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半导体的成功之路猜想》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1-03-18
  • 最近宣布的《关于处理器和半导体技术的欧洲倡议》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目标,即让欧盟半导体产业再造辉煌。但就算是实现了承诺的1450亿欧元的投资,欧盟也无法依靠自身达到这个目标。在此,我们对该倡议本身进行了审查,并对其涉及领域进行评估,并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建立非欧盟的合作关系以实现知识迁移。
    2020年12月,19个欧盟成员国签署了《关于处理器和半导体技术的欧洲倡议》,希望使欧盟重回全球半导体产业领先地位。该倡议旨在加强合作,增加对设备和材料、设计以及先进工艺和封装方面的投资,并承诺提供1450亿欧元的支持。
    此举正值关键时刻。长期以来,欧盟半导体生产商不敌欧盟外的竞争对手,而全球领先的企业现在能够生产体积更小、技术更先进的芯片。此外,欧洲半导体行业的CAPEX支出停滞在总支出的4%左右(亚太地区2019年支出占比为63%)。欧盟需要及时采取行动,而不仅仅是通过签订倡议或增加CAPEX支出。
    在本文中,我们考虑了行动的三个方面,并给予相应建议,这对欧盟半导体产业未来的成功至关重要。首先是该产业如何利用其主要优势,即其在传统工业半导体产品制造/设计方面的坚实基础。第二是该产业如何保障规模经济拐点,第三是探讨欧盟的新倡议如何帮助维持其基础。最后,我们总结了为什么我们认为与非欧盟供应商合作是欧盟半导体生产商成功的关键。
    基于坚实的传统技术基础
    欧盟在传统工业半导体既有技术方面的制造、设计和研究方面有着坚实的基础,这可以用来重建其半导体产业。在制造方面,49%的现有产能是≥0.2微米的工艺,这个占比在全球最高。这确保了制造规模扩大所需的坚实基础和熟练劳动力。欧盟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的主要生产中心包括奥地利、法国、德国、意大利、爱尔兰和荷兰,而这些国家正是几家领先制造商所在地。
    坚实的基础:欧洲半导体产业拥有良好的传统制造设施基础
    欧盟和EFTA也是领先的专业应用集成器件制造商的聚集地,尤其是在模拟器件和微控制器应用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这将是吸引人才的关键。
    在研究方面,欧盟拥有强大的研究背景,专注于中小批量的100mm和200mm晶圆的研究。其主要研究中心包括德国的Fraunhofer、比利时的IMEC和法国的CEA-Leti,它们将在提升欧盟研发实力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以实现欧盟倡议所定目标。
    保障规模经济拐点至关重要
    该倡议指出,欧盟需要涉足更广的半导体领域,以确保长期竞争力,我们也同样认同这一点。逻辑和存储器件的能力将是未来保持竞争力的关键,但欧盟目前在这一领域能力不足且规模较小。实现规模经济拐点需要两点:呵护工业/汽车的创新,强制保护本地半导体产业。
    最新的突破性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与当前工艺节点(7纳米和5纳米)的半导体有关。对于欧盟庞大且成功的汽车和机械行业来说,情况亦是如此。在这些领域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应用正在驱动对半导体的需求。工业在欧元区GDP占比24.6%,保障这些领域新技术的萌芽和发展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目前,大多数7纳米和5纳米半导体在中国台湾和韩国生产,但对这些非欧盟国家的依赖存在很大风险。台湾地区极易发生地震,平均每5年就会发生一次大地震。例如,1999年,一次7.6级的地震导致月产量降低20%。并且中国台湾之前陷入全球贸易争端,这可能影响其履行长期交付承诺的能力,因此需要考量并降低这些风险。
    最近从x86处理器转向基于ARM的处理器的趋势使得强制保护欧洲半导体工业的需要迫在眉睫。欧盟的基础设施大多生产x86的芯片,使其进一步依赖于非欧盟公司。由于ARM公司的总部就在英国,因此英国脱离欧盟后,这种依赖的程度将进一步增强,中央处理器和片上系统架构方面的大量技能和知识产权已经因此而显著流失。
    欧盟的半导体倡议如何提供帮助
    该倡议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让欧盟半导体生产商重新获得竞争力,从而与全球厂商匹敌。
