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一艘氢动力内河船将在荷兰启航》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1-31
  • 将氢用于混合推进系统是减少与运输相关的有害排放的几种方法之一。到目前为止,它的应用范围从拖船和小型货船(结合现代风帆系统)到双体船,甚至是动力船艇。另一个首创将看到燃料电池推进系统集成在一艘内河船上,据说这是世界首例。


    “Antonie”号是一艘全新货船的船名,除了全长135米(443英尺)和重3700吨等常规功能外,该船还将拥有一些不同寻常的特点。它使用燃料电池推进系统,这将使安“Antonie”号成为第一艘以氢为燃料的内河船(只在内河航道上运行)。

    这艘开创性的船只将由荷兰达门造船集团旗下合资公司达门Concordia 船厂装配,船体目前将从上海运抵荷兰。一旦完成,它将为化学供应商Nouryon提供服务。作为一艘内河船,“Antonie”号将在荷兰北部的德尔夫济尔和阿姆斯特丹港的波特莱克之间相对较短的航线上运营,装载盐类货物。

     

    但在这个特定的运营商和未来的运营路线背后,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这一切几乎始于十年前的2014年,当时荷兰北部的两个省格罗宁根和德伦特获得了荷兰政府对氢动力汽车的补贴。不是船只,而是公共汽车。

     

    试点项目中两辆公交车的绿色氢气将由前文提到的Nourion公司提供。作为该地区的一家知名化工厂,Nouryon可以获得作为氯制造过程副产品的氢气。

    该试点项目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在同一地区增加了一个具有成本效益的加氢站。TotalEnergies公司被选中设计、建造和运营这个至今仍在运行的氢燃料站。

    “Antonie”号不仅将由为该地区提供绿色氢气的同一家化学品供应商运营,而且还将受益于最初为两辆公交车建造的同一座氢气站。

     

    氢动力的“Antonie”号也是政府资助的结果,这在欧洲的清洁能源项目中很常见。在混合动力推进船舶方面拥有经验的达门Concordia 造船厂早在2021年就被Lenten Scheepvaart选中建造这艘新船。

     

    2021年3月18日Concordia 达门船厂与Lenten Scheepvaart签署了一份具有历史意义的合同,旨在建造有史以来第一艘以氢为动力的内河船舶。

    Lenten Scheepvaart是一家从荷兰政府基础设施和水管理部门获得400万欧元(430万美元)造船补贴的公司。他们的目标是在绿色氢气的帮助下,开辟一条零排放的内河航运之路。

