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A:未来五年全球煤炭需求仍将保持稳定》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06-05
  • 12月18日,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煤炭2018:至2023年的分析和预测》中期市场报告 指出,尽管面临气候政策、煤炭撤资和清洁能源崛起的挑战,2017年全球煤炭需求依旧逆势上涨了1%,主要原因是全球经济强劲增长导致需求旺盛。尽管欧洲和北美地区煤炭需求会有所下降,但印度和东南亚新兴经济体需求依旧旺盛,因此预计未来五年(2018-2023年)煤炭需求仍将保持稳定。报告总结了近期煤炭市场趋势,并对未来五年全球煤炭市场供需变化、贸易和价格走势进行了分析预测。报告要点如下:

    1、全球煤炭需求将保持稳定

    煤炭需求在2017年恢复增长。在经历连续两年下降后,全球煤炭需求于2017年恢复增长,达到75.85亿吨,同比增幅1%,主要原因是全球经济强劲增长增加了工业生产和用电量。全球燃煤发电量增加250 TWh以上(同比增幅约3%),占全球新增发电量的近40%。在中国和印度燃煤发电推动下,2018年煤炭需求将再次增长。

    煤炭市场趋势仍不利于变革。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取消燃煤发电作为一项关键的气候政策,但另一些国家认为煤炭资源丰富且经济可负担,将其视为首选电力来源。例如在印度,经济快速发展推动发电量和钢产量持续增长,促使煤炭需求增长,预计到2023年该国煤炭需求量将增加1.46亿吨。

    全球煤炭需求将稳定持续至2023年。未来五年全球煤炭需求将保持稳定,欧洲和美国的需求下降将被印度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增长抵消。由于大力发展煤转气和可再生能源,中国煤炭需求将逐渐下降。受到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的增长影响,煤炭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将从27%下降至25%。

    2、煤炭市场供应紧张将推动煤炭价格上涨

    供应趋紧推高煤炭价格。煤炭贸易在2017年出现反弹,中国煤炭进口量增长1500万吨,其他煤炭大型进口国,如巴西、台湾、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等,煤炭进口量也创下历史新高,而智利、日本和泰国进口量也接近其历史高位,仅有欧洲市场发生萎缩。伴随中国和印度煤炭需求在2018年进一步增长,全球动力煤海运贸易量接近10亿吨。旺盛的需求导致全球煤炭供应趋紧,从而推动价格上涨。

    价格上涨但并未引发新的投资。近两年煤炭价格的持续上涨使煤炭生产商累积了大量的现金资产,其中一些额外收入被用于购买生产设施或扩大现有业务,并未用于投资新建煤矿。气候政策、资产搁浅的潜在风险、当地的反对以及上次经济衰退的教训降低了投资者对新煤矿的投资欲望。发达经济体的银行、保险公司、对冲基金、公用事业和其他运营商正在退出煤炭业务。当前全球反对煤炭项目的信号日益强烈,极大地削弱了煤炭投资者的投资热情。

    3、东西欧煤炭需求截然不同

    西欧正加速淘汰煤炭。欧盟28国正采取三方面的政策行动来抑制煤炭需求:①气候变化行动,包括采用碳排放交易体系;②空气污染防治行动;③燃煤发电淘汰行动。随着可再生能源的扩张,风能和太阳能竞争力日益凸显,上述政策最终将会使西欧的电力结构中淘汰掉煤炭。到2023年,法国和瑞典将关闭其最后的燃煤电厂,德国将成为西欧唯一的煤炭主要消费国。

    东欧煤炭需求保持稳定。东欧地区大多数国家尚未宣布煤炭淘汰政策,巴尔干半岛、希腊和波兰正在新建少量新型燃煤电厂,这些新电厂将取代老化和效率较低的煤电机组,因此预计煤炭需求不会增加。东欧一些国家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褐煤发电为主的国家。

