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转型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09-06
  • 清洁低碳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以新能源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特征的能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进入全新能源体系。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能源发展高层论坛”上,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章建华表示,5年来,我国能源转型深入推进,清洁低碳发展步伐加快,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高6.6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升到14.3%,天然气消费比重达到7.8%。同时,累计退出煤炭落后产能8.1亿吨,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7亿千瓦。

      章建华表示,清洁低碳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大趋势。能源领域的智能化、去中心化态势凸显,以新能源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特征的能源革命正推动人类社会进入全新的能源体系。我国能源发展正处于转型变革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统筹好保障安全与结构转型,统筹好长期战略和经济发展,统筹好现有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和智慧能源系统建设。

      “要减轻化石能源对外依存度高的压力,太阳能将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替代路径之一。”国家电投集团党组副书记、总经理江毅表示,光伏产业为能源绿色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尤其是在水风光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光伏等清洁能源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还将助力脱贫攻坚、经济发展。

      截至今年7月份,国家电投光伏发电装机达1686万千瓦,光伏装机规模、发电量稳居世界第一。国家电投党组副书记、董事时家林表示,到2025年,国家电投将新增光伏发电装机2800万千瓦,装机总量达到4500万千瓦,保持世界第一光伏装机规模。在供给侧,实现光伏与核、火、水、风等多能互补、电网友好发展。在需求侧,实现光伏与氢能、储能、储热等相关能源转化延伸,推动规模化替代化石能源。

      近年来,各类能源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纷纷布局智慧能源业务。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曾鸣认为,随着“云大物移智”等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能源产业相融合,智慧能源产业孕育出新的商业模式,如无人机智能巡检、机器人管家等,这些都将改变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

      章建华表示,推动能源革命要力争“四新”,一是在保障能源安全方面要有新做法,紧紧围绕我国能源安全的薄弱环节,大力推进能源领域补短板工作。二是在推进清洁低碳转型方面要有新成效,务实应对气候变化新形势,科学谋划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能源发展战略。三是在关键技术攻关方面要有新突破,紧跟世界能源科技发展大势,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卡脖子的技术装备;加快部署储能、氢能等战略性前沿技术攻关,努力在新一轮能源科技革命中抢占先机。四是在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方面要有新进展,继续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持续优化市场环境,激活民间活力,加快模式创新,推动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马培华指出,一方面要着重发展清洁能源;另一方面,考虑到我国资源禀赋、需求增长以及价格等因素,现阶段仍要提高清洁煤发电技术。

相关报告
  •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与态势评估技术的信息预警实践》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程冰
    • 发布时间:2025-07-22
    • [目的/意义] 通过融合多维、多源时空分布特征的传感器数据与社会数据,构建延安县级区域的灾害精准预警模型,实现基层政府针对社会—自然耦合灾害的事前应急管理并提供决策依据。[方法/过程] 结合多源信息融合与态势评估的理论模型与案例构建,完善区域数字化技术的嵌入式预警信息架构,同时基于县域政府综合负面清单与短板识别的数字化治理,识别区域风险因子并叠加空间因子进行信息预警。[结果/结论] 只侧重于自然技术部分的风险信息治理与灾害智能识别效果有限,嵌入多维、多源、多模态信息技术并结合地方政府自然灾害防治政策等社会部分的刚性规制,能最大限度发挥新数字化技术及智能识别预警等防灾减灾与民生政策效应。
  • 《“十四五”时期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施工图敲定》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12-02
    • 11月30日,工信部对外发布《“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敲定“十四五”时期两化深度融合发展目标和具体路径,明确加快原材料、装备制造、消费品、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领域数字化转型步伐,并通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两化融合标准引领行动、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广工程、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提升行动、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升级行动5项重点工程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规划》明确,到2025年,信息化和工业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制造业各领域加速渗透,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明显加快,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105,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80%,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8%,工业互联网平台普及率达45%。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十四五”时期两化融合的主要任务。在30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司长谢少锋在回答《经济参考报》记者提问时表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技术深刻变革条件下两化融合的一个发展阶段,也是当前两化融合的工作重点,《规划》对数字化转型作出了专门部署,概括起来讲就是“强企业、抓重点、厚基础、建生态”。 具体而言,谢少锋表示,要全面推广数字化转型理念,不断提升企业数字技术应用、软件应用、数据管理等数字化能力,加快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管理服务等关键环节的数字化。以重点行业、产业园区和产业链供应链为突破口,以场景数字化为关键,通过发布工业场景数字化图谱、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进园区等举措,加快重点领域数字化转型升级。聚力提升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大力发展工业软件和工业APP,强化安全保障能力,夯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和产业基础。同时,坚持标准引领,以两化融合标准为基础建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加快标准在重点行业领域的规模化推广。加强数字化转型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构建线上线下联动、包容普惠共享的数字化转型生态。 作为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抓手,工业互联网将加快推广。《规划》明确,面向原材料、装备制造、消费品、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及产业集聚区建设行业和区域特色平台,建设云仿真、数字孪生、数据加工等技术专业型平台。 工信部信息技术发展司综合处处长冯伟表示,将推动产学研用金加强合作,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合作中心等载体,开展关键技术产品联合攻关,加快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以及商务、物流等社会资源的数字化改造、在线化汇聚和平台化共享,打造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产业发展新生态。同时创建一批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地方比较优势,打造工业互联网发展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