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A: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将成世界第一大电力来源》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28
  • 2020年11月10日,国际能源署(IEA)发布《可再生能源2020:至2025年的分析和预测》报告。报告指出,受到新冠疫情影响,预计2020年全球能源需求将下降5%,但可再生能源总体需求将增加1%,其中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容量预计增加近4%(新增约200 GW),占同期全球电力新增装机总量的近90%。而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有望取代煤炭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力来源。报告系统分析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并展望了至2025年的发展态势,关键要点如下:

    1、可再生能源增强电力部门应对新冠疫情的韧性

    受到新冠疫情影响, 2020年几乎所有燃料需求都将下降,导致全球能源需求将下降5%。但可再生能源将是个例外,2020年用于发电的可再生能源需求将增长近7%,主要原因是长期合同、电网优先接入和新电厂的持续安装都将推动可再生能源电力强劲增长,从而能够弥补工业用生物能源和交通用生物燃料的减少,使得2020年可再生能源需求总体增长1%。

    尽管疫情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但投资者依旧看好可再生能源行业,投资力度持续强劲。2020年1到10月,拍卖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5%,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上市的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商和项目开发商的股票表现一直好于大多数主要股票市场指数和整个能源板块,主要归功于对中期业务健康增长和财务状况的预期。2020年10月,全球太阳能公司的股价比2019年12月增长了一倍多。

    2、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逆势增长创历史新高

    在中美两国的推动下,202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将达到200 GW,同比增长约4%,创下历史新高,占全球新增装机容量的近90%,主要是受益于风能和水能装机容量增长驱动。公用规模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的扩张将使光伏保持稳定快速增长,弥补了个人和企业重新调整投资重点所导致的新增屋顶光伏项目的减少。由于开发商急于在政策变化生效前完成项目,中美两国的风能和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都将猛增30%。

    可再生能源行业已经迅速适应了新冠疫情危机的挑战。相比5月预测值,本报告将202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的预测上调了18%。由于新冠疫情导致供应链中断和项目建设延迟,使得2020年上半年可再生能源项目进展放缓。然而随着5月中旬以来跨境限制的放松,工厂建设和制造业活动再次迅速升温,物流方面的挑战也基本得到解决,使得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进度逐步恢复。最新的月度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新增装机超过了此前的预期,表明欧洲、美国和中国的复苏速度加快。

    3、欧洲和印度将引领2021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增长

    2021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的增长将达到创纪录的近10%,为2015年以来的最大增速。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美国、印度和一些欧洲国家政府迅速采取措施,授权开发商在拍卖截止日期(原定于2020年底)几个月后完成项目。二是因成本持续下降和政策支持,明年美国、中东、拉丁美洲等地可再生能源增长势头将持续。预计印度2021年新增装机将比2020年翻一番,成为2021年可再生能源增长的最大贡献者。由于新冠疫情以及合同谈判和土地收购问题而推迟的大量已拍卖的风能和太阳能光伏项目有望投入运营。

    欧盟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预计将在2021年大幅增加,这主要是法国和德国之前拍卖的公用规模太阳能光伏和风能项目陆续并网的结果。成员国为实现欧盟2030年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而制定的政策,以及欧盟复兴基金提供的低成本融资和赠款,为可再生能源增长提供了支持。在中东、北非地区和拉丁美洲,可再生能源的增长将在2021年复苏,这主要得益于之前通过竞争性拍卖的项目投产。

    4、加强关键市场的政策确定性以促进可再生能源的部署

    可再生能源面对新冠疫情危机展现出较强抵抗力,但对政策不确定性的抵抗力较弱。预测显示,主要市场的激励措施到期以及由此产生的政策不确定性,将导致2022年可再生能源的新增装机容量出现小幅下降。在中国,陆上风能和太阳能光伏补贴将于今年到期,而海上风能补贴将于2021年到期。而2021-2025年的政策框架将于明年年底才能公布,这给中国在2022年及以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此外,由于美国陆上风电的税收抵免到期、印度配电公司持续的财务困境以及拉丁美洲的拍卖推迟,2022年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增长势头将会受到抑制。届时,全球陆上风电的新增装机预计将下降15%,而海上风电的新增装机在全球范围内将继续加速扩张。

