡期)获得的ESC相比,这些细胞应当接受更少的编程。他们在一种特殊的抑制关键的发育信号和通路的培养条件下培养这些早期的细胞。 【6】Nature:重大突破!阐明乳酸在促进肿瘤生长中的作用 doi:10.1038/nature24057 肿瘤从患者体内获得产生用于生长和存活的能量和构成单元(building block)所需的营养物。尽管这些营养物主要是由循环血液供应提供的,但是我们对这些营养物是什么和它们如何被使用的理解可能揭示出治疗癌症的新方法。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新泽西罗格斯癌症研究所、罗格斯大学、罗格斯-罗伯特-伍德-约翰逊医学院和罗格斯-欧内斯特-马里奥药学院的研究人员吃惊地发现循环乳酸(circulating lactate)而不是葡萄糖是肿瘤和大多数正常组织中的主要代谢燃料来源。循环乳酸被用来产生能量,释放出葡萄糖来支持在肿瘤生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其他代谢功能。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10月18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Glucose feeds the TCA cycle via circulating lactate”。论文通信作者为新泽西罗格斯癌症研究所研究员Joshua D. Rabinowitz。这些发现为靶向用于癌症治疗的肿瘤代谢奠定基础。 【7】重磅!多篇Nature揭示调节人基因表达的基因组图谱 doi:10.1038/nature24277等 接受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资助的研究人员绘制出记录人DNA中影响基因表达的序列片段的详细图谱。这种影响基因表达的方式是一个人的基因组产生可观察到的性状如头发颜色或疾病风险的一种关键的方法。对个人的基因组变异如何导致生物学差异(如人组织和细胞的健康状态和患病状态)感兴趣的科学界而言,这种图谱是一种至关重要的资源。 这种图谱是基因型-组织表达联盟(Genotype-Tissue Expression Consortium, GTEx)的研究成果。GTEx成立的宗旨在于记录基因组变异如何影响基因开启和关闭。 美国国家基因组研究所(National 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 NHGRI)GTEx项目主任Simona Volpi博士说,“GTEx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研究人员探究了基因组变异如何影响不同人甚至同一个人的单个组织中的基因表达。” 【8】Nature:重磅!揭示控制体重的GDF15信号通路,有望治疗肥胖和恶病质 doi:10.1038/nature24042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NGM生物制药公司(NGM Biopharmaceuticals)、XTAL生物结构公司(XTAL Biostructures)和默克研究实验室(Merck Research Labs)的研究人员深刻地揭示出一种鲜为人知的人体激素在调节体重中发挥的作用。这种被称作生长与分化因子15(Growth an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5, GDF15)的激素通常仅当身体经历急性或长期的应激(包括接触损伤组织的有毒物质,如化疗药物,或者在肥胖或癌症等慢性疾病期间)时才有活性。因此GDF15通路有望让人们开发出潜在治疗过度肥胖和体重不足相关疾病的药物。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9月27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Non-homeostatic body weight regulation through a brainstem-restricted receptor for GDF15”。 这项研究揭示了与这种激素和它的受体相关的重要分子生物学特征和机制,包括这种激素与它的受体形成的复合物的晶体结构。基于这些临床前发现,这些研究人员正在推进多种候选药物,包括NGM386。NGM386是一种经过优化的GDF15变体,可激活它的同源受体,即GDNF受体α样蛋白(GDNF Receptor Alpha-like, GFRAL),有潜力治疗肥胖。肥胖是一种日益流行的流行病,据估计在美国影响着7800万成年人。 【9】Nature:炎症记忆促进皮肤上皮干细胞更快地修复皮肤损伤 doi:10.1038/nature24271 疤痕可能会消退,但皮肤会记得。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研究人员揭示出伤口或其他有害的触发炎症的经历会给驻留在皮肤中的上皮干细胞(epithelial stem cell, EpSC)带来持久的记忆,教导它们更快地愈合随后发生的皮肤损伤。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10月18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Inflammatory memory sensitizes skin epithelial stem cells to tissue damage”。 这些补充皮肤外层的上皮干细胞从炎症---身体本身对损伤或感染作出的反应---中获得线索。初始的炎症让这些干细胞变得敏感:当它们再次感知炎症来临时,它们更快地作出反应。 这项研究提供首个证据证实皮肤能够形成对炎性反应的记忆。资深作者Elaine Fuchs教授说,这一发现可能对更好地理解和治疗一系列医学疾病产生重要的影响。 【10】Nature:重大突破!