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节能减排又添新技术——循环水养殖车间设备能量管理与控制技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2-29
  •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建明团队牵头完成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研究任务“循环水养殖车间设备能量管理与控制技术”通过了专家现场验收。该技术通过对养殖设备运行参数的智能化管控实现设备运行能耗大幅降低,为循环水养殖节能减排贡献了新思路。

    循环水养殖车间设备能量管理与控制技术,通过查明微滤机反冲频率与养殖水体浊度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创建了微滤机反冲频率与水体浊度关系模型,发明了利用微滤机反冲频率检测养殖水浊度的技术;利用支持向量机分类模型、循环泵运行工况参数和浊度变化信息反馈,创建了微滤机-循环泵联动的智能变流控制技术,结合单机自动化与物联网控制技术,构建了微滤机-泡沫分离器、微滤机-臭氧发生器联动智能控制技术。基于本技术开发了循环水养殖系统智能化能量管控软硬件系统,提高了循环水养殖系统主要耗能设备能量管控的效率,实现循环泵运行节能20.8%,泡沫分离器运行节能26.1%,臭氧发生器运行节能22.6%;循环水养殖系统水处理设备运行能耗降低27.4%,单产运行能耗降低30.9%。

    循环水养殖是未来水产养殖的重要发展方向,然而传统循环水养殖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有待提高、操作复杂且能耗较大,这些都阻碍了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推广和应用。本研究建立的循环水养殖系统水处理设备自动管控机制,节省了大量繁琐的设备运行参数调控工作,提高了循环水养殖系统主要耗能设备能量管控的效率,大幅降低了循环水养殖系统的能耗,具有很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212/t20221226_6589802.html
相关报告
  • 《水产养殖业新添一种专用中空膜太阳能温室技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2-29
    •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建明团队牵头完成的“水产养殖太阳能温室热能高效蓄积与利用技术”通过了专家现场验收。新型太阳能温室保温性能好、组装便捷、强度高、内部空间开阔,是专为水产养殖量身定做的专用温室。 中空膜无小梁太阳能水产养殖温室(发明专利:ZL201810139468.7)采用标准化原创预制件和双层膜结构,在保证太阳光高透射率的同时有效降低了热散失,达到了采热与隔热性能兼顾,保温性能好、组装便捷、强度高、PVC膜更换方便。该温室配套太阳能温室气/水换热蓄能工艺和设备,可以将室内高温空气的热量转移到养殖水体中,在控制养殖车间室内气温的同时实现养殖水体的升温。 运行数据显示:2021年11月-2022年4月6个月的升温月份,“单层膜+棉被”温室太阳能净收支为1.5706 kwh/m2,“中空膜+棉被”温室太阳能净收支为2.0477 kwh/m2,中空膜温室较单层膜传统温室太阳能利用率平均提高30.38%。养殖基地实际运行结果表明:400 m3循环水养殖系统2022年2~4月份实际用电为40417.34元,凡纳滨对虾产量4800 kg,冬季养殖每公斤对虾养殖水的升温电费为5.74元/kg。同目前传统温室养殖每公斤对虾升温费用13~15元/kg相比,双层膜温室可节约养殖水升温费用约59%。 该技术利用太阳能替代化石燃料,能够大幅减少养殖企业冬季升温能耗,实现节能减排,产业应用前景广阔。
  • 《大唐集团煤电节能减排升级改造综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2-21
    • 2014年,《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与《全面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等重磅文件接连印发,“10、35、50”的煤电机组污染排放限值超过美国、欧盟,成为“世界最严”排放限值要求。201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煤电节能减排“硬任务”:2020年前,对具备条件的燃煤机组全面实施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 在这场没有退路、分秒必争的节能减排攻坚战中,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大唐集团”)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投入大量资金持续开展脱硫、脱硝、除尘达标改造、达特别排放限值改造和超低排放改造,连续两年获得国资委“节能减排优秀企业”称号。 