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aclete】 宣布电池密度突破》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 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4-08-21
  • Paraclete Energy 公司宣布,其新型硅基负极材料 SILO Silicon 的成本为每千瓦时 35 美元。 该公司计划用其 "SILO Silicon "替代低温多晶硅电池中常用的传统石墨负极。

    这使 SILO Silicon 成为一种极具竞争力的替代品,可替代目前每千瓦时成本为 53 美元的 LFP 电池中常用的传统石墨阳极。 SILO Silicon 成本的降低得益于先进的材料科学和优化的制造工艺。 据该公司称,Paraclete 的 Silo 目前可提供超过 520 Wh/kg 的能量密度,"大大超过了传统石墨负极的能力"。 Paraclete 上个月刚刚在美国推出了硅负极材料,并称赞该材料的能量密度和性能显著提高。 同时还宣布,该产品将于今年最后一个季度发布。 Paraclete Energy 首席执行官杰夫-诺里斯(Jeff Norris)表示:"这种材料已经得到了进一步改进,考虑到它甚至还没有进入市场,这一点令人印象深刻。 "我们的 SILO 硅负极技术是高性价比和高性能储能技术的有力代表,不仅表明成本大幅降低,还为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的快速普及树立了新的标杆"。

  • 原文来源:https://www.electrive.com/2024/08/19/paraclete-announces-battery-density-breakthrough/
相关报告
  • 《固态电池再获重大突破!能量密度约为特斯拉4680电池两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10-17
    •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表示其研发的航空用固态电池取得了重大突破。 NASA在其官方网站介绍,NASA目前所研发成功的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达到了500Wh/kg,几乎是目前最好的电动汽车电池能量密度的两倍——特斯拉公司的4680锂电池的能量密度约为300Wh/kg。 2021年4月,NASA宣布其改进固态电池充电效率和安全性项目(e Solid-state Architecture Batteries for Enhanced Rechargeability and Safety,“SABERS”)部门将为电动飞机研发固态电池,相较于现有的液态电解质锂离子电池,其具有更高能量密度,电池体积更小,受到冲击后能够继续使用,风险也会更低。   据了解,NASA的固态电池为硫硒电池,其电解质材料利用廉价并易获得的硫,电池还利用了NASA此前研发的“多孔石墨烯”材料,导电性好,质量也较轻。由于固态锂电池没有液体电解液,因此降低了液体风险。此外,在电池的封装上,与普通锂离子电池单个封装不同,NASA的固态电池在单个外壳内将电芯堆叠在一起,这种方法使得电池重量减少了30%-40%。 “SABERS对电池的新材料进行了试验,这些材料在放电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在过去的一年里,该团队成功地将电池的放电率提高了10倍,其后又提高了5倍,使研究人员距离为大型车辆提供动力的目标更近了一步。”NASA在其新闻稿中表示。 据介绍,电动飞机和NASA的先进空中机动项目将是新电池技术的主要受益者。 站上风口的固态电池 无独有偶,最近,另外一则关于固态电池的消息也引发了公众广泛关注。 据国内多家媒体报道,来自哈佛大学的华人教授李鑫与其学生叶露涵,研发的新型固态电池可重复使用1万次,充电速度最快3分钟,相较而言,目前最好的固态电池循环次数为2000—3000次。 两人于2021年5月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相关论文介绍了这种新型固态电池的原理。