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A:未来5年稳定的经济增长将推动石油需求持续上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wukan
  • 发布时间:2018-04-23
  • 3月5日,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石油中期市场报告2018》指出 ,未来三年(2018-2020年),全球经济预计增长3.9%,从而推动石油需求上涨,预计石油需求年均增速将达到120万桶/日。未来三年,尽管美国、巴西、加拿大和挪威四个国家新增的石油产量就足以保障全球市场增长需求,但由于石油行业尚未从2015-2016年间投资低谷中恢复过来,因此还需要更多上游投资来提高产量以满足2020年之后持续的石油增长需求。报告对未来5年石油市场的走势进行了系统预测分析,主要内容如下:

    (1)未来5年稳定的经济增长将有力支撑石油需求强劲增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在预测期的早期(2018-2020年),全球经济预计增长3.9%。强劲的经济增长将推动石油需求上涨,预计石油需求年均增速将达到120万桶/日。到2023年,石油需求量将达到1.047亿桶/日,较2018年增加690万桶/日。但石油需求的增速将逐渐放缓,同时面临被其他能源产品替代的境况:随着中国经济变得更加以消费为导向,与2010-2017年相比,到2023年其石油需求的增长速度将持续放缓。相对而言,印度石油需求增长的速度将略有加快。

    尽管石油需求高峰还没出现,但到2023年,石油需求增长速度将从2018年的140万桶/日减缓至100万桶/日。各国均有迹象表明石油被其他能源所替代。例如中国认识到迫切需要解决城市空气质量不佳问题,因此正在努力部署石油替代燃料。电动汽车的销量正在增长,天然气汽车的部署也快速增长,尤其是卡车和公共汽车。中国越来越多的电动客车和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卡车将显著地减缓石油需求的增长。

    (2)石化产品是石油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全球石油需求增长最快的来源是石化产品,尤其是在美国和中国。到2023年,乙烷和石脑油需求量为170万桶/日,占总需求增长的25%。全球经济增长使更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进入中产阶级行列,收入的增加意味着对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急剧上升。从石油和天然气中提炼出的大量化学物质,对于满足不断增长需求的许多产品是至关重要的,包括汽车和工业用途的个人护理用品、食品防腐剂、肥料、家具、油漆和润滑油等。最大和最紧迫的问题之一是国际海事组织(IMO)规定的海洋燃料规范的重大改变。新的规则实施日期越来越近,海运和炼油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新的规定将导致高硫船用燃料油需求大量转向低硫船用燃料油或船用轻柴油。石油产品的总需求不会大幅改变,但这种变化对产品组合的影响是主要的不确定因素。

    (3)上游领域的投资显示出适度的复苏迹象

    随着全球需求稳步上升,供应方的反应至关重要。2017年的油气上游领域投资是持平的,早期数据显示,2018年的投资只会小幅增长。自然产量下降速度正在放缓,但需要更多投资。维持现有产量的投资是一项挑战,对未来需求增长的投资是另一项挑战。分析表明,新发现的石油资源在2017年降至历史新低,其中原油、凝析油和天然气凝析液不到40亿桶。在过去三年中,由于投资减少,中国、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的石油产量下降了170万桶/日。在前总统查韦斯上台后的二十年里,石油产量减少了一半以上,降至160万桶/日以下,到2023年,产能将增加近70万桶/日,相比一年前的预期大幅下降。

    (4)随着非欧佩克国家在2020年实现所有需求增长,美国主导了石油供应增长

    随着欧佩克产能的适度增长,更多的关注焦点集中在美国为首的非欧佩克国家。在轻质油(LTO)的推动下,到2023年,美国的产量预计增长370万桶/日,超过当时预计的全球产能增长总量640万桶/日的一半以上。美国液体燃料总产量将达到近1700万桶/日,轻松成为全球顶级生产商,几乎与其国内产品需求水平相匹配。如果价格上涨超过本报告中的假设(基于当前的远期价格曲线),那么到2023年美国的产量可能会更高。巴西、加拿大和挪威也将为供应增长做出贡献,与美国一起,几乎提供了所有的非欧佩克增长量。2023年以前,预计不包括美国LTO在内的非欧佩克国家常规原油产量将下降。

    (5)预计石油市场会在2023年收紧,价格波动风险增加