揭示血细胞释放化学信号S1P机制 doi:10.1038/nature24053 血源性化学信号1-磷酸鞘氨醇(sphingosine-1-phosphate, S1P)是由血细胞释放出来的,用于调节免疫功能和血管功能。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S1P是如何释放到血液循环中的知之甚少。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报道,他们在血细胞中发现了这种通路。他们的发现对治疗各种免疫疾病和血管疾病产生广泛的影响。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10月18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Mfsd2b is essential for the sphingosine-1-phosphate export in erythrocytes and platelets”。 作为一种细胞外信号,S1P是血液循环中的T细胞和B细胞等免疫细胞运输所必需的。这些免疫细胞是适应性免疫反应的一部分,而适应性免疫反应又是正常免疫反应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它们在自身免疫疾病和炎性疾病等疾病中发挥着有害作用。利用芬戈莫德磷酸盐(fingolimod phosphate)阻断S1P信号通路已被成功地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症,其中芬戈莫德磷酸盐是S1P的一种类似物。(生物谷Bioon.com)
  • 《2019年12月HIV研究亮点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病毒学领域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malili
    • 发布时间:2020-01-05
    • 2019年12月31日讯/生物谷BIOON/---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即艾滋病(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病毒,是造成人类免疫系统缺陷的一种病毒。1983年,HIV在美国首次发现。它是一种感染人类免疫系统细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属逆转录病毒的一种。HIV通过破坏人体的T淋巴细胞,进而阻断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导致免疫系统瘫痪,从而致使各种疾病在人体内蔓延,最终导致艾滋病。由于HIV的变异极其迅速,难以生产特异性疫苗,至今无有效治疗方法,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艾滋病的流行已经夺去超过3400万人的生命。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据估计,2017年,全世界有3690万人感染上HIV,其中仅59%的HIV感染者接受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治疗。目前为止HIV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公共卫生挑战之一,因此急需深入研究HIV的功能,以帮助研究人员开发出可以有效对抗这种疾病的新疗法。为阻止病毒大量复制对免疫系统造成损害,HIV感染者需要每天甚至终身服用ART。虽然服用ART已被证明能有效抑制艾滋病发作,但这类药物价格昂贵、耗时耗力且副作用严重。人们急需找到治愈HIV感染的方法。 即将过去的12月份,有哪些重大的HIV研究或发现呢?生物谷小编梳理了一下这个月生物谷报道的HIV研究方面的新闻,供大家阅读。 1.Science子刊:挑战常规!抑制而非根除HIV病毒可以实现艾滋病功能性治愈 doi:10.1126/scitranslmed.aax4077 寻找治疗艾滋病(AIDS)的方法部分上集中于寻找根除受到HIV感染的细胞的方法。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所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这种方法对于 功能性艾滋病治愈可能不是必需的。在针对一部分无需治疗就能够与HIV病毒一起共存的HIV阳性患者的研究中,他们发现这些称为精英控制者(elite controller)的患者的淋巴细胞可以抑 制这种病毒,但不会杀死受到HIV感染的细胞。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Elite control of HIV is associated with distinct functional and transcriptional signatures in lymphoid tissue CD8+ T cells”。 这些研究人员希望确切地找到精英控制者体内的CD8+ T细胞如何阻止HIV病毒复制和进展为艾滋病。他们从美国和墨西哥的三个地点收集了总共51名HIV阳性患者(包括12名精英控制者)的血 液样本和淋巴结组织活检样本。 通过使用用于研究单个细胞的单细胞RNA测序分析方法,这些研究人员发现精英控制者的淋巴组织中具有更多的HIV特异性CD8+ T细胞,但是这些细胞是所谓的非溶细胞性细胞,这表明它们没 有杀死受到HIV感染的细胞。相反,这些精英控制者体内的CD8+ T细胞具有独特的转录谱,并能够通过增强的核糖体功能来抑制HIV复制,这意味着它们在蛋白翻译方面表现得更好。这导致产 生了更多数量和更多类型的细胞因子,并增强了这些细胞的多功能性(polyfunctionality)。 2.Nat Commun:新发现!