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天然林保护区逐渐进入科技护林时代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9-01
  •  从“一把弯刀”到“智能巡护终端机”,从“双脚巡山”到“电子眼监护”,记者近日在四川、云南、贵州、重庆、湖北、西藏天然林保护区采访发现,长江上游天然林保护区逐渐进入科技护林时代。

      “天保工程刚实施时,巡山护林靠的就是一双脚,手里拿着一把弯刀开路。”四川阿坝州小金林业局天保办主任杨朝刚在林场工作了30年,他回忆说,那时候巡山发现森林险情,只能一路跑下山报告,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不说,有时还耽搁事。

      2015年10月,小金林业局的护林员们开始用上了具有拍照、报警、联络等功能的GPS巡护终端机。巡护过程中,护林员可实时拍照上传林中安全隐患并进行报警,以及野生动物活动情况,大大提高了森林巡护的效率。

      小金林业局局长钟奇志向记者介绍,为打造数字化巡护系统,他们共投资39.5万元,购置手持终端、后台监控终端,联合移动公司维护通信网络,并对护林员和后台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四川省林业厅科技处负责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涉及生态建设和保护方面的科技投入达到2.6亿元,其中设备设施方面的投入达到4000万元。

      贵州江口县地处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境内山峦重叠、沟谷纵横、溪河密布,今年2月被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该县林业局与移动公司合作研发了“森林巡检系统”,今年6月开始试运行。

      “这个系统用起来方便,发现问题可以随时定位,随时上传照片,它是我们护林的好帮手。”江口县梵净山村护林员王怡说。

      “我们还设置了‘电子栅栏’。”江口县林业局生态公益林管理站站长廖永军说,如果某个护林员超过他负责巡护的范围两个小时以上,系统就会提示他“越境”了,敦促他认真巡山。

      神农架林区山大沟深,人迹罕至。湖北省天然林保护管理中心主任刘友明说,近年来,林区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配备了80台高山林火视频监控器、1553套监控探头、2架无人机等智能化设备,形成了“空中有飞机、山头有监控、路口有探头、林内有巡护、应急有队伍”的五位一体管护网络,实现森林资源从人防到技防的转变。

      “用无人机监测森林病虫害,可以对枯死木、变色树、异常林分类进行精确定位,为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神农架林业管理局森防站负责人华祥介绍说,6万多亩森林,无人机只需两三个小时就能准确掌握情况。“用传统的人力调查手段,走一遍需要十几天。”

      防火始终是森林管护的重中之重。

      重庆四面山林场大洪海管护站站长黄昌禄今年59岁,他经历了林场40多年的发展变迁。他说,现在已“机器换人”了,在重点林区尤其是每个进山路口卡口安装的全天候监控系统,能够自动捕捉图像,后台监控系统进行比对分析,一旦发现疑似火情便立即对相应区域定位、标红,并发出报警声,“林场就像装上了千里眼。”

      记者在四面山林场防火指挥中心看到,一个大屏幕上显示出林区重点道路、水源、危险源等上万个防火要素,实现了日常巡护管理、烟火自动报警、扑火辅助指挥等多个功能。

      目前,重庆市在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津区、永川区、南川区、丰都县森林集中成片、人员进出频繁等区域积极推行远程视频监控设施护林,投入经费约3600万元,设置远程视频监控器约180个,监控森林面积约400万亩。

      “以前每到森林防火期,压力大睡不着觉。”贵阳市森林防火指挥办公室主任吴正星说,2010年元宵节期间全市发生了疑似300多起火灾,接到2000个报警电话,不但人疲于奔命,防火效果还不明显。自2012年建立大数据森林防火系统以来,实现了对每个火灾高频点进行提前预防、靠前处置,全市森林火灾发生次数比过去减少了50%以上。

      在云南省林业厅工作了17年的“老天保”马明说,山里没有路、没有地名的情况很多,打电话报案具体位置有时说不清楚,现在通过智能防火系统,森林公安就能第一时间赶到事发地点。

      (来源:新华网 记者:储兴华 李力可 杨洪涛 李平 徐海波 侯文坤 责任编辑:包宁).

相关报告
  •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的治理对策》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与防治领域信息门户
    • 编译者:徐慧芳
    • 发布时间:2006-04-11
    • 一、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的现状与问题 长江上游存在4大片陡坡耕地,即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陕南和陇南地区、嘉陵江中下游地区、三峡库区。这4大片陡坡与长江流域暴雨区相重合,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而且从河系水文资料分析,长江上游河流中的高输沙区域,正好与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重点区域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陕南及陇南地区、嘉陵江中下游地区相吻合。因此,这“4大片”成为需要优先治理的区域。……
  • 《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攀枝花干热河谷打造城市山地公园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5-14
    •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在线记者 李庆 摄影报道) 我省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脆弱区典型地段生态修复工程计划今年9月30日完工,目前地处攀枝花市的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已完成主体。四川在线记者随四川省委宣传部、省林业厅联合组织的大型采访“2014美丽中国 四川林业在行动”来到了攀枝花,只见这里曾经荒凉山坡已是花繁叶茂,城市山地公园雏形初露。 修复生态荒山要变城市山地公园 攀枝花市马坎片区,这里正是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脆弱区典型地段生态修复二期工程所在地。说道干热河谷,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就是荒山、石头、沙山以及陡峭的山坡。为缓解攀枝花干热气候给当地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加大四川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攀枝花实施引水上山、人工开挖种植树坑,对金沙江边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着手打造。 “实际就在去年前,我们所在地都是荒山。”攀枝花市林业局造林处处长谭中月望着眼前满山的林木很是感概,说在这座生态功能区种树比种庄稼还要精细。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脆弱区典型地段生态修复工程地处马坎片区,海拔1500余米,这里与城区隔江向望。根据计划,马坎片区的生态修复施工期一年,管护期一年,后年可以实现植被全覆盖,达到花繁叶茂,最终打造成为城市山地公园。 曾经臭水沟蜕变“十大最美街道” 为凸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保护,攀枝花仁和区打造完成滨河湿地公园,而让人想不到的是,就在2008年,这里还是连片的鱼塘,周边还有臭水沟。滨河湿地公园是曲折蜿蜒的绿道,已被评为我省“十大最美街道”。自2009年启动退田还湖后,1000多户农家乐也随即搬迁。 荒山变青山,臭水沟变美丽湿地公园……攀枝花主城区呈现出一幅“生态画卷”。根据攀枝花正争创的国家森林城市计划,市民出行500米以内就有大型休闲健身场所,而马坎片区生态修复以及滨河湿地公园,已经为争创打下了基础。省林业厅表示,我省对天然林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湿地保护等方面,为全面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