    在未来6年里,市场可能会经历两个阶段。到2020年,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供应量将超过预期的需求增长。但到2023年,如果投资仍然不足,有效的全球闲置产能缓冲将降至需求的2.2%,为200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这就增加了石油价格在新供应出现之前变得更加不稳定的可能性。美国页岩行业在2010年和2017年均对价格上涨做出了迅速反应,并将在未来继续对价格信号进行调整,但仍会继续依赖欧佩克国家,以获得全球供应的主要份额。在欧佩克内部,沙特阿拉伯的闲置产能超过了200万桶/日,凸显了欧佩克最大产油国在为全球石油市场提供稳定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

相关报告
  • 《IEA:未来五年全球煤炭需求仍将保持稳定》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6-05
    • 12月18日,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煤炭2018:至2023年的分析和预测》中期市场报告 指出,尽管面临气候政策、煤炭撤资和清洁能源崛起的挑战,2017年全球煤炭需求依旧逆势上涨了1%,主要原因是全球经济强劲增长导致需求旺盛。尽管欧洲和北美地区煤炭需求会有所下降,但印度和东南亚新兴经济体需求依旧旺盛,因此预计未来五年(2018-2023年)煤炭需求仍将保持稳定。报告总结了近期煤炭市场趋势,并对未来五年全球煤炭市场供需变化、贸易和价格走势进行了分析预测。报告要点如下: 1、全球煤炭需求将保持稳定 煤炭需求在2017年恢复增长。在经历连续两年下降后,全球煤炭需求于2017年恢复增长,达到75.85亿吨,同比增幅1%,主要原因是全球经济强劲增长增加了工业生产和用电量。全球燃煤发电量增加250 TWh以上(同比增幅约3%),占全球新增发电量的近40%。在中国和印度燃煤发电推动下,2018年煤炭需求将再次增长。 煤炭市场趋势仍不利于变革。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取消燃煤发电作为一项关键的气候政策,但另一些国家认为煤炭资源丰富且经济可负担,将其视为首选电力来源。例如在印度,经济快速发展推动发电量和钢产量持续增长,促使煤炭需求增长,预计到2023年该国煤炭需求量将增加1.46亿吨。 全球煤炭需求将稳定持续至2023年。未来五年全球煤炭需求将保持稳定,欧洲和美国的需求下降将被印度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增长抵消。由于大力发展煤转气和可再生能源,中国煤炭需求将逐渐下降。受到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的增长影响,煤炭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将从27%下降至25%。 2、煤炭市场供应紧张将推动煤炭价格上涨 供应趋紧推高煤炭价格。煤炭贸易在2017年出现反弹,中国煤炭进口量增长1500万吨,其他煤炭大型进口国,如巴西、台湾、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等,煤炭进口量也创下历史新高,而智利、日本和泰国进口量也接近其历史高位,仅有欧洲市场发生萎缩。伴随中国和印度煤炭需求在2018年进一步增长,全球动力煤海运贸易量接近10亿吨。旺盛的需求导致全球煤炭供应趋紧,从而推动价格上涨。 价格上涨但并未引发新的投资。近两年煤炭价格的持续上涨使煤炭生产商累积了大量的现金资产,其中一些额外收入被用于购买生产设施或扩大现有业务,并未用于投资新建煤矿。气候政策、资产搁浅的潜在风险、当地的反对以及上次经济衰退的教训降低了投资者对新煤矿的投资欲望。发达经济体的银行、保险公司、对冲基金、公用事业和其他运营商正在退出煤炭业务。当前全球反对煤炭项目的信号日益强烈,极大地削弱了煤炭投资者的投资热情。 3、东西欧煤炭需求截然不同 西欧正加速淘汰煤炭。欧盟28国正采取三方面的政策行动来抑制煤炭需求:①气候变化行动,包括采用碳排放交易体系;②空气污染防治行动;③燃煤发电淘汰行动。随着可再生能源的扩张,风能和太阳能竞争力日益凸显,上述政策最终将会使西欧的电力结构中淘汰掉煤炭。到2023年,法国和瑞典将关闭其最后的燃煤电厂,德国将成为西欧唯一的煤炭主要消费国。 东欧煤炭需求保持稳定。东欧地区大多数国家尚未宣布煤炭淘汰政策,巴尔干半岛、希腊和波兰正在新建少量新型燃煤电厂,这些新电厂将取代老化和效率较低的煤电机组,因此预计煤炭需求不会增加。东欧一些国家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褐煤发电为主的国家。 4、中国实施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 中国燃煤发电消耗的煤炭占世界煤炭消耗总量的1/4。因此,煤炭需求的未来走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2016年以来中国用电需求反弹导致全球煤炭消费增长,此外,交通和供暖电气化、以及日益壮大的中国中产阶级将导致电力消费增加。