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北极气候变化迅速的证据》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2-05
  • 由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Lauren Kipp、Matthew Charette和Paul Henderson,南卡罗来纳大学的Willard Moore以及华盛顿大学的Ignatius Rigor组成的研究团队发现了北极地区气候迅速变化的惊人证据:在过去的十年里,北极附近的北冰洋中部的镭-228含量几乎翻倍。这意味着,沿海地区正在发生大规模的变化,因为镭来源于海洋周围的陆地和浅层大陆架。相应地,这些沿海地区的变化也可能使更多的营养物质、碳和其他化学物质进入北冰洋,并对北极食物网和动物种群产生巨大影响。目前,此项研究成果已于2018年1月3日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

    研究人员认为,融化的海冰导致海岸附近开阔水域增多,形成波浪。波浪作用到达浅层大陆架,搅动浅层大陆架上的沉积物,释放出镭和其他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被带到地表,并通过极地漂流等海流冲刷进入开阔海域。同样的机制也可能会调动更多的营养物质,碳和其他化学物质进入北冰洋,从而促进食物链底部浮游生物的生长。这反过来又会对鱼类和海洋哺乳动物产生重大影响,并改变北极生态系统。

    研究发现,自2007年测量以来,北冰洋中部的镭-228浓度已大幅增加;过量的镭来自于地球上最大的大陆架——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北极大陆架的沉积物,大陆架平均深度为170英尺,但距海岸930英里,含有大量的镭和其他化合物。

    科学家们还提到,还有其他可能的因素会导致大陆架变化。例如,更多的波浪作用会加重海岸线侵蚀,海洋中陆地沉积物含量增多;温度升高会使永久冻土解冻,释放更多的物质进入海洋,增加河流和地下水径流可以携带更多的镭、营养物、碳和其他物质带入北极。

    (冯若燕 编译)

相关报告
  • 《科学家发现蓝藻代谢与环境适应的新途径》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07-30
    •         4月9日,《自然-化学生物学》(Nature Chemical Biology)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杨琛研究组题为The cyanobacterial ornithine-ammonia cycle involves an arginine dihydrolase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动态代谢流量组与代谢组分析技术发现了一条新的代谢途径,并且揭示了该途径为蓝藻适应环境所必需及其重要的进化及生态学意义。   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适应外界营养环境变化的代谢系统及调控机制。例如,陆生动物进化出著名的鸟氨酸-尿素循环,用于处理食物中蛋白质分解代谢所产生的大量氨,而细菌和植物缺乏这一代谢途径。蓝藻(又名蓝细菌)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光合自养生物,它们利用水作为电子供体,利用太阳光能将CO2还原成有机碳化合物,并释放出自由氧,在地球生物圈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蓝藻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包括各种水体和土壤中,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非常重要的贡献。同时蓝藻在生物技术应用方面也极具潜力。尽管蓝藻在进化、生态、环境及生物技术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它们适应环境变化的细胞代谢动态调节机制仍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杨琛研究组利用前期开发的动态代谢流量组与代谢组分析技术,研究了蓝藻对外界氮源扰动的代谢响应,发现细胞内鸟氨酸和精氨酸之间存在活跃的代谢循环。进而发现该循环包含一步新的生化反应,即精氨酸双水解酶催化精氨酸水解生成鸟氨酸和氨。研究表明在氮源充足条件下鸟氨酸-氨循环促使氮同化及存储以最大速率进行,而在氮源匮乏时该循环使得细胞中的氮储存迅速分解,从而满足细胞的生长需要。因此,鸟氨酸-氨循环具有氮存储和活化的功能,对于蓝藻适应环境氮源缺乏和变化极其重要。与动物体内的鸟氨酸-尿素循环相比,鸟氨酸-氨循环更为古老,它的存在提示不同物种为适应其生存环境可能进化出各种鸟氨酸循环。鸟氨酸-氨循环在蓝藻中广泛存在,包括许多海洋固氮蓝藻,因此这一代谢途径对于海洋氮固定乃至地球的氮循环具有重要贡献。专家评论这项工作将引起化学生物学和微生物学领域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对海洋学和农业方面的研究产生影响,同时在代谢工程和合成生物学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植生生态所博士研究生张昊为论文第一作者,研究员杨琛为通讯作者。该工作是与该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国屏等合作完成的,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等的项目资助。
  • 《美国科学家发现更为优质的蓄粪池掩蔽物》

