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条油井“手术刀”智能自动化生产线投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2-25
  • “启动真空系统!”

    随着指令下达

    新春首炉钎焊作业拉开序幕

    中国海油自主设计建造的我国首条

    磨铣工具智能自动化钎焊生产线

    正式投用

    在石油开采过程中,磨铣工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速旋转的磨铣工具犹如手术刀,凭借其削铁如泥的特性,对井下硬材料进行有效磨削或铣削,精准实施井筒处理作业。

    2024年,我国海上油田应用550套磨铣工具,为322口生产井实施井筒处理作业,均成功恢复生产。


    在传统钎焊车间内,工人要手持乙炔焊枪在3000摄氏度高温前连续作业,钎料填充和切削齿颗粒焊接质量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如今,真空感应焊接技术替代了手工钎焊,AI视觉系统取代人眼识别,整个车间蜕变为绿色智造空间。


    该生产线利用清洁电能进行恒定加热,智能控制机械臂动作,可自动完成钎料置放、甄选抓取、齿槽啮合、物件运移、加温钎焊、成品下线等全部流水生产线工序作业。


    其中,智能识别振动筛上放置数以百计的切削齿颗粒,AI图形甄别系统能够分析识别出“直立”站位的切削齿颗粒,协作机器人精准抓取切削齿颗粒,并按照设计摆放,解决人工摆放切削齿颗粒效率较低的难题。


    该生产线采用真空感应钎焊,协作机器人能把切削齿颗粒之间的排布缝隙精确到0.1毫米,相较于传统钎焊,可节约填充钎料30%以上。由于钎焊处于真空状态,不会出现氧化、气孔、污染等现象,不但磨铣工具的清洁度和强度得到提高,而且基本不排放二氧化碳等废气,实现了绿色低碳生产。


    “与人工钎焊工艺相比,智能自动化钎焊让焊接质量平均提升25%,生产效率大幅提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32%。”海油发展工程技术公司井下技术公司产品开发中心经理陈杰介绍说。这些显著成果使我国磨铣工具的生产制造水平获得高效提升,助力海上油田增储上产。

  • 原文来源:https://oil.in-en.com/html/oil-2976284.shtml
相关报告
  • 《我国首条大丝束碳纤维国产线投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10-21
    • 10月10日,我国首个万吨级48k大丝束碳纤维工程第一条国产线在中国石化上海石化公司碳纤维产业基地投料开车,并生产出合格产品。测试结果显示,产品性能可媲美国外同级别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大丝束碳纤维生产在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数年后,关键装备也实现国产,真正实现了自主可控。 “针对大丝束特点自行设计制造国产化生产线,中国石化树立了我国碳纤维建设史上的里程碑。”上海石化副总经理黄翔宇表示,为了让大丝束碳纤维真正拥有“中国技术”,上海石化从装备到工艺,为大丝束量身定制了专用生产线。 如根据大丝束的要求自行设计氧化炉、碳化炉,不仅成功掌握了控制温度场的关键核心技术,而且配置了节能型设计,可实现能源综合利用,这在国内外装备领域绝无仅有。 据介绍,上海石化万吨级48k大丝束碳纤维工程,采用中国石化自主开发的聚丙烯腈(PAN)基大丝束原丝、碳纤维技术,分两个阶段实施,计划于2024年全部建成投产,届时可达到2.4万吨/年原丝、1.2万吨/年大丝束碳纤维产能。该条48k大丝束碳纤维国产线今年8月16日建成中交,可实现规模化、高品质生产。 业界通常将每束碳纤维数量大于4.8万根(简称48k)的称为大丝束碳纤维。我国在小丝束碳纤维(每束碳纤维根数是1000~1.2万)领域已有突破,但小丝束碳纤维成本高,影响了下游企业应用的积极性。大丝束碳纤维在相同的生产条件下单线产能大幅提高,并可实现低成本生产,从而打破碳纤维高昂价格带来的应用局限。 然而,碳纤维技术有着森严的技术壁垒。中国石化组织上海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上海工程公司、国内知名设备制造企业等,联合北京化工大学、复旦大学等1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走出了一条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之路。 于2018年成功试制出48k大丝束碳纤维,并贯通工艺全流程,成为国内第一家、全球第四家掌握大丝束碳纤维生产技术的企业。所生产的大丝束碳纤维含碳量在95%以上,力学性能优异,比重不到钢的1/4,强度是钢的7~9倍,且具有耐腐蚀的特性,可广泛应用于风能、太阳能、高铁动车、飞机部件等多个领域。 此外,中国石化既是大丝束碳纤维的研发和生产企业,也是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企业。截至目前,中国石化已拥有碳纤维相关专利251项、碳纤维复合材料专利46项,专利数居国内第一、世界第三。 中国石化表示,将继续加大科研投入,加快产业布局,深化机制体制创新,推广应用场景。“十四五”末,中国石化将在多种工艺流程实现通用级、大丝束、小丝束、高性能等种类碳纤维产品的全面突破,进行总体布局,满足国家各个领域的需求。
  • 《我国首条大丝束碳纤维国产线投用》

