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热带大型河流有机碳埋藏关键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9-21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实验室刘建国研究员团队在热带大型河流系统有机碳(OC)储存与稳定性调控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系统揭示了风化过程及矿物组成(尤其是铁氧化物和铝质黏土)对有机碳动态的关键控制作用,相关发表于国际知名地学期刊《CATENA》。该研究成果共同第一作者为国际博士后Md Hafijur Rahaman Khan(中文名:苏曼)与中国海洋大学博士谭龙,南海海洋所研究员刘建国、副研究员黄云为共同通讯作者。其他作者包括南海海洋所博士Ananna Rahman、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刘升发、南海海洋所研究员陈忠。

    河流与海洋沉积物中的有机碳埋藏是全球碳循环的核心环节之一,对调节地球气候平衡具有深远影响。尽管热带河流流域面积仅占全球陆地有限部分,但其输送的沉积物和有机质总量却占全球重要比例,其中有机碳的埋藏效率与稳定性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然而在高温高湿、化学风化强烈的热带地区,有机碳在搬运与沉积过程中保存与分解的具体矿物学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团队以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G–B)这一全球规模最大、输沙量最丰富的热带河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流域沉积物开展系统的地球化学与矿物学分析,研究发现:化学风化促进了铝质黏土(如高岭石)的形成,这些矿物通过吸附和微环境保护机制,有效稳定有机碳;铁氧化物能够与有机碳形成强烈的有机–矿物结合及表面涂层,减少微生物降解,从而提高有机质的长期保存率;相比之下,在潮湿的热带环境中,部分高反应性矿物相可能会加速有机碳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中的分解与流失。

    研究表明,风化产物与有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决定热带河流系统中有机碳埋藏效率的关键因素。该成果不仅深化了人们对源–汇过程和有机碳–矿物相互作用机制的理解,还为预测热带河流在未来气候变化中的响应及其对全球碳循环的反馈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TWAS院长奖学金计划共同资助。

    文章信息:Khan MHR1,Tan L1,Liu J.*,Rahman A,Huang Y*,Liu S,Chen Z,2025. The impact of weathering,iron oxides,and aluminous clays on organic carbon storage and stability in an extensive tropical river system. CATENA 258,109250.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atena.2025.109250

