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保护江豚旗号缩减保护区是掩耳盗铃》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2-03
  • 据新京报报道,2018年11月,生态环境部一份“安庆市江豚自然保护区不断瘦身,‘水中大熊猫’生境堪忧”的通报中,直指安庆江豚自然保护区2015年11月至2017年6月一年半之内三度瘦身缩水违规调整,为安庆本地经济发展“让路”,保护区内存有大量违规项目,江豚栖息地被不断蚕食。   之后当地疾风骤雨式的整改拆违拉开大幕,通报中提到的码头、加油站、排污口被拆除、封停。安庆市环保局局长表示,此事的根源在于2007年安庆市江豚自然保护区设立时“无规划,无审批,无认证”,称“现在也不能怪谁,是当初的工作没做好,没有考虑好以后的发展问题”。   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江豚,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具有难以估量的物种和生态价值。但由于栖息地的丧失、水污染的加剧,近几十年来,其数量呈快速减少之势。根据2017年的考察统计,我国江豚数量约为1012头。   说起江豚,有些人会想起另一个物种——白鳍豚。上世纪五十年代,白鳍豚还在长江流域到处出没,“存量”数以万计,但2007年,白鳍豚正式宣告绝种。   为了避免江豚重蹈白鳍豚式的厄运,我国此后加大了对江豚的保护。2007年,安庆市江豚自然保护区成立,整个保护区覆盖安庆市域长江干流,全长243公里,总面积806平方公里。这么广袤的水域,当然有利于江豚这种大型动物的活动和繁育,但也让当地经济发展受到限制,特别是安庆长江段沿岸的开发。   可为了地方经济发展,当地打起了保护区的主意,不断压缩其范围。讽刺的是,这样的压缩,居然打的是“加强江豚救护与执法管理”的旗号,这无异于现实版的掩耳盗铃。   对地方而言,有经济发展压力可以理解,“靠水吃水”也正常,但在濒危动物保护面前,对保护区的开发在“生态与经济权衡”中的优先级至少应下调,若非得等到这些珍稀动物灭绝了再谈保护,恐怕为时已晚。可当地仍摁下了“沿海开发优先”的按钮,导致那些江豚失去了觅食活动场所,境遇更加危险。   安庆当地官员称“是当初的工作没做好”,将江豚保护区此前框定范围的合理性问题抛了出来。这有待研究,但退一步说,倘若保护区的划定存在不科学,需要调整,那也要秉持谨慎的态度重新论证,小心翼翼才是。草率地把铜铁板洲核心区在内的91公里江段整体调出保护区,导致约50头江豚失去“庇护”,明显不妥。而无论是当初保护区设置不合理,还是后来违规调整有问题,理应有人为此担责。   或许在有些人看来,江豚数量仍有一千多头,没有必要过于担心,但不要忘了白鳍豚的命运。说到底,物种的衰亡速度,远超过我们的想象,造就一个物种需要几百万年,毁掉一个物种却可能只要几十年甚至几年。   而今,生态环境部的通报,就是一记警钟:生态保护需要的是“走心”而非“违心”。对那些濒危物种的保护,不能再一味给GDP考量让路了。

相关报告
  • 《长江江豚保护:迁地保护背后的气候困局》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6-06
    • 位于湖北省石首市的天鹅洲长江故道,是“九曲回肠”的荆江江段上一处并不起眼的急弯,江水至此,向北迂回21公里再奔流向东,百转千回、浩荡入海。 1972年夏,汛期的大水将天鹅洲两端的河道冲开,弯道取直,自然“开挖”了两公里航道,从此,长江主干道与天鹅洲故道隔岸相望。每年丰水季节,这座江心孤岛被新旧河道围作“天鹅抱蛋”的形状,故名曰“天鹅洲”。如今,近40头幸运的长江江豚就快乐地生活在此。 长江江豚,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列为濒危物种,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唯一生活在淡水中的两种哺乳动物之一,另一与江豚极为相似的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鱀豚已于2006年被科学家认为“功能性灭绝”。 截至2006年,整个长江流域江豚的种群数量约为1800头,比大熊猫还要少。更严重的是,长江江豚正在以每年6.4%的速度减少,若不加以保护,最快15年内就会惨遭灭绝。 早在1992年,湖北石首就在天鹅洲,正式成立了首个长江豚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辖管长江89公里石首江段和天鹅洲故道水域。在野生保护举步维艰的长江中下游,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对鲸类动物进行迁地保护的地区,天鹅洲已成为正在迅速衰减的长江江豚种群为数不多的避难所。 作为生态代价,白鱀豚灭亡的惨痛教训言犹在耳。如何避免江豚再步后尘、经济发展与物种保护之间究竟应寻求怎样的平衡,成为蓝思众享气候变化观察团(简称蓝思观察团)长江江豚站的关注焦点。 迁地保护背后的气候困局 即使在长江航道最繁忙的时段,几公里外的天鹅洲故道依旧静得只能听见江风撩拨水面的声音。对长江江豚来说,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天堂,全面禁止工业生产和通航使天鹅洲成为所有江豚保护区中饲养、繁殖做得最为成功的一个案例。 早在1986年,学界就已提出长江豚类保护的构想:建立自然保护区、开展半自然迁地保护、开展人工饲养繁殖研究三条主线并行。 2001年,农业部发布《长江豚类保护行动计划》、《长江豚类迁地保护行动计划》。此后,三大国家级豚类保护区——湖北长江天鹅洲、洪湖新螺、安徽铜陵;四个省、市级保护区——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阳湖、安庆,江苏镇江先后获批建立;而天鹅洲和铜陵同时作为迁地保护区探索异地保护路径;武汉白鱀豚馆则作为人工饲养、繁殖研究基地进行人工养殖论证。至此,长江豚类保护体系基本成形。 