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 福建物构所揭示LiErF4上转换发光纳米晶激发态动力学》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5-14
  • 稀土高掺上转换纳米晶相对其低掺体系具有更强的离子间相互作用,在单颗粒示踪、超分辨成像、微纳光学等前沿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受浓度猝灭的影响,稀土高掺纳米晶普遍存在上转换发光效率较低的瓶颈。能量迁移和交叉弛豫是引起浓度猝灭的主要原因,但哪种机制占主导地位目前尚存争议。对稀土高掺上转换纳米晶开展基础发光物理研究,并揭示浓度猝灭的物理机制,对于深入理解上转换发光机理、开发高亮度的稀土上转换纳米发光材料及其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闽都创新实验室陈学元团队黄萍和郑伟研究员通过变温上转换荧光光谱和荧光寿命等测试手段,对LiErF4体系上转换纳米晶的激发态动力学开展了系统研究(图1),揭示其浓度猝灭的物理机制主要源于Er3+离子4I13/2激发态能量到纳米晶晶格和表面缺陷的长距离迁移,而非此前文献报道的NaErF4体系中Er3+的交叉弛豫过程。利用惰性壳层包覆、三明治夹心结构的空间限域以及引入Tm3+作为能量俘获中心的协同优化策略,可有效抑制Er3+:4I13/2能量迁移介导的激发态能量耗散,将Er3+的上转换发光强度提高760倍,其上转换发光量子产率从<0.01%显著提升到2.29%。

    团队基于能量扩散理论,并利用限域能量迁移模型深入解析Er3+:4I13/2能级的变温荧光衰减动力学过程,计算出LiYF4@LiErF4@LiYF4(Y@100Er@Y)纳米晶中Er3+的能量迁移速率(KD)(图2)。当温度从室温降低到77 K时,KD从3.74 × 103 s?1降低到 3.57 × 102 s?1,因此在低温下Y@100Er@Y纳米晶的上转换发光强度显著提升(27.7倍)。当共掺微量(0.5 mol.%)Tm3+离子后,由于引入了Er3+ → Tm3+ → Er3+新的能量传递通道,使Er3+的长距离能量迁移受到抑制。因此,与Y@100Er@Y相比,Y@Er/0.5Tm@Y纳米晶Er3+的上转换发光强度(~4倍)和热稳定性均得到大幅提升,473 K下上转换发光强度仍能保持室温值的81%。

    该工作不仅为稀土高掺上转换纳米发光体系的激发态动力学研究提供了新发现,也为高效上转换稀土纳米晶的设计合成及其在单颗粒尺度的应用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图1 (a-c) LiYF4@LiErF4@LiYF4 (Y@100Er@Y)纳米晶的透射电镜照片;Y@100Er、Y@100Er@Y和Y@Er/0.5Tm@Y纳米晶的(d)上转换发射光谱(λex =

    980 nm)、发光照片和(e)荧光衰减曲线(Er3+:4F9/2);(f) 980 nm激发下,Er3+/Tm3+能量传递上转换过程示意图

    图2 (a)快速能量迁移、限域能量迁移及无能量迁移模型中激发态能级荧光衰减曲线特征;Y@100Er@Y纳米晶中Er3+:4I13/2

    能级的(b)变温荧光衰减曲线和(c)能量迁移速率;(d)

