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NSR: 陨硫钙石(CaS):上地幔C-O-S-Ca循环的新链条与行星宜居性的标志性矿物》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7-08
  • 陨硫钙石(CaS)通常被认为是由太阳星云气凝结而成。顽火辉石陨石是陨硫钙石最重要的储存库之一,也是最还原的一类陨石,其是形成早期地球的代表性物质。因此,陨硫钙石对深入了解太阳星云、陨石、地球起源和地球的C-O-S-Ca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深海极端模拟研究实验室联合南方科技大学前沿与交叉科学研究院、中国地调局西安地调中心、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利用活塞圆筒压机和多面顶压砧进行的实验岩石学研究发现:在上地幔和下地壳(1.5 GPa/1510 K、0.5 GPa/1320 K 和 0.3 GPa/1273 K)含硫化物的玄武质岩浆与碳酸钙反应可生成陨硫钙石(CaS),这扩展了CaS在太阳系存在的范围(图1)。前人认为陨硫钙石主要存在于(1)水星轨道内部的顽火辉石陨石、(2)水星表面大量分布、(3)月球陨石坑的月壤中。本研究结果证明其可以在地幔存在。

    文章定义了2个氧逸度计:CaS-CaO-S平衡时的氧逸度(OLS氧逸度计)、CaS-CaSO4平衡时氧逸度(OA氧逸度计)。在0.5 GPa/1320 K, OA = FMQ + 2.21= IW + 6.05 (lgfo2 = –7.83), OLS = FMQ – 0.52 = IW + 3.30 (lgfo2 = –10.57),其本质上确定了S2-/S0平衡时和S2-/S6+平衡时的氧逸度,为行星硫循环和矿床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便利。岩浆低氧逸度、大气极低氧含量、无大量液态水是CaS可在水星、月球表面较广泛存在的3个条件,否则CaSO4将大量存在,如地球上和火星上表面大量的硫酸钙或石膏。

    文章首次指出陨硫钙石可能在洋中脊下覆地幔存在,其可能是黑烟囱部分硫酸钙的前体,该机制是对Bischoff and Seyfried (1978)认为洋中脊硫酸盐是由于Ca和SO42-在海水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机制的补充。

    在大氧化事件(GOE)之前,地球大气层最初不含氧气 (Lee et al. , 2016, Lyons et al. , 2014)。大约24.6-18.5亿年前,氧气从现在的大气水平(PAL)的<10–7.1–10–5.1(lgfo2<–7.6至–6.0)上升到lgfo2=–5.3至–2.7(Kanzaki and Murakami, 2016),称为GOE。GOE之前的无氧或缺氧环境可能和CaS是有关系的。GOE之前地球大气的lgfo2范围的上限为-7.6至-6.0(Kanzaki and Murakami, 2016),与陨硫钙石稳定场部分重叠。此外,早期地球岩浆海的lgfo2值在2173K时为IW+0.5(Sossi et al. , 2020)。故大气氧逸度和岩浆氧逸度都满足陨硫钙矿存在的条件。本研究推算地球早期的陨硫钙石CaS的质量在4.30×1021-7.58×1021 kg,如果这些CaS如全部转换为CaSO4可以消耗3.82×1021-6.74×1021 kg 氧气,而现代地球大气中的氧气总量仅为1.246×1018 kg,可见CaS可能是地球早期缺氧的诱因。

    二叠纪-三叠纪界线(PTB)大灭绝是过去5亿年来最严重的生物危机(Xie et al. , 2005, Yin et al. , 2012), 在PTB时伴随着大气CO2的急剧升高(Retallack, 2001)和大气O2含量的急剧降低(Berner, 2006),大多学者认为西伯利亚大火成岩省(SLIP)的地幔岩浆与地壳岩石的相互反应是大气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Sobolev et al. , 2011)。本研究中,CaS的形成伴随着CO2的释放,而CaS的氧化则是氧气消耗的过程,且含硫化物的玄武质岩浆与碳酸盐反应过程可以很好的反映SLIP岩浆与地壳碳酸盐的反应过程,更为重要的一点是SLIP岩浆以低氧逸度(FMQ–1.5,低于OLS, Sobolev et al., 2009)区别于其他冰岛、夏威夷等地幔柱,这为CaS存在提供了条件,故有理由推测CaS的短暂存在是PTB大气成分变化的一个因素之一。

    文章信息:

    Yuegao Liu(刘月高), I-Ming Chou(周义明), Jiangzhi Chen(陈姜智,共一), Nanping Wu(吴南平), Wenyuan Li(李文渊), Leon Bagas, Minghua Ren(任名华), Zairong Liu(刘在荣), Shenghua Mei*(梅升华, 通讯), Liping Wang*(王李平, 通讯). Oldhamite: A new link in upper mantle for C-O-S-Ca cycles and an indicator for planetary habitability. NSR, 2023, https://doi.org/10.1093/nsr/nwad159