但中国经济处于结构转型期,电力强度将逐渐下降,因此预计到2020年其燃煤发电将停止增长。 “打赢蓝天保卫战”仍然是中国的优先政策。中国的环境政策,特别是气候政策有效地限制了煤炭需求增长。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减少住宅供暖以及工商业部门直接使用煤炭,并淘汰小型锅炉。水泥、钢铁和小型燃煤发电厂也是中国气候政策主要目标。政策优先支持可再生能源发电,以及天然气在供暖和工业中的应用。虽然煤炭的清洁利用是该战略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但目前只有煤炭转化(煤制油、煤制气和煤制化学品)领域的煤炭消费出现显著增长。由此判断,中国的煤炭需求已经进入缓慢的结构性下降阶段,年均降幅预计不到1%。 5、印度、东亚和东南亚是推动煤炭需求增长的主要力量 印度煤电史无前例的增长态势仍将持续。1974年以来,印度燃煤发电量不断增长。预计到2023年印度经济年均增幅将在8%以上,从而持续推进电气化进程,在此期间电力需求预计将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以及在新建电厂使用超临界发电技术将减缓煤炭需求增速,到2023年煤炭需求年均增速将不到4%。此外,经济增长和基础设施建设将增加钢铁和水泥生产的煤炭消耗。 南亚和东南亚是煤炭需求增长的第二大驱动力。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菲律宾和越南的人口总数超过8亿,人均年用电量超过800千瓦时,这些国家为满足电力需求而新建的煤电厂将导致煤炭需求增长。其他人均用电量较高的国家(如马来西亚和阿联酋),其能源结构多元化政策支持使燃煤电厂数量增加。到2023年,东南亚的煤炭需求增长最快(每年超过5%),印度煤炭需求增量最大(近1.5亿吨)。 6、中国仍是煤炭贸易的“变数” 印度、韩国,尤其中国是煤炭贸易的关键。煤炭进口未来走势依旧深受东南亚和南亚市场影响。尽管印度的煤炭生产和运输能力有所增强,但其进口量不会减少。预计韩国、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巴基斯坦和其他国家进口量也将增长,欧洲进口量将逐渐减少。总体而言,煤炭贸易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国市场,其庞大市场规模和不断变化的政策将会短时间内改变进口走势。沿海地区的国内价格和进口价格不仅与套利有关,还与进口配额、港口上限、税收和质检等政策有关。 澳大利亚恢复了其煤炭出口的领导地位,印尼紧随其后。印尼国内需求增加和煤炭价格下降将导致印尼煤炭出口下降,使澳大利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出口国。但如果价格上涨,则情况有可能发生变化。俄罗斯正在大力建设煤炭出口基础设施并将亚洲市场作为主要目标,因此预计俄罗斯出口量将增加。丰富廉价的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的增长将继续挤压美国国内煤电,其煤炭出口将取决于国际市场的价格。 7、煤炭是最具争议的燃料 一个星球,两个世界。2015年起煤炭消费重心持续向亚洲转移,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煤炭世界:使用煤炭发电和不使用煤炭发电,导致很难达成削减用煤和减排协议。英国和加拿大发动20多个国家和地区联合成立“弃用煤炭发电联盟”(Powering Past Coal Alliance),承诺在2030年前淘汰燃煤发电。如今,加入该联盟的国家发电消耗的煤炭量在全球煤炭消费总量中的占比不到2%。然而,其他许多国家考虑到煤炭的经济性,并未计划终结煤电。 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是燃煤发电国家实现低碳减排目标的关键技术。如果要长期继续使用煤炭,并同时满足巴黎协定目标,必须将CCUS纳入投资组合。虽然2018年在政策和项目方面有一些好消息,但在部署CCUS方面的进展仍远远落后于能源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 《IEA:能源需求持续增长能源系统深刻转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
    • 发布时间:2018-01-03