特定细菌释放的胞外囊泡结构或能降低HIV的扩散 doi:10.1038/s41467-019-13468-9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栖息在阴道中的特定细菌或会释放纳米级别的囊泡来保护机体 有效抵御HIV的感染。 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是一类泡状的颗粒,很多类型的细胞都会产生胞外囊泡,其被认为能将分子从一个细胞运输到另一个细胞中,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进行了一系列 实验后发现,从四种乳酸菌中分离到的囊泡能够干扰HIV感染宿主细胞的能力;其中在一项实验中,研究者将囊泡加入到含有T淋巴细胞的培养液和感染HIV的培养液中,他们发现,相比未处理 的细胞而言,在加入囊泡的培养液中,处理过的细胞被HIV感染的水平相对较低,当研究者增加囊泡的数量时,仅有很小一部分细胞会被HIV感染。 类似地,利用囊泡进行治疗还能够降低机体淋巴、子宫颈和阴道组织中HIV的感染,研究人员发现,细菌所释放的胞外囊泡结构能够抑制病毒与宿主细胞表面结合,而这一步骤是HIV进入细胞 的关键一步。 3.PLoS Genet:黑猩猩可能进化出对HIV前体的抵抗力 doi:10.1371/journal.pgen.1008485 猿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是一种感染猴子和猿类的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起源于SIV,这意味着SIV是HIV病毒的前体。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SIV 可能影响着黑猩猩的遗传。他们报道这种病毒是导致不同黑猩猩亚种之间差异的主要原因。尽管黑猩猩并未受到SIV感染的严重影响,但是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某些黑猩猩亚种可能已进化出对这 种病毒的一定程度的耐受性。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PLoS Genetic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The impact of genetic adaptation on chimpanzee subspecies differentiation”。 论文通讯作者Aida Andrés博士说,“与人类遭受HIV感染会出现严重的健康后果不同的是,黑猩猩在感染SIV时仍然能够保持健康。这表明黑猩猩可能已进化出生物学机制来限制这种病毒的致 病性(pathogenicity),即这种病毒引起疾病的能力。” 通过分析生活在非洲的四种黑猩猩亚种的基因组,这些研究人员发现,非洲东部黑猩猩独有的遗传变异与免疫反应(特别是针对SIV感染的免疫反应)存在着异常密切的关联性。 4.mSphere:直肠微生物影响HIV疫苗的有效性 doi:10.1128/mSphere.00824-19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人员报道存在于直肠中的微生物可能会影响实验性HIV疫苗的有效性。相关研究结果于2019年12月11日在线发表在mSphere期刊上,论 文标题为“Rectal Microbiome Composition Correlates with Humoral Immunity to HIV-1 in Vaccinated Rhesus Macaques”。 论文通讯作者、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免疫学与传染病中心和兽医学院助理教授Smita Iyer说道,来自针对其他疫苗开展的人类和动物研究的证据提示着乳酸杆菌补充剂可以促进抗体产生,而 抗生素治疗可以阻碍有益的免疫反应。 5.PLoS ONE:新研究提出HIV-1病毒外壳的新结构,有可能开发出新的HIV治疗方法 doi:10.1371/journal.pone.0224965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研究人员表明HIV-1病毒的外壳可能具有与以前认为的不同的形状。这对理解这种病毒的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PLoS ON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Mathematical determination of the HIV-1 matrix shell structure and its impact on the biology of HIV-1”。 这项研究表明HIV-1病毒位于一种球形基质外壳(spherical matrix shell)内部。当它感染健康细胞时,它的外壳融合到靶细胞的外面上,然后在它攻击这种细胞的地方将这种病毒的遗传物 质释放到细胞内部。 论文共同作者Sean Graves说,“我们提出的新型HIV-1病毒结构具有非常奇特的形状,几乎像一朵花的花瓣。对这种基质外壳结构的更好了解可能有助于我们理解这种融合和感染过程。” 论文通讯作者、阿尔伯塔大学内分泌学家Marcelo Marcet-Palacios补充道,“我们的贡献是利用数学原理来帮助指导科学界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如果我们的模型是正确的,那么我们随后就 可以开始研究我们是否能够阻断或干扰这种病毒进入机制,比如,通过使用一种药物将这种HIV-1基质外壳结构中的‘花瓣’交联在一起,以阻止HIV-1病毒颗粒裂开进而阻止它的病毒基因组 进入宿主细胞中。” 6.eLife:揭示被膜下淋巴窦巨噬细胞如何协助HIV-1在免疫器官中扩散 doi:10.7554/eLife.47776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美国国家过敏与传染病研究所(NIAID)的John Kehrl和Chung Park在小鼠中发现作为引流淋巴结中的第一层细胞,被膜下淋巴窦(subcapsular sinus)巨噬细胞充当着 HIV-1病毒样颗粒的“穿梭”载体。