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集团与国家电投举行高层会晤,共同推动风电产业深度融合》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wukan
  • 发布时间:2018-05-04
  • 摘要:4月26日,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带队到访国家电投集团。

    4月26日,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带队到访国家电投集团,国家电投董事长、党组书记钱智民参加接待、会谈,双方就新能源、汽车金融、工程机械装备、业务国际化等进行了深入交流。三一集团董事、三一重能董事长周福贵,国家电投党组成员、总会计师王益华等参加会谈。

    梁稳根介绍了三一集团与国家电投集团在风电、金融、工程机械等领域的合作情况,并对其给予的支持表示感谢。梁稳根表示,三一集团拥有强大的风场EPC建设能力,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希望双方在新能源、业务国际化等领域继续加强合作,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合作共赢,抱团出海。

    钱智民介绍了国家电投的发展历程和目标,并肯定了三一集团为中国装备制造业作出的巨大贡献。钱智民指出,国家电投集团非常重视与三一集团的合作,希望双方今后进一步加强在企业文化、管理理念等方面的交流,加深在风电设备及风场EPC建设、汽车金融、业务国际化等领域的合作,共同打造中国风电的示范项目。

    钱智民指出,双方在新能源领域,特别是在资本创新方面有巨大的合作空间。未来希望双方进一步加强战略合作,为国家发展、为实现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周福贵就双方已合作的山东阳信、涟源龙山等项目情况进行了介绍,希望双方继续加强探索合作,探讨设立百亿级风电产业基金,推动风电产业的发展。

    据介绍,2016年3月,三一集团与国家电投集团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新能源、煤电、矿业、港口、装备制造和“走出去”等领域开展了深入合作并取得了积极进展。