    • 11月14日,国际能源署(IEA)发布《世界能源展望2017》 报告指出,可再生能源成本大幅下滑、电气化快速发展、美国页岩革命、中国经济模式转变(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和能源结构日益清洁化正在深刻改变着现有的能源系统和生产消费方式,将对全球能源格局带来深远影响。报告采用情景分析法对全球及主要地区到2040年石油、煤炭、天然气、电力和可再生能源等各行业进行了展望和深度分析,要点如下: (1)全球能源需求增速放缓,但依然保持增长态势 报告新政策情景显示,全球能源消费需求增速已经放缓,但到2040年仍将增长30%,相当于当前中国和印度的能源消费量之和。其中,印度是全球能源需求增长主要贡献力量,其消费增量将占全球增量近30%,到2040年时,印度在全球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将从当前(2016年)的7%上升到 11% ,远低于其在全球人口中18%的预期占比。东南亚则是全球能源消费需求的另一个增长点,其能源需求增速将是中国的2倍。总体而言,亚洲发展中国家是未来能源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其能源消费增量将占到全球能源需求增量的三分之二,其余主要来自中东、非洲和拉丁美洲。 (2)可再生能源发展强劲,煤炭行业举步维艰 与过去二十五年相比,世界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过去的煤炭、石油转向了现今的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和能效。能效提升在减轻能源供应侧压力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如果其没有提升,则终端能源消耗量将增加一倍以上。可再生能源能够满足一次能源需求增长的40%,而其在电力行业中的爆炸式增长则标志着煤炭黄金时代已经过去。自2000年以来,燃煤发电装机容量增加了近900GW,但从现在到2040年其装机增量预计仅为400 GW,且大多数增量来自在建的电厂。在没有大规模部署碳捕集与封存设施的情况下,全球煤炭消费将与当前持平。尽管石油需求增速放缓,但到2040年仍将保持增长态势。到2040年,天然气消费量预计增长45%,工业需求成为最大的增长点。 到2040年,在世界众多国家可再生能源将成为成本最低的电力资源,届时其将占到全球电厂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二。可再生能源的增长并不局限于电力部门。尽管基数较低,但可再生能源在供暖制冷和交通领域的使用量预计翻番。例如在巴西,可再生能源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有望从当前的39%上升到2040年的45%,同期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将从9%上升到16%。 (3)电气化大势所趋 在全球各种终端能源消耗形式中,电力正发展成为一股重要力量,到2040年时,电力将会占到终端能源消费增量的40%,与石油在过去 25 年中所占的份额相同。随着人们收入水平不断增加,数百万家庭将添置新的电器(智能家电的份额越来越大)和安装制冷系统,意味着电机数量日益增加。新政策情景显示,工业电机系统的电力消耗需求将占到全球电力需求增长的三分之一。到2040年,在中国仅仅用于制冷的电力需求就会超过现今日本电力需求总量。随着电力普及率的不断提高,全球每年将新增4500万电力消费者,但这依然不足以实现2030年电力普及目标。除了在传统应用领域取得增长,电力在供暖和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也取得显著进展,使其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提升到了近25%。受益于行业举措和政策支持(如英、法政府宣布从2040年起全面禁售汽油和柴油汽车),全球电动汽车保有量将从当前的200万辆增加到2040年的2.8亿辆。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到2040年时,中国需要再新建一个与当今美国整个电力系统装机容量相当的电力基础设施,印度则需要增添一个与欧盟电力系统规模相当的电网设施。单靠可再生能源成本削减难以保障电力有效低碳化和稳定的电力供应,需要相应的政策来予以支持。而当前政策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保障电网建设能够获得充足的投资,以及如何保证这些投资流向最符合电力系统发展需求的发电技术中去,以提高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下电力系统的灵活性。数字技术在经济活动中的广泛应用,提升了运行效率,促进了电力系统的灵活运营,但也会带来潜在的安全隐患(如电力网络攻击)。 (4)中国能源革命对全球能源转型意义重大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迈入全新的阶段,能源政策加大了对电力、天然气和清洁高效数字化技术的关注。