    如果各国能够有效地解决政策不确定性问题,到2022年全球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装机将分别增加25%,这将推动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达到创纪录的271 GW。其中仅中国市场就将占到增量的30%。届时,太阳能光伏市场的年新增装机容量将达到约150 GW,即在短短三年内增长近40%。在美国,如果实施更多的清洁电力政策,太阳能光伏和风能的部署进程可能会进一步加快,有助于加快美国电力行业的脱碳速度。

    5、可再生能源将引领全球电力行业发展

    成本削减和持续的政策支持有望在2022年以后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强劲增长。尽管新冠疫情带来了挑战,但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目前在大多数国家,太阳能光伏和陆上风电已经是最便宜的电力来源。在拥有良好资源和廉价融资成本的国家,风能和太阳能光伏电站将给现有的化石燃料电站带来强劲挑战。目前,部分太阳能项目已经提供了史上成本最低的电力。总体而言,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将占到全球电力新增装机容量的95%。

    2023年风能和太阳能的累计装机容量将超过天然气,到2024年超过煤炭。到2025年,仅太阳能光伏就会占到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的60%,风能占30%。在成本进一步下降的推动下,海上风电装机将大幅增加,到2025年将占风电新增装机的五分之一。海上风电的增长将从欧洲转移到中国和美国等仍有巨大潜力的新市场。全球范围内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增长要求政府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政策关注,以确保它们能够安全、经济地并入电力系统。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将超过煤炭,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力来源。届时,预计其将提供世界三分之一的电力。水电将继续供应近一半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来源,其次是风能和太阳能光伏。

    持续下降的可再生能源成本正在改变投资者的布局和政策的作用。在可再生能源增量中,除拍卖和上网电价等政策驱动外,到2025年纯粹来自市场环境驱动所占的份额将从现在的不到5%增长到15%以上,是现在的三倍。这包括企业电力购买协议、受批发电价影响较大的电厂或其他合同。尽管政策和监管框架对保持长期收益稳定至关重要,但竞争将继续压低合同价格。未来五年,拍卖和绿色证书计划预计将覆盖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的60%;同期主要的石油和天然气企业对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投资预计将增加10倍。

    6、新冠疫情致使生物燃料近20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新冠疫情严重冲击了生物燃料行业。预计2020年全球交通生物燃料的产量将同比下降12%,这是近20年来年度产量首次下降,原因是交通燃料需求减少,以及化石燃料价格下跌削弱了生物燃料的经济吸引力。同比降幅最大的是美国和巴西的燃料乙醇以及欧洲的生物柴油。

    交通燃料需求的复苏和主要市场更强劲的政策有望让生物燃料产量在2021年出现反弹,并持续增长到2025年。在这种情况下,最大的增产将是中国和巴西的燃料乙醇,以及美国和东南亚的生物柴油和加氢处理植物油。

    7、需求减少抑制了可再生能源供热消费

    新冠疫情导致经济活动减少,这预计会对供热消费需求产生较大影响,且对工业供热影响要大于对建筑的影响。而这将直接影响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特别是工业中的生物能源使用。在其他地方,新冠疫情对短期可再生能源供热消费的直接影响有限。

    可再生能源供热的比例预计将在未来五年内大致保持不变。预计202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供热消费将比2019年高出20%,其中建筑行业的增幅将超过工业。尽管如此,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仍只占到全球热能消费的12%。由于工业活动的推动,整个市场有望扩张。如果可再生能源供热消费没有出现显著变化,到2025年与供热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预计只会比2019年减少2%。

    8、近期的政策动向有望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额外助力

    以清洁能源为重点的经济刺激措施可以直接或间接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虽然个别国家迄今宣布的4700亿美元能源相关刺激方案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短期的经济救济,但预计大约1080亿美元的经济增长目标集中在清洁能源上。这些措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建筑、电网、电动汽车和低碳氢气等领域提供额外的财政支持来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即将出台的欧盟经济复苏计划也是如此,预计该计划将包含约3100亿美元的气候相关支出预算。

    交通用可再生燃料是一个特别有可能得到支持的领域,因为该部门已受到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但该领域改善工作也应该做得更多。例如,在全球30家航空公司中,只有两家公司在应对危机时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只有两家公司被要求承诺将航空燃料掺混水平控制在2%。

    主要市场的净零排放目标预计将加速可再生能源的部署进程。继欧盟和几个欧洲国家之后,亚洲三个主要经济体近期陆续宣布了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日本和韩国到2050年,中国到2060年。虽然现在评估它们的确切影响还为时过早,但这些声明的雄心很可能会进一步加速可再生能源在所有行业的部署,对全球市场产生潜在的重大影响。