  • 原文来源:https://scsio.cas.cn/news/kydt/202509/t20250912_7968009.html
相关报告
  • 《研究揭示孟加拉湾西部有机碳埋藏调控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4-15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实验室科研人员研究发现海洋输入物中的粒径和粘土矿物组成对有机碳封存具有关键控制作用,重建了孟加拉湾西部有机碳埋藏演变特征,并阐明了季风洋流在调节沉积物输送和有机碳封存演变中的影响作用。相关成果发表于《全球与行星变化》(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上,该研究为理解季风-沉积-碳库耦合系统提供了关键证据。 海洋沉积物中有机碳的保存和埋藏对全球碳平衡至关重要,并且对地球气候系统具有重大意义。尽管河口三角洲和边缘海仅覆盖了海洋表面积的约20%,但它们却占到了有机碳埋藏量的约80%。孟加拉湾发育全球最大的深海沉积扇-孟加拉扇,接受了大量来自于喜马拉雅山脉的侵蚀物质,主要通过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水系输送。大约20%的喜马拉雅源区物质通过水下峡谷被输送到扇区,是陆源有机质向深海转移的主要通道。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上部沉积物有机质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上,尤其是孟加拉国沿海的陆架和陆坡区域以及印度东海岸区域。然而,对于下部西扇区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在海平面较低时期受活跃水道影响的区域,关于有机碳埋藏的来源、对突发气候事件的响应以及陆源物质对有机质运输、保存和降解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更是有限。 科研人员通过分析孟加拉湾西部钻孔岩芯的沉积物,发现沉积物粒度特征影响有机碳的封存,细颗粒(尤其2.5-10 μm)在季风洋流驱动下,有利于陆源有机质的沉积和封存,较大颗粒(30-46 μm)因搬运能量不足,导致其携带的有机碳含量骤降70%。研究还发现粘土矿物组成对有机碳封存具有关键控制作用,伊利石(占比27-80%)通过包裹有机质形成“微环境隔离层“,使微生物降解率降低40%;蒙脱石(占比4-60%)因多孔结构导致远端沉积区有机碳流失率达65%。 此外,研究还揭示了末次冰消期至全新世早期(16-9.5千年前)的高效碳封存机制。当时海平面较低,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通过活跃的河道将大量陆源有机质直接输送至深海,加之强季风增强表层生产力,促使有机碳埋藏量达到峰值(平均1.0%)。然而,9.5千年前后,海平面快速上升导致河口后退、沉积物分散,加之强季风引发的淡水输入造成水体层化,抑制上升流和初级生产力,最终导致有机碳埋藏量下降50%以上。 该研究揭示季风循环、沉积物输送和有机碳封存之间复杂的制约关系,为过去气候动态变化对海洋碳储存的影响提出了新见解,对未来气候与海洋碳储库变化预测提供了新思路。 国际博士生Md Hafijur Rahaman Khan(中文名:苏曼)为论文第一作者,刘建国、黄云、万随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专项基金、CAS-TWAS主席奖学金和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计划的支持。 相关论文信息:Khan,M.H.R.,Liu,J.*,Huang,Y.*,Wan,S.*,Chen,Z.,Rahman,A.,2025. The influence of grain size and mineralogical composition of terrestrial material inputs on organic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the Bengal Fan since the last deglaciation.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248,104773.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gloplacha.2025.104773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揭示班达海颗粒有机碳“双峰”循环特征受季风与气候事件调控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6-28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珍岩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发表研究成果,揭示了班达海颗粒有机碳(POC)分布呈季节性“双峰”循环特征的形成机制,阐明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和印度洋偶极子(IOD)对该海域POC分布年际变异的调控作用。 班达海是全球“珊瑚三角区”核心和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TF)的关键通道,同时也是印太暖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低纬度热带海区气候变化过程的直接作用,其碳循环过程对于深入探究气候变化对热带海洋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指示意义。POC是海洋生物碳泵效应的核心载体,也是形成海底沉积物埋藏碳汇的重要来源,目前有关班达海POC时空演变过程受气候变化的调控机制尚未开展系统研究。 研究团队整合分析了2003-2021年间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发现班达海POC时空分布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双峰”循环特征,即每年5月~10月东南季风期(SEM)在班达海东部形成主峰区,11月至次年4月西北季风期(NWM)在西南部形成次峰区。使用人工智能理论的自组织映射(SOM)模型开展聚类分析,发现该“双峰”循环受控于随季节切换的两个季风过程驱动形成的不同营养盐输送通道对班达海POC时空分布产生调控作用。在SEM期间,东南风驱动在班达海东部形成上升流,将富营养盐深层海水输送至表层,促使浮游植物爆发,形成POC主峰;在NWM期间,南海贯穿流(SCST)挟带来自爪哇海和弗洛勒斯海的营养盐从西南部入侵,在班达海西南部形成POC次峰;其中SEM期间POC浓度显著高于NWM期间,反映出上升流对于班达海的初级生产力具有更强的主导作用。 而在年际变异方面,气候事件发挥了关键的调控作用,ENSO和IOD通过调控亚洲-澳大利亚季风间接主导了班达海POC分布的年际变异。在El Ni?o/+IOD事件期间,增强的东南风使SEM期间的上升流更强,POC分布呈正异常;但同期被削弱的西北风则抑制了SCST入侵,导致相应NWM期间POC分布呈负异常。La Ni?a/-IOD事件则呈现完全相反的响应模式。这种“此消彼长”的调控机制导致班达海POC年际异常持续时间普遍较短。 研究特别解析了班达海POC分布对两类特殊气候事件的差异化响应机制:在2009~2010年发生El Ni?o Modoki事件期间,因中太平洋异常增暖,引发沃克环流西移,导致在班达海出现罕见的西风异常,造成在当年SEM期间POC分布呈现负异常(与常规El Ni?o响应相反);而在2010~2013年发生多年La Ni?a事件期间,在班达海区形成超强降水,使海洋层化作用增强,抑制了深层营养盐上涌,引发班达海出现长期POC负异常。这种对气候事件的敏感响应进一步凸显了班达海生态系统和碳汇效应受控于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性。研究成果可为深入理解印太暖池区碳循环过程及其碳汇贡献提供科学依据,为科学预测未来全球变暖趋势下复杂气候事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新视角。 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硕士研究生贾一佳,通讯作者为王珍岩研究员。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等科研项目资助。 论文信息: Jia,Y.,Wang,Z.*,Song,X.,et al. (2025).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in the Banda Sea.?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130,e2025JC022520. https://doi.org/10.1029/2025JC022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