    自2009年德国芯片制造商Qimonda破产和最近转向fab-lite商业模式(制造外包)以来,欧盟半导体CAPEX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占到行业总支出的3%至4%。提高这一数字是提高欧盟产业竞争力水平的关键,但商业企业并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实现。为解决这一问题,该倡议承诺提供1450亿欧元的国家支持。
    落后:欧盟半导体企业的CAPEX支出仅占其全球竞争对手的一小部分
    国家干预的原因很明显:2019年,全球前五大半导体CAPEX均位于欧盟以外,占到全部半导体CAPEX的69%,相当于712亿美元。这样的合并化和巨额的支出,如果没有国家的支持,仅靠个别欧盟企业是无法与之匹敌的。
    该倡议的成功最终将取决于签署成员国的执行情况,但我们相信,此次合作会使欧盟芯片制造商缩小CAPEX差距。
    建议:与非欧盟技术参与者建立合作关系
    为了配合投资支持,我们建议欧盟半导体生产商与非欧盟技术企业合作。协力合作可以缩短技术开发的时间,同时确保获得更多的R&D资源。
    发展过程中,从14纳米节点到7纳米工艺节点的典型时长是3到5年。但在目前的状态下,如果没有合作关系,欧盟玩家在2023-2025年达到7纳米能力是不现实的。此外,全球领先的生产商已经在研究3纳米和2纳米节点。但这有可能使欧盟玩家进一步落后。现有投资承诺并不能完全阻止这一点。
    在研发方面的合作对双方是互益的。例如,领先的供应商目前正在招聘大量高素质的员工,TSMC在2020年8月宣布计划招聘8000名工程师从事2纳米技术的研发。因此,与市场领先者合作将能迅速获得顶尖人才。
    这些例子突出表明,非欧盟合作伙伴的技术转移与财政支持同样重要。事实上,如果没有这种合作关系,欧盟的1450亿欧元投资计划将是无效的。只有将财政支持和与非欧盟参与者建立生产伙伴关系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确保欧盟半导体工业重新成为全球领先,并保障欧洲的工业创新。

相关报告
  • 《欧盟17国联合签署万亿半导体计划,直指美国技术垄断!》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12-30
    • 在美国的强势打压之下,不只是中国半导体产业被卡着脖子走得气喘吁吁,欧洲各国也因身处牵一而动的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感受到了重重危机。 如同中国开始坚定的推进独立自主的政策一样,欧洲也不会坐以待毙。 近日,欧盟委员会召开了欧盟17个国家电信部长(大臣)的视频会议。此后,17国发表了《欧洲处理器和半导体科技计划联合声明》,宣布未来两三年内将投入1450亿欧元用于半导体产业。 1450亿欧元换算过来大约为人民币11527.645亿元,万亿级半导体计划,直指美国禁令!为了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争夺更多话语权,同时也为了保证欧洲半导体产业的自主性,,欧盟迈出了半导体产业合纵抗美的关键一步! 合纵抗美,独立自主 据悉,签署这份声明的17个国家包括德国、法国、西班牙、比利时、克罗地亚、爱沙尼亚、芬兰、希腊、意大利、马耳他、荷兰、葡萄牙、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奥地利、斯洛伐克、塞浦路斯。 虽然17个国家的数量仅是欧盟成员国总数的60%,但是德国、法国、荷兰、意大利等国的产业总量几乎占据了欧洲半导体行业市场份额的90%。 声明谈到,半导体行业是一个严重依赖先进技术的全球性行业,它体现在价值链的各个过程,比如说半导体制造设备、设计、生产、测试封装,以及最终产品中的嵌入和验证——由此,半导体行业在研发方面的支出占收入的比例是所有行业最高,高达15%到20%。正是因为研发支出较高,因此在这个行业中的整合之风非常严重,故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一个透明的全球贸易和公平的竞争环境。 但是现在,美国显然已经破坏了这样的公平竞争环境,所以欧盟不得不采取应对措施。声明同时也提到,目前,欧洲大量依赖海外制造的芯片,这些芯片技术广泛运用于汽车、医疗设备、移动电话和网络以及环境监测等环节。然而,近年来,国际关系充满了不确定性。希望通过联合的形式,推动半导体行业发展。 显然,17国口中的"海外芯片"所指的正是美国技术。数据显示,目前美国芯片企业几乎占据全球市场的半壁江山,而欧洲技术的占比仅为10%。 