    4、中国实施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

    中国燃煤发电消耗的煤炭占世界煤炭消耗总量的1/4。因此,煤炭需求的未来走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2016年以来中国用电需求反弹导致全球煤炭消费增长,此外,交通和供暖电气化、以及日益壮大的中国中产阶级将导致电力消费增加。但中国经济处于结构转型期,电力强度将逐渐下降,因此预计到2020年其燃煤发电将停止增长。

    “打赢蓝天保卫战”仍然是中国的优先政策。中国的环境政策,特别是气候政策有效地限制了煤炭需求增长。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减少住宅供暖以及工商业部门直接使用煤炭,并淘汰小型锅炉。水泥、钢铁和小型燃煤发电厂也是中国气候政策主要目标。政策优先支持可再生能源发电,以及天然气在供暖和工业中的应用。虽然煤炭的清洁利用是该战略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但目前只有煤炭转化(煤制油、煤制气和煤制化学品)领域的煤炭消费出现显著增长。由此判断,中国的煤炭需求已经进入缓慢的结构性下降阶段,年均降幅预计不到1%。

    5、印度、东亚和东南亚是推动煤炭需求增长的主要力量

    印度煤电史无前例的增长态势仍将持续。1974年以来,印度燃煤发电量不断增长。预计到2023年印度经济年均增幅将在8%以上,从而持续推进电气化进程,在此期间电力需求预计将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以及在新建电厂使用超临界发电技术将减缓煤炭需求增速,到2023年煤炭需求年均增速将不到4%。此外,经济增长和基础设施建设将增加钢铁和水泥生产的煤炭消耗。

    南亚和东南亚是煤炭需求增长的第二大驱动力。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菲律宾和越南的人口总数超过8亿,人均年用电量超过800千瓦时,这些国家为满足电力需求而新建的煤电厂将导致煤炭需求增长。其他人均用电量较高的国家(如马来西亚和阿联酋),其能源结构多元化政策支持使燃煤电厂数量增加。到2023年,东南亚的煤炭需求增长最快(每年超过5%),印度煤炭需求增量最大(近1.5亿吨)。

    6、中国仍是煤炭贸易的“变数”

    印度、韩国,尤其中国是煤炭贸易的关键。煤炭进口未来走势依旧深受东南亚和南亚市场影响。尽管印度的煤炭生产和运输能力有所增强,但其进口量不会减少。预计韩国、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巴基斯坦和其他国家进口量也将增长,欧洲进口量将逐渐减少。总体而言,煤炭贸易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国市场,其庞大市场规模和不断变化的政策将会短时间内改变进口走势。沿海地区的国内价格和进口价格不仅与套利有关,还与进口配额、港口上限、税收和质检等政策有关。

    澳大利亚恢复了其煤炭出口的领导地位,印尼紧随其后。印尼国内需求增加和煤炭价格下降将导致印尼煤炭出口下降,使澳大利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出口国。但如果价格上涨,则情况有可能发生变化。俄罗斯正在大力建设煤炭出口基础设施并将亚洲市场作为主要目标,因此预计俄罗斯出口量将增加。丰富廉价的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的增长将继续挤压美国国内煤电,其煤炭出口将取决于国际市场的价格。

    7、煤炭是最具争议的燃料

    一个星球,两个世界。2015年起煤炭消费重心持续向亚洲转移,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煤炭世界:使用煤炭发电和不使用煤炭发电,导致很难达成削减用煤和减排协议。英国和加拿大发动20多个国家和地区联合成立“弃用煤炭发电联盟”(Powering Past Coal Alliance),承诺在2030年前淘汰燃煤发电。如今,加入该联盟的国家发电消耗的煤炭量在全球煤炭消费总量中的占比不到2%。然而,其他许多国家考虑到煤炭的经济性,并未计划终结煤电。