过去几十年,以重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制成品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让数亿人摆脱贫困(包括能源贫困),但也导致了中国形成了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留下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致使每年将近200万人因为空气污染而过早死亡。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能源革命”、“向污染宣战”、向服务型经济转型战略举措,推动能源行业朝着新的方向发展。中国能源消费需求增速明显放缓,从2000-2012年年均 8%下降到 2012 年以来的年均不足 2%,且该增速将在新政策情景中进一步放缓,到2040年时年均增速将降至 1%,主要的原因是中国政府推出了众多的能效政策法规。如果没有这些政策法规,到2040年时,中国终端能源消费将会比现有的预测高出 40%。但即便能效政策持续,到2040年中国人均能源消耗仍将会超过欧盟。 中国的能源政策将对全球能源转型起到决定性作用,并有望加速全球向清洁能源系统转型的步伐。中国的清洁能源发展、技术出口和对外投资规模是其成为全球低碳转型关键决定因素的背后驱动力。新政策情景下,全球新增的风能和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有三分之一在中国上线,全球超过40%电动汽车投资也发生在中国。到2040年,全球天然气增量的四分之一预计来自中国市场需求,届时中国的天然气进口量将达到2800亿立方米,成为仅次于欧盟的第二大天然气进口市场。到2030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将达到1300万桶/天,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国。然而随着中国汽车和卡车能效提升,且2040年时将近四分之一的汽车被电动汽车取代,这意味着中国不再是全球石油消费需求的决定因素,相反印度石油需求将在2025年后大幅增长。到2040年,中国仍将领跑全球煤炭市场,但其已在2013年达到煤炭需求峰值,届时将下降近15%。 (5)页岩革命引领美国迈向能源出口之路 页岩革命使得美国油气产能大幅提升,这使得美国油气产量比任何其他国家产量都高出50%的水平。美国已经是天然气净出口国,且将在2020年左右成为石油净出口国。从2010到2025年,预计美国致密油产量会增加800万桶/天,这是石油市场发展历史上单个国家石油增产持续时期最长值。自 2008 年后的15年间,美国页岩气产量预计增加6300亿立方米,从而轻松打破以往的天然气产量记录。这种大规模的出口扩张已经北美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掀起了石化行业和其他能源密集型产业投资热潮,重塑着国际能源贸易秩序,挑战现有的能源供应国和商业模式。到21世纪20年代中期时,美国将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液化天然气(LNG)出口国,几年之后会成为石油净出口国(但仍是重质原油主要进口国,主要出口产品为轻质原油和精炼产品)。若将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额外供应量考虑在内,北美地区将会成为全球原油供应增量最大来源。到2040年,亚洲原油进口量大幅增加到900万桶/天,届时全球70%的石油贸易流向都将指向亚洲。 (6)电动汽车蓬勃发展但石油时代远未结束 到2025年,美国石油产量将占到全球石油供应增量的80%,从而维持近期石油价格下行态势,使得消费者暂时还无法找到停止使用石油的理由。新政策情景显示,到21世纪20年代中期,石油需求仍将保持强劲增长态势,但之后将显著放缓,原因是更高的燃油效率和替代燃料使用降低了汽车的石油使用量。其他行业对石油强劲的需求会促使石油消费保持增长态势,到2040年全球石油需求预计将达到日均1.05亿桶。石油化工行业是石油消费增长最大驱动因素,紧随其后的是卡车货运、航运和船运行业。一旦美国致密油产量在21世纪20年代后期达到峰值,那非欧佩克石油的整体产能则会回落,市场供需平衡就会越来越依赖中东。到2040年仍需要大规模的投资来开发6700亿桶的新石油资源,主要目的是弥补现有油田产量下降产生的供应短缺,而不是满足需求的增长。随着石油供应市场趋紧,石油公司必须转向开发条件更为复杂的新油田项目,而这势必给成本和价格带来持续的上行压力。 美国致密油更大的上涨空间和电动汽车快速发展步伐将会迫使油价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在低位。在低油价情景中,报告预计美国致密油资源会翻番,达到2000多亿桶,大幅提高美国的供应量,而更广泛的数字技术应用则有助于遏制上游成本增长。额外的政策和基础设施支持将会加速电动汽车在全球范围内部署扩张,到2040年预计保有量将达到近9亿辆。但主要产油地区能够经受得住油气利润下滑的挑战,这足以使价格在2040年时保持在50-70美元/桶的范围内。然而,上述的情况也难以扭转目前石油消费的主流趋势。