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机械行业可能迎投资大年 主线是“先进制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姜山
  • 发布时间:2018-01-03
  • 2018年机械行业可能迎来投资机会大年,主线是“先进制造”

      目前市场对“先进制造”的关注度在快速上升,但同时对“先进制造”的标准和具体公司标的还有不同的预期。整体来说,我们的观点是2018年有望成为设备板块的投资大年,投资主线是“先进制造”,看好整体设备板块。做出这个判断的核心逻辑主要是两条:1)2017年下游行业盈利好转,增加设备升级投资,利好需求;2)得益于庞大国内市场,更高阶的“进口替代”已具备充足基础,推动新一轮制造业高端化升级。推荐长川科技,建议关注中国中车。

      两类视角把握制造“大国”迈向“强国”的拐点

      我们认为“先进制造”的标准是:景气向上+“全球优势”或“中国战略级新突破”。从以上这两类视角找具体受益领域,第一类是具备称雄全球潜力、需求向上的行业,例如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设备等中国已建立全球优势的行业,其中的龙头公司强者愈强并进军国际市场;第二类是国家战略级的技术新突破领域,看好集成电路设备、新能源车设备、智能机器人行业,首选其中技术优秀的企业。这两类方向行业的同时扩张和突破,将是中国制造从“大国”迈向“强国”的拐点。

      聚焦领域:IC设备、新能源车设备、智能机器人、工程机械、轨交设备

      我们看好“先进制造”主线,重点聚焦五大领域:1)集成电路设备:全球最大市场、国家战略支持,设备国产化迎历史性机遇,推荐长川科技,关注晶盛机电;2)新能源车设备:动力电池扩张趋势不变,龙头厂商优势强化,关注先导智能;3)智能机器人:智能物流设备产业蓄势待发,机器智能融合时代开启;4)工程机械:2018年行业增长平稳,龙头份额上升利润弹性更大,关注柳工、三一重工、恒立液压;5)轨交设备:动车招标复苏及城轨投资助力装备制造,运维后市场空间广阔,关注中国中车。

      轨交行业观点更新:中国中车有望成为“先进制造”的标杆企业

      1)收入端复苏:据公开线路规划整理,我们预计18年通车高铁里程2900KM、地铁里程1064KM。国内车辆采购需求回升,中车与铁总签订采购及战略合作协议,将采购“复兴号”500列(价值约900亿元)并在车辆后市场业务上全面合作,据公司公告17年Q4新签合同订单为680亿元;2)内部整合提效:新总裁上任后加速内部优化和整合,出售非核心和冗余产能,原南车北车资源有望深度整合,提升产能利用率;3)18-20年中车拟投入研发345亿布局新产业,有望从轨交设备集团蜕变为中国高端装备集团中的标杆企业