欧盟数字首席执行官蒂埃里·布雷顿在声明中表示:随着先进的处理器芯片对欧洲的产业战略和数字主权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采取多国合作方式有助于利用现有优势,抓住新的机遇。 声明表示,签署成员国同意共同努力,以加强欧洲的电子和嵌入式系统价值链。这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强化处理器和半导体生态系统,二是在整个供应链中扩大工业影响力——以此来应对关键技术、安全和社会方面的挑战。 根据这份声明,17国将在未来2至3年内投入1450亿欧元的资金,以推动欧盟各国联合研究及投资先进处理器及其他半导体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份声明中不仅提到了当下正流行的5G技术的开发,同时还提出了6G技术,以及当前行业最难攻克的2nm工艺制造。目前,全球最先进的技术为5nm工艺。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欧盟对美国的霸权政策已经不满很久了。 据新浪财经援引英国《金融时报》的消息,欧洲地区的科技巨头以及部分国家的代表人士近期公开指责美国采取的限制行动,指出美国利用技术安全的名义,禁止这些企业与中国合作,但是却对美企提供额外豁免,让美企伺机在中国“站稳脚跟”,而欧洲企业却遭受巨额的经济损失。 以芯片行业的晶圆厂为例,此前5年,欧洲的纯晶圆厂销售额在全球市场的占比约为10%。然而,近年来随着美国对华为等中国企业的制裁,导致这些企业无法向中国市场供货,今年,整个欧洲的晶圆厂销售相比此前大跌了40%。 以欧洲半导体巨头意法半导体公司为例,该司于12月初宣布,此前提出的总值120亿美元年度销售目标将推迟一年生效。具体的原因为,美国的限令之下,预计今年4季度来自华为客户的订单为零,对该司接下来的销售业绩造成较大影响。 目前,包括英特尔在内的美国企业均已被美国政府授权恢复对华为进行供货。然而,在这份豁免名单中并没有欧洲企业的名字。由于不少欧洲半导体企业在生产设计环节或多或少都使用了美国技术,因此,他们不得不根据美国制裁向华为在内的中国企业"断供"。 至于美国为何没对这些欧洲企业“开绿灯”,外界猜测,美国或许是有意限制这些欧洲供应商开拓中国市场的步伐,为美国企业减轻“竞争负担”。 一名欧盟在华的代表人士指出,对于欧盟来说,中国是个无法替代的巨大市场,他们也想挣脱美国的束缚,通过减少对美国技术的依赖,从而按照自己的想法服务中国客户。 政策助推,格局将变 过去30多年来里,欧洲一直致力于在全球半导体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截至目前,欧洲半导体企业在全球市场份额仅占10%。 当今世界半导体产业格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半导体历史上的两次产业转移。第一次转移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由美国本土向日本转移,成就了东芝、松下、日立等知名品牌;第二次转移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到21世纪初,由美国、日本向韩国以及台湾转移,造就了三星、海力士、台积电、日月光等大型厂商。 半导体产业每一次转移的过程都带动了当地科技与经济飞速的发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半导体产业两次转移都指向了东亚地区,当地政府强力支持在半导体这种高资本长周期的产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欧洲由于没有强力政策支持,一直没有抢到历史性的机遇。这一次,吸收教训,欧洲在政策方面做出了重磅部署。 另一边,在政策支持的力度上,中国向来不会落后。 本月,财政部、税务总局、发改委、工信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企业所得税政策的公告,国家鼓励的集成电路线宽小于28纳米(含)且经营期在15年以上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或项目,第一年至第十年免征企业所得税,公告自2020年1月1日起执行。 在各国的努力和推进之下,相信不出10年,半导体产业的全球格局必将迎来巨变。
  • 《半导体产业的丛林法则》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2-27
