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专利总数居前列 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

  • 来源专题:智能制造
  • 编译者: icad
  • 发布时间:2023-11-29
  •        人民网北京11月27日电 (记者栗翘楚)机器人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是经济社会智能化变革的关键工具,将驱动人类社会加速进入智能时代。当前,以人形机器人和通用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蓬勃发展,正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制高点、未来产业的新赛道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不同于专注于精密制造的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特指模仿人的形态和行为而设计制造的机器人。根据我国《机器人分类》,机器人可被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两大类。其中,人形机器人设计制造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机交互,继而实现辅助人类的生产生活。这就意味着,与简单重复性的机械流程操作只需解决效率和精密度不同,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决定了其技术积淀必须足够深厚,至少足以应对复杂和多样化的生产生活场景。
    作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和增长最快的新兴市场,中国对人形机器人需求日益增长,并将带动更多智慧解决方案。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大语言模型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加之大数据和高算力带动机器人运控算法上的技术储备日益雄厚,人形机器人向应用阶段快速迈进亦值得期待。
    专利的数量,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水平高低;专利的转化,则可以反映出专利的创新能力和市场化程度。
    11月27日,人民网研究院发布《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由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及传播内容认知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张冬明提供学术支持。《报告》显示,中国已成为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申请数量和有效专利数量最多的国家。人形机器人专利申请主要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法国和美国,其中中国、日本专利申请人总专利数均超过6000件。
    从申请时间来看,早期专利申请主要来自日本申请人,其在2000年至2008年保持绝对优势(主要来自本田和索尼,其次为丰田)。2014年来,中国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申请增速显著,主要来自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以及优必选科技等企业。当前,优必选科技排在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有效技术专利总量的前列。
    从技术专利数量可以看出,中国企业和机构进行了大量的前瞻性技术布局,经过多年持续的研发投入储备了大量核心技术,这为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提升了整体竞争力,将助力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帮助中国更好地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浪潮。
    近十年,全球范围内的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申请数量呈现出增速显著提升的趋势。在主要申请国家中,中国的专利集中度相对较低,这说明了中国在该领域的竞争相对激烈,行业活力较强。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持续投入人形机器人研发,各项技术的进步也加快了人形机器人产品研发和商业化应用,推动人形机器人进入产业化落地阶段。
    从落后到跟跑乃至领跑的发展过程,体现了近十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加速。一方面得益于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产业规模已居全球首位,此外,中国在基础核心技术方面也取得了持续的突破,使得人工智能技术进入了全球的第一梯队,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并将其列为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近日,工信部印发通知,组织开展2023年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工作,面向元宇宙、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通用人工智能等4个重点方向,聚焦核心基础、重点产品、公共支撑、示范应用等创新任务,发掘培育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优势单位,突破一批标志性技术产品,加速新技术、新产品落地应用。
    早在今年7月,北京市印发《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要全力建设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高地和高端产业集聚区,构建“1+4”机器人产品体系,即加紧布局人形机器人,带动医疗健康、协作、特种、物流4类优势机器人产品跃升发展。预计到2025年,北京将打造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机器人产业集群,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全市机器人核心产业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
    业内人士表示,一方面,人形机器人产业技术壁垒高、产业附加值高、市场规模巨大,可以为其他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提供平台支撑,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另一方面,人形机器人能够填补劳动力缺口,提高生产效率。养老、医疗、教育、家政等机器人的推广应用,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进民生福祉。.
