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 基于结构精准设计有效改善心血管疾病的Apelin受体完全信号选择性调节剂》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3-13
  • 2024年2月29日,浙江大学医学院、良渚实验室张岩教授课题组联合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张岩教授课题组合作在Cell上发表了题为Structure-based design of non-hypertrophic apelin receptor modulator的研究论文。

    Apelin受体(APLNR)是A类G蛋白偶联受体(GPCR)家族成员,调节多种生理病理过程,包括体液稳态、焦虑和抑郁、心血管以及代谢性疾病。Apelin是APLNR的内源性配体,可同时激活APLNR下游的G蛋白和β-arrestin信号通路,在心血管系统功能调节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该项研究通过解析APLNR与平衡激动剂和部分G蛋白偏向性激动剂的识别特征,揭示了APLNR偏向性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和结构基础,进而理性设计了具有绝对G蛋白信号选择性的APLNR激动剂WN353与WN561。其中,研究团队检测发现:相比于已有活性分子,WN561对心肌肥厚表现出良好治疗效果,并且能够显著降低潜在不良反应,为靶向APLNR的改善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开发提供了全新策略和物质基础。

相关报告
  • 《血栓素A2受体结构揭示抗心血管疾病药物作用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1-10
    •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在抗心血管疾病药物靶点的结构和功能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首次测定了血栓素A2受体TP分别与两种抑制剂结合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揭示了该受体与多种药物分子的相互作用机制,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研究成果于伦敦时间12月3日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在线发表,通讯作者为研究员吴蓓丽和赵强。   前列腺素在人体内发挥极为重要的生物学功能,介导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等重要的生理活动。鉴于前列腺素的重要性,198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三位在前列腺素和相关生物活性物质发现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人体内的前列腺素包括前列腺激素PGD2、PGE2、PGF2α、PGI2和血栓素A2,通过与各自的前列腺素受体相互作用发挥功能。前列腺素受体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超家族中的脂类受体家族,其中,血栓素A2受体TP在血小板聚集和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等生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药物的重要靶点。由于TP与其配体分子的作用机制不明,靶向该受体的抗心血管疾病药物开发进展缓慢,候选药物分子普遍存在特异性较差、副作用强等问题。   此次,吴蓓丽和赵强科研团队成功测定了TP分别与非前列腺素类小分子抑制剂雷马曲班(Ramatroban)和达曲班(Daltroban)结合的两个复合物晶体结构,利用氨基酸突变和配体结合实验,并结合以往的化合物结构与活性相关性数据,在原子水平上阐明了TP与这两种抑制剂的精细结合模式,指明了受体分子中对配体识别发挥作用的关键氨基酸。雷马曲班和达曲班都是作为抗心血管疾病药物开发的TP抑制剂,然而其研发进程很不理想,雷马曲班仅在日本被批准为治疗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的药物,达曲班则止步于临床III期试验阶段。TP与这两种药物分子的复合物结构揭示了这些药物的作用机理,并为靶向该受体的药物设计提供了高精度的结构模板,将极大推动后续的药物优化改造和新型药物研发,以获得药效好、副作用低的药物分子。   研究还发现,TP受体具有一个独特的结构特点,其N端区域和第二个胞外环分别与受体的第三个跨膜螺旋通过二硫键相连,使TP的胞外区域在配体结合口袋的入口处形成一个两层“盖子”结构,这一独特的结构从未在其它GPCR结构中被发现。该“盖子”结构切断了配体从受体的胞外区进入结合口袋的路径,很可能使配体改道经由磷脂双分子层,从TP受体分子侧面第一个和第七个跨膜螺旋之间的缺口进入配体结合位点。这一发现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TP发挥生物学功能的分子机制,并拓展了对于脂类受体的配体识别和结合机制的认识。   为了进一步探究TP及其它前列腺素受体对配体的选择性识别机制,研究人员基于TP受体的晶体结构,针对两种前列腺素类配体SQ-29548和U46619,利用计算机分子对接模拟预测了TP受体中参与结合前列腺素类配体的关键氨基酸。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氨基酸突变、配体结合和细胞信号转导等研究手段,进一步证实了这些关键氨基酸在配体识别和受体活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还发现前列腺素受体的第一个和第二个跨膜螺旋通过与前列腺素的中央取代基团结合,对不同前列腺受体选择性识别不同前列腺素起决定作用,而与前列腺素分子两端的侧链基团相互的氨基酸则主要调控受体的激活。这些发现揭示了TP对不同类型药物分子的特异性识别机制,以及不同前列腺素受体对配体的选择性机制,并促进了对于前列腺素受体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深入理解,对于设计高选择性的新型药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是上海药物所博士研究生范恒新和陈双红,该项研究的参与者还包括上海药物所研究员许叶春、博士韩硕、博士研究生袁小晶、张慧和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夏伟良。该项研究获得来自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资助。
  • 《靶向PCSK9以应对心血管疾病》

    • 来源专题:生物医药
    • 编译者:杜慧
    • 发布时间:2023-09-01
    • 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可以有效地降低患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风险,包括冠状动脉疾病(CAD),它是全世界死亡的主要原因。CAD是由斑块形成引起的,斑块包括冠状动脉中的胆固醇沉积。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9(PCSK9)在21世纪初被发现,后来被确定为胆固醇代谢的一个关键调节器。PCSK9诱导肝脏中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的溶酶体降解,负责清除循环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因此,功能获得型(GOF)PCSK9突变是导致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原因,这是一种严重的情况,血浆胆固醇水平极高,ASCVD风险增加,而功能丧失型(LOF)PCSK9突变则与极低的LDL-C水平和对CAD的保护有关。自从发现PCSK9以来,在开发PCSK9靶向疗法方面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对明确的生物学、遗传风险变异和PCSK9晶体结构的综合划定是开发拮抗分子的主要动力。两种基于抗体的PCSK9抑制剂已经成功地进入了临床应用,并显示能有效地降低胆固醇水平和减轻ASCVD事件的风险,包括心肌梗塞、中风和死亡,并且没有任何重大的不良反应。第三种基于siRNA的抑制剂已获FDA批准,但正在等待心血管结果数据。这篇综述概述了PCSK9的生物学特性,重点是PCSK9基因的结构和非同义突变的报道,并阐述了正在开发的PCSK9降低策略。最后,讨论了在心血管疾病之外的其他严重疾病中抑制PCSK9的未来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