  • 原文来源:https://h2.in-en.com/html/h2-2421723.s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智”造新能源船,如何改写内河航运动力基因》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4-16
    • 眼下,随处可见新能源汽车穿行在大街小巷,而在内河之上,新能源船又是什么样的?4月12日,“行走黄河”主题采访来到位于济宁的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这里生产的绿色、智能的高性能船舶,正通过流水线上的标准化量产,改写内河航运的“动力基因”。自动下单、自动排产、自动报工、自动报检,去年,全球最大的邮轮制造商之一来到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考察时曾发出感叹:“我们在全球布局了245个项目,没有见过自动化率这样高的造船企业。” 走进新能船业的联合车间,近百台自动化设备有序运转,无人运输车穿行其中,处处体现着数字化、智能化带来的生产变革。在这里,10艘新能源船可以同时建造,效率是传统制造内河船舶的两倍,人力仅需原本的四分之一。作为全国首个集研发设计、智能制造于一体的绿色化、智能化、现代化、标准化内河新能源船舶制造示范基地,新能船业研发适应多种应用场景需求的内河标准化船舶系列新产品,引领着内河船舶制造“数智化变革”。其中,90米LNG船的续航能力达2000公里,从济宁的龙拱港到江苏的太仓港往返一个来回不是问题。 “第一是污染性很少;第二是运营成本,同等吨位的LNG船每百公里比柴油船便宜300块钱;智能驾驶、智能航行、智能运营这些方面也比原来的船更高端。”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刘玉龙介绍,当前内河船舶仍以传统燃油驱动为主,京杭大运河上柴油船占比超过九成。相比之下,采用天然气、电池作为动力的新船型,污染物排放量、碳排放量可分别降低90%和20%以上。在内河船舶小改大、油改气、散改集的发展趋势下,这种新型船舶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近年来,欧洲市场对零碳排放、绿色节能的环保要求越来越高,新能船业打造的以“节能、环保、经济、高效”为特征的4E绿色智能船舶,也赢得不少国外客户的喜爱。“去年我们接到了世界第三大集装箱全球承运公司法国达飞海运集团的采购意向,订购了一艘纯电动力集装箱船。今年在东南亚、欧洲、非洲等地的新订单已超过一百艘。”刘玉龙说。 纯电动船续电要花多少时间?在新能船业,答案是仅需不到半小时。“我们在梁山港、龙拱港等大运河沿岸开设试点,创新采用箱式电池换装这种新型能源补给模式,通过智能化换电站和港口吊装设备为船舶快速换电,将原来八小时的充电时间缩短到半小时之内。”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则成告诉记者,这种换电模式不仅大大延长了船舶有效运行时间,而且能通过“避峰就谷”节省电价成本,换电过程中也实现了对电池性能的安全检测,优点十分突出。据了解,目前,公司批量生产的90米LNG、73米LNG、67.6米LNG和67.6米电池动力这4种主力船型,均为自主研发、国内首创,且通过了CCS认证。已投产的项目一期具备年建造船舶240艘的生产能力,五年内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计划建造新能源船舶1000艘,带动船舶锂电、氢电、电力推进系统等临港产业集聚发展,形成百亿级内河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集群。
  • 《甲醇氢能船用动力在雄安成功试航》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1-16
    • 1月13日下午,在河北雄安新区,气温接近0℃,一艘观光船破开湖面的薄冰,驶入白洋淀水域。船上搭载的由北京海得利兹新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甲醇重整高温膜燃料电池增程系统,功率为10千瓦,为观光船动力电池实时提供电能,形成“高温膜燃料电池+动力电池”的混合动力系统。这是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企业在甲醇氢能船用动力领域的首次成功试航。首航过程中,无论在起航、巡航还是高负载运行状态下混动系统均能快速响应,稳定提供电能支持。海得利兹甲醇重整高温膜燃料电池技术使用甲醇作为燃料,甲醇通过重整成为粗氢后直接通过高温膜燃料电池,产生电能和热能,可以实时为动力电池充电增程,极大提高电动船舶续航里程。 记者了解到,世界上第一艘甲醇动力改造渡轮于2015年投入运营,掀起研发甲醇燃料船的浪潮。国际海事组织于2022年正式批准将甲醇作为船用燃料,中国船级社同年发布《船舶应用甲醇燃料指南》,2023年全球甲醇行业协会发布了首份《船用甲醇燃料指南》。 2023年,我国首艘甲醇双燃料动力绿色船舶在中国船舶集团旗下广船国际交付,最高可减少75%的碳排放、15%的氮排放和99%的硫及颗粒物排放。2024年11月,国内首艘绿色甲醇船舶“国能长江01”正式投入运营,但使用的并非甲醇氢能技术路线。 据海运行业媒体报道,2025年,国际头部航运公司马士基将接收18艘大型双燃料甲醇船,其他国际航运公司也纷纷订购甲醇航船。马士基还投资1.7亿欧元于甲醇氢能技术路线,拟在2026年进行大吨位船下水试航,充分展示了对该技术路线的信心与决心。 “甲醇作为液态氢源方便储运及加注,比液化气、柴油更加环保,全生命周期使用相比传统柴油发动机可减少碳排放42%以上。”海得利兹总经理郭志斌介绍,甲醇氢能燃料电池船用动力系统发电效率不低于42%,综合电热效率超过90%,具有较高能源利用率。 据介绍,首航船使用10千瓦发电系统,还可以通过模块级联形成更大功率系统,以满足各类船舶动力需求。该混动系统可在最低-40℃下正常运行,余热可供船舱供暖或热水使用,度电热成本仅在0.8~1.2元,具有很高性价比。 中和新兴能源研究院院长杨军表示,航运业是碳排放大户,清洁能源是航运业脱碳的关键,在内河船运工具能源转型中,纯电船舶较氢燃料电池船舶先行一步。但是,与电动汽车的发展类似,电动船舶若要正常运营,还需建设完备的充电设施。现有的岸电设施有限,且存在容量不足、电制不同以及设备兼容性、充电速度等问题。 “氢燃料电池船舶也是路线之一,除具备船舶电动化优势外,其较高的能量密度和快速补给能量的特性,决定了氢燃料电池船可以航行得更远、更久,但目前适用于船舶的加氢设施仍是制约推广的一大障碍。”杨军认为,海得利兹此次成功试航,极大程度解决了这一核心问题,相较于纯氢,甲醇在储运环节更为便利,未来随着绿色甲醇规模不断扩大,成本大幅降低,该类产品将在新一代内河船舶、近海船舶市场中,拥有巨大的发展前景。 郭志斌表示,随着全球对碳中和目标的持续推动,清洁、低碳能源在航运领域的应用成为行业发展趋势。此次首航成功,为甲醇燃料电池技术在船舶领域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仅为绿色航运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也为未来低碳航运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据透露,下一步,海得利兹将运用该技术在3000吨级内河船舶示范,持续优化大功率系统,在国内率先打造千吨级甲醇氢能高温膜燃料电池混合船用动力系统,助力甲醇氢能船用动力规模化与商业化发展。此外,海得利兹高效的甲醇制加氢一体化技术,还将为河道沿岸分布式现场制加氢提供解决方案,推动清洁能源技术的多场景落地应用,共同推动全球航运业绿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