2016-2018年,大唐集团供电煤耗降低7.8克/千瓦时。煤机对标排名连续赶超,2018年位列五大前列;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从4.377吨标煤/万元下降至3.9吨标煤/万元,超额完成国资委考核目标值。截至2018年底,该集团总计226台机组达到超低排放标准,占在役燃煤机组容量的94.7%,居行业领先水平。 严守环保红线、底线 在役燃煤机组94.7%达超低排放标准 从“十二五”起,大唐集团便逐渐将防范煤电产能过剩列为投资控制重点,除高参数、大容量、低能耗、低污染项目外,严格压减火电投资,重点加强清洁、高效、环保机组的投资建设。2014年《行动计划》发布,煤电节能减排加快推进,大唐集团勇担重任,全面开展超低排放改造工作。 《行动计划》和《工作方案》下发后,大唐集团相关部门按照要求的东、中、西部地区完成改造时限,对当时该集团226台机组分解落实任务、倒排时间工期。集团公司顶层设计,统筹技术方案调研论证,在改造初期可选方案有限的客观条件下,积极稳妥推进改造工作,并达到预期效果。 大唐集团组织大唐科研院、大唐环境等专业公司积极推动新技术研发及应用,攻克W型火焰炉氮氧化物控制等难题。2017年,大唐阳城发电公司采用SCR+SNCR组合技术,成功实现了W型火焰锅炉达到超低排放标准。2015年,浙江大唐乌沙山发电公司为了实现“增产减污”,烟尘排放按照2.5毫克/立方米标准实施,远远低于地方政府和国家要求的排放限值。2017年,大唐集团的“高效节能脱硝全流程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燃煤电厂三氧化硫粉尘控制技术”“燃煤机组烟尘一体化高效脱除与智能控制”等节能环保新技术荣获中国电力行业技术创新一等奖。这些先进技术成功推广应用于该集团百余台机组的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有效降低了超低排放改造的技术成本,大幅提升了机组减排能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突出的节能减排效果。 在日常达标排放监管方面,大唐集团严守环保红线、底线,健全环保监管与考核制度,完善环保监控平台,实时监控达标排放情况,杜绝超排事件,实现了主要污染物稳定无条件达标排放。 此外,大唐集团加强重点区域环保治理。狠抓“2+26”城市、汾渭平原、长三角等重点区域三项污染物达标排放、无组织排放管理,实施煤场封闭改造23家,稳步推进废水减量治理和废水零排放试点工作。2016-2018年,该集团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累计分别减排3.35万吨和6.45万吨,减排幅度分别为32%和40%,超额完成国资委对大唐集团减排业绩考核要求。 推进能耗攻坚计划 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至3.9吨标煤/万元 十八大以来,大唐集团积极推动煤电清洁高效利用,优先发展大容量、高参数、低能耗、低排放的节能环保型机组及能源综合效率高的热电联产、燃气机组,努力将环境影响降至最低。 该集团根据国家要求及行业同类型机组能耗变化情况,持续组织开展“优化运行、达设计值”活动。进行供电煤耗、火电开机率和调度电量完成率等主要生产指标行业和区域对标。大力推进能耗攻坚计划,开展109项能耗指标诊断及问题治理工作,通过管理提升、设备治理、运行优化等措施不断提升机组经济性能。 大唐集团集中力量开展了机组节能改造,推广应用成熟技术,组织科研院所进行重点难点问题技术攻关,实施了高效亚临界机组改造、循环水余热供热改造等。三年来,投入节能技术改造的资金共计48.2亿元,完成综合节能改造机组90台。 世界在役最大火力发电厂——大唐托克托电厂,2016年实施了全国首台600兆瓦亚临界机组升参数改造,改造后,该机组蒸汽温度从540度提升到570度,改造后供电煤耗下降了15克/千瓦时,实现了600兆瓦亚临界机组供电煤耗低于300克/千瓦时的目标。此外,浙江大唐乌沙山发电公司采用多级小焓降、低压整体内缸技术,完成了2台600兆瓦超临界机组改造,改造后机组供电煤耗下降10克/千瓦时。 2018年,大唐集团制定了针对集团各基层企业的能耗诊断体系。以此为纲,各基层企业对现有机组能耗现状进行诊断并进行针对性管理,相关问题30天内即可得到解决。先通过管理降能耗,为设备改造降能耗打基础,再利用停机机会对设备进行改造。 此外,大唐集团创新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利用生产调度系统平台,完成了煤电、燃机等安全生产对标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全面提升火电指标管理,继续深化发电主营业务的火、水、风电全覆盖能效提升,提升管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