相关报告
  • 《IEA:未来五年可再生能源将持续强劲增长态势》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1-03
    • 10月8日,国际能源署(IEA)发布《可再生能源市场2018》报告 指出,得益政策激励和技术进步,自1990年以来可再生能源取得了快速发展,其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在全球一次能源供应总量(TPES)中的占比达到了13.7%。未来五年,可再生能源将持续强劲增长态势,预测期间全球能源需求增量的40%将来自可再生能源,到2023年预计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需求中的占比将达12.4%。报告对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和未来五年(2018-2023年)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分析预测,着重概述了可再生能源在电力、供暖和交通运输三大部门领域的发展情况。报告要点如下: 1、可再生能源发展概览 2018-2023年,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需求中的占比预计增长五分之一,到2023年达到12.4%;期间,生物能源将成为可再生能源消费增长的最大来源,将占这一时期可再生能源消费增量的30%,主要是供暖和交通运输中行业大规模采用生物能源的结果。到2023年,生物能源仍将是可再生能源的主要来源,其在可再生能源总量中的份额将接近五成(46%)。 就行业来看,电力行业将是可再生能源增长最快的领域,到2023年可再生能源电力将占到全球发电总量的30%(2017年占比为24%)。在此期间,可再生能源将提供全球70%以上的新增发电量,以光伏发电增长最为强劲,其次是风能、水电和生物能源。到2023年,水电仍将是全球可再生能源电力主要来源,其在全球电力中的占比预计为16%,其次是风能(6%)、太阳能光伏(4%)和生物能源(3%)。虽然增长速度比电力行业慢,但供暖行业(包括建筑物或工业供暖)的可再生能源需求增长将成为到2023年可再生能源增长最主要的贡献力量。预测期内(2018-2023年间),供暖行业中可再生能源的消费需求预计增加20%,届时可再生能源将满足供暖行业能源需求12%的份额。相比上述两个部门,可再生能源在交通运输行业中的占比最低,预计仅从2017年的3.4%增长到2023年的3.8%;且该行业可再生能源资源主要来自生物燃料。 图1 2011-2023年间可再生能源在不同部门占比变化态势 到2023年,巴西将成为世界上能源结构最绿色的国家,可再生能源在其终端能源消耗总量中的占比将达到45%。交通和工业部门是最主要的生物质能消费行业,水电则占据了电力部门的主导地位。与此同时,由于中国推出各项减排政策以及减少空气污染措施,中国在预测期内的可再生能源绝对增长量将超过欧盟,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消费国。 2、电力 电力部门依旧是可再生能源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2017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新增装机容量达到了创纪录的178 GW,占全球同期新增装机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预测期内,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容量预计至少增长46%(不同情景预测值有所不同)。其中,光伏将是增长的最大来源,其次是风电、水电和生物质能。主要情景显示,到2023年,光伏装机容量预计增长575 GW;同期,风电装机容量预计增加324 GW,届时累计装机将达到839 GW;水电装机预计增加125 GW,较2012-2017年间的增量减少40%,主要原因是中国和巴西减少了众多的大型水电项目;生物质能预计以年均5-8 GW的增量增长到158 GW;地热装机预计增长28%达到17 GW以上,其中70%的增长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海洋能源增长依旧缓慢,到2023年预计仅增长100 MW,主要来自潮汐能源(50%),其次是波浪能。 图2 不同情景下2006-2023年间不同可再生能源技术新增装机容量变化态势(单位:GW) 2017年,用于能效的绿色债券发行量首次超过了用于可再生能源和其它能源的债券,其价值增长了两倍,达到470亿美元。此外,政府设立了支持可持续性项目的绿色银行,增加了对能效项目的投资份额。能效的资金来源仍然以资产负债表融资为主,但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全球市场规模约为270亿美元的能源服务公司对开发低成本可复制能效项目的商业模式起到重要作用。一些国家的政策鼓励能源公司通过可交易的节能证书(白证)来寻求成本最低的能效项目,法国和意大利市场的价格创了纪录。总体而言,能效投资变化与政府出台的政策密切相关,因此制定更高标准的能效政策和激励投资措施有助于进一步刺激全球的能效投资增长。 3、供暖 供暖行业(家庭、工业等领域的供暖)是最大用能终端,其能耗占到终端能源消耗总量的近50%。