研究者在论文中表示,其制备了一种具有界面稳定性的多层结构锂金属固态电池,从而实现了在超高电流密度下稳定循环且抑制枝晶渗透现象。 电池多层设计特点在于将不稳定的电解质夹在稳定的固态电解质之间,构成了“三明治”结构,且通过在不稳定的电解质层中实现裂纹良好的局部分解,抑制了任何锂枝晶的生长。   据上图所示,从左到右,“三明治”电池结构分布为锂金属负极→石墨→LPSCI→LGPS→LPSCI→单晶LiNi0.8Mn0.1Co0.1O2(镍锰钴811)正极。石墨介于锂金属负极和第一层固态电解质之间,主要用于隔热。据论文描述,夹在两边的第一层固态电解质为Li5.5PS4.5Cl1.5(LPSCI),特点在于对锂金属表现较为稳定,但容易发生锂枝晶穿透。它的存在能够稳定锂金属和石墨层的主要界面,并降低整体过电位。 夹在中间的第二层电解质为Li10Ge1P2S12(LGPS),对锂金属的稳定性较差,但不易发生锂枝晶穿透。中间的电解质可换成Li9.54Si1.74(P0.9Sb0.1)1.44S11.7Cl0.3(LSPS),也能获得类似的性能表现。 锂枝晶可以穿过石墨和第一层电解质,但到达第二层电解质时被拦截。通常的锂金属固态电池反复多次充放电,陶瓷颗粒中会频繁产生微米或亚微米级裂纹。裂纹一旦形成,锂枝晶穿透及短路现象就难以避免。“三明治”中间的这层固态电解质,让锂枝晶无法刺穿整个电池,从而避免了电池正负极发生短路。 不仅在安全性上得以提升,该技术以锂金属作为负极,LiNi0.8Mn0.1Co0.1O2作为正极构成展现了优异的循环性能。其在1.5C(0.64mAcm-2)和20C(8.6mAcm-2)的放电倍率条件下,循环2000次和10000次之后,容量保持率达到81.3%和82%。此外,电池的微米级正极材料能够实现110.6千瓦/千克的比功率和高达631.1瓦时/千克的比能量。 为了进一步推进对固态电池的研究,两名研究者已经成立了一家电池初创公司——Adden Energy,叶露涵担任首席技术官。据报道,今年,Adden Energy融资515万美元(约3570万元人民币)。 固态电池上车有何之难?   放眼全球,固态电池并不是一个全新的产物。传统的液态锂电池中,锂离子从正极到负极再到正极的运动过程中,电池完成充放电过程。固态电池的原理与之相同,只不过其电解质为固态。 早在2017年,总部设在加州安纳海姆的美国电动汽车公司Fisker发布了一项固态电池专利,充电1分钟,续航800公里。创始人Henrik Fisker表示,该公司的固态电池会在2023年量产,价格只有传统锂电池的三分之一。然而2021年,Henrik Fisker表示,已彻底放弃固态电池计划。 目前,全球范围内唯一实现动力固态电池商业化的是法国博洛雷集团(Bollore Group)。2011年10月,博洛雷集团开始在其自主研发的电动汽车“Bluecar”和电动巴士“Bluebus”上搭载由BatScap制造的固态电池,共投入2900辆电动车。但这款固态电池包的容量只有30KWh,能量密度仅有110Wh/kg。 在业内人士看来,固态锂电池的产业化,从技术层面来看,依然存在不小的挑战。 首先是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较低,特别是在低温环境中。其次是电极—电解质的固固界面处的界面电阻大。此外,固态电池采用的预锂化硅碳负极或未来的金属锂负极、高镍正极、固态电解质等新材料,完全颠覆当前的液态锂电池体系,生产成本远高于目前对应的材料,降本之路极其艰巨漫长。 据了解,目前固态电解质材料有三种主流体系:聚合物,例如将六氟磷酸锂掺杂到PEO中;氧化物,如锂钢锆氧化物(LLZO),NASICON等;和硫化物,如LPSX(X=Cl,Br,I)。 这三种材料路线中,聚合物体系的优点是高温离子电导率高,方便加工。但它在室温下离子电导率极低,制约了其发展。例如法国博洛雷牌固态电池就选用了聚合物体系,为了让电动车能在室温下正常工作,博洛雷集团特意为每辆车配载了加热器,发动前将电池系统升温至60℃至80℃。 而氧化物体系的优点是综合性能佳,但电极之间的界面电阻高于聚合物体系。其中薄膜型产品对工艺技术要求苛刻,成本与规模化生产难度很大。非薄膜型产品是目前最可靠的电动汽车电池解决方案。 硫化物体系的优点是离子电导率堪比液态电解质,这也是日韩公司丰田、本田、三星和中国电池巨头宁德时代选择的技术路线。但硫化物体系的开发进度处于最初级,生产环境限制和安全问题是最大的阻碍,无法商业化量产的风险也最高。 