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反应器中实现“闪电级”电场精准调控化学反应》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6-24
  • 闪电是大自然中一种神奇而又具有巨大能量的现象,而在闪电中,局部的电场强度可以达到每米100万伏特以上,在这样的强电场下,一系列化学反应都可以发生。科研人员也在思考,能否制造出这样的强定向电场来实现对化学反应的精准调控从而为人类服务。

    记者23日从厦门大学获悉,该校洪文晶教授团队与程俊教授、田中群教授、夏海平教授、白敏冬教授和兰州大学张浩力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利用高达每米1亿伏特的高强度定向电场,在纳米尺度的反应器中实现了对单个分子化学反应速率的选择性调控,为未来基于清洁能源的绿色化学合成提供了新思路。该研究成果22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科学·进展》上。

    化学反应的选择性调控因可以实现绿色、经济的化学品生产而成为化学化工研究人员长期追求的目标,而定向电场催化是具有高效调控能力的绿色技术之一。理论化学家预测,通过改变外加电场方向与化学反应中活化的化学键方向的夹角,可以选择性调控化学反应,以进行高效清洁的绿色化学合成。然而,这一理论预测迟迟无法被实验所证实。

    针对这一挑战,该研究团队在国际上率先研发了高强度定向电场下研究化学反应速率的精密科学仪器技术,将单个有机分子定向地连接在两个原子级尺寸的电极之间,从而解决了化学反应中分子的朝向控制问题。在这一过程中,研究人员获得了对单个分子能产生一个强度比闪电中电场强度高出2到3个数量级的高强度定向电场,并发现在一个纳米尺度的反应器中,施加的高强度定向电场对于电场在反应轴方向有分量的化学反应,在反应速率方面有超过一个数量级的显著提升。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9-06/24/content_424180.htm?div=-1
相关报告
  • 《甘肃科学家实现纳米材料界面的原位精准原子级调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03-18
    • 经过近5年的研究,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丹麦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合作,利用环境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原位表征和第一性原理计算,提出并首次实现了界面活性位点的原子级别精准原位调控。而表界面结构是决定纳米材料性能的关键因素。但这个界面是活性的,如何对其进行调控是当今科学界的一大挑战。   这对如何从机制出发自下而上的实现材料、器件结构和功能的精准调控和设计有着重要意义。该项成果于1月29日在线刊登在国际权威杂志《科学》上。   负载在二氧化钛表面的金颗粒是将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的重要催化剂,也是工业催化研究中的常见组合。浙江大学依托其擅长的原位环境电镜开展催化反应实验,通过原子层面的原位表征,首次发现两大现象:一是看到催化反应时金颗粒发生外延转动,首次通过可视化实验直观证明了活性位点位于界面。二是发现停止通入一氧化碳催化时,金颗粒又神奇地转回到原来的位置。这次看到的催化剂旋转现象,通常被人们认为是不可能发生的现象。   是什么化“不可能”成为“可能”?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理论团队根据实验结果首先大胆猜测诱导颗粒转动的“元凶”是界面吸附的氧并就此推测进行了一系列的第一性原理及纳米尺度热力学计算。   结果显示,界面缺氧状态下的颗粒与二氧化钛载体紧密结合的同时丧失了一定的吸氧能力,转动了一个小的角度之后的颗粒界面则能提供多且好的吸附氧活性位点。为了能更好地与吸附氧相结合,适应高氧环境,颗粒转动由此发生。而在界面氧被活化与一氧化碳反应之后,颗粒又回到了原有位置以便与载体紧密结合。   “最近十多年的原位研究显示,纳米固体晶体材料远没有大家想得那么‘硬’,而是更像橡皮泥一样具有很强的原位可塑性。”科研人员解释说。科研团队由此进一步提出了通过改变反应环境来精确调控界面的设计思路,并最终在原位电镜实验中得以实现。
  • 《精准制造:从微纳米迈向原子尺度》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1-10
    • 空天海地的网络建设,信息世界感知力、通信力以及智算力的建设,迫切需要高端、新型的硅基芯片。然而‘自上而下’的光刻技术制造方式已经接近物理极限。”在日前举行的香山科学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宁生说,全球精准制造的竞争已从微纳米尺度迈向原子尺度,未来硅基芯片的发展水平将取决于大规模原子制造技术水平。 此次香山科学会议聚焦原子制造前沿科学问题。1纳米技术节点被视为硅基芯片制造加工技术的物理极限。晶体中相邻原子的距离大约几个埃(0.1纳米),如果能通过直接操控原子来制造芯片,将颠覆以现有光刻技术为基础的制造规则。 从石器时代走来,人类的制造技艺不断精进,正在走进能精准操控物质最基本单元——原子的时代。