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低碳钢铁前沿技术研究院成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9-29
  • 8月27日,全国高校首家低碳钢铁冶炼技术重大研究平台——低碳钢铁前沿技术研究院在东北大学揭牌成立。低碳钢铁前沿技术研究院聚焦未来钢铁绿色生产变革性转型升级关键性技术,围绕钢铁产业低碳智能化重大需求,通过优势学科融合交叉,协同构建全新的技术体系,重点突破低碳钢铁冶炼关键共性技术,依托氢冶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钢铁化工智能耦合联产等前沿技术,加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前沿技术研发与应用,培养创新型新工科人才,引领钢铁产业低碳绿色智能化创新发展方向,助推我国向钢铁制造强国迈进。

     

    东北大学校长赵继、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栋出席成立大会,研究生院、学科处、科研院、人事处、资土学院、冶金学院、材料学院、RAL实验室、EPM实验室、低碳钢铁前沿技术研究院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副校长唐立新主持低碳钢铁前沿技术研究院成立大会。

    赵继致辞表示,低碳钢铁前沿技术研究院是全国高校第一个聚焦氢冶金、钢铁化工联产等前沿技术的专业研究机构,是东北大学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研究院将致力于提高钢铁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钢铁冶炼前沿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培养高水平创新型冶金新工科人才,为钢铁产业低碳、绿色及智能化创新发展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赵继指出,为了快速抢占钢铁产业低碳智能发展的前沿阵地,研究院应坚持未来钢铁低碳变革性技术这一方向,牢牢把握“绿色、智能”两个关键,深入推进“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中试研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人才培养及队伍建设、学科交叉融合”三个一体化创新,注重低碳钢铁技术的引领性、需求性、交叉性及协调性,落实好重大任务策划及实施、中试基地建设等五项具体任务,切实为支撑学校“一流大学建设”、促进行业及区域创新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贡献力量。

    王国栋表示,低碳减排是钢铁行业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实现产业低碳、绿色化转型升级是钢铁行业亟待解决的共性难题,也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王国栋指出,研究院的建设要坚持协同创新,坚持绿色、智能化发展,通过产学研用协同以及多学科融合交叉,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低碳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基地。

    唐立新指出,研究院的成立是学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的一项重大举措。研究院要坚持学校“系统规划、精细管理、工程控制、高效创新”科技发展理念,系统实施HSEV科研战略的“E”计划,重点构建钢铁工业和石化工业领域中冶金、化工、新能源、环境、材料等多学科交叉的系统性生态。唐立新强调,研究院要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整合有效资源,科学配置,使现有资源充分发挥效率和作用;要以项目为抓手,发挥学科优势,汇聚人才队伍,带动方向发展,为钢铁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赵继、王国栋共同为东北大学低碳钢铁前沿技术研究院揭牌。会议举行了研究院技术委员会主任、研究院院长聘任仪式,赵继分别为技术委员会主任王国栋院士、研究院院长储满生教授颁发聘书。

    会上,低碳钢铁前沿技术研究院院长储满生教授解读了研究院建设方案。与会人员分别就研究院的发展方向、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了交流。

    据悉,低碳钢铁前沿技术研究院是国内高校第一个面向氢冶金、钢铁-化工-能源一体化网络集成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的专业研究机构,汇聚了东北大学冶金、化学、新能源、热能、环境、材料、材料加工、矿物加工、控制科学与工程等优势学科资源。研究院将围绕钢铁产业低碳智能化的重大需求,聚焦氢冶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钢铁化工联产的产业发展前沿,紧盯钢铁-化工-信息-材料-能源深度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协同研发氢冶金、钢铁化工联产、全流程智能制造等前沿技术,重点突破低碳冶炼关键共性技术,推进环境友好型钢铁、化工、氢能产业,引领我国钢铁产业低碳绿色化创新发展方向,支撑钢铁、化工行业协同发展。