    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是燃煤发电国家实现低碳减排目标的关键技术。如果要长期继续使用煤炭,并同时满足巴黎协定目标,必须将CCUS纳入投资组合。虽然2018年在政策和项目方面有一些好消息,但在部署CCUS方面的进展仍远远落后于能源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相关报告
  • 《IEA:2018年全球能源投资企稳 电力投资连续三年超油气》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8-05
    • 5月14日,国际能源署(IEA)发布《全球能源投资2019》报告 指出,由于上游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行业投资的增加抵消了电力和可再生能源投资减少,加之能效投资稳定,使得2018年全球能源投资企稳,约1.85万亿美元,结束了过去三年连续下滑的态势。尽管出现下降,但电力行业再次成为最大的投资领域,连续第三年超过石油和天然气投资。报告对全球能源行业的投资现状和趋势进行了系统分析。要点如下: 1、2018年全球能源投资概览 从行业来看,2018年上游油气投资增加了4%至4770亿美元(整个油气产业总投资额为7200亿美元,较去年增长1%),主要原因是油价上涨以及向短周期项目(如页岩油气)投资费用增加。煤炭供应投资增长了2%至800亿美元,是自2012年以来首次出现正增长。尽管电动汽车产业一片繁荣,但交通运输部门能效改善投资停滞不前,且建筑部门的能效改善投资出现下降,使得能源效率投资连续第二年保持稳定(2400亿美元)。电力行业投资下降了1%,主要原因包括中国煤电和美国天然气发电方面投资减少,以及可再生能源电力成本下降。尽管如此,电力行业仍旧是吸引投资最多的行业(7750亿美元),连续第三年超过石油和天然气行业投资总和。 从区域来看,2018年中国仍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投资市场,但其领先优势逐步收窄。在过去3年中(2015-2018年),由于中国政府加快低碳电力、电网和能效发展,导致新建燃煤电厂的投资大幅减少60%以上,从而使中国能源总投资下降了7%。在过去三年中,由于在能源各主要领域的投资都迅速增加,印度能源投资显著增长了12%,成为了全球第四大能源投资市场。由于页岩油投资以及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发电的投资相对稳定,美国依旧保持了全球第二大能源投资市场的地位。过去三年,欧盟的能源投资下降了7%,能效投资是唯一的增长领域,但依旧是第三大能源投资市场。同期东南亚能源投资下降了近五分之一,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石油和天然气供给投资减少。由于资本密集型低碳技术投资监管框架不完善、公共财政支持力度有限等因素影响,导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能源投资在过去三年下降了15%。 2、油气和煤炭投资趋势 受到油价上涨的驱动,2018年全球油气上游投资比市场预期更高,总体而言较2017年上涨了6%。过去几年,油气上游投资主要发生在美国,该地区重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主要是转向页岩油气。受益美国页岩油气投资强劲,2018年页岩油气投资额在全球油气投资总额中占比超过四分之一(26%)。当前页岩油气投资前景依然向好,但是2019年迹象表明了油气投资重心有望再次发生转变,预计今年传统油气将成为投资重点,成为投资增长最快的领域。 由于海上供应和服务成本降低,以及石油天然气生产周期缩短,离岸油气项目盈利能力提高,使其吸引力逐渐增强。埃克森美孚预计其圭亚那和巴西的深水油气项目内部收益率将超过30%,而道达尔预计其安哥拉海上项目有望实现超过20%的内部收益率。 就目前发展形势,预计全球主要油气产区的上游油气投资都会增加。在中东,沙特阿美、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卡塔尔石油公司、科威特石油公司等大型油气公司均表示将增加其上游投资以维持石油生产水平,满足全球需求增长。