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质再生水处理关键技术——实现高水平科技创新引领企业自立自强》

  • 来源专题: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 编译者: 王阳1
  • 发布时间:2023-06-15
  • 中冶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所属北京恩菲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恩菲环保)以前瞻性的思维和战略性的布局,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了在高品质再生水关键处理技术领域的突破和成就。

    恩菲环保始终坚持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立企之本、发展之基。基于城镇污水处理与再生水处理技术的调研分析,经历从小试到中试的开发历程,恩菲环保自主创新并成功开发出高品质再生水处理关键技术,出水水质达到准Ⅲ类地表水体水环境质量标准。较常规准Ⅲ类处理工艺而言,节省投资约15%。

    该技术先进可靠、运行灵活,生物处理段通过设计多点进水和多点回流,有效提升进水碳源利用效率,可节省碳源的投加成本约30%,深度处理段采用混凝沉淀和超滤膜工艺,有效去除SS和部分有机物的同时去除了大部分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免去了回用水处理过程中的消毒工序,末端利用臭氧氧化作为保障工艺,既可改善出水色度、提升感官效果,亦可进一步降低有机物,确保出水水质满足准三类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可直接用于受纳水体补给、道路清洗及园林绿化。高品质再生水处理关键技术的成功开发对水资源再生利用、减轻水体黑臭、消除劣V类、提升Ⅲ类以上优良水体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恩菲环保的高质量发展占据创新“制高点”。