这些细胞通过将这些病毒样颗粒装载到两种类型的免疫细胞---卵泡树突细胞和B细胞---上来协助它们扩散。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Kehrl和Park可视化观察了HIV-1病毒样颗粒在小鼠中传播的可能早期事件。他们研究了这种病毒如何通过窦壁巨噬细胞从淋巴和血液中转移出来,然后它如何被转移到滤 泡树突细胞的底层网络中。 他们的研究着重关注淋巴器官窦壁巨噬细胞的一个亚群,该亚群提供了细胞间接触的入口,从而将HIV-1颗粒穿梭到淋巴结和脾脏中的滤泡树突细胞和B细胞上。他们发现一种称为MFG-E8的蛋 白对这种入口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这是因为它的缺失严重限制了HIV-1扩散到滤泡树突细胞网络上。 Kehrl和Park还发现,包裹着病毒颗粒并协助病毒进入细胞的HIV-1包膜为MFG-E8结合提供了一种途径。MFG-E8可将HIV-1颗粒与宿主细胞上表达的αvβ3整联蛋白连接起来。这些整联蛋白协助 细胞摄取这些病毒颗粒,使得其他类型的细胞可获得它们,或者在某些情况下靶向它们以便随后破坏它们。他们表示,如今还需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以了解这种涉及MFG-E8的过程是否对宿主 或病毒有利。 7.Cell Rep:新研究表明从一开始就压制HIV至关重要 doi:10.1016/j.celrep.2019.10.094 全球的HIV实验室正试图破解HIV病毒的“秘密”并发现它的弱点,以预防或治愈这种病毒感染。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加拿大蒙特利尔临床研究所的éric A. Cohen、Tram NQ Pham及其同事 们鉴定出一种在早期阶段阻止HIV感染的方法。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Cell Report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Flt3L-Mediated Expansion of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 Suppresses HIV Infection in Humanized Mice”。 HIV在传播时不会立即扩散到整个身体。它最初必须在局部增殖,主要在生殖器官组织中增殖。只有在这种最初的局部增殖之后,这种病毒才会扩散。在这种病毒有效地建立全身性感染之前, 这种局部增殖提供了非常短的脆弱窗口。 免疫反应就像一场武装斗争:敌人渗透,身体自我防卫。病毒是入侵者,白细胞是试图坚守堡垒的战士。白细胞配有自己的“步兵单位”:淋巴细胞、吞噬细胞和粒细胞等。吞噬细胞群体具 有一类更特殊的步兵单位,称为“浆细胞样树突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PDC)”。这些较小的圆形细胞在身体中巡逻,专门从事病原体检测和抗病毒反应协调。换句话说,它 们是举报人,通过这些举报可以启动整个防御过程。当它们检测到威胁时,它们会改变形状并产生称为树突的突起。Cohen解释说,“最重要的是,它们开始产生大量的干扰素,即一类触发其 他细胞进入感染抵抗状态的蛋白。” Cohen说,“考虑到HIV对PDC细胞的影响,我们想知道如果在感染之前和感染期间提高PDC细胞的水平及其功能会发生什么。”为了测试这一点,这些研究人员使用一种称为Flt3受体配体的特 殊蛋白来刺激人源化小鼠骨髓中的PDC细胞产生。这种啮齿动物经过基因改造后,携带人类免疫系统,以替代它们自己的免疫系统。因此,在受感染的人源化小鼠中,HIV的行为与人类宿主中 的行为是一样的。 8.EHR:近四分之一的HIV感染者原意冒着几乎肯定会死亡的风险去参加HIV治愈研究 doi:10.1002/eahr.500035 根据一项新的研究,如果自愿参加有助于找到治愈HIV感染的方法的临床试验,那么有将近四分之一的HIV感染者愿意在这项临床试验中冒着几乎肯定会死亡的风险。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 Ethics & Human Research期刊上,论文标题为“HIV Cure Research: Risks Patients Expressed Willingness to Accept”。 一位受访者说,“我不会永远活着,这关乎下一个男人,下一个女人,你必须有一种关心他人的心态,我就是这样。”另一位受访者说,“我愿意为治愈HIV和为HIV感染人群坚持到底。我实 在想象不到如果有治愈方法,会有多少人的生活发生改变。” 这些作者写道,如果HIV感染者被允许参加充满风险的HIV治愈临床试验,那么需要额外的伦理保障。他们得出结论,这并不意味着应当允许人们参加“肯定会杀死他们”的研究,但是,在涉 及伤害风险的研究中,患者的偏好应当发挥重要作用。 9.JAIDS:HIV未检测到就等于没有传播的接受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增加 doi:10.1097/QAI.0000000000002239 来自HIV预防研究的大量证据已牢固地确定“未检测到就等于没有传播(Undetectable = Untransmissible, U=U)”。这意味着,通过按规定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ART)达到并维持无法检 测到的病毒载量---血液中的病毒载量---的HIV感染者不会将HIV通过性行为传播给他人。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CDC)估计,这种策略可100%有效地抵抗HIV的性传播。 