与会专家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不仅将突破诸多制造极限,也将刷新对基础理论的认知。 有望突破芯片制造极限 当前的芯片制造采用“自上而下”的制造方式。这指的是一种从整块材料开始,通过逐层添加、移除或改变材料性质来构建复杂结构的方法,包括薄膜沉积、光刻胶涂敷、光刻显影、刻蚀、量测、清洗、离子注入等多个环节。 为了在单位面积内实现更多晶体管的布局,2011年,研究人员采用鳍式场效应晶体管技术,改变集成电路结构,突破芯片22纳米制程工艺。进入5纳米技术节点后,电子隧穿问题又催生了环绕式结构、垂直传输场效应晶体管等新的结构设计。 然而,随着加工精度不断提升,宏观方式的制造极限随之而来,仅通过结构的巧妙设计将难以满足人们对芯片计算能力日益增长的需求。尤其是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在各行各业的垂直落地,算力不足、计算成本过高等问题逐渐凸显。 “硅基芯片大规模原子制造技术的发展可能带来计算和智能技术的基础性变革。”许宁生认为,应在关键材料研制、微纳结构集成、核心加工制造检测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研究,推动实现硅基芯片的原子制造。 那么,什么样的材料适用于芯片等元器件的原子制造?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张远波介绍,国际上认为二维半导体是1纳米及以下节点的重要材料体系,也是唯一公认能够延续摩尔定律的材料。 二维材料具有独特的单分子层晶体结构,例如石墨烯是由碳原子组成的二维材料。“二维材料及器件有高载流子迁移率、丰富电学性能等特点,在1纳米的条件下仍能正常工作,有望突破传统半导体器件的极限。”张远波介绍,近年来,在二维材料的缺陷调控、应力调控、电荷调控、转角堆叠调控等方面,学界取得了巨大进步。例如,晶圆级的二维材料生长已经实现,基于二维半导体集成工艺也已经能够实现大部分硅基电路功能。 关键在于精准可控组装 尽管不少二维材料实现了较大规模的实验室生产,但二维材料仍难以根据需要“随心”构筑。与会专家认为,操纵二维材料和结构,进而构筑异质结构和器件,实现其性质与功能的人工设计与调控,仍是原子制造的核心科学问题。 “通过学习自然,开发先进制造技术,可以实现原子团簇或分子的精准可控组装与制造。”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云圻认为,信息技术微型化发展要求原子制造领域在结构、序列、取向、堆叠方式等方面从简单、无序、经验型向复杂、有序、智能型方向发展。 “更为神奇的是,在微观层面,如果将原子或分子按照我们想要的方式排列,就会获得千变万化的性能。”刘云圻说,这些性能是宏观制造难以获得的。需要深入认识微观分子的反应和组装规律,掌握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进而构筑新型柔性微纳器件,以满足未来对人造智慧体制备的需要。 此外,二维材料制造时的实时在线检测,对其生长的严格控制也十分关键。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谢黎明介绍,为了揭示相关二维材料的生长机制,团队研发了高温原位光学成像技术,可在化学气相沉积系统内植入高温显微成像镜头,实现950℃下1微米空间分辨率的二维材料生长实时成像,从而揭示二维材料的生长动力学与生长机制,获得其生长速率、扩散速率等关键参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基于高分辨率的在线观测,以及离线的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成像数据,团队发展出液相边缘外延生长方法和设备,实现了二硫化钼的全单层生长。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广宇团队则基于高质量二维二硫化钼晶圆生长的基础,通过界面缓冲层控制的新策略,在工业兼容的C面蓝宝石衬底上成功外延生长出2英寸的单层二硫化钼单晶薄膜。相较于硅,二硫化钼具有更强的电子控制能力,被认为是制造下一代芯片的理想材料。 瞄准功能“定制”目标 如何使用大规模集成二维材料制备的晶体管,制备运算速度更快、更省电的芯片?这样的芯片究竟长什么样? 张广宇说,从操控原子出发形成最终产品,使其具备结构上的原子精准和功能上的“定制”,是继微纳制造之后的下一代制造技术。当前,原子尺度的相关产品处于萌芽阶段,更多技术路线正在不断研发中。 “后摩尔时代的计算机芯片需要在工艺和架构方面突破经典架构,其中兼容半导体工艺的固态量子计算芯片是一种有竞争力的技术路线。”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自旋电子材料与量子器件研究中心教授潘毅介绍,由高度相干的全同量子点构成的量子比特是构成固态量子芯片的基本单元。 为了制造全同的人工量子点,潘毅团队与德国PDI研究所合作,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进行原子操纵,在砷化铟表面构筑了多个全同性良好的人工量子点。这种方法有望成为未来固态量子计算所需的大规模耦合量子点阵列的重要制造方式。 与会专家表示,以定向自组装诱导图形化工艺技术、冷阴极并行电子束直写刻蚀装备技术、大规模扫描探针装备技术、X光光刻装备技术等为代表的加工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为工业级别的大规模原子制造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