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灰石和角闪石中氯、钙、氧同位素平衡分馏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 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5-07-19
  • 磷灰石和角闪石是火成岩和变质岩中重要的含水和含卤素矿物。它们可以在沉积、变质和岩浆环境中的广泛温压条件下形成并保持稳定,分布范围从地壳一直延伸到岩石圈地幔。这些矿物记录了有关岩浆结晶以及岩石圈与熔体或流体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信息,同时也反映了卤素在岩浆和热液过程中的作用。因此,它们是研究岩浆作用、交代作用和热液过程的有力工具,并有助于理解岩石成因和成矿作用。

    近年来,磷灰石和角闪石中的Cl、Ca和O同位素组成被用于追踪多种地质过程,例如流体-岩石相互作用、成矿过程、分离结晶以及行星演化。为了提升Cl、Ca和O同位素在磷灰石和角闪石中作为示踪剂的应用价值,研究人员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获得了磷灰石和角闪石的βCI因子、βCa因子和βO因子,研究表明,在Cl-OH磷灰石中,βCl因子与Cl/(Cl + OH)比值之间并非单调相关,尽管该比值从1/4增加到1。此外,目前尚未报道氯磷灰石的βCa因子和βO因子。透闪石的βCa因子显著高于钠闪石,透闪石的βO因子低于蓝闪石,表明阳离子取代可能影响角闪石中的Ca和O同位素分馏特性。卤素与羟基之间的取代是否也会对这些特性产生影响仍有待探讨。

    中山大学刘善琪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李永兵副教授团队使用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了不同Cl-F-OH比值条件下的磷灰石的Cl、Ca和O同位素的简约配分函数比(β因子),并定量分析了卤素含量对这些β因子的影响。此外,还计算了不同Cl-F-OH比值下,直闪石、蓝闪石、韭闪石、钠闪石、透闪石和阳起石中的Cl、Ca和O同位素的简约配分函数比。这些结果有助于加深对Cl-F-OH取代对磷灰石和角闪石中Cl、Ca和O平衡同位素分馏影响的理解,也将有助于更有效地利用磷灰石和角闪石作为示踪地球化学、物理过程与地质演化的指示矿物。研究发表于地球化学期刊《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上。

  • 原文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evKqGlP9ujub1zzW3vrSiw
相关报告
  • 《羟基磷灰石+沸石对稻田土壤中铅镉有效性及糙米中铅镉累积的影响》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5-10-16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人员为研究组配改良剂羟基磷灰石+沸石(简称HZ)对稻田土壤Pb和Cd生物有效性以及糙米中Pb和Cd累积的影响,在湘南两矿区附近污染稻田中施用了不同添加量(0、0.45、0.9、1.8 kg·m-2)的组配改良剂HZ,进行了水稻种植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当施用量为1.8 kg·m-2时,土壤A中Pb和Cd的DTPA提取态含量分别降低69.6%和62.0%,TCLP提取态含量分别降低80.0%和41.8%,MgCl2提取态含量分别降低87.4%和19.4%;土壤B中Pb和Cd的DTPA提取态含量分别降低73.8%和82.7%,TCLP提取态含量分别降低65.8%和65.1%,MgCl2提取态含量分别降低99.8%和94.5%;(2)施用0.45~1.8 kg·m-2的HZ能使土壤A水稻糙米中Pb和Cd的含量分别降低36.4%~48.5%和4.9%~17.0%,土壤B水稻糙米中Pb和Cd的含量分别降低5.0%~41.3%和16.7%~20.2%;(3)分析土壤pH和糙米中重金属含量与3种重金属提取态含量的关系得知,土壤pH增加是HZ降低土壤中Pb和Cd生物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且比较得知,DTPA提取方法更合适表达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可用于糙米重金属含量的风险评估。文章发表在《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同位素平衡分馏对热成因煤层气系统中CO?溶解及同位素反序的制约》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5-07-26
    • 天然气在全球能源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深入理解天然气的形成与演化机制,对天然气的有效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天然气的同位素组成能反映其成因、热成熟度及次生变化规律,是天然气地球化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天然气系统中,同位素的动力学分馏与平衡分馏均已被广泛报道。然而,何种分馏机制控制了原始天然气的同位素组成仍存较大争议。煤层气作为自生自储型天然气,是研究这一关键科学问题的理想对象。 针对该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后陈祥瑞与合作导师王云鹏研究员,联合北京师范大学陶明信教授、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周铮及中石化重庆页岩气公司的魏猛工程师,对贵州珠藏向斜织金煤层气田的气、水、煤开展了系统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取得如下新认识。 (1)珠藏向斜煤层气属于过成熟热成因气,主要形成于燕山期,形成温度206℃-244℃;煤层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 (2)计算显示,煤储层中 CH4-C2H6-CO2-HCO3--H2O 体系处于碳、氢同位素非平衡状态(图 1)。 多方证据表明,原始生成的大部分CO2已溶解于煤层水形成了溶解无机碳(DIC),故煤层气伴生水中DIC的δ13C值接近原始CO2的δ13C值。据此计算显示,煤层气形成时,CH4-CO2很可能处于碳同位素平衡状态(图 1)。进一步研究表明,煤层气形成时 CH4-C2H6-CO2 体系处于碳同位素平衡状态。 (3)珠藏煤层气样品中普遍存在δ13CCH4> δ13CC2H6的反序现象(图 2),这在煤层气领域非常罕见。多方证据显示,煤层气形成后,δ13CCH4值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但δ13CC2H6值却显著降低,导致了δ13CCH4 >δ13CC2H6。本文推测,煤层气开采过程中,乙烷的解吸—扩散分馏很可能导致了其碳同位素值的降低,这可能是珠藏煤层气同位素反序形成的重要原因。 (4)估算出珠藏向斜煤层气中CO2与CH4的产率比,以及形成后CO2的溶解程度。本研究计算表明,原始煤层气中CO2的占比(XCO2/(XCO2+XCH4))为22-37%,煤层气生成后,超过97%的CO2已溶解于煤层水形成了溶解无机碳。本团队早期的研究(Chen 等,2023)显示,微生物成因煤层气形成后,53–99 % 的CO2已溶解于煤层水形成了溶解无机碳,所以煤层气中CO2的含量很低。据此提出:地质时间尺度下,溶解封存是煤层及其他含水地层中CO2封存的重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