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科技打赢盐碱地“逆袭战”》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5-10-17
  • 盐碱地变身大粮仓,科学家是如何做到的?15亿亩盐碱地

    曾是制约我国粮食安全的

    “沉疴痼疾”

    从李振声院士于20世纪80年代

    提出治理战略

    培育出第一代抗盐碱小麦

    “小偃”系列

    到今天中国科学院

    数十家研究所接续奋斗

    科技的力量正在一寸一寸

    “唤醒”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在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

    “小偃”系列小麦正在迸发新生

    继承了长穗偃麦草

    耐盐基因的“小偃60”

    在含盐量3‰的中度盐碱地

    创下亩产400公斤的纪录

    李振声院士不仅关心主粮

    更提出“滨海草带”战略

    利用盐碱地发展饲草产业

    如今

    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青年突击队

    在黄河三角洲选育出的长穗偃麦草

    不仅提供优质牧草

    还能培肥土壤

    实现了“地上产草、地下改土”

    团队还在耐盐大豆、高粱、

    水稻等作物选育上取得突破

    培育出的水稻品种“盐黄香粳”

    集耐盐、优质、高产于一身

    在“以地适种”方面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采用滴灌与微喷灌技术

    将单次灌水量从100方降至30方

    并创新咸水利用技术

    实现了“以水补盐、减水增效”

    同时绿肥、菌肥等多重措施并用

    真正“活化”了盐碱地

    科研人员还精准绘制出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分布图

    为盐碱地分类治理

    提供科学依据

    从黄淮海平原的第一株耐盐麦穗

    到黄河口蓬勃生长的绿洲

    三代科学家躬身盐碱荒原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我国的盐碱地治理理念和技术

    正走向“一带一路”

    为非洲等面临类似问题的国家

    提供中国经验

  • 原文来源: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5/10/552762.shtm
相关报告
  • 《吉林:“大安方案”为盐碱地治理注入新动能》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9-12
    • 9月9日至10日,第三届中国·白城苏打盐碱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田治理大安模式技术经验交流会在吉林省大安市举行。本届交流会围绕盐碱地产品生产安全和盐碱地治理的生态安全问题进行深度研讨,从追求产量向追求质量转变,进而推动盐碱地产品生产实现“国家技术标准规范”的目标。在退水治理方面,广泛征求与会专家和企业的意见,争取早日拿出“大安方案”。这将为大安进一步做好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国家试点工作注入新动能。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以“菌物在盐碱地改良”为主题,介绍了植物、动物和菌物循环在盐碱地治理中的作用。相关专家围绕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实践和碱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及产业化发展进行交流,深入盐碱地改良企业、综合治理地块等进行走访,了解实际成效。 据介绍,大安市自2022年获批国家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以来,在众多专家团队和企业的支持下,形成了以水定地、集中连片、生态改良、良种自育和现代化生产经营“五位一体”的盐碱地水田治理“大安模式”,探索了苏打盐碱地治理的技术路径和经验模式,尤其在中重度盐碱地培育了“从0到1”的农业新质生产力。截至目前,累计实施整治项目27个,可新增耕地19.57万亩,年增粮食产能2.35亿斤,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税增长和生态增值的多赢局面。 今年,大安首次将盐碱地产品“推介、展销、招商”一体化融入交流会之中,市民与游客可以边欣赏文艺表演,边品尝、选购弱碱大米、鲜食玉米、小龙虾、沙棘等特色农产品,共同见证科技赋能农业的成效。据了解,本次交流会实现盐碱地产品签约销售额1.2亿元。 近年来,大安汇聚了数十家国内盐碱地治理头部企业,各企业围绕“盐碱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开展深入研究的意愿强烈。大安实施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以来,始终秉承“政府主导、市场化实施”的原则。本次交流会,大安首次尝试由“企业”办会,把舞台交给企业,走市场化模式,实现理论和市场的融合对接。
  • 《盐碱地水稻“逆”生长基因破译》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19-01-31
    • 在耕地资源日趋紧张的背景下,如何将盐碱地变高产粮田,成为当下农业科学家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1日,记者从湖南大学获悉,该校刘选明教授研究团队破译出一个能降低土地盐碱化对水稻产量影响的新基因STRK1,并揭示了其分子作用机制,为进一步解析植物耐盐的分子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并提供了耐盐特征性分子标记。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植物学期刊《植物细胞》,并被该杂志作为亮点推荐,认为有望为水稻耐盐品种选育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据悉,目前全球有9.5亿公顷盐碱地,其中我国约有1亿公顷。同时,因气候变暖等因素,还有约20%的灌溉农田面积被盐碱化,影响作物产量。“对付”盐碱地,成难题。想要在盐碱地种水稻并高产,则更为困难。团队成员林建中副教授介绍,水稻尤喜甜土性,这使其易受高盐环境产生的高渗透影响,进而导致水稻减产或死亡。要让水稻在此环境中“逆”生长,必须提高水稻耐盐性。 团队经近5年研究,成功筛选、鉴定出一个可提高水稻耐盐性的基因STRK1。其转基因株系在正常条件下与普通水稻无区别,但在高盐渗透条件下,却能明显提高水稻耐盐性和产量。团队还进一步探究了该基因提高水稻耐盐性的分子机制,发现其在受高盐渗透后可发生自磷酸化,并通过磷酸化与其相互作用的过氧化氢酶C的210位的酪氨酸残基,显著提高过氧化氢酶活性,从而将过量有害的过氧化氢分解为水和氧气,降低高盐渗透造成的伤害。(记者俞慧友 通讯员曾欢欢 李妍蓉)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