    Tm3+作为能量俘获中心抑制Er3+能量迁移示意图;(e) Y@0.5Tm@Y纳米晶上转换变温光谱伪彩图

  • 原文来源: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acs.nanolett.5c00884?pass_tag=1
相关报告
  • 《科学家发现首例分子高激发态的漫游反应通道》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4-02-23
    • 太空漫游是人类探索宇宙迈出的关键一步,而在化学反应中,漫游反应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反应机理也广受科学家的关注。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利用大连相干光源发现了首例分子高激发态的漫游反应通道,表明了漫游反应机理在化学反应中的普适性,为理解和预测化学反应提供了新的视角。 据悉,该研究成果由袁开军研究员和杨学明院士实验团队联合傅碧娜研究员和张东辉院士理论团队共同完成,成果文章于北京时间2月16日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 化学反应的发生如同“翻山越岭”。分子和原子需要像“登山者”一样攀登过能量壁垒这座“高山”,才能转换为新的物质。在传统的化学反应过渡态理论中,反应主要沿着最小能量路径进行,就像“登山者”通常要找到最低的山脊线越过高山,以此消耗最少的能量。 在某些化学反应中,分子可能会从山峰外围“绕远”,从微观的角度看,原子或基团不会立即从分子中断开,而是在分子附近“晃荡”,忽远忽近,就像宇航员在太空“漫游”一样,最终形成与传统化学反应不同的产物,这就是漫游反应。 21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发现漫游反应。此后,针对漫游反应机理的解析一直局限于分子的低电子态和基态。由于分子只有吸收极紫外光的高能量光子才可以到达高激发态,而高亮度、可调谐极紫外光源十分缺乏,分子达到高激发态时是否存在漫游反应一直未得到证实。 大连相干光源的出现使难题迎刃而解。大连相干光源是该团队联合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制的我国第一台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也是全球唯一运行在极紫外波段的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通过大连相干光源输出高亮度、波长可以调谐的极紫外光,可以激发任何分子到特定的高激发态。 袁开军研究员和杨学明院士团队从事分子光化学反应研究多年,始终坚信分子在高激发态存在漫游反应,“在研制大连相干光源的时候我们团队就提前自主布局了几个研究方向,星际分子光化学就是其中之一。”袁开军说,“可以说,大连相干光源打开了研究分子高激发态反应机理研究的大门。” 团队利用大连相干光源制备了高激发态的二氧化硫分子,并结合自主研制的高分辨离子成像技术探测了激发态氧气产物的量子态分布。实验发现,二氧化硫分子在133纳米波段附近解离产生的激发态氧气产物呈现两种振动量子态分布。 随后,傅碧娜研究员和张东辉院士团队利用自主发展的高精度激发态势能面构建方法和产物量子态分辨的动力学计算,精确重现了实验所观测到的现象,揭示了高激发态的二氧化硫分子可以通过漫游反应产生高振动态分布的氧气产物,而传统的最小能量路径只产生低振动态分布的氧气产物。实验和理论结果的一致,证实了高激发态漫游反应通道的存在,表明了漫游反应在化学反应中普遍存在。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对以往化学反应的理论产生了新的认知,很多传统化学反应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都有可能用漫游反应机理得到解释,这将提升人们对化学反应本质的进一步理解。”杨学明院士说,“每一次基础研究的突破,都扩展了人类认知的边界,扩充了人类的知识储备。” 下一步,该科研团队将利用大连相干光源开展更多分子的极紫外光化学研究,深入理解分子光化学过程在宇宙分子演化和生命起源所起的作用,同时推动科学家发展新的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以此来更精准地描述和预测化学反应。
  • 《开发出高效余晖材料并揭示其发光动力学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10-28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斌等在非铅钙钛矿单晶余辉发光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制备出了具有长余辉及高效发光量子产率的镉(Cd)基钙钛矿单晶,并对其余辉发光动力学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 余辉材料具有存储可见光子、紫外线及X射线等多种辐射的能力,已被广泛应用于显示、生物成像、防伪技术和数据存储等领域。然而,传统的全无机荧光粉,例如氧化物、硫化物和氮化物基余辉材料晶格能较高,通常需要通过高温处理生产,这给生产制备带来了相当大的能耗和安全风险。 本工作中,科研人员发展了基于三线态自陷激子(STE)到受体Mn2+能量转移的发光策略,以溶液处理的钙钛矿CsCdCl3单晶作为余辉基质,通过Mn2+掺杂策略,制备出了高效超长抗热淬灭余辉发射荧光体,可以同时实现高发光量子产率(81.5%)和超长余辉时间(150秒)。科研人员进一步通过深入的载流子动力学研究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为发光机制提供了明确的证据:研究发现CsCdCl3:Mn2+结构具有面共生(C3v对称性)和角共生(D3d对称性)的[CdCl6]4-八面体,可以形成不等价的Cl空位,从而产生具有广泛能量分布的陷阱态。这些陷阱态可以储存电荷载流子,并将它们缓慢地释放到发射中心([MnCl6]4-八面体),从而产生具有反热淬灭效应的余辉发射。 此外,科研人员还证明了余辉发射持续时间与主要由Cl空位引起的深陷状态的数量有正相关的关系,这可能有助于通过材料和陷阱工程进一步设计颜色可调控和更长的余辉材料。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2/anie.202210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