相关报告
  • 《助钢铁产业绿色转型 东北大学成立前沿技术研究院》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9-11
    • 低碳减排是钢铁行业面临的最紧迫问题之一。为快速抢占钢铁产业低碳智能发展的前沿阵地,掌握未来钢铁低碳变革性技术,全国高校首家低碳钢铁冶炼技术重大研究平台——低碳钢铁前沿技术研究院于8月27日在东北大学揭牌成立。东北大学校长赵继、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栋等领导和业内专家出席成立大会。   作为全国高校首家面向氢冶金、钢铁—化工—能源一体化网络集成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的专业研究机构,该院汇聚了东北大学冶金、化学、新能源、热能、环境、材料、材料加工、矿物加工、控制科学与工程等优势学科资源。赵继表示,研究院将致力提高钢铁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钢铁冶炼前沿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培养高水平创新型冶金新工科人才,为钢铁产业低碳、绿色及智能化创新发展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实现产业低碳、绿色化转型升级是钢铁行业亟待解决的共性难题,也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王国栋表示,研究院将坚持协同创新,坚持绿色、智能化发展,通过产学研用协同以及多学科融合交叉,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低碳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基地。   据介绍,低碳钢铁前沿技术研究院将聚焦未来钢铁绿色生产变革性转型升级关键性技术,围绕钢铁产业低碳智能化重大需求,通过优势学科融合交叉,协同构建全新的技术体系,重点突破低碳钢铁冶炼关键共性技术为研究方向,依托氢冶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钢铁化工智能耦合联产等前沿技术,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前沿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培养创新型新工科人才,引领钢铁产业低碳绿色智能化创新发展方向,助推我国向钢铁制造强国迈进。
  • 《东北大学研发现代高炉最佳镁铝比冶炼技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3-05
    • Al2O3是高炉炼铁炉渣的重要成分之一,随着Al2O3含量的不断升高,炉渣流动性差、脱硫能力下降等问题日渐突显,对高炉冶炼造成极大危害。针对这一问题,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应对方式是在烧结工艺中添加MgO。然而,如何添加,添加多少最合适,却是一道世界难题。 东北大学教授沈峰满团队根据高炉炉渣中Al2O3含量的不同,研发了分段确定镁铝比(MgO/ Al2O3)最佳操作指标的定量方式,掌控了高炉炉渣中镁铝的黄金分割点,确立了不同条件下镁铝比的适宜值,推进了我国高炉冶炼的精细化。2018年,该成果获得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该技术总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对MgO在炼铁工艺中的作用机理研究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干勇评价道。 运用相图基本原理破解世界难题 21世纪初,随着我国进口铁矿用量的不断增加,高炉炉渣中Al2O3含量随之增加,导致炉渣粘度上升、脱硫能力下降,冶金性能变差。针对这种新问题,我国企业普遍采取的应对方式是添加MgO。由于在烧结矿中添加MgO还具有改善烧结矿低温还原粉化的功效,因此人们普遍认为炉渣镁铝比越高越好,使得镁铝比处于偏高的不合理范围,虽然保证了冶炼效果,但也造成了MgO资源浪费、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如何解决这种浪费,世界上没有相关资料。 沈峰满团队自2005年起,开始从事高炉炼铁过程中最佳镁铝比冶炼技术的研究工作。团队从降低生产成本、降低能耗、减少废弃物与温室气体CO2的排放、同时兼顾MgO效益最大化等多视角出发,运用冶金物理化学基础理论和相图基本原理,通过实验室研究与工业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论述了高炉冶炼过程适宜的镁铝比问题,为高炉冶炼过程中镁铝比问题确立理论依据。 经过大量研究与实践,团队逐步确定了不同条件下的适宜镁铝比:当炉渣中Al2O3<14%时,可根据生产要求添加MgO;Al2O3=15%~17%时,适宜镁铝比为0.40~0.50;当炉渣中Al2O3>18%时,适宜镁铝比为0.45~0.55。这为实现高炉炼铁工艺低成本、低能耗、低排放的现代高炉绿色冶炼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沈峰满表示,现代高炉炉渣适宜镁铝比冶炼技术解决了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炼铁界的四个技术问题:一是当前的炼铁条件下必须添加MgO;二是在确保炉渣流动性的前提下,MgO添加量不是越多越好;三是要对不同Al2O3含量的炉渣采取不同的镁铝比,并给出了适宜镁铝比定量控制的理论依据;四是要采取适宜的MgO添加方式,使得MgO的正影响最大化、负影响最小化。 推广应用产生巨大经济社会效益 2008年起,该团队先后与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安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包钢钢联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开发研究适宜镁铝比的冶炼技术。 采用新冶炼技术,必须承担失败的风险。为了减少企业的心理负担,沈峰满带领团队成员多次深入企业一线,与工人师傅一起工作,现场解决问题。 经过不懈努力,各个钢厂捷报频传。在梅钢、安钢等全国4000m3级以上高炉的实践应用中,镁铝比约为0.42~0.43,居于与宝钢高炉并列的第一集团;在包钢的高炉上,镁铝比也由0.66降低至0.48,也取得了显着的效果。 沈峰满告诉笔者,适宜镁铝比技术对炼铁行业技术进步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仅以梅钢集团为例,由于采用该项技术,炉渣镁铝比已从2013年的年平均0.51降至2017年的年平均0.43,使得年产720万吨的梅钢每年获得经济效益8100余万元,同时减少了CO2的排放量,取得了显着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中国是世界第一钢铁大国,目前,虽然部分高炉炉渣的镁铝比已降低至0.5以下,但仍有许多高炉炉渣镁铝比在0.5甚至0.6以上。继续推广现代高炉炉渣适宜镁铝比冶炼技术,尚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