尽管客车市场正在快速转型,但想要让全球石油需求见顶则需要在其他行业采取更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否则,在低油价环境下,消费者几乎没有任何经济动力来放弃石油使用。与此同时,石油需求预计增长强劲(至少在短期内),但包括2017年在内石油新项目已经连续三年呈现投资疲软态势,而这极有可能在21世纪20年代带来新增供应短缺风险。 (7)液化天然气正在塑造全球天然气市场新秩序 新政策情景下,到2040年天然气将占到全球能源需求增量的四分之一,成为继石油后的全球第二大燃料。在中东等资源丰富的地区,扩大天然气使用相对比较简单,特别是在可以替代石油的情况下。在美国,即使没有出台限制煤炭使用的国家政策,到2040年天然气发电都将在电力生产中占有很大的份额。但预计全球天然气需求增量的80%来自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和其他亚洲国家),这些国家的大部分天然气依赖进口,且基础设施往往不够完善。这反映了天然气采用非常契合上述国家的政策重心,因为天然气可以用于供暖、发电和交通运输燃料,但比其他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污染物排放量要少,有助于解决空气污染问题。但天然气面临的竞争格局是异常激烈的,不仅仅是煤炭,还包括可再生能源,因为在一些国家,到21世纪20年代中期可再生能源成为比天然气更便宜的电力资源,推动燃气发电厂从基荷电厂演变成调峰电厂。此外,能效政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天然气使用:到2040年,尽管天然气发电量会增加一半以上,但由于电厂效率提升,电力行业的天然气使用量仅会增长三分之一。 美国液化天然气(LNG)出口正在加速全球天然气市场转型,催生了天然气市场新秩序的建立,即形成一个灵活性更大、流动性更强、全球化程度更高的新市场。而如何在渡过当前供应充足和低价格时期后,确保天然气依然廉价和安全,对于其未来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到2040年,LNG将占到长途天然气贸易增长的近90%:除了少数例外(如俄罗斯与中国之间开辟的新天然气管道),各大新建管道将展开激烈竞争。天然气供应也将变得更加多元化:到2040年,全球LNG工厂数量将会翻一番,主要新增工厂来自美国和澳大利亚,其次是俄罗斯、卡塔尔、莫桑比克和加拿大。价格形成越来越依赖于不同天然气来源之间的竞争,而不是依赖石油指数。由于目的地选择灵活性,定价以配送枢纽为基础,有现货可供选择,使得美国的LNG成为了全球天然气市场变革的潜在催化剂。尽管变革步伐和方向上的不确定性会阻碍新投资进入,且在21世纪20年代存在天然气市场硬着陆的风险,但天然气新秩序建立有助于保障天然气安全。从长远来看,规模更大和流动性更强的LNG市场可以抵消能源系统其他环节灵活性降低带来的问题(例如,由于燃煤电厂退役,一些国家的燃料转换能力会降低)。到2040年,预计主要LNG进口国家/地区需要10天左右的时间才能把进口水平提高10%,比当前的欧洲、日本和韩国所需要的时间少一周。 (8)能源普及、污染控制和减排目标尚未实现 当前电力普及仍未实现,而扩大清洁烹饪设施的使用范围更具挑战。但积极迹象已经显现:自2012年以来,每年新增1亿多人获得电力供应,而2000到 2012年这一数值仅为6000万。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进步尤为显着,且在2014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电气化普及率增幅首次超过人口增幅。尽管发展势头良好,但在新政策情景中,到2030年仍将有约6.75亿人(其中90%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当前是11亿)无法获得电力服务(当前是11亿),23亿人继续依赖生物质、煤炭和煤油进行烹饪(当前是28亿)。这些非清洁燃料的使用过程产生的空气污染每年导致280万人过早死亡。 政策对空气质量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报告预计全球所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会有所下降,但其对健康的影响依然严重。许多工业化社会的老龄化人口变得更容易受到空气污染的影响,城市化也会增加与交通污染物接触几率。尽管污染控制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并且能效提升减少了其他污染物的排放,但在新政策情景下,到2040年,室外空气污染造成的全球过早死亡人数依旧会从现在的300万人增加到400万人。 尽管近两年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处于稳定状态,但在新政策情景下,到2040年排放仍将有所增加。