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业大学:新型辅助射频技术在提高即食食品质量中的应用》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 王晓梅
  • 发布时间:2024-12-10
  • 新型辅助射频技术在提高即食食品质量中的应用:综述


    2024年4月26日,安徽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Mengqi Huang(第一作者)和Jicheng Xu(通讯作者)在国际期刊《Food Bioscience》(JCR一区,IF2023=4.8)上发表题为“Application of novel-assisted radio frequency technology to improve ready-to-eat foods quality: A critical review”(新型辅助射频技术在提高即食食品质量中的应用:综述)的论文。


    摘要

    射频(RF)是一种新型食品加工技术,具有穿透力强、加热均匀的优点。RF加工的温度通常不高(70-90°C),对食品感官质量的损害较小,非常适用于即食食品的巴氏杀菌和质量维护。由于其相对较低的温度和次优的巴氏杀菌效果,RF通常与其他新型加工方法结合使用,以增强其效果。研究回顾了过去五年中RF与添加剂、活性包装、传统热处理、真空和其他电磁波(EW)技术结合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与传统加热方法相比,阐明了新型辅助RF技术在即食食品、即热食品、即煮食品、即用食品质地(如硬度、坚实度)和相应化学成分变化方面的机制。未来的研究需要探索连续工业规模生产和创新应用。


    引言

    随着智能技术、物联网等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近年来,预制食品在中国成为一种新食品模式,特别是在年轻消费者中。根据烹饪或再加热方法,预制食品可分为即食食品、即热食品、即煮食品和即用食品。即食食品是经过加工后可以直接食用的食品,无需进一步加热和灭菌。然而,这种新兴即食食品在生产和零售过程中存在许多潜在的安全隐患,因此有效管理即食食品的食品安全是一个重要问题。射频是一种频率介于1到300 MHz之间的电磁波,通过与离子、分子的碰撞和摩擦产生的热量将电磁能转化为热能,从而加热样品。RF技术单独在食品巴氏杀菌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任何技术都有其优缺点。RF技术的角效应可能导致食品质量损失,不能满足材料形状要求,因此通常将RF与其他技术结合使用。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包括射频技术与多种新型方法结合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如巴氏杀菌、解冻、烫漂和干燥。与单一RF技术相比,结合添加剂、传统热处理、真空和其他EW技术的RF可以更好地确保食品存储的安全性并延长保质期。具体应用包括:


    添加剂辅助RF技术: 研究了不同添加剂对食品质地和RF均匀性的影响,发现水和脂肪对RF加热均匀性不利,但有利于样品的颜色和亮度。

    活性包装辅助RF技术: 研究了活性包装辅助RF技术在食品保存中的应用,发现可以更好地促进巴氏杀菌效率,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传统热处理辅助RF技术: 结合传统热处理(如热风干燥、热水烫漂)与RF技术可以提高食品的干燥效率和巴氏杀菌效果。

    真空辅助RF技术: 真空辅助RF技术在食品干燥和杀虫方面有广泛应用,能够改善干燥均匀性和干燥速度。

    电磁波辅助RF技术: 研究了RF与其他电磁波(如紫外线、电场)结合使用对食品质量和安全性的影响,发现可以提高巴氏杀菌效率。



    总结与展望

    研究综述了新型辅助射频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并探讨了其在即食食品质地、感官和营养品质方面的作用。尽管新型辅助射频技术在食品工业中表现出色,但仍存在一些关键问题,如加热均匀性、颜色、质地和营养成分的变化等。未来的研究应重点关注辅助RF技术参数控制,优化食品处理过程,并在实际工业生产中进行规模扩展和成本效益研究,以促进新型辅助射频技术的商业化应用。


    图文赏析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212429224006126?via%3Dihub




  • 原文来源: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212429224006126?via%3Dihub
相关报告
  • 《机载超声波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niexiuping
    • 发布时间:2017-04-28
    • 迄今为止,研究主要采用接触型超声系统进行,也可以使用通过包括使用非接触超声装置的空气的气体传播的超声波来增强各种食品过程,同时对食品质量的影响最小。已经证明机载声超声波适用于各种食品和非食品应用,包括干燥,消泡和去污。通过开发新型换能器已经解决了阻碍空中高效能量传输的一些主要挑战。这个审查的目的是概述空气超声的各种潜在应用,包括微生物的干燥,消泡和灭活。还讨论了设备类型,机制和挑战。
  • 《合肥工业大学:基于“噪声净化器”的超灵敏智能手机辅助双色比率荧光传感平台用于食品中致病菌的即时检测》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王晓梅
    • 发布时间:2025-02-11
    • 基于“噪声净化器”的超灵敏智能手机辅助双色比率荧光传感平台,用于食品中致病菌的即时检测 2024年7月15日,合肥工业大学和广东省科学院吴清平院士团队Lulu Cao及通讯作者Yingwang Ye、Qingping Wu院士在国际期刊《Food Chemistry》(JCR一区,IF2023=8.5)发表了题为“An ultrasensitive smartphone-assisted bicolor-ratiometric fluorescence sensing platform based on a “noise purifier” for point-of-care testing of pathogenic bacteria in food”(基于“噪声净化器”的超灵敏智能手机辅助双色比率荧光传感平台,用于食品中致病菌的即时检测)的研究论文。 摘要 本文开发了一种基于“噪声净化器”的双模式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传感平台,用于超灵敏检测食品中的大肠杆菌O157。该系统利用修饰的石墨烯量子点(N,S-GQDs@PMB)作为供体,修饰的碳量子点(Y-CDs@Apt)作为受体,以磁性多壁碳纳米管(Fe@MWCNTs)为“噪声净化器”去除荧光背景干扰。该平台通过智能手机进行便携检测,显著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可实现对真实样本中病原菌的定量检测。 引言 大肠杆菌O157作为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健康风险,因而需要灵敏度高且操作简便的检测方法。传统的PCR等检测方法存在操作繁琐、成本高等缺点。基于智能手机的POCT(现场检测)平台因其便携性、实时性和高灵敏度受到关注,但现有单一波长荧光检测容易受到非特异性结合的背景信号干扰。本研究创新性地利用Fe@MWCNTs作为“噪声净化器”,结合双模式荧光检测以提高信噪比,实现了食品中大肠杆菌O157的精准检测。 研究内容 (1)传感器的构建与表征:通过修饰的N,S共掺杂石墨烯量子点(N,S-GQDs@PMB)和碳量子点(Y-CDs@Apt)构建FRET检测系统。Fe@MWCNTs作为“噪声净化器”以降低背景干扰,从而提高传感器的信噪比。传感器的双荧光信号依赖于目标菌的浓度,并利用智能手机进行现场颜色分析。 (2)检测性能测试:实验在不同浓度的大肠杆菌O157样本中验证了平台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检测范围从101到107 CFU/mL,检测限为4.45 CFU/mL。该系统在牛奶、饮用水和牛肉样本中的回收率达到91%-104%,显示了其在复杂食品基质中的适用性。 结论与展望 该研究开发的基于“噪声净化器”的传感平台通过智能手机辅助检测实现了大肠杆菌O157的高灵敏度、现场定量检测。该平台在食品病原菌检测方面展示出广泛的应用潜力,未来可拓展用于其他革兰氏阴性菌的检测,推动食品安全监测技术的进步。 图文赏析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8814624004540?via%3Dih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