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wandte Chemie】中国研究人员宣布电池回收取得突破》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 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5-03-25
  • 研究机构:中南大学(长沙)、贵州师范大学、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核心技术突破:


    • 微型电池预处理技术:采用微电池电化学方法,在温和条件下高效分解废旧电池中的金属氧化物(如LiCoO?、LiNi?Mn?Co?O?等),使其转化为可溶性离子态(Li?、Ni2?、Co2?、Mn2?)。相比传统高温煅烧或强酸浸出,该方法能耗更低,且避免有害气体(如HF、Cl?)的释放。
    • 甘氨酸(Glycine)绿色浸出体系:以生物基氨基酸(甘氨酸)作为浸出剂,在中性(pH≈7)水溶液中高效络合金属离子,形成可溶性氨基酸-金属配合物(如[Co(Gly)?]?)。


    优势:

    完全替代传统硫酸、盐酸等强酸,减少设备腐蚀和废液处理成本。

    浸出选择性高,可避免铝、铜等杂质金属的溶出,简化后续纯化步骤。

    近全元素回收率

    锂(Li):99.99%(传统方法<80%)

    镍(Ni):96.8%

    钴(Co):92.35%

    锰(Mn):90.59%

    回收金属可直接用于合成新电池正极材料,实现闭环循环。

    环境与经济效益:

    • 碳排放降低:相比火法冶金(高温还原),能耗减少50%以上。
    • 成本优势:甘氨酸价格低廉,且无需昂贵废气处理系统。
    • 规模化潜力:工艺兼容现有湿法冶金设备,易于产业化。

    国际对比:

    • 欧盟:近期启动的电池回收项目目标金属回收率95%,但依赖高温/强酸工艺(2028年完成)。
    • 丰田:开发低温热解技术,但仅针对钴、镍(回收率<90%)。
    • 捷豹路虎:投资加拿大Cyclic Materials公司,聚焦稀土回收。

    原文链接:Xu Z, Ye L, Yu Y, Gong H, Xiao Z, Ming L, Zhang B, Yao Z, Wang J, Ou X. A Green and Efficient Recycling Strategy for Spent Lithium-Ion Batteries in Neutral Solution Environment. Angew Chem Int Ed Engl. 2025 Feb 18:e202414899. doi: 10.1002/anie.202414899. Epub ahead of print.

  • 原文来源:https://www.electrive.com/2025/03/24/chinese-researchers-announce-battery-recycling-brakethrough/
相关报告
  • 《【Paraclete】 宣布电池密度突破》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4-08-21
    • Paraclete Energy 公司宣布,其新型硅基负极材料 SILO Silicon 的成本为每千瓦时 35 美元。 该公司计划用其 "SILO Silicon "替代低温多晶硅电池中常用的传统石墨负极。 这使 SILO Silicon 成为一种极具竞争力的替代品,可替代目前每千瓦时成本为 53 美元的 LFP 电池中常用的传统石墨阳极。 SILO Silicon 成本的降低得益于先进的材料科学和优化的制造工艺。 据该公司称,Paraclete 的 Silo 目前可提供超过 520 Wh/kg 的能量密度,"大大超过了传统石墨负极的能力"。 Paraclete 上个月刚刚在美国推出了硅负极材料,并称赞该材料的能量密度和性能显著提高。 同时还宣布,该产品将于今年最后一个季度发布。 Paraclete Energy 首席执行官杰夫-诺里斯(Jeff Norris)表示:"这种材料已经得到了进一步改进,考虑到它甚至还没有进入市场,这一点令人印象深刻。 "我们的 SILO 硅负极技术是高性价比和高性能储能技术的有力代表,不仅表明成本大幅降低,还为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的快速普及树立了新的标杆"。
  • 《【Nature Communications】KETI突破固态电池枝晶难题》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5-07-11
    • 韩国电子技术研究院(KETI)联合首尔大学、中央大学研究团队于2025年7月7日宣布,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该团队通过将银(Ag)掺入固态电解质,首次充电时诱导银离子自发形成纳米颗粒,成功实现锂金属均匀沉积。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7月刊。 核心研究人员: KETI首席研究员Cho Woo-seok 高级研究员Choi Seung-ho 中央大学教授Park Hae-sun 技术突破点: 创新机制:通过银纳米颗粒自形成技术,有效抑制枝晶生长(传统固态电池因锂沉积不均导致枝晶刺穿隔膜) 性能提升:在7.0mAh/cm2高容量下保持稳定充放电,软包电池能量密度超1000Wh/L 工艺优势:无需额外保护层或复杂工艺,可直接整合现有生产线 应用前景: 无负极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理论提升30%以上 解决商业化最大障碍——电解质与锂反应不均问题 已获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炼金术项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