尽管难度重重,然而,在追求未来锂电池能量密度和安全性的道路上,固态电池仍然被寄予了厚望。据了解,目前,全球范围内约有50多家制造企业、初创公司和高校科研院所在致力于固态电池技术的推进。 欧美方面,宝马集团2022年向总部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固态电池初创公司Solid Power投资了1.3亿美元,计划2025年前推出搭载固态电池的原型车,2030年前实现量产。 梅赛德斯-奔驰公司今年与美国马萨诸塞州固态电池创业公司Factorial Energy达成了战略协议,将对其投资约10亿美元金额支持固态电池研发,并于2022年开始测试原型车,五年内实现小批量产。 大众集团在2018年向位于美国硅谷的固态电池初创公司公司QuantumScape注资1亿美元,2020年又追加2亿美元。今年,大众集团宣布会在2025年在其电动车辆上使用固态电池。 日韩方面,丰田公司在2008年就与固态锂电池创企伊利卡(Ilika)展开了合作,其计划在2025年推出采用固态电池的混合动力汽车。三菱、日产、松下等企业也都加速了固态电池布局。据了解,目前丰田公司拥有固态电池全球相关专利1331项,居全球第一,松下272项位居第二。 国内方面,蔚来汽车在去年1月9日的Nio Day上发布锂能量密度为150Wh/kg的固态电池,其计划2022年第四季度实现量产。宁德时代方面此前表示,公司第一代固态锂电池的能量与目前的锂离子电池大致相同,预计2025年推出,第二代固态电池有望在2030年后推出。除此之外,孚能科技、蜂巢能源、赣锋锂业等国内企业也都宣布了固态电池的布局。
  • 《重大突破!钙钛矿电池转换效率首超30%!》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12-08
    • 在米兰举行的第八届世界光伏能源转换大会(WCPEC-8)上,欧洲Solliance合作机构TNO、TU Eindhoven、Imec 和 TU Delft宣布,他们已经实现了一项非凡的壮举:四端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通宵效率认证,首次超越了30%的效率极限障碍。 晶硅电池的理论效率在30%以下,因此打破30%的效率障碍可能是利用光伏来加速能源转型和提高能源安全的一大步。Solliance各成员一直在联手推动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希望超越当今商用光伏组件的极限,因为高效率会使每平方米占地的组件功率更高,每千瓦时的成本更低。此外,实现高功率密度可以让这些太阳能电池在BIPV应用上创造更多机会,有更多建筑的表面可以被光伏组件覆盖。 目前新兴的电池结构都钙钛矿/晶硅叠层,因为叠层可以更好地利用太阳光谱,可以达到比单结太阳能电池更高的效率。叠层结构的顶部和底部电池彼此独立运行,让应用不同的底部电池成为可能。商业PERC技术以及异质结或TOPCon等高端技术,甚至CIGS等薄膜技术可以在4段子叠层设备中实施,几乎不需要对太阳能电池进行任何修改。 在Solliance开发的四端子 (4T)结构中,来自荷兰和比利时的研究人员已成功将面积为3×3 mm 2的半透明钙钛矿电池的效率提高到19.7%,并获得 ESTI(意大利)认证。该电池使用先进的光学和电学模拟,指导优化实验室模拟,钙钛矿电池具有高度透明的背接触,允许超过93%的近红外光到达底部设备。 下层的硅器件是一个20×20-mm2宽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具有优化的表面钝化、透明导电氧化物和镀铜前触点,用于最先进的载流子提取。光学堆叠在钙钛矿下方的硅器件就为总太阳能转换贡献了 10.4% 的效率点。结合起来,这种非区域匹配的4段子串联设备独立运行的转换效率为30.1%。 此外,将这种高度透明的钙钛矿电池与背接触(金属包裹和叉指背接触电池)以及TOPCon 太阳能电池等其他硅基技术相结合,也能实现接近30%的转换效率。这证明了高度透明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潜力及其与已经商业化的技术相结合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