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的研究人员以美国近11.2万名与男性发生性关系的男性为研究对象,发现这个人群越来越接受U=U的信息。总体而言,有54%的HIV阴性参与 者和84%的HIV阳性参与者正确地认识到U=U是准确的。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Journal of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Growing acceptability of Undetectable = Untransmittable but widespread misunderstanding of transmission risk: Findings from a very large sample of sexual minority men in the United States”。 美国国家过敏与感染性疾病研究所(NIAID)主任Anthony S. Fauci博士说,“U=U已被众多研究反复验证为预防HIV性传播的安全有效手段。对U=U的日益了解和接受令人鼓舞,这是因为作为 预防手段的HIV治疗是结束美国和世界各地的HIV流行病的基础。这一公共卫生信息可减少耻辱感,保护艾滋病患者的健康,并阻止HIV通过性行为传播给其他人。” 10.PNAS:揭示HIV成功逃避ZAP蛋白捕捉之谜 doi:10.1073/pnas.1913232116 人类进化出了抵抗试图感染我们身体的病毒的动态防御机制,即专门识别、捕获和破坏病毒试图导入到我们细胞中的遗传物质的蛋白。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和洛克菲勒大 学的研究人员如今揭示了这些蛋白中的一种称为ZAP的蛋白(zinc-finger antiviral protein, 锌指抗病毒蛋白)如何捕捉外来入侵者,而且还揭示了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在内的一 些病毒如何逃避这种捕捉。揭示让这种蛋白在某些情况下成为一种有效的抗病毒试剂的确切机制是在开发更好地攻击试图逃避它的病毒的方法的目标上迈出关键的第一步。相关研究结果近期 发表在PNA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tructure of the zinc-finger antiviral protein in complex with RNA reveals a mechanism for selective targeting of CG-rich viral sequences ”。 ZAP蛋白是由细胞产生的,用以限制病毒复制和传播感染。当细胞检测到病毒时,编码ZAP的基因就会开启并产生更多的ZAP蛋白。ZAP蛋白随后将病毒的RNA与细胞自己的RNA区分开来,从而使 得病毒RNA随后遭受破坏。 通过使用经过基因改造后含有额外CG序列的病毒RNA片段,这些研究人员解析出ZAP蛋白与这种RNA片段结合在一起时的三维结构,从而揭示出让这种蛋白具有如此高选择性的机制。他们发现 ZAP仅在这种蛋白的4个他们认为是潜在结合位点的“锌指”结构之一上与这种病毒RNA结合。他们进一步证实即使对这种结合位点进行微小的改变(仅改变单个原子),也会破坏ZAP的结合能 力。 11.PNAS:揭示植物乳杆菌移植修复HIV感染导致的肠道损伤机制,从而为治愈HIV奠定基础 doi:10.1073/pnas.1908977116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在遭受猿猴免疫缺陷病毒(SIV,一种类似于HIV的病毒)慢性感染的猴子中,受损的肠壁(即肠道渗漏)在它们接受植物乳 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移植的5个小时内得到快速修复。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PNA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PPARα-targeted mitochondrial bioenergetics mediate repair of intestinal barriers at the host–microbe intersection during SIV infection”。 这项研究将慢性发炎的渗漏肠道与PPARα信号丢失以及随后的线粒体破坏相关联在一起。他们发现植物乳杆菌激活PPARα信号并恢复线粒体流动,从而在植物乳杆菌暴露仅5个小时内就可修复 肠道屏障。这一发现使得人们在未来有望有效地治疗HIV感染者中普遍存在的肠道渗漏。 12.Nat Commun:在HIV感染早期阶段,促进粘膜伤口愈合或可预防艾滋病产生 doi:10.1038/s41467-019-12987-9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匹兹堡大学和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探究了为何某些灵长类动物能够在一生中携带SIV病毒,仍然避免疾病进展。他们试图在自然 宿主中发现成功的抗病毒策略,以便有助于设计更好的抗病毒药物来治疗HIV感染。他们发现在SIV感染早期,参与粘膜组织伤口愈合的生物学事件在体内构建出一种有利的环境,从而阻止SIV 感染的破坏性后果发生。这种伤口愈合免疫反应的某些方面可能作为靶标用于开发新疗法以阻止HIV感染者患上艾滋病。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 “Macrophage-associated wound healing contributes to African green monkey SIV pathogenesis control”。论文通讯作者为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免疫学教授Michael Gale。