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FIBRESHIP计划使用复合材料建造未来船只》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7-08-03
  • FIBRESHIP研究计划(2017.6.1—2020.5.31)希望用纤维增强聚合物材料(FRP)替换钢材,寻求未来在大型船只建造业上的革新。

    目前,船长小于50m的游船、帆船、渡轮、巡逻船、搜救船只已经采用复合材料代替传统的钢材建造,但是超过50m长度的大船的建造至今仍使用钢材。因此,FIBRESHIP项目旨在突破目前传统造船业的技术瓶颈,推动复合材料在欧洲造船业中的使用。该项目针对未来超过50m长的轻型商业船只、客轮、货轮和大洋船只,目前是欧盟最大的创新型项目之一,欧盟为此投入了1100万欧元,其中900万欧元来自欧盟的地平线2020计划(Horizon 2020 Programme,H2020)。

    FIBRESHIP项目涉及18家欧洲船舶和造船业的国际机构和公司,分别来自塞浦路斯、丹麦、芬兰、法国、英国、希腊、匈牙利、爱尔兰、意大利、罗马尼亚和西班牙等11个国家。爱尔兰利默里克大学(UL)和爱尔兰复合物材料中心的AnthonyComer博士(UL首席研究员)和IoannisManolakis博士(UL助理研究员和项目经理)是该项目复合材料方面的专家顾问。

    Comer博士说:“欧洲在世界造船业的领导地位是建立在它对科学、技术的创新和高附加值产品的输送上的。事实上,欧洲新造个人和商业船只数量一直保持全球领先。FIBRESHIP项目也将成为第一个将复合材料全面用于大型船只建造的项目。”

    Manolakis博士补充道:“可以预见,爱尔兰海洋经济将直接从FIBRESHIP项目实现大船轻型复合材料使用的创新中获益,同时也将带动船舶燃料、货物、乘客载重和环境方面的发展。其他已有产业(如海洋造船业)和新兴产业(如海洋可再生能源业)也将受到积极影响。”

    爱尔兰复合物材料中心主任TerryMcGrail博士说:“这是我们中心与UL的巨大成功,也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将已经成熟的复合材料知识和技术,尤其是UL和爱尔兰复合物材料中心的技术运用到新的产业比如造船业中去。”

    (罗维 编译)