  • 原文来源:https://www.h2o-china.com/news/344261.html
相关报告
  • 《读懂创新的五大关键词——从全国两会看科技自立自强》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21-03-11
    • 面向未来,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一个关键是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 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到政府工作报告,有哪些科技创新关键词?释放出哪些信号? 关键词一: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 “我们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基础创新能力就要过硬。”今年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达了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和关切。 困扰中国科技发展的“卡脖子”之痛,根在基础。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周玉代表指出:“当前我国面临一些‘卡脖子’难题,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基础不牢”。 2月25日,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航空工业集团光电专业特级技术专家羊毅(左)与团队成员在实验室做实验。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规划纲要草案打出了强化基础研究的创新组合拳。 “基础研究是科研的总开关,迈向高质量发展必须打牢基础。”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院长赵继委员表示,做强基础研究才能将技术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引力波探测“天琴计划”研究人员在华中科技大学引力实验中心磨制用于精密测量引力的钢球(2018年4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这些政策有的放矢,含金量高。”周玉说,只有从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中发现重大科学问题,加强基础研究,才能为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关键词二:战略科技力量 政府工作报告和规划纲要草案中,都提到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5G遇上北斗,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两会上,中国移动浙江公司董事长郑杰代表向人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当5G与北斗融合,将形成一个从天上到地下全范围覆盖的信息服务网络,构建高精度、高可靠、高安全的新一代信息时空体系,持续释放科技创新带来的发展动力…… 在海拔6500米的珠峰前进营地,中国移动工作人员在调试5G基站(2020年5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代表了国家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对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卡脖子’难题,掌握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至关重要。”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委员说。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5所毫米波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董胜波委员认为,我们应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统筹上下游创新主体联合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形成创新合力。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共青团农场,一台安装北斗导航自动驾驶系统的播种机在播种棉花(2020年4月8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李华北 摄) 关键词三:人才创新活力 规划纲要草案鲜明地将人才定位为“第一资源”,强调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受制于压任务、定指标、求数量等一些科研评价倾向,不少科技人员表示“压力山大”。 “这种算工分式的做法,会让一些科研人员急功近利。”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委员说。在袁亚湘看来,应取缔不合理的评价指标,破除不利于科研人员健康成长的“藩篱”,让他们安心、潜心、舒心研究。 上海植物园科研人员程琳(左)、张蕾蕾在温室观察记录花菖蒲新品种生长情况(2020年6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坚持问题导向,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全方位为科研人员松绑,拓展科研管理“绿色通道”,这些暖心的政策令来自科技领域的代表委员们非常振奋。 “创新正从单点突破走向融合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司富春说,“期待这些政策尽快落地生根,让广大科研人员更有获得感,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上下游共同进步。” 关键词四:揭榜挂帅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1年要改革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式,推广“揭榜挂帅”等机制。规划纲要草案就“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提出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 在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科研人员在进行聚合物驱油实验(2019年6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英雄不论出处,能者尽展其才。”联泓新科董事长郑月明代表认为,“揭榜挂帅”等机制的实施,能让企业和更多创新主体在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中占有一席之地,形成“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良好局面。 “‘揭榜挂帅’就是要让能者上、让有为者上。”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代表认为,科技创新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有先进的原创科研成果,“立地”就是要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从科学技术到管理模式全方位创新。 关键词五:企业创新主体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如果仅靠“一招鲜”,很难“吃遍天”。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 “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联合攻关,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途径,五指并拢成一个拳头打出去才有力。”赵继委员建议,由龙头企业当盟主,各相关企业、科研单位及投资机构共同参与,研发关键共性和前沿核心技术。 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人在车间进行生产工作(2020年2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企业投入的增长释放了创新创造的热情与活力。”沈阳鼓风机集团董事长戴继双代表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赢。 圣湘生物董事长戴立忠代表说,近两年公司研发费用实现翻番增长,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加入公司,目前公司聚集了近百名归国留学人员,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黑龙江飞鹤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专属的甘南县瑞信达原生态牧场,工作人员在检查一辆刚装完鲜奶的全封闭低温安全运输车(2018年10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此外,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1年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政策,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 “用税收优惠机制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说明国家对企业创新充满信心和期待,让我们备受鼓舞。”飞鹤乳业董事长冷友斌代表认为,只有通过科技创新,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政策活了,创新活水就能充分涌流。(胡喆 徐扬 杨思琪 董瑞丰 孔祥鑫 李鲲 张紫赟) 来源:新华社
  • 《北京:打造企业技术中心升级版 助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12-20
    • 2018年12月18日上午,北京企业技术中心创新服务联盟揭牌仪式暨服务平台与联盟标准发布活动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成功召开。会上,北京企业技术中心创新服务联盟正式亮相,并发布了“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服务平台”和《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评价规范》。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解读了最新发布实施的《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管理办法》和《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管理告知承诺制实施细则(试行)》等相关政策文件。来自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的600多家企业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科委、市财政局、中关村管委会、市税务局、北京海关、市知识产权局以及各区经信部门出席了活动。 调整优化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创新采用“告知承诺制”服务模式,打造企业技术中心升级版。 目前,北京市的企业技术中心共计756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4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72家。从区域分布来看,北京市16个区均有企业技术中心分布,其中,海淀区数量最多。从行业分布来看,数量较多的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装备制造业,其次是建筑业、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 北京市的企业技术中心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协同创新能力,掌握了一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工艺,开发了一批国际首创产品,打破进口产品垄断,填补国内空白。其中,京东方10.5代液晶显示屏生产线已经实现量产,该生产线提供的液晶显示屏能更经济地量产65、75英寸以上的大尺寸超高清电视,110英寸8K超高清显示、65英寸8K裸眼3D显示世界领先。乐普医疗创新全降解支架材料,处于国际领先位置,品驰医疗脑起搏器成功替代进口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70%,天智航研发成功国际上唯一能够开展脊柱全节段、骨盆及四肢骨折手术的骨科机器人,并在十余家医院使用。百度作为国内布局无人驾驶汽车最早的企业,与金龙客车合作开发的L4级巴士“阿波龙”已经正式量产下线,是全球首款L4级量产车。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助理王兰表示,新时期,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创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为深化“放管服”改革有关精神,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支撑科创中心建设,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作为牵头部门,与发展改革、科技、财政、税务、海关等有关部门协调联动,调整优化了《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管理办法》,制定了《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管理告知承诺制实施细则(试行)》,大力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工作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发展。这两项文件的制定实现了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工作在提质增效、创新思路和强化服务上的完善,促进北京市努力打造企业技术中心升级版。文件聚焦研发投入强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有效知识产权数、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等创新能力关键指标,引导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创新投入力度,积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会上,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科技标准处解读了最新发布的《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管理办法》和《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管理告知承诺制实施细则(试行)》,并介绍了下一步工作思路。自2018年第21批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创建工作起,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承诺制改革全面推行,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实现在受理阶段线上提交材料,在办理阶段“零跑腿”,将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工作打造为全国开展此项工作的标杆。未来将以“优化提质、创新模式”为突破口,将工作重心由事前认定转移到事中事后监管,并通过合理提升门槛条件、夯实队伍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联动机制等具体举措提升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水平。  发布《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评价规范》和“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服务平台”,用标准规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用服务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此次成立的北京企业技术中心创新服务联盟是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指导,以推动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为目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是支撑企业技术中心发展的重要力量。会上,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助理王兰、北京企业技术中心创新服务联盟理事长尚雍明为联盟进行揭牌。 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科委、市财政局、中关村管委会、市税务局、北京海关、市知识产权局及联盟的有关领导共同启动了“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服务平台”。该平台由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所、北京东御乾元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建设,共分产业地图、自评估系统、政策速递和需求对接等四个服务板块。未来,联盟将重点依托数据平台和线下资源为企业服务进行赋能,在企业技术中心的规范化建设和外部创新体系搭建等方面开展服务工作,为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促进企业技术中心规范化建设,联盟作为行业自律组织,在会上发布了最新版的《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评价规范》,聚焦研发投入强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有效知识产权数、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等创新能力关键指标,引导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行机制创新、积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科技标准处解读了《北京市地方标准管理办法》、《北京市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办法》、《关于发展壮大团体标准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北京企业技术中心创新服务联盟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评价规范》团体标准进行了解读。 与此同时,联盟在企业外部创新体系建设方面,通过企业技术中心服务平台构建产业链上下游产业图谱,同时对企业、政策、产业、区域等要素资源进行精准匹配,为企业外部创新合作精准赋能。为进一步做好线下产业资源对接,联盟同中关村波士顿创新中心、泰智会产业加速器、海淀区胚芽企业服务平台、北京市文化经济政策服务平台、北京市企业科技研究开发机构、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所、北京东御乾元科技有限公司等机构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搭建了企业外部创新对接的资源池,未来将通过开展政策宣贯、投融资对接、产学研合作、区域协同创新等对接交流活动,将联盟打造成为企业技术中心外部创新合作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