论文第一作 者为乌普萨拉大学的Fredrik Barrenas和匹兹堡大学的Kevin Raehtz。 研究人员测量了SIV感染期间基因表达的变化,发现一组与伤口愈合有关的基因的激活减少了患上艾滋病的机会,图片来自Michael Gale, Fredrik Barrenas, Jan Komorowski et al。 这些研究人员发现,处于SIV感染早期的非洲绿猴可以快速地激活并维持它们的粘膜组织中的再生性伤口愈合机制。比如,在非洲绿猴中,一种白细胞介导的组织重塑发生了。他们说,其中的 一些修复机制在进化上是保守的。比如,一种生物修复途径大致类似于在蝾螈(salamander)中观察到的一种能够再生身体丢失部分的机制。他们发现非洲绿猴激活粘膜组织伤口愈合的能力 ,可以中断疾病进程,从而避免艾滋病发作。 13.Nature子刊:新研究揭示HIV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期间的藏身之处 doi:10.1038/s41385-019-0221-x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加拿大拉瓦尔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可能发现了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期间HIV在体内潜藏的地方。在动物模型中,他们指出这种病毒可能潜藏在脾脏和肠道的淋巴 结中。他们认为这些淋巴结是HIV在治疗停止后准备重新反弹的堡垒。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Mucosal Immunology期刊上,论文标题为“Despite early antiretroviral therapy effector memory and follicular helper CD4 T cells are major reservoirs in visceral lymphoid tissues of SIV-infected macaques”。论文通讯作者为拉瓦尔大学医学院的Jerome Estaquier 教授。 这些研究人员使用感染了猿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的猕猴进行了研究,其中SIV与HIV存在着密切的亲缘关系。他们发现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期间,脾脏和肠道淋巴结中的两种类型的细胞--- 效应记忆CD4 T细胞(effector memory CD4 T cell)和滤泡辅助性CD4 T细胞(follicular helper CD4 T cell)---可以作为这种病毒的藏身之所。这些细胞属于CD4 T淋巴细胞家族,是HIV 入侵的首选靶细胞。 Estaquier教授说,“这些细胞参与发起免疫反应。我们并不知道为何潜藏在这些细胞中的HIV能够逃避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攻击。它们可能具有一种限制药物流动或者更快地清除药物的机制。 为了改善治疗,我们需要更好地了解是什么允许这些细胞群体逃避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攻击。” 14.Immunity:新型疫苗策略成功地诱导抗HIV广泛中和抗体 doi:10.1016/j.immuni.2019.10.008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和非营利性疫苗研究组织国际艾滋病疫苗计划(IAVI)的研究人员报道他们开发出的一种实验性HIV疫苗已达到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可以触 发中和多种HIV毒株的抗体---即所谓的广泛中和抗体(bnAb)---产生。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Immunity期刊上,论文标题为“Vaccination with Glycan-Modified HIV NFL Envelope Trimer-Liposomes Elicits Broadly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to Multiple Sites of Vulnerability”。论文通讯作者为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系教授Richard Wyatt博士。 这种疫苗设计的核心在于一种基于HIV Env蛋白的病毒模拟蛋白。正常情形下,灌木状Env蛋白的多个拷贝散布在每个球形HIV病毒颗粒的表面上。每个Env蛋白含有的分子结构允许它结合到位 于免疫细胞表面的一种称为CD4的受体上并利用这种受体作为侵入细胞的门户。Wyatt及其团队通过基因改造设计出一种对真实的Env上存在的重要结构进行模拟的Env版本,它同时足够稳定可 用作疫苗。为了以一种类似于真实HIV病毒颗粒的方式展示它,他们构建出病毒大小的由脂肪相关分子组成的合成球体---即“脂质体(liposome)”,这些脂质体上密布着这些经过改造的Env 蛋白。 在天然的HIV Env蛋白上,称为聚糖(glycan)的糖相关分子通常有助于屏蔽所有重要的CD4结合位点,使得它们免受免疫攻击。作为“初种”疫苗,这些研究人员使用了移除CD4结合位点周围 的这种聚糖屏蔽层的Env版本。48周后的加强疫苗使用携带这种聚糖屏蔽层的Env蛋白以便筛选靶向Env蛋白上的CD4结合位点但也能够穿过这种聚糖屏蔽层的抗体。加强疫苗注射中的Env蛋白也 是根据不同的HIV毒株混合在一起的,通常可以促进针对这些毒株中不发生变化的Env结构的抗体反应。 Wyatt团队按照他们的疫苗策略对12只兔子进行疫苗接种,并将获得的结果与仅接种携带这种聚糖屏蔽层的Env版本的对照组进行了比较。他们发现他们的疫苗策略具有更好的反应,其中的5只 兔子产生能够中和多种HIV分离株的抗体。 