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出高效余晖材料并揭示其发光动力学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10-28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斌等在非铅钙钛矿单晶余辉发光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制备出了具有长余辉及高效发光量子产率的镉(Cd)基钙钛矿单晶,并对其余辉发光动力学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

    余辉材料具有存储可见光子、紫外线及X射线等多种辐射的能力,已被广泛应用于显示、生物成像、防伪技术和数据存储等领域。然而,传统的全无机荧光粉,例如氧化物、硫化物和氮化物基余辉材料晶格能较高,通常需要通过高温处理生产,这给生产制备带来了相当大的能耗和安全风险。

    本工作中,科研人员发展了基于三线态自陷激子(STE)到受体Mn2+能量转移的发光策略,以溶液处理的钙钛矿CsCdCl3单晶作为余辉基质,通过Mn2+掺杂策略,制备出了高效超长抗热淬灭余辉发射荧光体,可以同时实现高发光量子产率(81.5%)和超长余辉时间(150秒)。科研人员进一步通过深入的载流子动力学研究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为发光机制提供了明确的证据:研究发现CsCdCl3:Mn2+结构具有面共生(C3v对称性)和角共生(D3d对称性)的[CdCl6]4-八面体,可以形成不等价的Cl空位,从而产生具有广泛能量分布的陷阱态。这些陷阱态可以储存电荷载流子,并将它们缓慢地释放到发射中心([MnCl6]4-八面体),从而产生具有反热淬灭效应的余辉发射。

    此外,科研人员还证明了余辉发射持续时间与主要由Cl空位引起的深陷状态的数量有正相关的关系,这可能有助于通过材料和陷阱工程进一步设计颜色可调控和更长的余辉材料。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2/anie.202210975