  • 原文来源:https://www.robot-china.com/news/202311/28/86143.html
相关报告
  • 《工业机器人蓬勃发展 国产崛起指日可待》

    • 来源专题:装备制造监测服务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20-09-25
    • 近年来,机器人在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特别是工业机器人,已经成为了工业制造业企业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升级的重要推动力。工业机器人不仅可以克服恶劣环境对生产的影响,减少人工的使用,保障工人的安全,还能够帮助工厂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保证产品质量。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工业机器人已经初具规模。   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历程   工业机器人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并快速在全球范围流行和发展。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和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在不断的转型与升级。工业机器人由于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极强的稳定性,且重复精度良好,可以在较为复杂恶劣的情况下进行作业,因此在众多劳动密集型行业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国工业机器人起步于70年代初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一是70年代的萌芽期。70年代是世界科技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人类登上了月球,实现了金星、火星的软着陆。我国发射了人造卫星。世界上工业机器人应用掀起一个高潮,尤其在日本发展更为迅猛,它补充了日益短缺的劳动力。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于1972年开始研制自己的工业机器人。   二是80年代的开发期。进入80年代后,在高技术浪潮的冲击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机器人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七五”期间,国家投入资金,对工业机器人及其零部件进行攻关,完成了示教再现式工业机器人成套技术的开发,研制出了喷涂、点焊、弧焊和搬运机器人。   三是90年代的适用化期。90年代初期起,我国的国民经济进入实现两个根本转变时期,掀起了新一轮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技术进步热潮,我国的工业机器人又在实践中迈进一大步,先后研制出了点焊、弧焊、装配、喷漆、切割、搬运、包装码垛等各种用途的工业机器人,并实施了一批机器人应用工程,形成了一批机器人产业化基地,为我国机器人产业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可以看出,相比于全球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我国工业机器人起步较晚。但是,我国汽车和3c产业的升级和发展潜力巨大,对工业机器人的增量需求空间可期,随着80年代起,就研发出的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一批国产工业机器人已服务于国内诸多企业的生产线上、一批机器人技术的研究人才也涌现出来、某些关键技术已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未来发展可期,相关企业不断布局。   蓬勃发展 2020上半年工业机器人相关企业注册同比增长66.1%   伴随着新基建进程提速,担负起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重任的工业机器人,正处于全面加速发展的阶段。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8月,国内工业机器人产量累计13.69万套,同比增长13.9%,工业机器人蓬勃发展。   此外,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发展较快。相关企业不断布局。据了解,我国共有6.98万家工业机器人相关企业,2019年行业新增注册量达1.24万家,同比增长11.7%,今年上半年新注册企业0.98万家,同比增长66.1%。此外,全行业31%企业注册资本高于1000万。   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成为新一代工业生产的必然趋势。我国生产制造智能化改造升级的需求日益凸显,工业机器人的市场需求依然旺盛,据统计,2019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57.3亿美元,随着2020年工业机器人行业逐步复苏,国产机器人有望凭借行业东风、实现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张。   凭借东风国产工业机器人逐渐崛起   2020年作为部署5G的关键年,年初以来,国内各大终端厂商相继发布了自己的5G新品。在疫情影响下,5G在远程医疗、高清直播、智能机器人等场景的创新应用,让人们感受到了5G技术应用所带来的效率提升,看到了5G产业的广阔前景。   在国内5G建设全面推进背景下,5G手机的普及和换机潮必然加速到来,有望带动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进而拉动工业机器人需求向上,但是,迈入新阶段我国工业机器人还需加强核心零部件技术突破、人才培养和标准制定,不断拉近与国外企业距离,打破国外市场垄断。眼下国内已经有一批企业开始行动,诸如双环传动正在RV减速机核心技术上寻求突破,绿地谐波也在积极上科创板扩大规模。凭借此股东风,国产工业机器人崛起指日可待。   最后,小编想说,工业机器人是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劲动力,同时也是提升国家实力与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而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的加速建设对于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预计202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34.2万台,本体市场规模达557亿元,系统集成市场达1672亿元。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和市场规模迅速扩张,发展前景一片蓝海。