由于北海油田Johan Sverdrup开发,预计欧洲上游投资在2019年也将增加。俄罗斯石油公司均表示2019年的上游油气投资至少维持在2018年水平。中国国有石油企业宣布其将大幅增加上游油气投资。 自2018年中期以来,已经有四个新的液化天然气项目获得批准(北美三个和西非近海一个)。到2025年,上述项目预计增加近600亿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气产量,总投资预计超过400亿美元。2018年炼油装置升级和维护投资分别达到了430亿和240亿美元,其中约70%的投资来自亚洲和中东地区。 2018年,伴随几乎所有主要产区(中国、印度和澳大利亚)投资增加,全球煤炭投资增长了2%,达到了800亿美元,是2012年以来首次出现增长。同期,交通生物燃料投资增长了12%,尽管如此,生物燃料投资还不到燃料供应投资总额的1%,为了满足可持续发展需求和《巴黎气候协定》目标,未来十年该行业投资需要增加六倍。就总体发展态势而言,IEA预计今年全球原油与天然气上游投资将温和上涨9%。 3、电力投资趋势 2018年,尽管电池储能投资大幅增长了45%(达到40亿美元),但由于发电和电网领域的投资均出现下降,致使全球电力投资微弱下滑1%至7750亿美元。燃煤电力投资减少近3%,是200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主要原因是全球新建燃煤电厂数量减少以及众多老旧电厂退役,尤其是中国和印度。在经历过去十年燃气发电投资稳步增长(在2012年达到历史高峰)后,燃气电力投资增速放缓,特别是在中东和北非地区以及近年来大量新建项目的美国;而欧洲的天然气发电投资仍接近本世纪的最低水平。 2018年可再生能源投资小幅下降1%,主要原因是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和单位成本下降。其中太阳能光伏投资下降较多,降幅4%,成为可再生能源投资减少的主要因素,根本主因在于中国政策调整,即其在寻求更具成本效益的投资方式。中国以外的地区可再生能源投资增长了近5%。其中印度太阳能光伏投资首次超过了煤电。而美国太阳能光伏和风电投资增长了15%。同期,电网投资支出减少了1%,但配电投资继续增加。其中美国投资增长强劲,而中国则下滑。印度和欧洲的电网投资增长了约5%。 电力投资重心逐步转向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2018年,中高收入国家(包括中国和大部分东南亚和拉丁美洲国家)电力投资占到全球投资总额的近45%。过去十年,亚洲地区贡献了全球电力投资增量的四分之三,其中仅中国就贡献了近一半的亚洲增量。尽管中国继续占到全球电力投资增量的四分之一,但其电力投资在2018年下降了7%,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首次出现下降,主要是煤电投资减少和光伏成本下降。过去三年,美国电力部门投资增幅最大,增幅7%。欧洲2018年电力投资下降了4%,其在全球电力投资中的占比减半至15%,电力投资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可再生能源(占比四分之三)。印度电力投资增长了4%,其中可再生能源贡献显著,其连续第三年超过化石燃料发电投资。撒哈拉以南非洲电力投资在2018年显著增长8%,超过65%的增长来自可再生能源。综上可知,低碳电力投资日益得到各国重视。 2018年,可调度电力最终决策(FID)投资大幅下降了近四分之一,装机容量只有90 GW。其中燃煤电力FID投资大降30%,天然气也连续第三年下降近15%,核电和水电FID投资同样也大幅下滑40%。同期全球电网投资小幅下降1%,但固定电池储能投资飙升至40亿美元,同比增长45%。 4、能效投资趋势 尽管全球亟需提高能效投资以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但2018年其投资出现了停滞。全年全球能效投资(涵盖建筑、交通运输和工业部门)总额为2400亿美元,与上一年相同,增长停滞的主要原因是建筑能效投资减少。2018年,该领域的投资下滑2%至1390亿美元。同期,交通运输能效投资微弱增长。