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条!沙钢实现超薄带工业化生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4-02
  • 3月31日,江苏省张家港,沙钢集团正式宣布:中国首条、世界第三条,国际上先进的双辊薄带铸轧技术实现工业化生产。该技术是沙钢通过引进纽柯超薄带CASTRIP技术并结合自主创新,成功建设的国内首条工业化超薄带生产线。

    会上,沙钢集团与纽柯钢铁公司举行了沙钢超薄带项目性能考核验收通过签约仪式。沙钢集团董事局主席沈文荣、纽柯钢铁公司董事长约翰·费里奥拉代表双方签字,标志着超薄带项目性能达到预定目标。

    签约仪式现场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展与科技环保部副主任姜尚清代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秘书长刘振江讲话。她在讲话中表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钢铁工业实现了持续高速发展,无论是技术装备水平、钢铁产品结构、品种质量水平、还是科技创新能力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钢产量已经超过9亿吨。中国钢铁工业正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正积极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产能问题,结构调整问题,节约资源、能源和加强环境保护问题,工艺流程优化和技术进步问题等。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需要全行业各企业一起去攻艰克难,尤其是大企业要带头。

    姜尚清认为,沙钢走出了一条科技引领大规模建设特大型现代化钢铁企业的发展道路。沙钢在改革开放中勇于作为,敢为人先,迅速崛起,在发展壮大中高度重视科技进步,不断采用新技术进行技术改造,持续提升工艺装备水平。此次沙钢与美国纽柯、中冶京诚合作,采用双辊超薄带铸轧技术成功实现工业化生产,是中国钢铁企业钢铁生产工艺技术创新的又一次伟大尝试和成功实践,必将对中国钢铁生产技术,特别是薄带生产工艺流程变革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和重要影响。

    她认为,双辊薄带铸轧技术作为一项短流程、低能耗、投资省、绿色环保的新工艺、新技术,必将引起全行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对推动中国钢铁生产的技术进步与革新,加快钢铁企业的生产流程创新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张家港市委书记沈国芳代表地方政府致辞。他在致辞中表示,一个地方的发展,“顶天立地”的大企业至关重要。40多年来,在沈文荣同志的带领下,沙钢人秉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不断攀登”的企业精神,深耕钢铁主业,披荆斩棘、砥砺前行,连续十年跻身“世界500强”,书写了中国民营钢铁企业的一个奇迹。此次,沙钢集团再次以大手笔、大格局、大气魄,推动了首条超薄带生产线的工业化生产,这不仅在国内独一无二,在亚洲也绝无仅有。

    他认为,沙钢集团能够从张家港走向世界,既源自于沙钢人自身的努力奋斗,也得益于张家港这片创业沃土的哺育。现如今,张家港不仅迎来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两大重要战略机遇”,而且随着沪通、盐通张和南沿江的“三铁交汇”格局的形成,张家港的“空铁水”联运优势将不断彰显,“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将在港城加速汇聚。

    沙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常务执行董事、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彬代表会议主办方致欢迎辞。他在致辞中表示,长期以来,沙钢积极对标国际先进,瞄准行业前沿技术,坚持引进吸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不断优化技术装备与产品结构,提升企业竞争实力。本次发布的超薄带生产线,是沙钢集团与美国最大钢铁企业纽柯公司的战略合作项目,是中国第一条、全球第三条生产线。

    沈彬强调,沙钢将在全国范围内寻求合作。他说,接下来,沙钢将依托一流的科研团队和生产技术人员,开拓创新,不断提高超薄规格热卷产品的产品质量、指标水平,为广大下游用户提供最过硬的产品、最实惠的价格、最周到的服务,实现双方合作共赢。同时借助第一条产线的成功经验,本着技术共享、推进技术应用的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合作伙伴,共同推动中国超薄带技术应用、产线建设及产品推广,不断推进中国钢铁冶金生产技术的进步与革新。

    沙钢集团董事局常务执行董事、有限公司总经理施一新介绍了沙钢引进和建设、投产超薄带技术和生产线的过程以及优势。他介绍,双辊薄带铸轧技术是一种短流程、低能耗、投资省、绿色环保的新工艺、新技术。归纳起来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流程短、占地少。常规热连轧产线长度一般要800米左右,而超薄带产线长度仅50米左右;二是能耗低、排放少。一些数据显示,超薄带工艺总能耗有望在传统热连轧工艺的1/5左右,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望在传统热连轧工艺的1/4左右,与传统热连轧相比,燃耗,水耗,电耗减少幅度很大,节能环保效果十分显著;三是节奏快、性能稳。超薄带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非常高效地生产超薄、超宽的高强钢和特殊钢,而且产品性能稳定,批次间波动小,不同批次间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的波动明显低于传统热连轧。

    纽柯钢铁公司总经理兼Castrip LLC董事长弗兰克·费舍尔代表纽柯钢铁公司致辞。他在致辞中介绍,沙钢在这条CASTRIP超薄带生产线上已经创造了多个生产记录,包括日产、周产和月产量记录,为现有和未来的工厂树立了新的标准。

    他强调,未来,这条生产线将生产出更多高质量的产品,释放铸轧带钢的巨大潜力,利用双辊铸轧技术发现更多独特的冶金性能。该工艺快速的凝固速率、结构转变及近终形连铸特性,使CASTRIP工艺可以生产出传统方法无法经济生产的钢种及厚度。其先进的高强钢和高附加值产品,使这项技术有别于其他技术。

    据悉,该项目自2015年1月份开始筹备,历时四年零三个月,目前已正式步入工业化生产,这将为沙钢乃至中国钢铁企业的超薄带产品结构创新、工艺流程变革以及节能减排产生积极的示范辐射效应。截止2019年3月底,该产线已生产超薄带超20万吨,经切边拉矫后的产品基本实现产销平衡。产品涉及货架、汽车、农机、集装箱、锯片等多个领域。