相关报告
  • 《探索 | 福建物构所揭示LiErF4上转换发光纳米晶激发态动力学》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5-14
    • 稀土高掺上转换纳米晶相对其低掺体系具有更强的离子间相互作用,在单颗粒示踪、超分辨成像、微纳光学等前沿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受浓度猝灭的影响,稀土高掺纳米晶普遍存在上转换发光效率较低的瓶颈。能量迁移和交叉弛豫是引起浓度猝灭的主要原因,但哪种机制占主导地位目前尚存争议。对稀土高掺上转换纳米晶开展基础发光物理研究,并揭示浓度猝灭的物理机制,对于深入理解上转换发光机理、开发高亮度的稀土上转换纳米发光材料及其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闽都创新实验室陈学元团队黄萍和郑伟研究员通过变温上转换荧光光谱和荧光寿命等测试手段,对LiErF4体系上转换纳米晶的激发态动力学开展了系统研究(图1),揭示其浓度猝灭的物理机制主要源于Er3+离子4I13/2激发态能量到纳米晶晶格和表面缺陷的长距离迁移,而非此前文献报道的NaErF4体系中Er3+的交叉弛豫过程。利用惰性壳层包覆、三明治夹心结构的空间限域以及引入Tm3+作为能量俘获中心的协同优化策略,可有效抑制Er3+:4I13/2能量迁移介导的激发态能量耗散,将Er3+的上转换发光强度提高760倍,其上转换发光量子产率从<0.01%显著提升到2.29%。 团队基于能量扩散理论,并利用限域能量迁移模型深入解析Er3+:4I13/2能级的变温荧光衰减动力学过程,计算出LiYF4@LiErF4@LiYF4(Y@100Er@Y)纳米晶中Er3+的能量迁移速率(KD)(图2)。当温度从室温降低到77 K时,KD从3.74 × 103 s?1降低到 3.57 × 102 s?1,因此在低温下Y@100Er@Y纳米晶的上转换发光强度显著提升(27.7倍)。当共掺微量(0.5 mol.%)Tm3+离子后,由于引入了Er3+ → Tm3+ → Er3+新的能量传递通道,使Er3+的长距离能量迁移受到抑制。因此,与Y@100Er@Y相比,Y@Er/0.5Tm@Y纳米晶Er3+的上转换发光强度(~4倍)和热稳定性均得到大幅提升,473 K下上转换发光强度仍能保持室温值的81%。 该工作不仅为稀土高掺上转换纳米发光体系的激发态动力学研究提供了新发现,也为高效上转换稀土纳米晶的设计合成及其在单颗粒尺度的应用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图1 (a-c) LiYF4@LiErF4@LiYF4 (Y@100Er@Y)纳米晶的透射电镜照片;Y@100Er、Y@100Er@Y和Y@Er/0.5Tm@Y纳米晶的(d)上转换发射光谱(λex = 980 nm)、发光照片和(e)荧光衰减曲线(Er3+:4F9/2);(f) 980 nm激发下,Er3+/Tm3+能量传递上转换过程示意图 图2 (a)快速能量迁移、限域能量迁移及无能量迁移模型中激发态能级荧光衰减曲线特征;Y@100Er@Y纳米晶中Er3+:4I13/2 能级的(b)变温荧光衰减曲线和(c)能量迁移速率;(d) Tm3+作为能量俘获中心抑制Er3+能量迁移示意图;(e) Y@0.5Tm@Y纳米晶上转换变温光谱伪彩图
  • 《宁波材料所在LED用稀土发光材料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7-12-26
    • LED固态照明器件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等优点,经过十多年发展已基本取代传统白炽灯、荧光灯而成为新一代照明光源。荧光粉具有波长转换功能,在决定LED白光性能如显色指数、色温、效率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LED照明器件的关键材料之一,研发效率高和热稳定性较好的荧光粉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宁波材料所所属二级所先进制造所的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硅酸盐青色荧光粉;在160℃时,其荧光量子效率可维持室温的94%,表现出良好的热稳定性。该研究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ZL201410545720.6),相关结果发表于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2015, 3(8), 1096-1101,入选封面文章)。   随后,该团队围绕材料,利用量子剪裁和共振能量传递效应,获得了一种发光效率高达144%的绿色荧光粉,实现了可见光量子剪裁(J. Phys. Chem. C 2016, 120, 2362-2370);首次观察到的异常红光发射,采用低温光谱手段追溯到了红光来源(Inorg. Chem. 2016, 55, 8628-8635);在此基础上,通过共掺获得了单一白光。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ZL201510780416.4),相关基础研究结果发表于J. Phys. Chem. C 2015, 119, 24558-24563;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 2016, 80, 288-294。   近期,该团队通过理论和实验相结合,在基青色荧光粉发光性能调控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通过工艺优化,荧光内量子效率提升至90%,85℃/85%RH条件老化1600小时以上的光衰小于10%。仅采用该青色荧光粉与红粉复合,即可在NUV芯片上获得显色指数90以上的白光。基于对第一性原理电子结构计算和理解,结合光谱学的实验表征手段,该团队提出一种计算宽带隙无机非金属材料基体带隙的方法,并揭示了材料发光的热稳定性机理,除了热和声子相互作用可引起发光猝灭外,由热引起的材料吸收率下降是导致发光材料热猝灭的另一个原因。相关结果发表于J. Mater. Chem. C(2017, 5, 12365-12377,入选封面和热点文章)。   团队还将黄色余辉荧光粉稳态荧光内量子效率提升至82%,这为解决交流LED频闪问题提供了一种具有潜在价值的稀土发光材料。相关内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2016112538620, 2016112538762),部分研究结果发表于Chem. Commun.(2017, 53, 10636-10639)并入选该期刊封底文章。   以上工作获伦敦布鲁内尔大学Jack Silver教授、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张家骅研究员、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厦门大学解荣军研究员、工信部广州电子五所徐华伟高工的支持,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11404351)、浙江省公益技术基金(LGG18E020007)、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2014A610122,2017A610001)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