    • 对于美国联合其他国家限制中国半导体产业,近日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声明引发了大众的讨论。其中有一个观点,获得了许多赞同:世界本就遵从丛林法则,不必期待谁的仁慈。 美国在讨论补贴本国半导体企业的时候总是以“解决芯片短缺问题”为名,但本质上美国的目的是脱离对亚洲,特别是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的依赖。在美国建造“晶圆厂”的成本比在海外高出 40% 到 70%,美国想要扭转其半导体生产 40 年来的下滑趋势,补贴是唯一的答案。美国媒体称,是时候意识到美国不再是一个能够负担高额公司税、严格监管和没有投资激励措施的“卖方”了。美国现在是一个绝望的买家,如果想要在美国建造晶圆厂,美国政府将不得不帮助支付费用。 好不容易通过的《芯片法案》却没有如一开始引起美国半导体公司的热情。其中一个原因是,《芯片法案》禁止公司在获得补贴的情况下回购股票。如果一家芯片公司从商务部获得 30 亿美元以帮助抵消晶圆厂成本,那么它将需要每一分钱来支付其在美国将面临的更高运营和资本支出,股东将一无所有。如此效果让美国政府不得不“加码”其他方法发展本国半导体,于是美国开始联合其他国家限制对华半导体出口。 这种操作逻辑也不难理解:发展自身产业的难度太高不如去“拖慢”别人的速度。美国先是组成Chip4联盟,又在2023年再次联合日本、荷兰限制对中国的半导体设备出口。虽然各国看起来顺应了美国的要求,但算盘为谁打响呢? 01 左右为难的荷日韩“阳奉阴违” “维护多边主义”的荷兰出口光刻机受限 荷兰半导体制造设备制造商ASML在EUV(极紫外)光刻机领域拥有100%的市场份额。2023年1月,ASML表示关于对中国出口管制的规则“正在最终确定”。截至发稿,暂没有官方对所谓的协议细节进行解释或者反驳。 此举引发了中国半导体行业的讨论,毕竟ASML的光刻机如果不能出口将极大打击到中国半导体制造环节,特别是中国半导体在先进制程环节的追赶。但随后荷兰的操作似乎又在表明于中国的合作仍有余地。 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毅在出席慕尼黑安全会议期间会见荷兰副首相兼外交大臣胡克斯特拉。胡克斯特拉表示,世界相互依存,各方都有责任坚定维护多边主义,支持多边机制和国际规则。很高兴看到中国战胜疫情,经济强劲复苏,迅速恢复对外交流合作。期待同中方密切交往,扩大合作。荷兰愿继续成为中国的可靠和稳定的合作伙伴。 对于荷兰是否会选择全心全意“跟随”美国,荷兰专家表示“荷兰不会盲目追随美国”,事实上欧洲人并不想看到美国孤立中国。以美国出台的《通胀削减法案》为例,根据该法案,美国政府可以为本土产业提供高额补贴。美国产品将获得竞争优势,而他国产品将因为缺乏公平竞争环境而无立足之地。事实上,欧盟近期宣布了针对《通胀削减法案》的潜在反制措施。 日本要保持与中国的合作关系 除了荷兰,拥有多家半导体制造设备大厂的日本,也被美国拉拢。美国拜登政府强烈要求日本合作加强管制,因此报道表示日本政府将对尖端半导体相关出口开始进行管制。日本的优势主要在半导体制造设备、晶圆制造和材料领域,据美国半导体工业协会预测,2021年日本半导体制造设备的全球市场份额能达到27%,晶圆制造和材料市占率约为16%和14% 。在美中争夺技术霸权的背景下,随着美国制造业回归国内,制造装备和材料行业将向海外转移的担忧日益加剧。日媒关注到,多数日本半导体企业因为日本追随美国限制对华出口而受负面影响。东京电子来自中国的营业收入比重可能降至22%,同比下降约5个百分点。 中国与日本经济存在着斩也斩不断的关系,在美中对立的夹缝中,日本必须平衡。为了不过度刺激中国,日本在管制措施中拟不点名中国。日本产业人士分析,这是因为“只要被抓到一点把柄,就难以否定会出现被诉诸世界贸易组织或其他产业遭殃的情况”。目前基于《外汇法》已要求部分制造装置出口需要申请许可,或许今后将扩大限制对象。预计与美国的管制相比,日本的内容将较为温和。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呼吁中国建立“建设性的稳定关系”。“对日本来说,美国是最重要的盟友,但我认为日本在某些方面无法与美国的政策保持一致。日本不可能割裂中国这个最大的贸易伙伴。” 韩国请求美国给予赦免,还想卖中国 韩国媒体发表文章称,美国对华半导体限制的余波正在转移到韩国设备行业。美国、日本、荷兰等国制造的核心半导体设备很难进入中国,因此一起使用的韩国设备的出口之路也受阻。 在设备方面,韩国企业向中国提供的不是必要的工艺设备,更多的是辅助工艺设备的系统,例如在蒸镀工序中增加附加功能或进行主要设备热控制的设备、测量、检查、清洗设备等。此外韩国对中国销售了很多封测设备。随着中国芯片工厂的运转出现问题,韩国设备企业的销路也会受到影响。 有韩国半导体设备企业表示:“虽然有人预测,由于美国的限制,全球设备企业的空缺将由韩国企业填补,但随着中国市场本身的缩小,正在失去机会。”