工业能效投资保持稳定,但市场构成发生了变化,中国投资在全球的占比从2015年的25%增长到了2018年的37%,而北美占比从17%降至当前的10%。整体的投资趋势反映出能效改善进程放缓,关键原因在于新能效政策出台数量不足以及现有的政策严格度有所下降。 2018年全球电动乘用车销量达到近200万辆,较2017年增长近70%。仅中国单一市场的销量就达到了110万辆,牢牢占据全球第一大市场位置。欧洲和美国是全球第二、三大市场,2018年的销量分别为38.5万辆和36万辆。2018年全球空调销售量大幅上涨16%,超过1.75亿台,主要是极端天气(异常寒冷的冬天和酷热的夏天)所致。相比之下,热泵的销量比空调小了一个数量级,但仍然增长了10%。热泵和电动汽车有助于提高总体能源效率,如果他们能够与可再生能源部署协调发展,则可以帮助供暖和交通部门进一步脱碳化。 5、能源投融资 能源投资与国家层面的财务状况密切相关。2018年,三分之一的能源投资集中在拥有完善的金融体系和良好外资投资环境的地区,如美国、欧洲许多国家。四分之一的投资来自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在这里国家扶持资本发挥更大的作用。总体来说,金融体系不完善和外资投资环境不好的国家,投资缺口最大,然而这些地区又是投资潜力最大的地方,即这些地区对能源投资需求最大。 能源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在于盈利能力,同时也考虑风险和商业因素。一些参与者最近宣布将资本分配转移到不同的燃料和技术组合就是典型案例。投资的盈利能力(ROIC)和融资成本(WACC)是任何投资决策和分配资本的驱动因素。财务指标显示,石油、天然气和电力部门在盈利能力和融资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从历史上看,石油和天然气的特点是回报更高,资本成本更高,波动性更大。更多资本密集型电力的盈利能力较低,但融资成本较低,市场波动程度较小。 石油和天然气公司一直致力于降低杠杆率并改善股东价值创造。自2016年年中以来,由于油价上涨,运营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大型企业的财务状况有所改善。2018年,自由现金流量达到近900亿美元,但这是自200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在电力行业,大多数能源投资项目是投资者根据资产负债表来计划投资金额,表明可持续行业收益的重要性,这些收益是以能源市场和政策为基础的。2018年约85%的电力投资来自公用事业,而这里面可再生能源贡献最大。现金流确定性对于可再生能源项目风险管理和促进融资至关重要。迄今为止,几乎所有公用事业规模电力投资都受益于政策计划下的长期定价,如合同拍卖和上网电价,以及与购买义务有关的公用事业单位购电协议。 为最终用户提供能源服务和节能设备的能源服务公司(ESCO)市场规模在不断增大。2017年全球ESCO公司市场价值已经达到300亿美元。大部分的增长发生在中国,它是ESCO全球最大市场。政府政策依旧是ESCO的关键驱动因素。在中国,政府政策推动了ESCO在私营部门的快速发展,但政府采购规则限制了ESCO在公共部门的发展。在北美,公共部门能够以优惠条件贷款获得ESCO合同。 6、能源技术研发投资 2018年,各国政府能源研发经费总额为260亿美元,较2017年增长了5%。中国能源研发投资增量最大,主要投资流向是可再生能源和先进的化石燃料燃烧技术。美国紧随其后,主要将资金投入到太阳能、氢能和替代车辆技术。虽然欧盟交叉技术(如智能电网)投资增加,但能效和核能投资显著减少,使其研发投资减少15%;但是必须注意的是,欧盟采用的是多年期预算拨款,因此年度变化不会给整个多年期投资产生大的影响。 企业能源研发投资在2018年增长了4%,达到940亿美元,其中三分之二的资金流向清洁能源技术。汽车制造商通常拥有比单一能源公司更高的研发投入,因为政府政策和竞争压力驱使汽车制造商需要不断增加研发投入,以提升能源效率和发展电动汽车。2018年汽车制造商是企业能源研发投入增长的最大贡献者。这一趋势在欧洲和美国的主要汽车和汽车零部件企业中表现尤为显著,其研发支出在2018年平均增长了约7%,而日本和韩国企业则为4%。石油和天然气以及其他化石燃料公司的企业研发投入在2018年实际增长1%,这是自2014年以来该领域研发支出的首次增长,但仍远低于2014年水平。新兴能源企业的风险投资(VC)估计达到69亿美元,虽然数额远远低于研发投资,但已是历史新高,大部分投资聚焦在清洁能源技术领域。
