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具有特定晶体结构的二氧化锰的新方法》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 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20-08-10
  • 这项研究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不同的合成条件是如何生成具有独特多孔结构的二氧化锰的,为开发改性极好的二氧化锰纳米材料提供了线索,这些纳米材料可能在生物塑料的开发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材料工程已经发展到这样一个程度,每个人都关心材料的化学组成和纳米尺度上的结构。

    最近,纳米结构材料引起了许多领域科学家的极大兴趣,这是有原因的;只要能够定制纳米结构的技术可用,就可以对纳米结构材料的电学、光学和物理特性进行调整和驱动。

    二氧化锰的化学式是MnO2,是一种纳米结构的金属氧化物,能够形成几种不同的晶体结构。它被广泛应用于众多工程领域。

    其中,MnO2主要用作化学反应的催化剂,而羟基MnO2 (MnO2的特殊晶体结构)在将5-羟甲基糠醛氧化为2,5-呋喃甲酸(2,5-呋喃甲酸)或FDCA时是例外的。

    由于FDCA可用于制造生态友好型生物塑料,因此需要找到新的方法来调整mol / l -MnO2的纳米结构以提高其催化性能。

    但相对于其他晶体结构的MnO2来说,很难生成gh -MnO2。普遍的技术不仅复杂,而且需要使用模板材料。mo -MnO2在这些模板材料上“生长”,经过许多步骤生成所需的结构。

    现在,由东京理工大学Keigo Kamata教授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已经研究了一种不使用模板的方法来生产不同种类的多孔纳米微粒。

    研究人员的这项技术,在ACS应用材料和界面杂志上发表了详细的研究,非常简单和容易。锰的前体最初是通过结合水溶液并让固体沉淀而获得的。

    一旦过滤和干燥程序完成,收集到的固体就被暴露在400℃的普通大气中,这个过程称为煅烧。在此过程中,该材料结晶,由此产生的黑色粉末是超过97%的多孔孔-MnO2。

    最重要的是,科学家们发现,当多孔的孔-MnO2被用作催化剂时,它比使用更广泛的技术(即所谓的“水热法”)合成的mh -MnO2更有效地产生FDCA。

    为了找出这背后的原因,研究人员研究了不同合成条件下产生的纳米粒子的光谱、显微镜和化学性质。

    研究小组发现,根据特定的参数,原子团mno2可以呈现出明显不同的形态。特别是,科学家可以通过简单地改变溶液的酸度(pH值)来获得具有巨大球形孔的二氧化锰纳米颗粒。这样的多孔结构具有更高的表面积,从而提供了更好的催化性能。

    卡玛塔对结果很兴奋。

    与水热法制备的纳米粒子相比,我们的多孔孔孔的纳米粒子可以有效催化羟甲基糠醛氧化成FDCA。进一步精细控制的结晶度和/或多孔结构的氧化石墨烯-MnO2可能导致发展更有效的氧化反应。

相关报告
  • 《制造轻质晶体结构的新方法——3D打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3-19
    • 仿生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模仿生物过程,为复杂的人类问题设计解决方案——结合了金属和聚合物增材制造技术(即3D打印)的发展,已经在生产更耐用的轻质材料和结构方面取得了突破。新加坡ASTAR的科学家们调查研究发现,医学植入材料、汽车和航天部件都将从中受益。 晶格结构如图所示,从上到下的直径分级和空间分级都是统一的标准。图片来源: ASTAR 和 Elsevier 据全球研究机构ASTAR称,铸造和机加工等传统制造工艺并不适合于建造坚固的轻质结构,并且限制了设计的可能性。ASTAR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新方法,使用增材制造技术制造轻质晶体结构,并且提高了其结构的强度和刚度,为制造新型吸水材料和夹层结构开辟了新道路。 此项目由新加坡制造技术研究所(ASTAR)的科学家Stephen Daynes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Stephen Daynes解释说:“此种方法制造的晶格结构优于传统固体材料的结构性能,可用于制造轻质夹层芯、医用植入物材料和具有特殊机械和热性能的特定晶格材料。利用一种新的仿生学方法,我们能够创造出类似于竹子和人类骨骼的细胞和晶格结构。” 研究人员通过结合拓扑和尺寸优化的方法,确定了晶格中被称为等静线的主应力线。由ASTAR发布的新闻指出,这种方法可以调整结构中的每个晶胞的大小、形状和方向,从而显著减少相邻晶胞之间的应力。研究人员称,这种设计方法使晶体刚度提高了172%,强度提高了100%。 Daynes说:“我们的技术可以创造出轻量级的功能梯度晶格,大大提高了增材制造夹层结构的刚度和强度,并且不会增加它们的质量。这些结构特别适合于增材制造过程,因为它们基本不受制造复杂性的约束。” Daynes说:“我们计划将这种方法应用到三维的应力场中,通过采用空间梯度的晶格产生更新颖、更有效的材料。”
  • 《硅纳米晶体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燃料》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chenfang
    • 发布时间:2016-09-02
    • 终端氢化的硅纳米晶体(简称纳米结构氢化物)平均直径3.5纳米,具有光学吸收强度足等特性,可充分吸收近红外、可见和紫外波段的太阳光,且其表面有很强的化学还原剂,能够有选择性地将气态二氧化碳转化为气态一氧化碳,有望带来一种既能获得能量,又不会排放有害气体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