如果韩国的半导体设备销量减少,这也会影响半导体制造设备上游的企业,如半导体材料、半导体设备零部件等领域。因为韩国半导体设备企业主要都是在韩国国内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数量相当多。韩国半导体消耗品企业代表称:“美国的半导体限制余波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已经感受到了。韩国中小企业也将难以避免受到影响。” 对于韩国半导体企业来说,紧张的不只中小公司,即使是像三星电子、SK海力士这样的半导体巨头也无法脱离中国市场。2月韩媒称韩企高管赴美,希望能够争取到《芯片法案》的豁免权,继续对中国出货。韩国媒体还表示,对于韩国两大企业紧急派遣高管前往美国,韩国政府从侧面表示支持。 不难看出,三个国家即使同意了美国的一些要求但不能与中国市场划清界限。 半导体丛林已然“草木皆兵” 事实上在各个国家对半导体都加大发展力度的当下,各国都处于半导体焦虑中。 已经脱欧的英国需要和美国、欧盟和中国等参与者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这对英国本土企业来说压力不小。数月来,英国芯片制造商一直呼吁英国政府采取行动,英国芯片公司包括Pragmatic Semiconductor、IQE 和 Paragraf 在内对英国政府未能提出资助该地区半导体行业的计划表示失望。英国芯片制造商威胁称,如果英国政府不采取行动并发布期待已久的半导体战略,他们将把业务转移到美国或欧洲。 一些国家想保持中立,默默发展;也有国家希望能抱上美国的“大腿”。 印度电子和半导体协会 (IESA) 与美国半导体协会宣布计划成立一个私营部门工作组,以加强两国在全球半导体生态系统中的合作。工作组的具体目标包括:制定有关印度半导体生态系统的“准备情况评估”;汇集行业、政府和学术利益相关者,以确定近期的行业机会并促进互补半导体生态系统的长期战略发展;就提升印度在全球半导体价值链(包括芯片制造)中的作用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建议;确定并促进劳动力发展和交流机会,使两国受益。 SIA 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John Neuffer 表示“我们很高兴与我们在印度的同行 IESA 一起启动这项新计划,印度已经是半导体研究、芯片设计和设备工程的主要枢纽,但其未来潜力更大。该工作组将通过加强美国和印度在全球芯片生态系统中的合作,帮助确定释放这一潜力的切实方法。” 表面上看美国给了印度入场券,然而2021 年发表在《可持续发展》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来自发达国家的电子行业的大部分废物正在印度积累。他们的研究引用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 的数据表明,当今世界产生的电子垃圾中只有 10% 在发达国家得到回收,其余 90% 被送往全球发展中国家。印度媒体认为,最后印度可能只是发达国家用来转移电子污染的“废物倾倒场”。 在半导体产业的丛林中,只能各自为战。 02 中国半导体走出“黑暗森林” “硅铁幕”正在引发危机,中国是受到最直接影响的那一方。当美国出台《芯片与科学法案》,动用国家力量打压中国企业开始,自由贸易不存在了。 中国半导体怎么办?发展基础科学或许是摆脱这种局面的根本之法。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刊一篇文章指出,半导体基础研究匮乏,我们进入了“黑暗森林”。即使通过大量投资进行国产化替代,只能实现内循环或拉近与美国的差距。该文章建议,加强半导体基础能力建设,稳定一批半导体基础研究队伍,在半导体技术的源头和底层进行理论创新,在无法绕开的芯片底层提前布局专利设置“关卡”,是解决半导体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的一种有效策略。 中国科学院发表的文章中提到,我国半导体基础研究研发投入长期不足美国的5%。这样的对比提醒着中国半导体产业是时候越过华丽的上市公司数字、融资金额,去面对本质上的差距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就必须要加强基础研究。加强基础研究就意味着要完善科研体系,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这或许会是一个新起点。 半导体的发展是一条长时间的艰难的路。黎明前的黑暗最难熬,但天总会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