预测期内,供暖行业的可再生能源消费量预计增长20%,主要增长源来自生物质能,到2023年可再生能源将占供暖行业用能总量的12%。 用于供暖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中占比最高的是生物质能,2017年其占比高达70%,主要应用于工业和建筑供暖。到2023年,用于工业部门供暖的生物质能消费需求预计增长13%,主要增长需求来自水泥、糖和乙醇工业。同期,用于建筑部门供暖的生物质能消费需求预计增长8%,主要的增长动力来自欧盟国家的建筑供暖,预计占新增消费量的54%。太阳热能(包括热水器和热电站)主要用于居民住宅供暖(主要是生活用水的加热)和工业生产领域(如食品、饮料、纺织等低温生产),预计到2023年消费需求将增长40%。采用地热供暖的国家目前数量较少,主要集中在中国和土耳其,2017年上述两个国家的地热消费量占到全球消费总量的近80%。受限于发展地热国家数量有限,预测期内,地热供暖的消费需求预计增长不到24%。可再生能源电力只占全球供暖用能总量的7%,主要应用在建筑和工业部门;到2023年,用于工业供暖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需求预计增长20%,而用于建筑供暖的消费需求预计增长11%。 图3 2017/2023年用于供暖的不同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变化态势(单位:百万吨油当量) 4、交通运输 相比电力、供暖部门,可再生能源在交通运输行业中的应用规模较小,占比最低,仅占交通运输消耗燃料总量的3.4%(2017年)。预测期内,用于交通运输部门的可再生能源预计增长19%,其在交通运输燃料总量中的占比预计小幅增长到3.8%。 尽管交通电气化快速发展,但应用于交通运输部门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主要是生物燃料,预测期内生物燃料产量预计增长15%达1650亿升,届时生物燃料将占到交通运输行业可再生能源消耗总量的90%。同期,用于交通运输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需求预计增长三分之二,主要增长动力来自电动汽车、电动两轮车、电动公交车快速发展,公路交通是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领域。到2023年,可再生能源预计将占到交通运输行业电力消费总量的近三分之一。 图4 2017/2023年用于交通运输的不同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变化态势(左图,单位:百万吨油当量)和2023年不同交通模式消耗的可再生能源占比
  • 《IEA:未来五年可再生能源将持续强劲增长态势》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1-17
    • 10月8日,国际能源署(IEA)发布《可再生能源市场2018》报告 指出,得益政策激励和技术进步,自1990年以来可再生能源取得了快速发展,其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在全球一次能源供应总量(TPES)中的占比达到了13.7%。未来五年,可再生能源将持续强劲增长态势,预测期间全球能源需求增量的40%将来自可再生能源,到2023年预计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需求中的占比将达12.4%。报告对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和未来五年(2018-2023年)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分析预测,着重概述了可再生能源在电力、供暖和交通运输三大部门领域的发展情况。报告要点如下: 1、可再生能源发展概览 2018-2023年,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需求中的占比预计增长五分之一,到2023年达到12.4%;期间,生物能源将成为可再生能源消费增长的最大来源,将占这一时期可再生能源消费增量的30%,主要是供暖和交通运输中行业大规模采用生物能源的结果。到2023年,生物能源仍将是可再生能源的主要来源,其在可再生能源总量中的份额将接近五成(46%)。 就行业来看,电力行业将是可再生能源增长最快的领域,到2023年可再生能源电力将占到全球发电总量的30%(2017年占比为24%)。在此期间,可再生能源将提供全球70%以上的新增发电量,以光伏发电增长最为强劲,其次是风能、水电和生物能源。到2023年,水电仍将是全球可再生能源电力主要来源,其在全球电力中的占比预计为16%,其次是风能(6%)、太阳能光伏(4%)和生物能源(3%)。虽然增长速度比电力行业慢,但供暖行业(包括建筑物或工业供暖)的可再生能源需求增长将成为到2023年可再生能源增长最主要的贡献力量。预测期内(2018-2023年间),供暖行业中可再生能源的消费需求预计增加20%,届时可再生能源将满足供暖行业能源需求12%的份额。相比上述两个部门,可再生能源在交通运输行业中的占比最低,预计仅从2017年的3.4%增长到2023年的3.8%;且该行业可再生能源资源主要来自生物燃料。 图1 2011-2023年间可再生能源在不同部门占比变化态势 到2023年,巴西将成为世界上能源结构最绿色的国家,可再生能源在其终端能源消耗总量中的占比将达到45%。