虽然目前取得的减排成果远不足以解决气候变化带来的严重问题,但还是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新政策情景下,2040年的碳排放量将比去年报告预计值少6亿吨(去年是363亿吨,今年是357亿吨)。到2030年,中国的碳排放将达到峰值(92亿吨,略高于当前水平),随后开始下降。到2040年,尽管全球GDP将上涨125%、电力需求将增长60%,但电力相关的碳排放仅会小幅增加5%。然而,其他行业无法跟上电力部门的变化速度:交通运输行业产生的碳排放将在2040年赶上燃煤发电厂,工业碳排放也将大幅增加20%。 (9)采用综合方法缩小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差距 可持续发展情景提供了一个综合方法,以实现一系列对于可持续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能源相关目标:气候稳定、空气清新、现代能源服务广泛普及和能源安全风险的降低。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是及早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随后迅速下降,与《巴黎协定》保持一致。 在可持续发展情景中,低碳能源在2040年的能源结构中份额将翻番,达到40%,各种提升能效方法被采用,煤炭需求下滑,此后不久石油消费量也将达到峰值。到2040年,电力行业基本实现低碳化,主要依靠可再生能源(贡献超过60%)、核能(15%)以及碳捕获和封存(6%),且这一技术在减少工业部门排放方面可以发挥同等重要的作用。电动汽车成为主流,但运输行业的脱碳还需要更为严格的效率措施,特别是公路货运。在这种情景下,能够实现或者超越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确定的2030年可再生能源和能效目标;可再生能源和能效是推动低碳转型、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关键机制。要想获得经济高效的结果,就要充分考虑可再生能源和能效之间的相互协调、统一政策和市场框架——尤其是在居民生活领域。将高效电器与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相结合,从而在扩大电力普及和清洁炊事方面发挥更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电网难以覆盖的农村地区和偏远山区。 (11)天然气有助于能源系统转型 随着石油和煤炭需求回落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强劲增长,天然气成为可持续发展情景中全球最大的单一燃料。确保天然气利用带来清新气候效益取决于可靠的行动,以尽量减少甲烷泄漏到大气中。在可持续发展情景中,到2030年天然气消费量将增长近20%,到2040年仍将维持在这一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天然气的贡献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差异很大。在严重依赖煤炭的能源系统(如中国和印度),在缺乏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情况下(特别是在一些工业部门),或者在整合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时需要保持电力季节性灵活性的情况下,天然气将发挥关键作用。加强行动力度,解决石油和天然气价值链上的甲烷泄漏是提升天然气环保形象的关键所在:这些排放量不仅是唯一的人为甲烷排放,且减少这些排放的花销是最低的。IEA首次对全球每年减少约7600万吨甲烷排放量的成本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排放量的40%-50%可以在没有净增成本的情况下得到削减,因为所捕获的甲烷价值可以抵消实施减排措施的费用。上述的措施在新政策情景中对限制全球气候升温的影响与关闭中国燃煤电厂的效果相当。 (12)在政策指引下,投资有助于书写能源未来新篇章 全球能源系统大规模转型正在深刻影响能源未来投资前景。在新政策情景中,电力投资占到能源供应总投资的近一半,在可持续发展情景中,则占到近三分之二,比近年来占比 40%的平均水平会有上升。在新政策情景中,在能源供应侧和终端消费的投资累计将会达到 60 万亿美元;在可持续发展情景中则会达到 69 万亿美元,清洁能源技术和能效的投资占比都会不断增加。但是油气上游投资仍然是安全能源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即便是在可持续发展情景中的碳约束条件下也是如此。保持正确的定价信号和政策框架包括逐步取消造成化石燃料浪费性消费的补贴政策。与社区、市政和私营部门倡议一样,精心设计的政策仍是追求更加美好能源未来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