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发育所揭示心脏结构/代谢成熟过程中的动态膜脂特征》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2-14
  •   心脏是哺乳动物在胚胎发育时期第一个发挥功能的器官,早期结构发育的异常和出生后脂质代谢的紊乱都会影响个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而脂质作为心肌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组成,在发育过程中,对于分布在膜上蛋白功能的正常行使至关重要。阐明出生前后心脏器官发生的分子和代谢基础,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心脏如何调节生命后期的代谢灵活性。心脏发育的全局转录组已被报道,甚至达到了单细胞的分辨率。相比之下,心脏器官发生的综合脂质图谱到目前为止仍未见系统性报道。

      12月19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税光厚团队在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Lipidome atlas

    of the developing heart uncovers dynamic membrane lipid attributes

    underlying cardiac structural and metabolic maturation的研究论文,通过脂质组学和转录组学的综合分析,揭示了心脏发育过程中完整器官和线粒体特异性脂质图谱,以及线粒体相关脂质重塑的分子驱动因素。

      研究人员利用高覆盖定量脂质组学的方法,系统性分析了小鼠心脏发育过程中心脏和心肌线粒体特异性脂质谱图。结合系统的数据分析和分子生化实验发现:全心脏发育过程中有448个特征发育动态脂质;心脏发育过程中主要的膜脂特性为磷脂和心磷脂(CL)的动态重塑,表现为二十二碳六烯酸磷脂的增加和CL不饱和度的增加;随着心脏发育,膜脂的流动性增加;鞘脂代谢通路主要流向鞘磷脂而不是鞘糖脂的合成;与线粒体接触的脂滴增强;整合转录组分析确定Hadha、Lclat1和Lpcat3分别是心脏发育中CL和磷脂动态重塑的候选驱动分子。

      该研究提供了目前为止最全面和分辨率最高的小鼠心脏和线粒体在发育中的脂质组特征,为今后的心脏发育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资源。

      相关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

  • 原文来源:https://www.cas.cn/syky/202212/t20221221_4858575.shtml
相关报告
  • 《遗传发育所揭示移动的ARGONAUTE 1d调控水稻低温育性新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2-10-31
    •   与动物中piRNA类似,单子叶植物生殖细胞中产生大量21-和24-nt phasiRNA参与雄配子发育,特别是极端温度下的育性调控,而有关phasiRNA的合成机制及功能调控却知之甚少。   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曹晓风研究组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上,发表了题为Mobile ARGONAUTE 1d binds 22-nt miRNAs to generate phasiRNAs important for low-temperature male fertility in rice的论文,揭示了OsAGO1d可从花药壁细胞移动到花粉母细胞,通过结合22-nt miRNA介导phasiRNA的合成以维持水稻低温育性。   前期研究发现,phasiRNA的合成需要22-nt miR2118和miR2275与AGO蛋白形成沉默复合体介导PHAS转录本起始切割,随后在RDR6及DCLs的加工下,产生成熟的21-和24-nt phasiRNA (Johnson et al., 2009;Song et al., 2012a;Song et al., 2012b;Teng et al., 2020)。其中,具有5′C特征的21-nt phasiRNA可装载进入AGO蛋白家族的MEL1中参与减数分裂调控(Nonomura et al., 2007;Komiya et al., 2014),而参与phasiRNA产生和发挥功能的其他AGO蛋白尚且未知。   研究发现,水稻OsAGO1d受低温诱导表达,而OsAGO1d敲除突变株在低温下绒毡层降解延迟,导致雄性不育。科研人员通过RNA免疫共沉淀实验,发现OsAGO1d主要结合带有5′U 的21-nt phasiRNA、miR2118及miR2275家族成员。研究通过全基因组小RNA测序发现OsAGO1d介导了近千个PHAS位点phasiRNA的产生。RNA原位杂交结果显示,OsAGO1d主要在花药壁细胞中转录,而免疫荧光与免疫金标的结果则显示OsAGO1d蛋白更多的在花粉母细胞中积累,表明OsAGO1d蛋白质可从花药壁细胞移动到花粉母细胞中。为探究OsAGO1d的移动对phasiRNA合成的重要作用,科研人员通过分析依赖于OsAGO1d的phasiRNA组织表达及在花粉母细胞中的分布比例,揭示OsAGO1d在花药壁细胞中结合miR2118从而负责21-nt phasiRNA的产生,而OsAGO1d移动到花粉母细胞中主要结合miR2275产生24-nt的phasiRNA。该研究解析了OsAGO1d介导phasiRNA代谢在低温育性调控的重要作用,其可移动的特性精细调控了不同长度phasiRNA的时空分布,为花药发育过程中花药壁与花粉母细胞之间信号交流奠定了新的物质基础。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及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的支持。
  • 《遗传发育所揭示苔藓植物精子释放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06-18
    •     最早的陆地植物出现于距今4亿7千万年前,此后苔藓植物和维管植物各自独立演化。至今,地球上约有2万种苔藓类植物,是仅次于被子植物的第二大类群,分属于苔纲、藓纲和角苔纲三个纲。地钱作为苔纲的代表植物,具有雌雄异株、单倍体主导生活史、基因组简单、冗余性低等特点,适合作为模式植物来进行研究。不同于被子植物的管粉受精模式,包埋于地钱雄性生殖托的精子囊在精子成熟后会在水的浸润下释放出游动的精子。随后,精子可随液滴飞溅至雌性生殖托,并游动进入颈卵器与卵细胞结合,完成受精。然而,地钱精子囊遇水释放精子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     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红菊研究组发掘了地钱雄性生殖结构的转录组数据,鉴定到四个地钱Mildew resistance Locus O(MLO)基因家族成员(MpMLO1-4)。MLO家族蛋白是植物特有的,具有7次跨膜结构域和羧基端钙调蛋白结合结构域。在被子植物中,MLO家族蛋白分化出较多功能,如参与调控免疫识别、根的形态建成、丛枝菌根共生以及花粉管的导向等。研究显示,四个MpMLO成员均只在地钱生殖结构中表达。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地钱精子囊成熟过程中,MpMLO1特异表达在地钱精子囊外被层顶端细胞中,并通过介导细胞质钙信号来诱导顶端细胞的程序性死亡。精子囊外被层顶端细胞的凋亡使得外界水进入精子囊,并最终引起精子囊破裂,从而实现精子释放。     近日,相关研究成果以MpMLO1 controls sperm discharge in liverwort为题,发表在《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计划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