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利用陨石中碳酸盐矿物来揭秘小行星的形成与迁移》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7-11
  • 日本茨城大学W. Fujiya、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研究所P. Hoppe、日本海洋地球科学研究所(JAMSTEC)T. Ushikubo和东京大学大气和海洋研究所Y. Sano合作开展一项研究,他们通过推断陨石中碳酸盐矿物的干冰量,成功确定了小行星的初始形成位置。这项研究成果于7月2日发表在《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期刊上。

    研究结果首次表明,现在位于小行星带中的一些小行星最初形成于太阳系外(木星轨道以外),之后向内迁移至目前的轨道。大多数小行星目前都集中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理论模型提出,其中一些小行星最初形成于寒冷的太阳系外,由于巨型行星的轨道迁移而分散并运送到它们目前所在的位置。

    科学家利用坠落到地球的小行星碎片——陨石来测试理论模型。这些陨石中挥发性物质(如碳化合物)的丰富性,可用于表示小行星的形成温度,从而进一步揭露小行星与太阳的距离。

    研究小组收集了于2000年坠落在加拿大西部的塔吉什湖(Tagish Lake)中的陨石,并分析了其碳酸盐矿物的碳同位素比(碳-13与碳-12的比率)。结果发现,碳酸盐矿物中的碳可能来自陨石母小行星中所含的干冰。而且,干冰的估计碳同位素比和母体中二氧化碳与水的比例都与彗星中的冰相似。这些结果表明,塔吉什湖陨石的母体(可能属于D型小行星)是在极低的低温环境中形成的,甚至比木星离太阳更远,因为木星的二氧化碳可能已经凝结。这颗D型小行星随后迁移到小行星带。该实验是确定小行星形成过程及其轨道演化的第一次尝试。

    陨石中的碳酸盐矿物可以揭示其母小行星中干冰的丰度,而干冰丰度又是环境温度的良好指标。因此,预估陨石中的碳酸盐矿物将有助于阐明小行星的形成过程。此外,D型小行星和彗星的相似性表明,通过研究D型小行星可以获得关于彗星和海王星外天体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于未来的行星探索任务至关重要。

    (刘雪雁 编译)

