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27.
中新社北京 11 月 15 日电 ( 记者张素 ) 百万比例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覆被地图集》正式出版发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图集编辑委员会顾问徐冠华 15 日在北京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这是中国土地覆被乃至地理学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
徐冠华说,这部以中、英双语出版的地图集历时 6 年完成, 240 余名科研人员共同参与编制。这是全球首部土地覆被地图集,完整地记录了近 20 年中国地表覆被量与质的演变过程。
土地覆被是指陆地某一空间地点上所存在的植被及其他特质,如森林、草地、作物、水体、土壤等。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开始,人类就启动了改变地球表面的进程,土地覆被成为人类改变自然的缩影。
“通过遥感监测某一时刻地表土地覆被信息,可以记录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改变地球表面特征的空间格局。”地图集主编、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吴炳方说。
早期观测能力不足,人们难以记录地球表面剧变。中国科学家通过近 20 年项目研究积累,建立了既符合国际土地覆被分类标准,又切合中国土地覆被特征的 6 个一级类和 40 个二级类的分类系统。他们基于这个分类系统完成了 1990 年、 2000 年和 2010 年三个时期的中国土地覆被数据集。
“这是世界上监测范围最大、精度最高、序列最长的数据集。”吴炳方说,数据集采用了 12691 景 30 米分辨率光学数据, 63796 景中低分辨率遥感数据, 827 景微波数据。数据集经过 11 万余个全国土地覆被地面实测样点数据的校验, 3 万余个独立地面样点的精度验证,并得到全国 31 个省市区环保部门的确认。
吴炳方特别介绍了 2010 年土地覆被数据,基于国产环境卫星数据自动化大规模处理超算平台,一级类系统平均精度达到 94% ,二级类系统平均精度达到 86% ,“这是中国自主遥感数据综合应用的重要实践”。
专家认为这部地图集至少有两方面重要作用。其一,随着中国经济与城镇化快速发展,人类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地图集有助于人们掌握土地覆被类型与参数的时空变化规律,制定相应的生态建设策略;其二,地图集为后续中国“全球变化与应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多个时间节点的基础信息支撑,展示了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积极态度。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