事实上,这样庞大的保护体系最初是为白鱀豚而建的。2002年7月14日,被武汉白鱀豚馆的专家们精心呵护了23年的我国最后一头白鱀豚“淇淇”走了。保护的政策、场地、专家都在,保护对象却没了。 “白鱀豚的研究和保护开展的太晚了,除了专门研究的学者,没人觉得它重要。”谈到“淇淇”,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王丁教授依然痛心疾首,“江豚保护绝不能再走老路。所幸的是,迁地保护和人工饲养繁殖已经有了成功的案例。” 王丁口中的成功案例就是天鹅洲保护区,实际上这里的确是迁地保护的极佳选择。 早在1990年,天鹅洲故道就从长江中引进了5头江豚。每年涨水时节,连接故道与长江的小河口闸可以开闸放水,与长江相通;而枯水季节,滩涂裸露,天鹅洲故道又变成相对独立的半封闭式天然水域。和长江相似的水文环境及捕食条件,加之禁航、禁渔、远离工业污染的生存环境,到今年观察团到访之时,故道中江豚的数量已自然繁殖到近40头,每年还会有2-4头小江豚出生。 “长江主干道、洞庭湖、鄱阳湖中江豚数量逐步减少几乎是不可逆转的。”天鹅洲豚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任胡良慧告诉观察团,“天鹅洲是世界上鲸豚类动物迁地保护唯一成功的案例。” 江豚种群总算保存下来了,但这中间却充满了致命的隐患。 2008年2月2日,南方地区骤然降温,一夜之间,天鹅洲故道全部结冰,冰层厚度达1-2公分。接到电话,王丁教授的心又凉了一大半。“江豚每隔40秒就要出水呼吸一次,故道冰封,全部江豚随时可能窒息而死。” 保护区20多艘渔船全部出动24小时破冰,连续作业半个多月,基本清理了所有结冰江面。然而,2009年刚开春,漂浮在天鹅洲上的江豚尸体陆续被发现,一共6头,都是伤口感染致死,其余20余头也都有伤痕。 “江豚为了呼吸想用背部顶开冰层,因此每只都有受伤。比较严重的无法自愈,到了春天,随着温度上升,伤口都感染了。”参与救护的天鹅洲保护区工作人员丁泽良告诉观察团。 然而,极端气候对迁地保护的考验还远不止此。 据观察团了解,天鹅洲沿岸20万群众的生活用水常年依靠故道中的江水供给。2011年5月,长江大旱,故道水位下降4米,创历史最低值。沿岸居民为保证生活和灌溉用水一度与保护区发生冲突。最后,经保护区与闸口协调,开闸放长江水才缓解了江豚缺水危机。 “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对迁地保护的打击有时是致命的。”王丁说,“面积狭小的保护区承载能力有限,一旦发生疾病和气象灾害整个种群将会遭受灭顶之灾。”.
  • 《长江江豚目前不足千头南京已设省级保护区 | 杨光 | 江豚 | 长江江豚_新浪新闻》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8-07
    • 你知道吗,目前生活在长江的江豚不足1000头,它们已经成为极濒危动物……昨天,“网约南京、共享发展”2017网络媒体生态南京行暨“江豚保护论坛”在南京举行。本场论坛由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南京报业传媒集团主办,龙虎网、南京发布、南京江豚保护协会承办。主办方呼吁网友们共同关注江豚,多多宣传江豚,让网友们了解到江豚所处的困境,一起来守护微笑天使。   江豚处于极濒危状态   已不足千头   长江江豚,俗称“江猪”,成年体长平均约1.3-1.7米,体重约50-70公斤,寿命约20年。江豚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的干流中,以及部分支流,鄱阳湖、洞庭湖也有分布。江豚现已按照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标准进行保护与执法。江豚的受胁因素很多,栖息地的破坏,流域水体污染、航运、渔业捕捞都是致危因素,影响了江豚的生存和发育、繁衍。   江豚拯救联盟秘书长战丽说:“长江江豚只生活在长江,之前有数据说是不足1000头,这是2013年中国科学院水生所王丁老师野外调研出来的数据。目前我们认为不足800头,是极濒危的动物。我们现在的巡护人员,30年打渔,然后现在开始变成护渔人了。”战丽在活动现场提出了对江豚保护的愿景,“我们特别希望能够发挥公众力量,跟我们共同来完成长江江豚的保护,把这个物种留下来!”   市区就能看到江豚   南京是全国唯一   南师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南京江豚保护协会会长杨光全方位介绍了江豚面临的现状和保护江豚的重要性,“江豚处在淡水食物链顶端。一旦长江当中顶端的物种出现了问题,意味着下游很多环节都出现了问题。保护长江江豚就是保护长江生态,保护长江江豚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作为南京江豚保护协会的会长,杨光一直致力于推进南京的江豚保护工作,“南京是唯一可以在市区就能看到江豚的沿江城市,在长江中下游城市当中,能够在市区江边近距离观测到野外江豚的活动,这是绝无仅有的。今年的4月,我们已经在南京农委的支持下,开展了这方面的调查和工作,目前正在进行当中。”   为更好保护长江江豚和长江流域生态环境,2014年1月,市政府提出对江豚实施保护;当年9月,省政府批准设立南京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西起江宁区新生洲,与安徽省马鞍山市相邻,东至南京长江大桥,规划总面积86.92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30.25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23.66平方公里,实验区面积33.01平方公里。保护区内,新建码头港口将受到严格限制,同时保护区内的渔民也将逐步退出,最终实现在保护区内彻底禁渔。   本报记者 梁莹 2017年08月02日00:38 东方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