相关报告
  • 《建筑机械行业也掀起电池争夺战》

    • 来源专题:工业强基
    • 编译者:张欣
    • 发布时间:2024-07-05
    • 建筑机械企业为了应对电动化时代,正在加紧确保电池。除日本小松(Komatsu)将收购美国电池企业之外,瑞典商用车和建筑机械巨头沃尔沃集团也宣布收购另一家美国大型电池企业。虽然电池的主战场眼下仍是纯电动汽车(EV),但是在需要应对脱碳化的建筑行业,争夺战也已拉开序幕。 小松11月20日发布消息称,将收购美国电池制造企业美国电池解决方案(ABS、位于密歇根州)。将取得全部股份,收购金额未公开。ABS正在开发、制造用于商用车和工业用车辆的锂离子电池。通过收购,将能够开发最适合建筑机械和矿山机械的设计的电池。 “沃尔沃集团将完善并进一步加快当前的电池和电动化进程”,沃尔沃11月10日也发布消息,将从陷入经营困境的大型客车开发企业美国Proterra收购电池业务。计划投资2.1亿美元。 建筑一线也在推进脱碳化 各企业之所以并购电池企业,是因为脱碳化浪潮正在扩大至建筑一线。 在建筑机械领域,此前电动化并没有取得多大进展。其背景是大型机械很多,同时还必须保持较高的功率。建筑工地等远离充电设备的情况较多,与电动化的契合度不佳。 但是,如果推进脱碳化的行动迟缓,可能会招致投资者和客户的不满。因此,各大企业都在迅速推进电动化,小松将在2023年度投放总计4款电动迷你挖掘机和中型挖掘机。 实际上,小松在电动建筑机械上使用的是Proterra的电池,也有可能从沃尔沃采购。建筑机械用电池很难改变规格,如果改变车身的设计,成本将随之增加。对于几乎在同一时间宣布收购ABS的小松来说,也存在避免成本增加的一面。 对维护业务减少的危机感 在接二连三的收购背后,也存在如依赖柴油发动机、将失去各企业最赚钱的维修业务这一危机感。 建机企业非常重视维护业务。这是因为新车销售受经济波动的影响,收益上下波动,但零部件销售和维修等售后服务只要机械仍在运转,需求就不会大幅下降。例如小松,零部件销售占到建筑机械业务的四分之一。 如果随着脱碳化的推进,柴油发动机的需求下降,这些稳定的收入来源也将减少。各企业寻求通过现在开始自主生产即将成为未来主要零部件的电池,确保下一代的业务基础。 欧洲还出现补贴制度 美国卡特彼勒2023年宣布对研发电池技术的LithosEnergy进行投资。日立建机计划在欧洲与荷兰蓄电设备制造商以及伊藤忠商事合作,将能够运输的集装箱大小的充电设备运到施工现场。 欧洲具有对建筑机械电动化的补贴制度,充电的基础设施和标准也比较完善,但有声音表示日本的支援政策不够充分。在成本方面如何与欧洲企业竞争也将成为今后的课题。 日本国土交通省将制定电动建筑机械的认证制度,之后完善补助金等的普及促进政策。即使实现电动化,如果电力来自火力发电,也无法大幅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在日本,可再生能源比欧洲更难采购,这有可能成为未来的课题。
  • 《重庆:向先进制造业中心阔步前行》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3-14
    • 重庆市作为我国传统的制造重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抓手,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带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21年,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2%,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为45.1%。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占比较2020年提高0.9个百分点,有力推动了工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本报记者 雍 黎   永川区长城汽车西南制造中心(二期)项目开工、梁平区签约智能终端玻璃盖板生产等项目……春节长假后,重庆市238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2437亿元,其中大部分项目都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新兴产业布局,这为重庆新兴产业发展增添了新力量。   重庆市作为我国传统的制造业重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抓手,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带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21年,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2%,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为45.1%。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占比较2020年提高0.9个百分点,有力推动了工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绘制路线图,推进核心技术攻关   虎年新春刚过,长安汽车重庆两江工厂内各条生产线已马力全开,2月28日长安汽车第二代CS75PLUS正式上市,目前订单已破2.3万辆。“正是由于掌握了多项核心技术,我们产品的市场认可度越来越高。”全国人大代表,长安汽车董事长、党委书记朱华荣说,今年1月长安汽车共销售27.72万辆,同比增长10%,环比增长55%。   作为重庆重要支柱产业,汽车制造业近年来抓住智能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表现亮眼。汽车产业中高端新车型持续热销,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21.3%,2021年,重庆汽车产业产值、产量同比增长15%和26%,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252%。下一步,重庆还将加快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国家电动汽车换电模式示范城市、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建设,打造全国领先的智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运营环境。   在汽车制造领域,重庆市科技局加强部门协同,多年来稳定定向支持长安汽车开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相关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们依托项目支持,突破了七合一电驱动系统开发等800余项关键技术,掌握了脉冲加热等384项核心技术,电池安全、超低能耗等方面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承浩介绍,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依托重庆市项目的支持,长安汽车突破传感融合、横向轨迹规划、精确轨迹跟踪、纵向控制、自动驾驶人机交互等12项核心算法开发,发明了基于“人—车—路”风险态势评估的轨迹规划与协同控制技术,实现了座舱SOA软件架构。这些科技已经应用在UNI-T、CS75PLUS、CS55、CS95等系列车型上。   纳米时栅位移测量技术、汽车双离合自动变速器等一批重大技术成果问世,8个Ⅰ类新药进入Ⅰ期临床试验、2个Ⅰ类新药进入Ⅲ期临床试验……瞄准重庆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要,重庆编制科技进步路线图,加快构建制造业创新体系,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以“快速响应+精准服务”“揭榜挂帅”“赛马”机制,在集成电路、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良种创新等领域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突破一批战略性技术,开发一批战略性产品。   布局创新平台,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世界最宽镁合金板材和型材、世界最大镁合金铸件等已在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大规模应用;镁基储氢材料、新型镁电池材料的研发有望引发电池储能材料革命……这些成果都来自潘复生院士领衔的重庆大学国家镁中心,该中心建有国家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材料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重要研发平台,已成功开发出一批性能优异的能源新材料及产品,有力助推了“双碳”战略的实施。   批复实施《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总体方案》,签约建设中国科学院汽车软件创新研究平台,获批建设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地方共建硅基混合集成创新中心……重庆通过布局技术创新平台,聚集技术人才、培养技术团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聚焦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围绕重庆市科技进步路线图,分类找准和补齐创新链条薄弱环节。”重庆市科技局副局长牟小云表示,在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上,重庆一方面积极创建轻金属、车联网信息安全等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另一方面通过引进创新机构,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在两江新区的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近日由其氢动力及低碳能源研究中心独立开发的“青鸥30”氢动力无人机成功完成首飞。这是国内第二架首飞成功的氢能、垂直起降、长航时固定翼无人机。“科创+产业”发展,两江协同创新区瞄准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设立开放式、国际化高端研发机构,2021年共引进设立研发机构40家;研发机构累计实现成果转移转化近120项,比2020年增长3倍多。   随着去年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微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落地西部(重庆)科学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重庆声光电有限公司、西南集成电路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微电子中心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科学城企业茁壮成长,西部(重庆)科学城集成电路产业“朋友圈”进一步壮大,2021年西部(重庆)科学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速达15.8%。   据了解,重庆去年新引进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中国机械研究总院等知名创新机构16家,累计引进创新机构共104家,落地建设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微电子中心等研发机构64家,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深空探测、卫星互联网等领域开辟了未来科技竞争的新赛道。   “十四五”期间,重庆还将围绕重点领域,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集中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碳达峰碳中和等重点产业价值链升级,提升关键零部件技术及工艺水平,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布局发展未来通信、卫星互联网、前沿新材料、后摩尔时代微电子、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为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提供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