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 | 国内首次发布了大规模光纤光栅阵列飞秒激光全自动制备技术》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4-04
  • 在2023年3月31日至4月3日于广州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光子技术论坛上,深圳大学王义平教授团队和深圳市光子传感技术有限公司在国内首次发布了大规模光纤光栅阵列飞秒激光全自动制备技术、装备及光栅阵列产品。

    该技术在单芯光纤和多芯光纤中实现了公里级、卷对卷大规模串联/并联集成光纤光栅(含弱反射点)阵列的高效率全自动制备,具有带涂覆层直写、无须掩模板、无须载氢、无须二次涂覆等优点,并且实现了光纤移动、夹持、放纤、收纤、纤芯对准、激光聚焦、曝光等光栅制备过程的全自动程序控制。制备的光纤光栅阵列保留了光纤原有的抗拉强度,耐高温,长期稳定性好。

    现场发布的大规模全同弱反射光纤光栅阵列的光栅波长1550 nm,最小栅长:< 0.5 mm,最小栅距:< 0.5 mm,最小反射率:< 十万分之一,光栅数量:> 10000个,消光比:15 dB。

    光栅波长、光栅反射率、光栅间距、光栅数量等参数均可根据用户需求订制。

    该大规模光纤光栅阵列在油井勘探、周界安防、桥梁大坝、航空航天等分布式光纤传感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可以极大地提升DAS、DTS、OFDR等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测量精度、测量距离和空间分辨率等关键指标,是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助推器”。

相关报告
  • 《安森美半导体发布世界首款车规硅光电倍增管(SiPM)阵列产品 用于激光雷达应用》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1-03-03
    • 推动高能效创新的安森美半导体 (ON Semiconductor),近日发布新的RDM系列硅光电倍增管 (SiPM) 阵列,将激光雷达 (LiDAR) 传感器能力扩展到其广泛的智能感知方案阵容。ArrayRDM-0112A20-QFN是市场上首款符合车规的SiPM产品,应对汽车行业及其他领域LiDAR应用中不断增长的需求。 ArrayRDM-0112A20-QFN是单片1×12 SiPM像素阵列,基于安森美半导体领先市场的RDM工艺,可实现对近红外 (NIR) 光的高灵敏度,从而在905纳米(nm)处达到领先业界的18.5%的光子探测效率 (PDE) (1)。SiPM的高内部增益使其灵敏度可达到单光子水平,该功能与高PDE结合使用,可以检测最微弱的返回信号。因此,即使是低反射目标,也能探测到更远的距离。 SiPM技术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由于其独特的功能集,已成为广阔市场深度传感应用的首选传感器。SiPM能在明亮的阳光条件下进行长距离测距时提供最佳的信噪比性能。其他优势包括较低的电源偏置和较低的温度变化敏感性,使其成为使用传统雪崩光电二极管(APD)的系统的理想升级产品。SiPM采用大批量CMOS工艺生产,可实现最低的探测器成本,从而实现应用于广阔市场的LiDAR方案。 使用激光测量物体的距离已跨越了汽车、消费和工业应用领域。在汽车领域,LiDAR可用于提升安全性和驾驶员辅助系统(ADAS),通过与其他感知模式互补和提供冗余,辅助如车道保持和交通拥堵辅助等功能。LiDAR正普遍用于全自动驾驶的使用案例,例如机器人运输,以安全地实时导航环境。受益于ArrayRDM-0112A20-QFN的高PDE,支持这些功能的LiDAR系统已被证明可在300米以上的距离测距。更远的距离使车辆有更多时间来应对意外障碍。 安森美半导体汽车感知分部高级总监Wade Appelman 说:“LiDAR提供的高分辨率深度数据可在充满挑战的微光条件下即时准确地识别物体。 ArrayRDM-0112A20-QFN是首款符合车规的SiPM,将提供远距离、高性价比的LiDAR方案,以实现下一层次的安全和自主性。我们正不断加强我们的传感器组合,提供多样化且互补的感知模式,为更高级别的ADAS和自动驾驶铺平道路。” Yole技术与市场分析师Pierrick Boulay说:“Yole Développement (Yole)将LiDAR视为实现汽车全自主化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其功能必须达到2+及以上级别。 生产符合车规并具有足够性能水平的传感器,将成为汽车应用大规模采用LiDAR的关键推动力,根据目前的趋势,预计在2019年至2025(2)年之间的复合年增率为+144%。” ArrayRDM-0112A20-QFN符合AEC-Q102和按照 IATF 16949开发。 1.在典型工作电压和21°C下的最大PDE。 在升高的温度下,PDE在905 nm处增加至> 25%。 资料来源:《2020年汽车和工业应用激光雷达》报告,Yole Développement (Yole),2020年
  • 《国内首款激光除草间苗机器人发布》

    • 来源专题:光电信息技术
    • 编译者:王靖娴
    • 发布时间:2024-07-16
    • 【内容概述】据激光之家7月10日报道,精准农业机器人初创企业——蔚蓝引擎(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在上海市松江区发布了一款由该企业完全自主研发的激光除草、间苗机器人产品。这也是国内首台完全由企业投资、由企业自主研发的激光除草间苗机器人。     该机器人采用增程式方案,四驱差速转向模式,依托电驱加精密齿轮箱的组合,相较于液压方案,该机器人具有转向精度高,转弯半径小,响应速度快,成本低,免维护等优点。同时高地隙龙门式底盘的设计,增强了机器人通过性,可以满足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的除草和间苗需求。     该机器人参照国内蔬菜种植标准,默认安装4组激光作业单元,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增加至6-8组作业单元。每个激光单元都拥有独立的高分辨率相机和算力设备,通过企业自主研发的算法和策略管理程序,可以在连续行走状态下完成对幼苗和杂草的识别、定位、追踪、测速、轨迹预判、打击、评估、多模组协同作业等任务。为了更好地适应菜畦有起伏不平整的情况、以及不同垄型不同高度位置的除草作业需求,该团队研发了一套3D打击模组,可以在30cm的高度差内将激光打击精度控制在1mm以内,能够有效满足不同高度下的激光作业。用户还可以通过调整装置来调节机器人的左右轮距、打击平台的高度,以适配不同的作业垄宽和垄高。     目前,该机器人针对已适配的蔬菜场景,杂草及关键生长点识别率超过97.5%,单垄作业的情况下,设计作业效率每小时2亩。未来随着算法的提升和激光单元方案的优化,作业效率将会逐步提升。 【背景介绍】蔚蓝引擎科技自2022年开始在上海启动自主研发,经过深度的场景调研,历经两年技术攻关,攻克了一系列的场景难题和技术难题。蔚蓝引擎发布的这台多场景激光除草间苗机器人是国内物理化杂草防除、间苗领域商业化探索的重大进步。据介绍,蔚蓝引擎正在进行天使轮融资,已受邀到广东、新疆、青海等全国多地进行测试并获得多家国内头部企业的采购意向。 (机器人样机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