  • 《IEA:2018年全球能源投资企稳 电力投资连续三年超油气》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8-05
    • 5月14日,国际能源署(IEA)发布《全球能源投资2019》报告 指出,由于上游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行业投资的增加抵消了电力和可再生能源投资减少,加之能效投资稳定,使得2018年全球能源投资企稳,约1.85万亿美元,结束了过去三年连续下滑的态势。尽管出现下降,但电力行业再次成为最大的投资领域,连续第三年超过石油和天然气投资。报告对全球能源行业的投资现状和趋势进行了系统分析。要点如下: 1、2018年全球能源投资概览 从行业来看,2018年上游油气投资增加了4%至4770亿美元(整个油气产业总投资额为7200亿美元,较去年增长1%),主要原因是油价上涨以及向短周期项目(如页岩油气)投资费用增加。煤炭供应投资增长了2%至800亿美元,是自2012年以来首次出现正增长。尽管电动汽车产业一片繁荣,但交通运输部门能效改善投资停滞不前,且建筑部门的能效改善投资出现下降,使得能源效率投资连续第二年保持稳定(2400亿美元)。电力行业投资下降了1%,主要原因包括中国煤电和美国天然气发电方面投资减少,以及可再生能源电力成本下降。尽管如此,电力行业仍旧是吸引投资最多的行业(7750亿美元),连续第三年超过石油和天然气行业投资总和。 从区域来看,2018年中国仍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投资市场,但其领先优势逐步收窄。在过去3年中(2015-2018年),由于中国政府加快低碳电力、电网和能效发展,导致新建燃煤电厂的投资大幅减少60%以上,从而使中国能源总投资下降了7%。在过去三年中,由于在能源各主要领域的投资都迅速增加,印度能源投资显著增长了12%,成为了全球第四大能源投资市场。由于页岩油投资以及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发电的投资相对稳定,美国依旧保持了全球第二大能源投资市场的地位。过去三年,欧盟的能源投资下降了7%,能效投资是唯一的增长领域,但依旧是第三大能源投资市场。同期东南亚能源投资下降了近五分之一,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石油和天然气供给投资减少。由于资本密集型低碳技术投资监管框架不完善、公共财政支持力度有限等因素影响,导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能源投资在过去三年下降了15%。 2、油气和煤炭投资趋势 受到油价上涨的驱动,2018年全球油气上游投资比市场预期更高,总体而言较2017年上涨了6%。过去几年,油气上游投资主要发生在美国,该地区重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主要是转向页岩油气。受益美国页岩油气投资强劲,2018年页岩油气投资额在全球油气投资总额中占比超过四分之一(26%)。当前页岩油气投资前景依然向好,但是2019年迹象表明了油气投资重心有望再次发生转变,预计今年传统油气将成为投资重点,成为投资增长最快的领域。 由于海上供应和服务成本降低,以及石油天然气生产周期缩短,离岸油气项目盈利能力提高,使其吸引力逐渐增强。埃克森美孚预计其圭亚那和巴西的深水油气项目内部收益率将超过30%,而道达尔预计其安哥拉海上项目有望实现超过20%的内部收益率。 就目前发展形势,预计全球主要油气产区的上游油气投资都会增加。在中东,沙特阿美、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卡塔尔石油公司、科威特石油公司等大型油气公司均表示将增加其上游投资以维持石油生产水平,满足全球需求增长。由于北海油田Johan Sverdrup开发,预计欧洲上游投资在2019年也将增加。俄罗斯石油公司均表示2019年的上游油气投资至少维持在2018年水平。中国国有石油企业宣布其将大幅增加上游油气投资。 