  • 《多国人工智能产业加速发展》

    • 来源专题:装备制造监测服务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20-12-29
    • 当前,以人工智能(AI)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正加速普及,特别是在医疗健康、教育、金融、安全防务等专业服务领域。咨询公司麦肯锡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疫情防控以来,传统经济加快智能化转型,加速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转化速度,预计到2030年约有30%的工作岗位将实现自动化、智能化。   智能研发提速 机器人显身手   韩国MBN电视台近日推出本国第一位人工智能主播。外形和真人几乎完全相同的人工智能主播,模仿真人的声音和语调,顺利播报了当日的主要新闻和若干条快讯。MBN电视台表示,人工智能主播可以在发生灾难等紧急情况时,迅速向观众播报新闻内容,并可全天候持续工作,节省了大量人力、时间和费用成本。   德国的人工智能医疗机器人“阿达”一直备受关注。当人们在“阿达”的应用界面中输入症状后,“阿达”会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分析评估病人的症状并给出治疗建议。“阿达”的诊疗“天赋”源于70多名医生、数学家、数据专家和计算机科学家的知识与经验。负责开发“阿达”的科技公司负责人纳特哈特表示:“我们用了7年时间专注研究人工智能的数据处理问题,并建了一个全球医学专家网络来提供医学支持。”目前,全球已有超过300万人使用过“阿达”。2017年,这家初创企业获得了4000万欧元投资。   去年11月,日本NTT公司和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宣布,其研发的人工智能技术挑战当年日本“高考”英语满分200分的笔试题,获得了185分的高分。NTT公司称,他们一直致力于提高人工智能对英语笔试题的自动解答技术、提升其借助深度学习所获得的自然语言处理知识。自2011年起,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和东京大学等合作发起人工智能项目,检验人工智能可在多大程度上模拟人类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久前,第二届欧盟人工智能联盟大会集中展示了一批典型案例,介绍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如何助力疫情防控。比如,训练智能机器人来照顾新冠肺炎患者,利用人工智能系统分析病人肺部CT,以减轻医护人员工作压力。比利时鲁汶大学医学影像研究中心主席兼教授苏艾腾表示,实践证明,人工智能比放射医师更能有效地分析肺部CT。   多国出台政策 力促产业发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国家出台政策扶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欧盟今年2月发布《人工智能白皮书》,力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在过去3年里,欧盟用于人工智能研究和创新的资金增至15亿欧元,同比增长70%。欧盟近期还提出了一项重大的专项拨款,用于支持在“数字欧洲”计划下的人工智能研究项目。欧盟希望未来10年每年吸引超过200亿欧元的投资用于人工智能领域。   法国2018年5月出台“法国人工智能战略”,从政策层面力促研究机构将人工智能研发成果商业化。法国政府计划在2022年底前投入15亿欧元用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仅2019年,法国新注册的人工智能企业就达102家。   2019年12月,韩国政府发布“人工智能国家战略”,提出九大领域100个课题,计划2030年时将韩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力提升至世界前列。韩国政府力争到2021年成功打造人工智能开发平台、全面开放公共数据,到2024年建立光州人工智能园区,到2029年为新一代存算一体人工智能芯片研发投入约1万亿韩元(1美元约合1090韩元)。   去年6月,日本政府出台“人工智能战略2019”,旨在从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增强本国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去年12月,东京大学和软银公司签署协议,宣布将共同打造世界顶尖的人工智能研究所,致力于开展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软银将在今后10年为此投资200亿日元(1美元约合104日元)用于相关研究,促进日本人工智能研究及相关产业发展。   应用前景广阔 助益经济增效   专家表示,未来全球可持续增长越来越依赖于数据所创造的价值,而人工智能是数字经济中最重要的应用技术之一。人工智能将在精准农业、远程医疗、自动驾驶等方面大有作为。   普华永道的最新研究指出,到2030年,凭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型产品与效率的提升,全球经济总量有望额外增长13.4万亿欧元。研究认为,德国大部分行业尤其是医疗、能源和汽车行业的生产率将因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而显着提高,预计到2030年德国经济将实现11.3%的额外增加值。韩国政府预计,如果人工智能国家战略相关措施得以有效实施,到2030年,韩国将在人工智能领域创造455万亿韩元经济效益。   日本经济产业省对制造业及建筑业等大约2000家中小企业和提供人工智能服务的企业实施调查,并筛选出可用人工智能替代的业务,估算出如果中小企业引进人工智能技术,到2025年将产生11万亿日元的经济效益,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少子老龄化造成的劳动力缺口问题。   韩国延世大学教授金时镐指出,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各国政府需要研究各种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包括以基本劳动力为中心的工作岗位消失、人工智能服务安全性、数据安全等问题,提前研究应对策略以及必要的法律和制度修订。 作者:牛瑞飞 马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