这些研究人员分析了一只在接种疫苗后作出最强烈反应的兔子的抗体,并鉴定出两种不同类型的bnAb。其中的一种称为E70的bnAb正如预期的那样阻断了CD4结合位点,不过这种阻断方式不同 寻常,这部分上是因为它夺取了其中的一个屏蔽性的聚糖分子。另一种称为1C2的bnAb攻击了位于Env这种复杂蛋白的两个关键部分之间的界面上的一个不同但众所周知的脆弱位点。抗体1C2的 结合显然破坏了Env的稳定性以至于它不再能够介导HIV入侵宿主细胞。这就表明这种抗体具有非同寻常的中和广度,可阻断208种不同的HIV分离株中的87%。 15.Science:科学家成功利用九种酶类的链式反应来制造HIV药物islatravir doi:10.1126/science.aay8484; doi:10.1126/science.aaz7376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c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默克和克迪科思公司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成功利用一种九种酶的链式反应方法来制造HIV药物—islatravir;文章中,研究人员描述 了他们工作的灵感以及最终产品的效果。 研究者指出,多种多样的天然产物是很多基本元件进行生物合成的结果,很多有机体会利用酶类的选择性来完成每一步过程,而这通常会涉及一种多步的连锁反应,其中第一个反应就会被用 作下一步反应的基础。基于此,研究人员就开始寻找能够制造HIV实验性药物islatravir的方法,首先他们将目光锁定到细菌的核苷补救途径(NSP,nucleoside salvage pathway)上,该过 程主要参与从RNA降解到DNA的碱基和核苷的回收,在这一过程中有三种主要的酶类,即脱氧核糖-5-磷酸醛缩酶(DERA,deoxyribose-5-phosphate aldolase)、戊磷酸变位酶(PPM, phosphopentomutase)和嘌呤核苷磷酸化酶(PNP,purine nucleoside phosphorylase)。 为了利用相同的过程来开发药物islatravir,研究者就需要利用一种酶类的特殊特性,即可逆特性,酶类的这种特性能够使其有别于传统的催化剂。研究人员必须找到一种方法来让上述三种 酶类接受非天然的底物,解决的方法就是从大肠杆菌的RNP和PPM中借用反向的NSP,从S. halifaxensi菌中借用DERA,为了使其能够发挥作用,研究人员还必须对酶类进行工程化修饰来使其变 得更具活性,这项工作还涉及到优化另外两种酶,并在自然状态下使用其它四种酶类。最后的结果就是涉及九种酶类的级联反应,最终就能够制造出药物islatravir。 16.Science:成功诱导免疫系统产生关键抗体来抵御HIV的感染 doi:10.1126/science.aay7199; doi:10.1126/science.aaz8647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c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清除了HIV疫苗开发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同时在动物模型中也证实有效,即诱导短时效抗 体增殖来成为有效抵御HIV的中坚力量。 医学博士Barton F. Haynes表示,如今我们并没有HIV疫苗的原因在于机体免疫系统无法制造出能够中和HIV的特殊抗体类型,这项研究中,我们通过对免疫系统进行工程化操作来使其产生一 种特殊环境从而制造出合适的抗体。基于此前多年的研究结果,如今研究人员阐明了广谱中和性抗体(bnAbs)如何及何时在HIV感染者机体中出现,以及何时能够有效阻断抗体增殖来抑制病 毒。 其中一个问题在于免疫系统,其会将bnAbs视为一种危险并关闭bnAbs的产生过程;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中和性抗体需要在其遗传组成上发生罕见改变,这在重要的B细胞多样化过程中并不会产生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追踪了相关突变,随后他们对一种HIV蛋白进行工程化修饰,靶向作用病毒包膜上V3聚糖区域位点,从而使其能够优先与携带必要突变的抗体相结合。利用表达人类中 和性抗体前体的小鼠模型进行研究,研究人员发现,免疫原能够诱导B细胞谱系来经历不可能的突变从产生广谱性抗体。 研究者Alt表示,我们能够制造出表达人类广谱性中和抗体的小鼠模型,这就能为我们提供强大的新型模型系统,在该系统中,我们就能够反复检测实验性的HIV疫苗;第二种谱系的bnAbs则会 经历一种不可能的突变,其会结合病毒外膜上名为CD4结合位点的不同区域,当研究人员重建了抗体历史后,他们开发出了第二种免疫原,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中进行测试后,研究者发现,这 种免疫原同样会选择必要的突变,这就能够帮助开发潜在的CD4结合位点中和性抗体。 17.PLoS Pathog:新型工程化肽类或能展现出潜在的长效抗HIV潜力 doi:10.1371/journal.ppat.1008082 日前,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PLoS Pathogen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复旦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一种新型工程化的肽类-IBP-CP24或有望作为一种长效的抗HIV药物,其能单独或 与广泛中和性抗体使用来治疗并预防HIV-1的感染。 这项研究中,研究者指出,IBP-CP24能够展现出较长的半衰期,同时还能够潜在广泛地携带抗HIV-1的活性,甚至对耐药性毒株都是如此。