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拓投资1.43亿美元在西澳建中试工厂:试点低碳钢铁生产,减排或高达95%》

  • 来源专题:绿色冶金
  • 编译者: 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4-06-26
  • 据全球矿业巨头力拓(Rio Tinto)方面宣布,该公司将投资1.43亿美元(2.15亿澳元)在西澳大利亚州建设一座工业实验设施,进一步评估低碳炼铁工艺BioIronTM生物质炼铁技术的效率,以支持全球钢铁价值链的碳减排。据介绍,BioIron在钢铁生产过程中使用生物质和微波能代替焦煤,将皮尔巴拉铁矿转化为金属铁。如果与可再生能源和速生生物质碳循环相结合,BioIron有望比传统的高炉转炉工艺减少高达95%的碳排放量。在去年的第六届进博会期间,力拓也首次在中国展示了BioIron这项突破性专利低碳技术。上述提到的工业实验设施将建在珀斯南部的罗金汉战略工业区(Rockingham Strategic Industrial Area),设施将包括一座中试工厂。值得一提的是,力拓此前已在德国一个小型中试厂成功试验了这一创新炼铁工艺,不过此次中试工厂规模是此前德国的十倍。该中试工厂由力拓与诺丁汉大学(University of Nottingham)、美卓(Metso Corporation)和西澳大利亚工程公司Sedgeman Onyx联合设计。相关设备的制造将于今年启动,预计于2026年投产。

  • 原文来源: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635502
相关报告
  • 《东北大学低碳钢铁前沿技术研究院成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9-29
    • 8月27日,全国高校首家低碳钢铁冶炼技术重大研究平台——低碳钢铁前沿技术研究院在东北大学揭牌成立。低碳钢铁前沿技术研究院聚焦未来钢铁绿色生产变革性转型升级关键性技术,围绕钢铁产业低碳智能化重大需求,通过优势学科融合交叉,协同构建全新的技术体系,重点突破低碳钢铁冶炼关键共性技术,依托氢冶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钢铁化工智能耦合联产等前沿技术,加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前沿技术研发与应用,培养创新型新工科人才,引领钢铁产业低碳绿色智能化创新发展方向,助推我国向钢铁制造强国迈进。   东北大学校长赵继、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栋出席成立大会,研究生院、学科处、科研院、人事处、资土学院、冶金学院、材料学院、RAL实验室、EPM实验室、低碳钢铁前沿技术研究院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副校长唐立新主持低碳钢铁前沿技术研究院成立大会。 赵继致辞表示,低碳钢铁前沿技术研究院是全国高校第一个聚焦氢冶金、钢铁化工联产等前沿技术的专业研究机构,是东北大学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研究院将致力于提高钢铁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钢铁冶炼前沿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培养高水平创新型冶金新工科人才,为钢铁产业低碳、绿色及智能化创新发展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赵继指出,为了快速抢占钢铁产业低碳智能发展的前沿阵地,研究院应坚持未来钢铁低碳变革性技术这一方向,牢牢把握“绿色、智能”两个关键,深入推进“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中试研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人才培养及队伍建设、学科交叉融合”三个一体化创新,注重低碳钢铁技术的引领性、需求性、交叉性及协调性,落实好重大任务策划及实施、中试基地建设等五项具体任务,切实为支撑学校“一流大学建设”、促进行业及区域创新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贡献力量。 王国栋表示,低碳减排是钢铁行业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实现产业低碳、绿色化转型升级是钢铁行业亟待解决的共性难题,也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王国栋指出,研究院的建设要坚持协同创新,坚持绿色、智能化发展,通过产学研用协同以及多学科融合交叉,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低碳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基地。 唐立新指出,研究院的成立是学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的一项重大举措。研究院要坚持学校“系统规划、精细管理、工程控制、高效创新”科技发展理念,系统实施HSEV科研战略的“E”计划,重点构建钢铁工业和石化工业领域中冶金、化工、新能源、环境、材料等多学科交叉的系统性生态。唐立新强调,研究院要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整合有效资源,科学配置,使现有资源充分发挥效率和作用;要以项目为抓手,发挥学科优势,汇聚人才队伍,带动方向发展,为钢铁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赵继、王国栋共同为东北大学低碳钢铁前沿技术研究院揭牌。会议举行了研究院技术委员会主任、研究院院长聘任仪式,赵继分别为技术委员会主任王国栋院士、研究院院长储满生教授颁发聘书。 会上,低碳钢铁前沿技术研究院院长储满生教授解读了研究院建设方案。与会人员分别就研究院的发展方向、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了交流。 据悉,低碳钢铁前沿技术研究院是国内高校第一个面向氢冶金、钢铁-化工-能源一体化网络集成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的专业研究机构,汇聚了东北大学冶金、化学、新能源、热能、环境、材料、材料加工、矿物加工、控制科学与工程等优势学科资源。研究院将围绕钢铁产业低碳智能化的重大需求,聚焦氢冶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钢铁化工联产的产业发展前沿,紧盯钢铁-化工-信息-材料-能源深度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协同研发氢冶金、钢铁化工联产、全流程智能制造等前沿技术,重点突破低碳冶炼关键共性技术,推进环境友好型钢铁、化工、氢能产业,引领我国钢铁产业低碳绿色化创新发展方向,支撑钢铁、化工行业协同发展。
  • 《全球钢铁生产脱碳投入成本预计高达2780亿美元》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12-03
    • 脱碳是未来数十年行业的一个重要议题。对于国民经济生产的重要一环钢铁生产来说,该行业脱碳充满各种挑战:严重依赖煤炭、电力供应的高需求和高稳定性以及废料回收利用率低等。 据悉,全球钢铁生产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估计占全球总排放量的7%。根据彭博社能源数据和分析部门的一份报告,钢铁生产行业转向零碳生产的投入成本预计将达到2150-2780亿美元。 但是,该研究也指出,尽管如此,在这种零碳生产系统下制造的钢铁最终可能会低于今天的价格。 报告称,目前约69%的产量是由高炉中的煤提供燃料的。鉴于其价格和强度的结合,从建筑到汽车到烤面包机和医疗设备,都没有明显的钢材替代材料。因此,“强有力的稳定政策对于钢铁行业的脱碳至关重要。” 报告认为,大大增加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持续性供应,提高电弧炉废钢回收率,配备并普及碳捕获技术,使用氢技术等都有助于减少甚至消除碳排放。BNEF称,到2050年,这种改造后的系统生产的金属成本将低于当前价格。粗钢的五年平均价格为每公吨726美元,而报告中提出的技术可以使钢材的价格为每吨418美元至598美元。 “该行业脱碳的技术途径正在变得清晰,支持脱碳的政策越来越多,客户对绿色钢铁的需求正在出现,”BNEF,“我们估计,今天的企业净零目标已经涵盖了27%的钢铁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