交通和工业部门是最主要的生物质能消费行业,水电则占据了电力部门的主导地位。与此同时,由于中国推出各项减排政策以及减少空气污染措施,中国在预测期内的可再生能源绝对增长量将超过欧盟,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消费国。 2、电力 电力部门依旧是可再生能源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2017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新增装机容量达到了创纪录的178 GW,占全球同期新增装机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预测期内,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容量预计至少增长46%(不同情景预测值有所不同)。其中,光伏将是增长的最大来源,其次是风电、水电和生物质能。主要情景显示,到2023年,光伏装机容量预计增长575 GW;同期,风电装机容量预计增加324 GW,届时累计装机将达到839 GW;水电装机预计增加125 GW,较2012-2017年间的增量减少40%,主要原因是中国和巴西减少了众多的大型水电项目;生物质能预计以年均5-8 GW的增量增长到158 GW;地热装机预计增长28%达到17 GW以上,其中70%的增长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海洋能源增长依旧缓慢,到2023年预计仅增长100 MW,主要来自潮汐能源(50%),其次是波浪能。 图2 不同情景下2006-2023年间不同可再生能源技术新增装机容量变化态势(单位:GW) 2017年,用于能效的绿色债券发行量首次超过了用于可再生能源和其它能源的债券,其价值增长了两倍,达到470亿美元。此外,政府设立了支持可持续性项目的绿色银行,增加了对能效项目的投资份额。能效的资金来源仍然以资产负债表融资为主,但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全球市场规模约为270亿美元的能源服务公司对开发低成本可复制能效项目的商业模式起到重要作用。一些国家的政策鼓励能源公司通过可交易的节能证书(白证)来寻求成本最低的能效项目,法国和意大利市场的价格创了纪录。总体而言,能效投资变化与政府出台的政策密切相关,因此制定更高标准的能效政策和激励投资措施有助于进一步刺激全球的能效投资增长。 3、供暖 供暖行业(家庭、工业等领域的供暖)是最大用能终端,其能耗占到终端能源消耗总量的近50%。预测期内,供暖行业的可再生能源消费量预计增长20%,主要增长源来自生物质能,到2023年可再生能源将占供暖行业用能总量的12%。 用于供暖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中占比最高的是生物质能,2017年其占比高达70%,主要应用于工业和建筑供暖。到2023年,用于工业部门供暖的生物质能消费需求预计增长13%,主要增长需求来自水泥、糖和乙醇工业。同期,用于建筑部门供暖的生物质能消费需求预计增长8%,主要的增长动力来自欧盟国家的建筑供暖,预计占新增消费量的54%。太阳热能(包括热水器和热电站)主要用于居民住宅供暖(主要是生活用水的加热)和工业生产领域(如食品、饮料、纺织等低温生产),预计到2023年消费需求将增长40%。采用地热供暖的国家目前数量较少,主要集中在中国和土耳其,2017年上述两个国家的地热消费量占到全球消费总量的近80%。受限于发展地热国家数量有限,预测期内,地热供暖的消费需求预计增长不到24%。可再生能源电力只占全球供暖用能总量的7%,主要应用在建筑和工业部门;到2023年,用于工业供暖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需求预计增长20%,而用于建筑供暖的消费需求预计增长11%。 图3 2017/2023年用于供暖的不同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变化态势(单位:百万吨油当量) 4、交通运输 相比电力、供暖部门,可再生能源在交通运输行业中的应用规模较小,占比最低,仅占交通运输消耗燃料总量的3.4%(2017年)。预测期内,用于交通运输部门的可再生能源预计增长19%,其在交通运输燃料总量中的占比预计小幅增长到3.8%。 尽管交通电气化快速发展,但应用于交通运输部门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主要是生物燃料,预测期内生物燃料产量预计增长15%达1650亿升,届时生物燃料将占到交通运输行业可再生能源消耗总量的90%。同期,用于交通运输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需求预计增长三分之二,主要增长动力来自电动汽车、电动两轮车、电动公交车快速发展,公路交通是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领域。到2023年,可再生能源预计将占到交通运输行业电力消费总量的近三分之一。 图4 2017/2023年用于交通运输的不同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变化态势(左图,单位:百万吨油当量)和2023年不同交通模式消耗的可再生能源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