自2018年中期以来,已经有四个新的液化天然气项目获得批准(北美三个和西非近海一个)。到2025年,上述项目预计增加近600亿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气产量,总投资预计超过400亿美元。2018年炼油装置升级和维护投资分别达到了430亿和240亿美元,其中约70%的投资来自亚洲和中东地区。 2018年,伴随几乎所有主要产区(中国、印度和澳大利亚)投资增加,全球煤炭投资增长了2%,达到了800亿美元,是2012年以来首次出现增长。同期,交通生物燃料投资增长了12%,尽管如此,生物燃料投资还不到燃料供应投资总额的1%,为了满足可持续发展需求和《巴黎气候协定》目标,未来十年该行业投资需要增加六倍。就总体发展态势而言,IEA预计今年全球原油与天然气上游投资将温和上涨9%。 3、电力投资趋势 2018年,尽管电池储能投资大幅增长了45%(达到40亿美元),但由于发电和电网领域的投资均出现下降,致使全球电力投资微弱下滑1%至7750亿美元。燃煤电力投资减少近3%,是200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主要原因是全球新建燃煤电厂数量减少以及众多老旧电厂退役,尤其是中国和印度。在经历过去十年燃气发电投资稳步增长(在2012年达到历史高峰)后,燃气电力投资增速放缓,特别是在中东和北非地区以及近年来大量新建项目的美国;而欧洲的天然气发电投资仍接近本世纪的最低水平。 2018年可再生能源投资小幅下降1%,主要原因是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和单位成本下降。其中太阳能光伏投资下降较多,降幅4%,成为可再生能源投资减少的主要因素,根本主因在于中国政策调整,即其在寻求更具成本效益的投资方式。中国以外的地区可再生能源投资增长了近5%。其中印度太阳能光伏投资首次超过了煤电。而美国太阳能光伏和风电投资增长了15%。同期,电网投资支出减少了1%,但配电投资继续增加。其中美国投资增长强劲,而中国则下滑。印度和欧洲的电网投资增长了约5%。 电力投资重心逐步转向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2018年,中高收入国家(包括中国和大部分东南亚和拉丁美洲国家)电力投资占到全球投资总额的近45%。过去十年,亚洲地区贡献了全球电力投资增量的四分之三,其中仅中国就贡献了近一半的亚洲增量。尽管中国继续占到全球电力投资增量的四分之一,但其电力投资在2018年下降了7%,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首次出现下降,主要是煤电投资减少和光伏成本下降。过去三年,美国电力部门投资增幅最大,增幅7%。欧洲2018年电力投资下降了4%,其在全球电力投资中的占比减半至15%,电力投资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可再生能源(占比四分之三)。印度电力投资增长了4%,其中可再生能源贡献显著,其连续第三年超过化石燃料发电投资。撒哈拉以南非洲电力投资在2018年显著增长8%,超过65%的增长来自可再生能源。综上可知,低碳电力投资日益得到各国重视。 2018年,可调度电力最终决策(FID)投资大幅下降了近四分之一,装机容量只有90 GW。其中燃煤电力FID投资大降30%,天然气也连续第三年下降近15%,核电和水电FID投资同样也大幅下滑40%。同期全球电网投资小幅下降1%,但固定电池储能投资飙升至40亿美元,同比增长45%。 4、能效投资趋势 尽管全球亟需提高能效投资以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但2018年其投资出现了停滞。全年全球能效投资(涵盖建筑、交通运输和工业部门)总额为2400亿美元,与上一年相同,增长停滞的主要原因是建筑能效投资减少。2018年,该领域的投资下滑2%至1390亿美元。同期,交通运输能效投资微弱增长。工业能效投资保持稳定,但市场构成发生了变化,中国投资在全球的占比从2015年的25%增长到了2018年的37%,而北美占比从17%降至当前的10%。整体的投资趋势反映出能效改善进程放缓,关键原因在于新能效政策出台数量不足以及现有的政策严格度有所下降。 2018年全球电动乘用车销量达到近200万辆,较2017年增长近70%。