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港经开区与北京中交绿色交通科学研究院签订新材料应用研究中心项目》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10-10
  • 9月28日下午,在北京举办的唐山高质量发展院士专家座谈会上,海港经济开发区与北京中交绿色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设的新材料应用研究中心项目在会上签约,唐山市委书记张古江,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统战部长陈学民等市领导出席会议,海港经济开发区领导黄玉刚、莫辉参加会议。

    座谈会围绕唐山市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世界一流综合贸易大港、建设现代产业聚集区、建设繁荣舒适美丽的现代化滨海城市、建设改革开放示范引领区、推动校城融合等工作邀请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国家部委、京津重点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建言献策,并结合唐山市智力技术项目需求举办现场签约仪式。

    现场签约仪式上,海港经济开发区与北京中交绿色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成功签约新材料应用研究中心项目。该项目充分利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金属材料研发优势、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交通产品检测认证优势和唐山市钢铁产品生产优势,推动交通运输行业建设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北京中交绿色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检测认证部门将在海港经济开发区设立交通运输新材料研究中心,主要开展交通运输新材料研发、新材料应用研究。该项目的签约对推进海港经济开发区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作为落实“四个一百”战略的深度实践,此次座谈会不仅为专家与本地企业创造了交流沟通的机会,院士专门提出的意见建议更是站位全局、切合实际,非常具有参考价值。学者把目光聚焦到唐山,把资源投入到唐山,把项目落地到唐山,必将为唐山加快“三个努力建成”步伐提供强大助力。

相关报告
  • 《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发力推进共建工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2-27
    • “量子院将以国家使命为己任,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整合北京量子信息领域各种优势资源,为承接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做好准备。”12月2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薛其坤在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召开的共建工作推进会上表示。 会上,量子院共建工作组介绍了量子院科研人员兼聘、仪器设备共享以及科研项目的推进情况。去年12月24日,北京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军事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签署《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建设合作框架协议》。一年来,在各共建单位的大力支持和通力合作下,量子院与共建单位积极落实合作框架协议,在人员双聘、设备共享和科研协同创新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据介绍,量子院在人才兼聘方面,第一批94名兼聘科研人员已落实到位。兼聘科研人员平均年龄42岁,其中8位院士作为量子院领军科学家,29名教授及45名研究员作为学术带头人,其他副教授及副研究员作为学术骨干。兼聘队伍里共有60位获得国家相关人才计划、相关人才计划、科技部相关人才计划、青年千人等称号;仪器设备共享方面,该院积极推进现有资源虚拟化共享,首批共享设备共计127台(套),价值2.87亿元,多数仪器设备技术指标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科研项目方面,根据量子院的战略研究方向,该院与共建单位共同凝练项目,经专家评估后,确定研究课题,覆盖低维量子系统、拓扑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超导量子计算、量子材料与器件等重点领域。 薛其坤重点从专家顾问委员会和科研团队、管理团队组建,科研和学术交流,以及规章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总结了量子院一年来的工作进展。他指出,量子院取得的进展和成绩,离不开北京市、科技部领导的关心和指导,市科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人才工作局等部门和海淀区的大力支持,以及各共建单位的通力协作。 北京市科委主任许强对量子院一年来的工作特别是共建工作表示充分肯定。他指出,当前全市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各方面工作已取得积极进展。下一步,科创中心工作将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新型研发机构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支持重大科学发现和关键技术突破,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他表示,市科委等相关部门将在量子院科研经费、人才引进、未来布局等方面做好服务和保障工作。他希望,量子院要大胆创新,依托量子院的平台,与共建单位共建、共商、共享,吸引各共建单位以及全球的顶尖科学家及科研团队来量子院发展,将量子院早日建成世界一流的新型研发机构。 会上,颁发了量子院兼聘教授(研究员)证书,签订了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协议。量子院科研项目承担单位代表、兼聘教授(研究员)代表分别做了交流发言。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副所长顾长志、半导体所副所长杨富华、百度量子计算研究所所长段润尧,以及量子院兼聘科研人员、工作组成员、各共建单位仪器设备主管部门负责人等参会。 尹浩院士、龚旗煌院士、孙昌璞院士、苏刚副校长等量子院理事,以及房建成院士、沈保根院士、夏建白院士出席会议。
  • 《新材料或将推动“终极绿色能源”应用进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1-03
    • 日前,由英国利物浦大学和西交利物浦大学合作的一项新能源研究项目取得突破,将有助于推动可控核聚变作为清洁无碳能源的应用前景,该项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 计算机模型为探究多孔有机笼分离氢同位素的机理做出重要贡献 西交利物浦大学化学系丁理峰博士及其博士生杨思源与来自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致力于解决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何有效获取高纯度的氘,从而为可控核聚变反应堆提供燃料来源。 西交利物浦大学化学系丁理峰博士 “可控核聚变技术有潜力超越人类目前使用的任何清洁能源技术,因此也被称为‘终极绿色能源’。”丁理峰博士介绍道,“但如何为可控核聚变找到稳定的燃料来源,这仍是个有挑战性的课题。” 氢的同位素——氘,是一种潜在的可控核聚变燃料,但在自然界中的浓度很低,因此价格昂贵。 “一般情况下,高纯度、高浓度的氘是通过分离氢—氘混合气体来获得的,但目前实现这种分离的技术能耗大、效率低。”丁博士说。 为应对这一挑战,由利物浦大学的英国皇家学会会士Andrew Copper教授带领的联合团队设计出一种新材料,通过一种被称为“动态量子筛分(KQS)”的过程,实现氘气体从混合气体中的有效分离。 “这是一种混合多孔有机笼状材料,为分离氘分子提供了一种经济有效的技术方案,它能从混合气体中选择氘分子并大量吸附它。”丁博士解释道,“由于这种材料的产量很高,它在实际的工业应用中具有极佳的量产潜力。” 西浦团队的丁理峰博士及其博士生杨思源为分离过程的理论建模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运用计算机模型来研究分子层面的氢氘分离过程,由此研究出该材料具备优越性能的原因所在。 “利用分子模型,我们研究和了解了吸附和分离是如何在材料内部发生的。”丁博士说,“对于科学实验的准确理解和发现可以指导后续的实验方向,从而开发出更好的氘分离材料。” 除了用作可控核聚变的燃料外,氘还被广泛运用于其他的科学研究中,包括非放射性同位素追踪、中子散射技术以及制药行业的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