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介导药物递送中多样化生物材料制剂的最新进展》

  • 来源专题:新药创制
  • 编译者: 杜慧
  • 发布时间:2025-07-09
  • 本综述重点介绍了现代治疗中药物递送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s, DDSs)的发展进展,特别强调了超声介导药物递送(Ultrasound-Mediated Drug Delivery, UMDD)的重要作用。面对药理活性物质的多样性以及患者个体差异等挑战,传统药物递送方法存在局限性,因此亟需发展更为先进的递送系统。

    本文详细介绍了UMDD的作用机制,包括热效应和机械效应,并探讨了适用于UMDD的各种材料制剂形式,如脂质体、聚合物微泡、纳米颗粒等。此外,文章还从新视角分析了超声在推动药物递送技术革新和改善患者治疗效果方面的潜力,并强调开发新型超声响应材料对提升治疗效果的重要性。

  • 原文来源: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59644625000923?via%3Dihub
相关报告
  • 《基于MOF材料的刺激响应系统在药物递送领域研究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2-17
    • 智能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刺激响应的材料体系作为一种智能材料可为设计药物可控递送系统提供新的路径。近年来,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由于拥有高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可调节的孔大小、表面容易功能化、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可降解等优势,因而在生物医学(尤其是药物递送)领域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同时越来越多的基于MOF材料的刺激响应药物递送系统被发展起来。 近日,西安交大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生物物理学系医学工程研究所蔡文副教授与厦门大学分子影像暨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刘刚教授合作在Wiley旗下期刊Advanced Science(2017年影响因子12.441)发表了题为“Metal-Organic Framework-Based Stimuli-Responsive Systems for Drug Delivery”的综述论文。该论文综述了国内外基于MOF材料的刺激(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响应系统应用于药物递送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pH、磁性、离子、温度、压力、光、湿度、氧化还原等刺激以及多重刺激响应的药物递送系统。该论文同时提出了此类药物递送系统在临床应用前所面临的问题,最后给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和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基于MOF材料的刺激响应系统应用于药物递送示意图 西安交通大学是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单位,生物物理系医学工程研究所蔡文副教授为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生物物理系医学工程研究所吴春生特聘研究员和厦门大学分子影像暨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刘刚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此前,蔡文副教授发表基于铁基金属有机框架(Fe-MOF)的分子影像探针的研究论文(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9(3)(2017)2040, 2017年影响因子8.097)入选ESI高被引用论文(全球前1%的优秀论文)。 该项工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面上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陕西省博士后科学基金、以及西安交通大学新教师科研支持计划等项目的支持。
  • 《纳米材料符合斑马鱼:毒性评估和药物递送应用。》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
    • 编译者:张虎
    • 发布时间:2019-11-20
    • 随着用于各种应用的工程纳米材料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用于评估纳米材料对环境和人类安全的潜在危害作用的体内毒理学研究。斑马鱼由于其高繁殖力,成本效益,特征明确的发育阶段,光学透明性等优点,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化学物质和污染物生物安全性评估的“黄金标准”。因此,斑马鱼具有高通量纳米毒性筛选的巨大潜力。在这篇综述中,我们总结了斑马鱼中不同纳米材料的体内毒理学概况,包括Ag纳米颗粒(NPs),CuO NPs,二氧化硅NPs,聚合物NPs,量子点,纳米级金属有机骨架等,并着重于如何理化这些纳米材料的特性(例如尺寸,表面电荷和表面化学性质)影响其生物安全性。此外,我们还报告了使用斑马鱼作为模型生物进行治疗评估,生物分布追踪和负载药物控释的纳米药物体内递送的最新进展。还讨论了斑马鱼模型的局限性和特殊考虑。总体而言,斑马鱼有望成为纳米毒性和药物传递评估的高通量筛选平台,这可能会指导安全纳米材料和更有效的纳米药物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