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Genome Biology构建世界首个植物重复基因数据库》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19-03-12
  • 以往的研究发现,有的植物有复制自己基因的功能,即通过不同类型复制方式产生一个与原基因序列相同的新基因。基因复制产生的两个同源基因称为重复基因或“姊妹基因”。近年来,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升级和测序成本的大幅度降低,越来越多的植物基因组被破译。

    植物在千百年的进化中,怎样变得越来越多姿多彩?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植物会复制自己基因,丰富自己的基因库数量。多了自己的“同胞胎”兄弟姐妹,基因在生物体中就“声势壮大了”,团结起来力量大,不仅能抵御外界复杂多变的环境,还能增加进化变异的机会,实现物种分化和多样性。

    以往的研究发现,有的植物有复制自己基因的功能,即通过不同类型复制方式产生一个与原基因序列相同的新基因。基因复制产生的两个同源基因称为重复基因或“姊妹基因”。近年来,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升级和测序成本的大幅度降低,越来越多的植物基因组被破译。

    目前已经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植物超过200种,包括单细胞绿藻,苔藓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以及被子植物。然而,目前仍缺乏一个具有广泛适用性的鉴定不同种类植物重复基因的方法。

    ATAC-Seq 表观组学研究新利器,详情请咨询>>领 取

    来自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Gene duplication and evolution in recurring polyploidization–diploidization cycles in plants”的文章,系统鉴定了梨等141种植物基因组中不同类型重复基因,构建了世界首个植物重复基因数据库,揭示了重复基因进化的普遍规律。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Genome Biology杂志上,南京农业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文章第一作者为乔鑫,通讯作者为南京农业大学张绍铃教授和美国佐治亚大学Andrew H.Paterson教授。

    此前,这一研究组系统鉴定梨基因组中重复基因的基础上,开发了一个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生物信息学方法(命名为DupGen_finder),用于鉴定植物界中不同种类植物基因组中的重复基因。

    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深入分析141种植物基因组中重复基因含量随时间变化规律发现,基因串联复制和邻近复制在植物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始终保持较高的发生频率,为植物适应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遗传变异材料。同时该研究还揭示,基因组加倍发生后的较短时间内,重复基因之间发生高频率的基因置换(geneconversion),随着时间的推移,重复基因之间会发生广泛的时空表达分化。最后,利用141种植物基因组中包含的所有蛋白序列构建了大规模的植物直系同源基因家族(86,831)。

    此外,研究人员还通过大规模收集整合国内外植物基因组数据资源,构建了世界首个植物重复基因数据库(PlantDGD,http://pdgd.njau.edu.cn:8080),目前已收录141种完成基因组测序的植物,包含大豆、水稻、小麦、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以及梨、桃、葡萄、蔬菜、花卉等园艺作物,并将拓展为植物相关的所有类别。该数据库将为深入研究重复基因的进化机制提供宝贵的数据资源。

    张绍铃教授领衔的南京农业大学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从事梨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梨自交不亲和性机理,基因组与功能基因,品质形成机制与调控等方面的研究。已在Genome Biology、Genome Research、Plant Cell、Plant Journal和NewPhytologist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其中一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

    原文标题:

    Gene duplication and evolution in recurring polyploidization–diploidization cycles in plants

    https://genomebiology.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3059-019-1650-2

相关报告
  • 《植保所构建国际首个双生病毒-植物-昆虫数据库》

    • 来源专题:农业生物安全
    • 编译者:李周晶
    • 发布时间:2023-05-31
    •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作物病原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联合浙江大学李飞教授团队构建了国际首个双生病毒-植物-昆虫数据库GPIBase(Geminiviridae-Plant-Insect Database),研究成果“GPIBase: A comprehensive resource for geminivirus-plant-insect research”在线发表于 Molecular Plant(IF =" 21.949)。该数据库提供了最完整的双生病毒、病毒寄主信息、病毒媒介遗传信息,病毒-植物-昆虫互作信息以及多种在线工具,可实现相关文献同步更新,并初步搭建了国际双生病毒研究人员社区。 双生病毒科( Geminiviridae )病毒是全球范围内危害植物最严重的病原物之一,也是植物病毒中唯一具有孪生颗粒形态的单链环状DNA病毒,为双连体结构。双生病毒有520多种,可通过烟粉虱、叶蝉和蚜虫等传播,侵染多种重要经济作物,如棉花、番茄、烟草、木薯及各类瓜果等,在全世界农作物上引起严重病害,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GPIBase共包括五大主要模块:1)“Browse”:包括双生病毒、病毒宿主、病毒寄主以及病毒伴随卫星β信息的完整搜索与下载,同时详情界面提供了全面的基础与遗传信息;2)“Network”:将病毒-植物-昆虫的互作关系通过网络结构进行可视化,直观分析不同病毒、宿主和寄主的关系;3)“Phylogeny”:基于双生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比对,构建了目前最为全面的双生病毒科的系统发育关系;4)“Tools”:提供了BLAST功能进行病毒基因蛋白的比对与搜索;5)“Literature”:及时更新双生病毒相关的研究进展,同时通过分析双生病毒文献作者,初步构建了国际双生病毒研究人员社区。该数据库为双生病毒的后续研究提供了便捷和重要基础。
  • 《我国构建全球首个作物根际"细菌+病毒"基因组数据库》

    • 来源专题:农业生物安全
    • 编译者:李周晶
    • 发布时间:2025-04-14
    • 中国科学院与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构建作物根际细菌基因组数据库(CRBC)和病毒基因组数据库(CRVC),显著扩展了对作物根际微生物多样性的理解,并揭示了新的微生物间互作模式。相关成果于2025年3月12日在线发表在《Cell》。 植物根际细菌的功能研究和群落分析已成为作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研究的前沿领域,作物根际细菌和病毒基因组数据库的缺乏,严重限制了该领域的发展。研究人员通过将高通量细菌培养与宏基因组测序相结合,小组从小麦、水稻、玉米和紫花苜蓿的根部构建了全面的细菌和病毒基因组集合,构建了作物根际细菌基因组数据库(CRBC)和病毒基因组数据库(CRVC),显著扩展了公开可用的作物根际细菌基因组数量约3倍,鉴定的病毒在属水平上50%未被报道。CRBC涵盖了2318个物种,是公共数据库中作物根际细菌基因组物种数的2.8倍约3倍,并将公共可用的作物根际细菌系统发育多样性增加了290.6%。作物根系病毒基因组集合(CRVC)包含9,736个非冗余病毒基因组,并在作物根系微生物组中发现了1,572个先前未报道的属级聚类。基于以上数据,首次发现了植物根际细菌定植相关的保守遗传通路,并创新性地揭示了作物根际生态系统中未曾探索的细菌-病毒互作规律。CRBC和CRVC共同为研究微生物机制和应用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支持可持续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