    图片源自网络

  • 原文来源:http://www.jamstec.go.jp/e/about/press_release/20190702/
相关报告
  • 《通过碎屑碳酸盐中碳、氧、团簇同位素和矿物组成推断相对沉积通量和地貌演化趋势》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5-03-07
    • 地球表面与浅层地壳的演化过程,主要受侵蚀、沉积物搬运及沉积过程中地表物质再分布的控制。要深入理解地貌演化的模式与速率,关键在于对这些质量通量进行精确量化。然而,由于沉积物迁移涉及的时间与空间尺度极为广泛,且搬运过程具有显著的间歇性与随机性,直接观测沉积通量面临巨大挑战。目前,常用的间接方法是通过分析沉积样品的成分,将其视为不同来源的混合物,进而估算相对沉积通量。该方法充分利用了各子盆地沉积岩露头天然成分的变化,以此计算各子盆地对沉积通量的相对贡献。在假设储存量可忽略的前提下,沉积混合比可反映源区的相对侵蚀速率。然而,沉积物成分还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如水文分选作用、矿物在搬运过程中的选择性溶解或沉淀,以及矿物富集性偏差等。特别是在碳酸盐地形中,问题更为复杂。溶解作用的潜在主导性意味着沉积物可能并非主要来源于剥蚀作用;基岩中主要元素与矿物成分的均质性,往往降低了区分不同岩石来源及其对沉积物相对贡献的能力。 针对上述问题,以色列内盖夫本古里安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系联合其他单位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该方法综合了矿物比例与同位素组成,用于评估以碳酸盐为主的地区中的物源及相对沉积通量。这一综合方法有效解决了部分难题。为验证该方法的适用性,研究在以色列南部的Hatrurim向斜进行了实验。该区域碳酸盐矿物及其氧、碳和团簇同位素组成广泛变化,均可作为源区特征的有效指标;该区域的条件有利于追踪沉积物的具体来源。 在本研究中,共收集了来自Morag地区的八个基岩样本和七个沉积物样本,基岩样本进行切割并清洗。主要矿物结构(胶结物、矿脉)需从岩石板上使用手钻进行二次取样。共得到了49个沉积物二次样本用于分析。随后进行x射线衍射(XRD)测量样品的矿物组成,并进行稳定同位素分析,测量样品的碳、氧和团簇同位素,以推断其来源和混合过程。研究建立了一个非线性蒙特卡洛模型,用于识别沉积物的两种主要岩源,并预测每个沉积物样本的混合比例。通过最小化标准差(STD)和均方根误差(RMSD),找到最优的端元参数组合,从而准确预测沉积物的混合比例。结合河床陡峭指数的变化和混合模型的结果,来解释地貌演化的趋势。 研究提出了一种结合矿物和稳定同位素资料评价碳酸盐地形地貌演化和相对沉积物通量的新方法,提出的新方法识别了两种主要的碳酸盐岩源:一种是未变质的海洋碳酸盐岩(如Judea组),另一种是经过后变质重结晶的海洋碳酸盐岩(如Cold Hatrurim组)。模型预测的混合比例与每个沉积物样本所在区域内相关源单元的暴露面积比一致,表明整个Morag盆地的侵蚀条件是空间均匀的。这种空间均匀的侵蚀模式意味着地貌正在以恒定的速度降低,且没有创建或破坏新的地貌特征。这反映了构造稳定和气候干燥条件下的空间不变的构造和气候驱动因素。在Morag盆地的上游部分,河床陡峭指数显著增加,这可能是由于岩石类型的变化导致的,即从Hatrurim组到Judea组的过渡。这种变化被解释为岩石类型的可蚀性差异。 研究提出的方法不仅能够准确识别沉积物的来源和相对通量,还能够提供关于地貌演化趋势的重要信息,特别是在无法直接观测的情况下。该方法还可以应用于其他碳酸盐为主的地区,并可在更湿润的气候条件下进行调整,以考虑溶解和沉淀对碳酸盐矿物和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 《潜入地球内部有助于科学家揭开钻石形成的秘密》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3-25
    • 了解全球碳循环为科学家提供了有关地球可居住性的重要线索。 这就是为什么地球有一个温和稳定的气候和一个低二氧化碳的大气层相比,例如,金星是在一个失控的温室状态,高表面温度和厚厚的二氧化碳大气层。 地球和金星之间的一个主要区别是地球上存在活跃的板块构造,这使得我们的环境在太阳系中独一无二。 但是大气、海洋和地壳只是这个故事的一部分。地幔占地球体积的75%,其潜在的碳储量比所有其他储层加起来还要多。 碳——有机生命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通过俯冲进入地球内部,在那里它大大降低了固体地幔的熔点,在浅层地幔中形成碳酸化熔体(富含碳的熔融岩石),为地表火山提供燃料。碳酸盐矿物也可能被运送到地球深处,到达下地幔,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还不确定。 要回答这个问题充满了挑战——地球深处的情况非常极端,来自地幔的样本非常稀少。解决办法是在实验室里用先进的技术重现这些条件。 现在,布里斯托尔大学的一组实验地球科学家已经做到了这一点。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地球与行星科学快报》上,揭示了碳酸盐岩矿物通过海洋地壳俯冲(其中一个地球构造板块在另一个板块之下滑动)进入地幔时会发生什么变化的新线索。 他们的发现揭示了一个在1000千米外的碳酸盐岩俯冲的屏障,在那里碳酸盐岩与海洋地壳中的二氧化硅反应形成钻石,这些钻石在地质时间尺度上储存在地球深处。 地球科学学院的詹姆斯·德威特博士解释说:“碳酸盐矿物在地球的下地幔中是否保持稳定?如果不是,需要多大的压力/温度变化才能引发矿物之间的反应?它们看起来是什么样的?”这些都是我们想要找到答案的问题,而得到这些答案的唯一方法就是重现地球内部的条件。” 德威特博士和他的团队将合成碳酸盐岩置于非常高的压力和温度下,相当于地球深处高达90 GPa(约90万个大气压)和2000摄氏度的环境中,使用激光加热的钻石砧细胞。他们发现碳酸盐在1000 - 1300千米深处仍然保持稳定,几乎接近地核的一半。 在这种条件下,碳酸盐与周围的二氧化硅发生反应,形成一种称为bridgmanite的矿物,这种矿物构成了地球大部分的地幔。这个反应释放的碳是以固体二氧化碳的形式存在的。当周围炽热的地幔最终加热俯冲板块时,这种固态二氧化碳分解成超深钻石。 Drewitt博士补充说:“最终超深层钻石可以返回到表面在上升流地幔柱,这个过程可以代表超深层钻石的来源之一,我们发现在表面和提供的唯一直接证据,我们地球深层的构成。 “这令人兴奋,因为人类所能钻到的最深的地方大约有12公里,不到地壳深度的一半。这与地幔的巨大规模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地幔的深度可达近3000公里。” 研究小组使用了一个钻石砧细胞来产生与在这些深度发现的压力相当的压力,在显微镜下把样品装入一个压力室,这个压力室是从一个金属垫片钻出来的,垫片被压缩在宝石质量的、明亮切割的钻石砧之间。这些样品的晶体结构随后在牛津郡的英国同步加速器工厂用x射线衍射分析。 Drewitt博士现在计划应用这些高压和高温实验以及先进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对其他矿物和材料,并补充道:“除了碳,可能是有海洋的水输送到地幔深处,当释放这将引起地球上融化的上部和下部地幔。 “然而,我们无法充分测试或了解这种富水熔融岩石动态行为的当前模型,因为我们不知道它们的组成或物理特性。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极端条件下的实验和先进的计算机模拟将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文章发布于2019年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