相关报告
  • 《乌克兰金属和稀有材料被视为电池生产和欧洲能源未来的关键》

    • 编译者: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4-09-24
    • 乌克兰计划成为欧洲能源未来的重要参与者,凭借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稀土矿物,但持续的战争使得其潜力受到影响。乌克兰拥有大量未开发的天然气、石油及关键矿物资源,尤其是锂、镍、石墨和铁矿,这些材料对绿色能源技术至关重要。然而,因战争导致的生产停滞和占领区的控制,限制了这些资源的开采。尽管如此,乌克兰政府正在积极推广矿业投资机会,开发其丰富的关键原材料(CRM)。专家指出,乌克兰独特的资源潜力可以满足全球日益增长的需求,尤其是在电动汽车电池制造方面。但当前的融资挑战和安全问题给投资带来了障碍,战后恢复将是吸引外资的关键。整体而言,乌克兰在全球绿色技术转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资源的未来潜力有待战争结束后的进一步开发。
  • 《欧洲能源研究联盟发布核能材料战略研究议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8-05
    • 近期,欧洲能源研究联盟(EERA)发布《可持续核能材料战略研究议程》 ,确定了欧盟将要开展的核能材料研究路线,以确保为欧盟第四代核反应堆的设计、许可、建设和安全长期运行提供合适的结构材料和燃料材料,促进第四代核反应堆的商业部署。本次议程提出了重点开展结构材料和燃料材料两个主题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一、反应堆结构材料研究 1、材料的性能机理研究 (1)金属材料的高温力学行为和性能衰退研究:实验和模拟结合研究金属材料(奥氏体钢、马氏体铁素体双相钢、镍基合金等)的高温蠕变特性,分析材料的蠕变机制,金属材料的循环塑性和疲劳测试研究,并收集相关实验数据;开展金属材料的蠕变-疲劳损伤及断裂机制分析;金属材料高温强度研究。 (2)冷却剂和结构材料的环境匹配性研究:针对液态金属(如奥氏体钢)冷却,开展液态金属的腐蚀核防护技术研究;液态金属脆裂失效机制研究。 (3)结构材料辐射效应:针对结构材料的辐射损伤问题如辐照肿胀与蠕变现象、辐照硬化与脆化、辐照疲劳与蠕变相互作用等开展系统研究,以研究出相关的防护技术提升材料的使用寿命。 (4)焊接件质量评估:研究焊接件在反应堆的温度、压力和强辐照条件下的稳定性和相容性问题,提升焊接工艺,改进焊接质量。 2、先进结构材料的模型和表征 (1)结构材料的微结构和微化学演变研究:对高温高压高辐射环境下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变化过程(如辐射硬化和脆化、辐射诱导的材料组分分离和沉积等)进行表征和研究。 (2)辐照后的材料机械行为研究:利用高能离子束模拟研究,了解和预测辐射损伤诱发的结构材料物理机械性能下降(如循环塑性和疲劳、蠕变-疲劳损伤相互作用)的复杂机械行为。 (3)材料断裂机理研究:开发计算机模型,动态拟合材料断裂整个过程,探究材料起裂、裂缝传播作用机理。 (4)陶瓷/复合材料性能研究:利用先进的成像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对反应堆使用的陶瓷材料/复合材料的耐高温、耐腐蚀、耐辐射的物理化学特性进行测试研究。 3、先进结构材料研发 (1)结构材料制备工艺:开发更加高效、简洁、经济的结构材料制备工艺(如可以引入3D打印技术),减少材料的制造周期和成本。 (2)奥氏体钢性能改善:通过添加少量的添加剂,减少点缺陷,开发出辐照肿胀和热膨胀系数更低的奥氏体钢,降低材料的抗辐照肿胀性。 (3)马氏体铁素体双相钢(F/M钢):开发新的制备工艺,制造出具备耐高温、良好的抗辐照肿胀性的氧化物弥散强化F/M钢;开发新的氧化物弥散强化F/M钢焊接工艺;研发新的防氚渗透耐蚀绝缘涂层材料。 (4)SiC核包壳材料的开发和性能分析:开发高性能的SiC核包壳材料,发展标准化的测试手段(如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热导率表征手段等)来研究中子辐照SiC核包壳材料缺陷分析;探究材料的抗高温氧化性能和抗腐蚀性。 (5)耐火合金材料:研发新的Mo元素掺杂的V-Cr-Ti合金熔炼制备技术,提升材料的高温强度(耐火性)、抗中子辐照肿胀、耐腐蚀特性等。 (6)新型核结构材料:研发新型、能够抵抗更高温度和更大辐照剂量的多元高熵合金材料,探索不同元素组合对材料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材料组分和材料微结构的调控,改善新型MAX相结构材料(即新型三元陶瓷材料)的耐腐蚀、抗辐照和耐高温性能。 二、反应堆燃料材料研究 1、材料性能机理研究 (1)高熔点核燃料材料:开发熔点更高、物理化学性质稳定的新型燃料棒材料,提升安全裕度。 (2)原子传输和微结构演化研究:探究辐照环境下,核燃料点缺陷的形成、扩散行为机理研究;探究在核反应堆环境中材料微结构的演变规律,及其对结构稳定性、力学性能特性影响。 (3)裂变产物研究:针对反应堆本体一回路裂变产物(如氦、氪、氙等放射性气体以及其他放射性微粒等)开展产物的微观行为的多尺度研究,探明裂变产物的微观行为机制; (4)核燃料包壳相互作用研究:由于包壳面临核燃料芯体,包壳内壁受到裂变气体压力、腐蚀和燃料肿胀以及吸氢致脆等包壳与芯块的相互作用等危害,任其发展可导致包壳破损,引起安全问题,因此需要对此开展研究,探索解决方案。 2、核燃料材料的模型和表征 (1)核燃料熔点研究:利用激光加热手段来研究不同组分对核燃料熔点的影响;用量热法研究各种非化学计量比的燃料样品的熔点;利用仿真模拟方法从原子尺度计算不同组分对材料熔点的影响。 (2)辐射缺陷和原子输运:综合利用各类表征手段,如量热法、电导率测试、拉曼光谱等,研究各种非化学计量比核燃料材料辐照点缺陷形成和扩散机理研究;利用仿真模拟方法从原子尺度计算不同组分对材料辐射缺陷形成的影响。通过热量测试,研究辐照增强扩散效应的研究。 (3)裂变产物研究:通过热量测试,对不同组分核燃料裂变产物(如氦、氪、氙等放射性气体以及其他放射性微粒等)的辐照增强扩散行为进行研究;开发相关的仿真模型研究裂变产物的热力学行为。 (4)机械特性研究:开发相关仿真模型从原子尺度研究辐照肿胀和蠕变对材料机械性能的影响,并开展相关的实验研究。 3、先进核燃料材料开发 (1)氧化物核燃料:开发新工艺,通过组分调控优化进而实现对微结构的调控,制备高性能的钚铀混合氧化物核燃料,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解决核燃料资源不足的问题。 (2)新型燃料开发:开发新型的氮化、碳化铀系核燃料,并通过完整的物理、化学、机械等测试手段对新材料性能进行全面的表征。研究新燃料和包壳及冷却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开发热化学模型,研究核燃料氧化机制。关注熔盐反应堆,开发新型熔盐以更有效地加载核燃料和发挥冷却效果(熔盐自身既是加载核燃料的载体,同时也是冷却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