恩夫韦肽是被FDA批准的首个抗HIV肽类药物,然而, 由于其半衰期较短且容易产生耐药性HIV毒株,该药物的临床应用常常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策略,其能通过将名为CP24的抗HIV短肽融合到人类免疫球 蛋白G(IgG)Fc结合肽类(IBP)上,从而就能延长该肽类的半衰期。 IBP-CP24能抑制广谱型HIV-1毒株,包括对恩夫韦肽耐药的毒株;更为重要的是,其在猕猴血液中的半衰期能达到46.1个小时,是CP24和药物恩夫韦肽的将近26和14倍;在猕猴中静脉注射 IBP-CP24并不会诱导明显的IBP-CP24特异性抗体反应,而且也并不会表现出明显毒性作用。预先接受IBP-CP24的小鼠也会免受HIV-1的感染,对HIV-1慢性感染小鼠同时注射IBP-CP24和正常人 类IgG则会明显降低小鼠机体血液中病毒的含量。 18.Science子刊:揭示HIV感染阻止高亲和力保护性抗体产生之谜 doi:10.1126/scitranslmed.aax0904 尽管存在丰富的持久性的抗原,但是诸如HIV感染之类的慢性感染通常不会诱导保护性抗体反应。科学家们先前已报道来自HIV慢性感染患者的记忆B细胞表达转录因子T-bet。几乎所有慢性人 类感染都与记忆B细胞(memory B cell)区室的改变有关,包括CD19高表达、T-bet高表达的记忆B细胞在患上慢性病毒血症的HIV感染者的外周血中大量增殖。尽管这些记忆B细胞大量存在, 但是人们尚不清楚它们如何产生以及它们是否导致慢性传染病中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的效率低下。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耶鲁大学和马里兰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描述淋巴结中表达T-bet的B细胞并鉴定出HIV特异性的记忆B细胞中的一种较强的T-bet特征与不 良免疫结果相关来解决了这个问题。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9年11月27日的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Overexpression of T-bet in HIV infection is associated with accumulation of B cells outside germinal centers and poor affinity maturation”。 共聚焦显微镜和定量成像显示,在患上慢性病毒血症的HIV感染者的淋巴结中高表达T-beth的B细胞明显地在生发中心(germinal center)外面聚集,而生发中心对于最佳抗体反应至关重要。 单细胞分析结果表明HIV感染者淋巴结中高表达T-beth的B细胞几乎仅在高表达CD19的记忆B细胞中发现,并且它们表达的生发中心归巢受体下降了。此外,HIV感染者中的HIV特异性B细胞在淋 巴结中高表达CD19、高表达T-beth的记忆B细胞中富集并显示出独特的转录组,这些特征类似于血液中高表达CD19、高表达T-beth的记忆B细胞和淋巴结中的生发中心B细胞。淋巴结中高表达 CD19、高表达T-beth的记忆B细胞也通过基于B细胞受体(BCR)的系统发育连锁(phylogenetic linkage)与淋巴结中的生发中心B细胞相关,但具有较低的BCR突变频率和下降的HIV中和能力 ,这与参与生发中心介导的亲和力选择的减少相一致。 因此,在与HIV病毒血症相关的慢性免疫激活的情况下,HIV特异性B细胞无法进入或停留在生发中心中可能有助于解释高亲和力保护性抗体的稀少性。 19.Science子刊:出生时携带HIV病毒的婴儿,应当尽早开始接受治疗 doi:10.1126/scitranslmed.aax7350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和博茨瓦纳的研究人员报道当婴儿一出生就携带HIV病毒时,在出生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开始治疗要比许多国家中按照惯例在出生后等待几周到几个月再进行治疗更 好。他们发现超早期进行治疗限制了HIV在新生儿体内站稳脚跟的方式,缩小了潜伏性HIV病毒库,但是如果这些小孩停止用药,那么这种病毒就会反弹。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9年11月27日 的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Early antiretroviral therapy in neonates with HIV-1 infection restricts viral reservoir size and induces a distinct innate immune profile”。这项在博茨瓦纳开展的小型但独特的研究的结果可能影响遭受这种病毒严重打击的非洲和其他地区。它们也可能为科学家们提供寻找治愈HIV感染的线索。 在博茨瓦纳,这些研究人员对高危新生儿进行了测试,为此招募了40名携带HIV的新生儿,在出生后数小时至几天内对这些新生儿进行治疗,并对这些新生儿进行两年追踪。他们报告了前10例 新生儿的结果,并将这10名新生儿与10例接受常规治疗---在出生后几个月大时进行治疗---的婴儿进行了比较。药物治疗让这两组婴儿体内的HIV得到控制。但是,相比于在出生后大约6个月 大时开始治疗的婴儿,这些最早接受治疗的婴儿的血液中的HIV病毒库要小得多。这些最早接受治疗的儿童还获得了另一个好处:免疫系统某些关键部分的功能更加正常。 不过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HIV病毒库是否缩小到足以产生长期影响的程度?为了找出答案,这些研究人员明年将为这些儿童提供旨在协助他们控制体内HIV的实验性抗体,并测试他们暂时停 止服用抗HIV药物后的表现。(生物谷 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