    •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 编译者:田儒雅
    • 发布时间:2017-11-28
    • 粪便是有用的肥料,将其中有价值的氮、磷和钾转化到土壤中,可助力庄稼生长。但是,粪便处理也是饲养家畜时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其气味令人厌恶,同时也存在气体排放、养分流失、可能造成水污染等问题。家畜无时无刻不在产出粪便,转移粪便需要把握好时机。因此,把粪便转移到农田应根据植物营养需要、土壤潮湿程度和温度等条件计算好时间。 那么农民该如何解决时效性等问题呢?城市的下水道和水处理系统负责解决人类的排泄物,农场的蓄粪池可以储存粪便直到时机成熟,这解决了时效性和粪便转移的问题。但是蓄粪池的气味问题怎么解决呢?除了气味不方便处理之外,粪便排出的气体还会造成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甲烷、一氧化二氮、氨气和硫化氢就是例子。 美国科学家布赖恩·多尔蒂(Brian Dougherty)和他的同事们研究了很多方法来减少这些负面影响,生物炭覆盖是目前可行的一种方式。生物炭是一种植物物质,它是稻草、木质物残体或是玉米秸秆等,在低氧至无氧的环境下加热到高温,产出的一种黑色富含碳的类似于木炭的物质。生物炭就像海绵,里面有着大量孔隙空间结构。它的外表也许看起来很小,但是里面空间却很大。几盎司(1盎司约等于0.028千克——编者注)生物炭的内部空间就能和一个足球场一样大,所以它有很大的潜在空间容纳水和营养物质。除了隐藏的存贮能力,生物炭的表面往往具有化学物质负载能力,这样生物炭就能吸附并保存氮、磷、钾离子、金属和其他复合物。生物炭还可以漂浮,这一属性意味着它可以在水表面收集气体。 为了证明生物炭的养分吸附能力,科学家研究了两种不同营养水平的液态肥料,还研究了在不同温度下制作的两种生物炭。实验证明生物炭多少有点易变,在不同温度下会呈现出不同的特性。研究还发现,生物炭从肥料营养成分高度集中的地方汲取的营养最多。这是因为,生物炭会汲取它可以汲取的一切,所以接触的养分越多,它的汲取潜力也就越大。 为了探索生物炭能否解决蓄粪池的气体排放问题,科学家们还测量了每个粪桶顶端的氨。氨和硫酸盐是肥料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实验证明,经过冷却处理的生物炭吸附效果最好,能将氨气减少72%~80%。但是由于它能更好地漂浮而且往往能防水,因此它在吸收并吸附营养方面比加热过的生物炭效果要差。 同时,掩蔽物的研究没能避开一个明显的问题,即生物炭或是秸秆能更好地改善气味散发吗?人类的鼻子自然知道答案,因此多尔蒂招聘了一组裁判。尽管天气会有所干扰,在12周的实验中低温和雨水影响了气味的强度。然而,3个不同品种的生物炭都被证明可以减轻液体牛粪的气味散发,而秸秆覆盖却没有什么效果。 生物炭价格目前比秸秆的高,但是科学家们认为,生物炭可以得到更好的经济回报:剩余的农场和林场废弃物可以用来现场制作生物炭,这一过程产生的能量可以在天气寒冷的几个月里用于烧水和房间供暖。如果使用复杂设备还可以将它用来发电、生产燃料和其他副产品。生物炭用于肥料后还可以撒在需要的农田上,剩余的可以作为高价值肥料产品出售。 此外生物炭还有巨大的环境效益。“只要能防止气体逃离蓄粪池就是好东西,”多尔蒂说道,“生物炭用于土壤(尤其是贫瘠的土壤),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制作生物炭还可以帮助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水平。它可以将作物成长时吸收的一部分二氧化碳以非常稳定的碳形式最终保留在土壤中。整个过程会带来很多好处。” 多尔蒂表示:“下一步工作非常重要,包括研究生物炭各种特性的利弊,通过进一步开展实验以确定合适的生物炭制作温度、颗粒大小、酸碱度和浮力属性。” (编译 田儒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