  • 原文来源:http://www.idsse.cas.cn/yjjz2015/2023/202306/t20230629_6798810.html
相关报告
  • 《磷灰石和角闪石中氯、钙、氧同位素平衡分馏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5-07-19
    • 磷灰石和角闪石是火成岩和变质岩中重要的含水和含卤素矿物。它们可以在沉积、变质和岩浆环境中的广泛温压条件下形成并保持稳定,分布范围从地壳一直延伸到岩石圈地幔。这些矿物记录了有关岩浆结晶以及岩石圈与熔体或流体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信息,同时也反映了卤素在岩浆和热液过程中的作用。因此,它们是研究岩浆作用、交代作用和热液过程的有力工具,并有助于理解岩石成因和成矿作用。 近年来,磷灰石和角闪石中的Cl、Ca和O同位素组成被用于追踪多种地质过程,例如流体-岩石相互作用、成矿过程、分离结晶以及行星演化。为了提升Cl、Ca和O同位素在磷灰石和角闪石中作为示踪剂的应用价值,研究人员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获得了磷灰石和角闪石的βCI因子、βCa因子和βO因子,研究表明,在Cl-OH磷灰石中,βCl因子与Cl/(Cl + OH)比值之间并非单调相关,尽管该比值从1/4增加到1。此外,目前尚未报道氯磷灰石的βCa因子和βO因子。透闪石的βCa因子显著高于钠闪石,透闪石的βO因子低于蓝闪石,表明阳离子取代可能影响角闪石中的Ca和O同位素分馏特性。卤素与羟基之间的取代是否也会对这些特性产生影响仍有待探讨。 中山大学刘善琪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李永兵副教授团队使用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了不同Cl-F-OH比值条件下的磷灰石的Cl、Ca和O同位素的简约配分函数比(β因子),并定量分析了卤素含量对这些β因子的影响。此外,还计算了不同Cl-F-OH比值下,直闪石、蓝闪石、韭闪石、钠闪石、透闪石和阳起石中的Cl、Ca和O同位素的简约配分函数比。这些结果有助于加深对Cl-F-OH取代对磷灰石和角闪石中Cl、Ca和O平衡同位素分馏影响的理解,也将有助于更有效地利用磷灰石和角闪石作为示踪地球化学、物理过程与地质演化的指示矿物。研究发表于地球化学期刊《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上。
  • 《[广州地化所] 解读华北东部地幔的化学与物理不均一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7-01-04
    • 理清地球深部地幔化学和物理不均一性与现今俯冲板片之间的关系,是深刻认识板块构造理论和地球内部运行机制的根本。地震层析图像显示东亚地幔高度不均一,地幔转换带存有滞留的太平洋板块,表现为高波速、高电导率特征,而较浅的上部地幔表现为低波速特征。东亚大地幔楔的化学和物理不均一性之间的耦合关系是目前国际地学界的研究热点。 广州地化所地幔地球化学学科组李洪颜博士及其合作者对山东和渤海湾盆地新生代玄武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发现这些玄武岩都是由富集的EM1组分和一个亏损的组分组成,两个组分与SiO2含量密切相关。高硅玄武岩显示EM1型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特征;低硅玄武岩具有HIMU(高U/Pb)型微量元素特征,但其206Pb/204Pb较典型HIMU玄武岩偏低。通过全岩及橄榄石熔融包裹体以及Hf-Nd-B同位素研究揭示,高硅玄武岩来源于一个石榴石辉石岩地幔源区,具有印度洋型地幔域特征,且具有相对较高的δ11B值 (-4.9~-1.4),符合古老再循环的沉积物+洋壳特征(> 1Ga);而低硅玄武岩来源于一个含碳酸盐的辉石岩+橄榄岩地幔源区,具有太平洋地幔域特征,且其δ11B值较低 (δ11B = -6.9 ~ -3.9),类似于典型的HIMU地幔源区。进一步研究发现,渤海湾盆地伸展期玄武岩(50–40Ma)同样含有EM1组分,但是相对于伸展后玄武岩具有高SiO2、Al2O3和低MgO、Fe2O3T含量,以及较弱的中重稀土分异程度,表明其岩石成因及起源深度类似于洋中脊玄武岩,这些EM1组分应存在于较浅的上部软流圈地幔。 固相线:橄榄岩;石榴石辉石岩;碳酸岩化橄榄岩地幔形成硅酸质熔体;碳酸岩化辉石岩地幔形成硅酸质熔体;碳酸岩化橄榄岩地幔形成碳酸质熔体;碳酸岩化榴辉岩地幔形成碳酸质熔体 以上研究揭示华北东部软流圈地幔化学和矿物学组成上的垂向不均一性:浅部地幔存在零星分布的石榴石辉石岩,滞留的太平洋板块对东亚大地幔楔不均一性的物质贡献是来源于地幔过渡带的碳酸质熔体,玄武岩的化学组成受到岩石圈厚度和源区不均一性的共同制约,碳酸质熔体对浅部地幔的交代及其触发的熔融,是浅部地幔具有低波速的原因。 相关成果近期发表在GCA和JGR - Solid Earth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