相关报告
  • 《国家电投全面发力“绿电交通”领域》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2-27
    • 本报讯 记者朱学蕊报道:2月26日从国家电投绿动未来媒体日暨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上获悉,该公司在“综合智慧能源”探索实践和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已全面进入“绿电交通”领域,构建起以换电重卡为代表的电能交通替代生态圈,同时以氢燃料电池及系统为核心推动氢能交通发展。 据国家电投党组副书记、董事祖斌介绍,国家电投近年来致力于以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创新推动企业绿色发展的新格局创建。尤其面对我国数字GDP飞速增长,以及能源行业与云、大、物、智、移、链等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现状,该公司主动转变观念,尝试直接面向终端市场和客户,由此打开了“绿电交通”这扇新窗口。 据祖斌介绍,绿电交通是以清洁电力即绿电替代化石能源,依托智慧能源网、交通网和信息网三网融合,实现智慧清洁能源和交通、充电及储能设备的智能互动和深度融合,提高交通运输和物流的能源效率和绿能比例,改善交通运输能源结构,最终实现清洁能源和交通行业的共生、共享和可持续发展。“自2017年进入‘绿电交通’领域,国家电投进行了一系列实践和探索,目前主要成果包括以换电重卡为代表的电能替代和以氢燃料电池及系统为核心的氢能替代。”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汽车保有量2.7亿辆,其中私家车占73.3%,载货汽车占10.9%。2009年至今,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但由于技术原因,能耗和排放更大的货运车辆、尤其是重卡的电能替代进展较慢,国内电动重卡2019年才逐步开始销售。 目前,全国重卡有1000万辆,其中用于短倒场景的重卡有100万,“绿电”重卡应用前景广阔。 国家电投产业中心主任吴金华介绍,国家电投2017年初进入重卡领域, 目前换电服务已涵盖34款换电重卡、铲车、叉车等工程机械产品,全方位匹配电厂、港口、钢厂、矿区、城市渣土、水泥搅拌等场景的电动化应用需求。 记者了解到,到2020年年底,国家电投已落地换电重卡、工程机械累计突破5000台,分布在北京、山西、河北、江苏、陕西等地,运营里程累计超过600万公里。全国换电站布局落地签约66座,充换电设施分布在北京、上海、江苏等14个省市,其中换电站建成交付11座。 对于下一步充换电服务的延伸,吴金华表示,国家电投将进一步加大对运输和物流业绿能替代的投入力度。“成立了启源芯动力公司,加强电池和电池管理系统等核心技术的研发,提供充换电服务,为用户提供绿色交通综合性解决方案。到2025年,计划新增总投资规模1150亿,推广换电重卡20万台,其他类型车辆37万台,新增投资持有换电站4000座,新增投资持有电池22.8万套。” 除了绘制交通领域电能替代的蓝图,国家电投氢能产业布局也正在厚积薄发。 据了解,国家电投于2017年进入氢能领域,打造氢能源和氢能装备两条业务主线,尤其重点涉足氢燃料电池装备自主研发与制造。经过三年潜心研发,国家电投氢能公司已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掌握燃料电池全产业链自主核心技术的公司之一。 国家电投氢能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张银广告诉记者,目前,该公司已与国内多家客户签订项目协议,销售40套燃料电池系统,并达成400台(套)采购意向订单,产品已步入产业化推广阶段。“位于北京、宁波两地的中试生产线已形成1000台/年的生产能力与供应能力,并在宁波、武汉两地启动万台生产线建设。” 对于外界广泛关注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开发与推广情况,张银广介绍,国家电投氢能公司去年初与中国中车联合研发的12米氢燃料电池城市客车在宁波下线,续航里程600公里。去年12月,该公司与中国中车联合研发的11米氢能旅游客车进入工信部公告,将分别投入10辆客车服务于2021年博鳌论坛和吉林氢能交通示范,投放20辆公交车服务于宁波氢能交通等。 “我们正在与各地汽车生产商开展战略合作,预计到今年底,推广氢燃料电池的总规模将达到500台。2025年前后,随着燃料电池成本大幅降低,加氢网络逐步完备,国家电投氢燃料电池在汽车的推广应用将进入规模化商业化发展阶段。”祖斌透露。
  • 《能源转型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9-06
    • 清洁低碳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以新能源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特征的能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进入全新能源体系。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能源发展高层论坛”上,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章建华表示,5年来,我国能源转型深入推进,清洁低碳发展步伐加快,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高6.6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升到14.3%,天然气消费比重达到7.8%。同时,累计退出煤炭落后产能8.1亿吨,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7亿千瓦。   章建华表示,清洁低碳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大趋势。能源领域的智能化、去中心化态势凸显,以新能源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特征的能源革命正推动人类社会进入全新的能源体系。我国能源发展正处于转型变革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统筹好保障安全与结构转型,统筹好长期战略和经济发展,统筹好现有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和智慧能源系统建设。   “要减轻化石能源对外依存度高的压力,太阳能将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替代路径之一。”国家电投集团党组副书记、总经理江毅表示,光伏产业为能源绿色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尤其是在水风光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光伏等清洁能源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还将助力脱贫攻坚、经济发展。   截至今年7月份,国家电投光伏发电装机达1686万千瓦,光伏装机规模、发电量稳居世界第一。国家电投党组副书记、董事时家林表示,到2025年,国家电投将新增光伏发电装机2800万千瓦,装机总量达到4500万千瓦,保持世界第一光伏装机规模。在供给侧,实现光伏与核、火、水、风等多能互补、电网友好发展。在需求侧,实现光伏与氢能、储能、储热等相关能源转化延伸,推动规模化替代化石能源。   近年来,各类能源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纷纷布局智慧能源业务。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曾鸣认为,随着“云大物移智”等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能源产业相融合,智慧能源产业孕育出新的商业模式,如无人机智能巡检、机器人管家等,这些都将改变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   章建华表示,推动能源革命要力争“四新”,一是在保障能源安全方面要有新做法,紧紧围绕我国能源安全的薄弱环节,大力推进能源领域补短板工作。二是在推进清洁低碳转型方面要有新成效,务实应对气候变化新形势,科学谋划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能源发展战略。三是在关键技术攻关方面要有新突破,紧跟世界能源科技发展大势,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卡脖子的技术装备;加快部署储能、氢能等战略性前沿技术攻关,努力在新一轮能源科技革命中抢占先机。四是在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方面要有新进展,继续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持续优化市场环境,激活民间活力,加快模式创新,推动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马培华指出,一方面要着重发展清洁能源;另一方面,考虑到我国资源禀赋、需求增长以及价格等因素,现阶段仍要提高清洁煤发电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