仅中国单一市场的销量就达到了110万辆,牢牢占据全球第一大市场位置。欧洲和美国是全球第二、三大市场,2018年的销量分别为38.5万辆和36万辆。2018年全球空调销售量大幅上涨16%,超过1.75亿台,主要是极端天气(异常寒冷的冬天和酷热的夏天)所致。相比之下,热泵的销量比空调小了一个数量级,但仍然增长了10%。热泵和电动汽车有助于提高总体能源效率,如果他们能够与可再生能源部署协调发展,则可以帮助供暖和交通部门进一步脱碳化。 5、能源投融资 能源投资与国家层面的财务状况密切相关。2018年,三分之一的能源投资集中在拥有完善的金融体系和良好外资投资环境的地区,如美国、欧洲许多国家。四分之一的投资来自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在这里国家扶持资本发挥更大的作用。总体来说,金融体系不完善和外资投资环境不好的国家,投资缺口最大,然而这些地区又是投资潜力最大的地方,即这些地区对能源投资需求最大。 能源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在于盈利能力,同时也考虑风险和商业因素。一些参与者最近宣布将资本分配转移到不同的燃料和技术组合就是典型案例。投资的盈利能力(ROIC)和融资成本(WACC)是任何投资决策和分配资本的驱动因素。财务指标显示,石油、天然气和电力部门在盈利能力和融资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从历史上看,石油和天然气的特点是回报更高,资本成本更高,波动性更大。更多资本密集型电力的盈利能力较低,但融资成本较低,市场波动程度较小。 石油和天然气公司一直致力于降低杠杆率并改善股东价值创造。自2016年年中以来,由于油价上涨,运营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大型企业的财务状况有所改善。2018年,自由现金流量达到近900亿美元,但这是自200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在电力行业,大多数能源投资项目是投资者根据资产负债表来计划投资金额,表明可持续行业收益的重要性,这些收益是以能源市场和政策为基础的。2018年约85%的电力投资来自公用事业,而这里面可再生能源贡献最大。现金流确定性对于可再生能源项目风险管理和促进融资至关重要。迄今为止,几乎所有公用事业规模电力投资都受益于政策计划下的长期定价,如合同拍卖和上网电价,以及与购买义务有关的公用事业单位购电协议。 为最终用户提供能源服务和节能设备的能源服务公司(ESCO)市场规模在不断增大。2017年全球ESCO公司市场价值已经达到300亿美元。大部分的增长发生在中国,它是ESCO全球最大市场。政府政策依旧是ESCO的关键驱动因素。在中国,政府政策推动了ESCO在私营部门的快速发展,但政府采购规则限制了ESCO在公共部门的发展。在北美,公共部门能够以优惠条件贷款获得ESCO合同。 6、能源技术研发投资 2018年,各国政府能源研发经费总额为260亿美元,较2017年增长了5%。中国能源研发投资增量最大,主要投资流向是可再生能源和先进的化石燃料燃烧技术。美国紧随其后,主要将资金投入到太阳能、氢能和替代车辆技术。虽然欧盟交叉技术(如智能电网)投资增加,但能效和核能投资显著减少,使其研发投资减少15%;但是必须注意的是,欧盟采用的是多年期预算拨款,因此年度变化不会给整个多年期投资产生大的影响。 企业能源研发投资在2018年增长了4%,达到940亿美元,其中三分之二的资金流向清洁能源技术。汽车制造商通常拥有比单一能源公司更高的研发投入,因为政府政策和竞争压力驱使汽车制造商需要不断增加研发投入,以提升能源效率和发展电动汽车。2018年汽车制造商是企业能源研发投入增长的最大贡献者。这一趋势在欧洲和美国的主要汽车和汽车零部件企业中表现尤为显著,其研发支出在2018年平均增长了约7%,而日本和韩国企业则为4%。石油和天然气以及其他化石燃料公司的企业研发投入在2018年实际增长1%,这是自2014年以来该领域研发支出的首次增长,但仍远低于2014年水平。新兴能源企业的风险投资(VC)估计达到69亿美元,虽然数额远远低于研发投资,但已是历史新高,大部分投资聚焦在清洁能源技术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