    超薄带产品

    该发布会由沙钢集团主办,美国纽柯钢铁公司、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协办,近200人出席了发布会。出席发布会的还有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冶金报社社长陆闻言;冶金工业信息标准院副院长冯超;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张龙强;中国金属学会副秘书长高怀;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张波;墨西哥Tyasa钢铁公司副总裁奥斯卡·查欣·桑兹;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纪超;山东钢铁集团副总经理王向东;酒钢集团副总经理,酒钢宏兴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程子建;以及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和江苏省发改委、工信厅,苏州市发改委、工信局、科技局的代表;张家港市委副书记、市长潘国强,张家港市副市长陆崇珉以及相关部门代表;江苏扬子江冶金工业园党工委书记、张家港市政府党组成员常征;江苏扬子江冶金工业园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严亚明,党工委副书记、锦丰镇镇长沈晓波;江苏省钢铁工业协会、江苏省冶金行业协会领导,以及中冶京诚、泰尔重工、普瑞特等项目设计、设备安装、施工,下游企业等单位代表;新华社、新华网、世界金属导报、中国冶金报、新华日报、苏州日报、张家港日报、张家港电视台、张家港电台、张家港新兴媒体中心等媒体代表。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462575
相关报告
  • 《三一朔州二期超薄单晶硅片项目首刀硅片成功下线!》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12-11
    • 12月9日下午,三一朔州二期超薄单晶硅片项目首刀硅片成功下线,标志着该项目正式进入试生产阶段。   在项目施工现场,三一硅能生产、设备、工艺、研发等所有部门齐心协力,多方面、多角度共同作业,全力冲刺建设进度,顺利完成了首片182.2规格N型硅片的切割。 三一朔州二期超薄单晶硅片项目负责人崔三观表示,后续会在做好试生产的同时,全力以赴推进项目量产产线的建设,争取超前实现量产达产。 追光而遇,沐光而行。10月27日,在三一朔州一期单晶硅项目投产不到一个月时间内,朔州市、区两级与三一集团乘势而上,持续扩大合作成果,成功签订三一朔州二期超薄单晶硅片项目合作协议。 自签约后,硅片项目团队科学统筹,11月10日完成项目设计开始正式动工,各建设单位集中办公,昼夜奋战,全力朝着项目节点冲刺。28天内硅片首线水电气、室内装修和设备调试等提前完成,成功实现首片下线,再次刷新了项目落地建设“加速度”。 三一朔州二期超薄单晶硅片项目总投资3.4亿元,年总产值约21亿。项目将采用行业最先进的装备及技术路线,在硅片切割细线化、薄片化、大尺寸化、快切化等方面领先同行,实现更高的每公斤方棒出片数和更低的总制造成本,并通过三一智能化生产管理体系实现硅片产线的柔性排产、高效运营。 从单晶硅棒到切片、到电池片、再到光伏组件生产,三一集团敏锐捕捉晶硅光伏产业发展趋势,抢抓机遇,在朔州加速晶硅光伏产业布局。 未来,三一集团将进一步夯实基础,加大投资力度,加大科技和人才的投入,将企地双方的光伏产业链做的更强更大。 三一集团愿与平鲁一道抓住能源革命的战略机遇,着眼于未来,在朔州重塑中国光伏产业格局,逐步延伸到全产业链,创建三一朔州千亿级产业集群,同步推动双方在更多领域、更大空间取得更多合作实效,为加快朔州市、平鲁区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 《我国首条油井“手术刀”智能自动化生产线投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2-25
    • “启动真空系统!” 随着指令下达 新春首炉钎焊作业拉开序幕 中国海油自主设计建造的我国首条 磨铣工具智能自动化钎焊生产线 正式投用 在石油开采过程中,磨铣工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速旋转的磨铣工具犹如手术刀,凭借其削铁如泥的特性,对井下硬材料进行有效磨削或铣削,精准实施井筒处理作业。 2024年,我国海上油田应用550套磨铣工具,为322口生产井实施井筒处理作业,均成功恢复生产。 在传统钎焊车间内,工人要手持乙炔焊枪在3000摄氏度高温前连续作业,钎料填充和切削齿颗粒焊接质量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如今,真空感应焊接技术替代了手工钎焊,AI视觉系统取代人眼识别,整个车间蜕变为绿色智造空间。 该生产线利用清洁电能进行恒定加热,智能控制机械臂动作,可自动完成钎料置放、甄选抓取、齿槽啮合、物件运移、加温钎焊、成品下线等全部流水生产线工序作业。 其中,智能识别振动筛上放置数以百计的切削齿颗粒,AI图形甄别系统能够分析识别出“直立”站位的切削齿颗粒,协作机器人精准抓取切削齿颗粒,并按照设计摆放,解决人工摆放切削齿颗粒效率较低的难题。 该生产线采用真空感应钎焊,协作机器人能把切削齿颗粒之间的排布缝隙精确到0.1毫米,相较于传统钎焊,可节约填充钎料30%以上。由于钎焊处于真空状态,不会出现氧化、气孔、污染等现象,不但磨铣工具的清洁度和强度得到提高,而且基本不排放二氧化碳等废气,实现了绿色低碳生产。 “与人工钎焊工艺相比,智能自动化钎焊让焊接质量平均提升25%,生产效率大幅提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32%。”海油发展工程技术公司井下技术公司产品开发中心经理陈杰介绍说。这些显著成果使我国磨铣工具的生产制造水平获得高效提升,助力海上油田增储上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