    • 来源专题:先进制造业科技服务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10-21
    • 10月10日,我国首个万吨级48k大丝束碳纤维工程第一条国产线在中国石化上海石化公司碳纤维产业基地投料开车,并生产出合格产品。测试结果显示,产品性能可媲美国外同级别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大丝束碳纤维生产在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数年后,关键装备也实现国产,真正实现了自主可控。 “针对大丝束特点自行设计制造国产化生产线,中国石化树立了我国碳纤维建设史上的里程碑。”上海石化副总经理黄翔宇表示,为了让大丝束碳纤维真正拥有“中国技术”,上海石化从装备到工艺,为大丝束量身定制了专用生产线。 如根据大丝束的要求自行设计氧化炉、碳化炉,不仅成功掌握了控制温度场的关键核心技术,而且配置了节能型设计,可实现能源综合利用,这在国内外装备领域绝无仅有。 据介绍,上海石化万吨级48k大丝束碳纤维工程,采用中国石化自主开发的聚丙烯腈(PAN)基大丝束原丝、碳纤维技术,分两个阶段实施,计划于2024年全部建成投产,届时可达到2.4万吨/年原丝、1.2万吨/年大丝束碳纤维产能。该条48k大丝束碳纤维国产线今年8月16日建成中交,可实现规模化、高品质生产。 业界通常将每束碳纤维数量大于4.8万根(简称48k)的称为大丝束碳纤维。我国在小丝束碳纤维(每束碳纤维根数是1000~1.2万)领域已有突破,但小丝束碳纤维成本高,影响了下游企业应用的积极性。大丝束碳纤维在相同的生产条件下单线产能大幅提高,并可实现低成本生产,从而打破碳纤维高昂价格带来的应用局限。 然而,碳纤维技术有着森严的技术壁垒。中国石化组织上海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上海工程公司、国内知名设备制造企业等,联合北京化工大学、复旦大学等1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走出了一条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之路。 于2018年成功试制出48k大丝束碳纤维,并贯通工艺全流程,成为国内第一家、全球第四家掌握大丝束碳纤维生产技术的企业。所生产的大丝束碳纤维含碳量在95%以上,力学性能优异,比重不到钢的1/4,强度是钢的7~9倍,且具有耐腐蚀的特性,可广泛应用于风能、太阳能、高铁动车、飞机部件等多个领域。 此外,中国石化既是大丝束碳纤维的研发和生产企业,也是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企业。截至目前,中国石化已拥有碳纤维相关专利251项、碳纤维复合材料专利46项,专利数居国内第一、世界第三。 中国石化表示,将继续加大科研投入,加快产业布局,深化机制体制创新,推广应用场景。“十四五”末,中国石化将在多种工艺流程实现通用级、大丝束、小丝束、高性能等种类碳纤维产品的全面突破,进行总体布局,满足国家各个领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