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建氢能领域关键技术和核心设备取得重大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6-11
  • 6月6日,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组织召开中国能建重大科技项目“氢能关键技术和核心设备研究”验收评审会。

    项目围绕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开展了关键技术和核心设备攻关,项目成果的示范应用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引领了我国氢能产业的健康顺利发展。评审专家来自国内知名科研单位、氢能产业头部企业相关单位,会议由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科信装备部总经理裴爱国主持,项目牵头单位中能建氢能源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京光出席会议。

    该项目聚焦氢能产业链的电解制氢、氢提纯、氢液化、绿氢合成氨、加氢站、商业模式等核心技术,针对波动性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装备、电氢耦合控制、绿氢合成氨、加氢站等关键场景,提出了系统解决方案并开展示范应用,支撑建设了全球最大规模的松原绿色氢氨醇项目,打造出绿色氢氨醇能建样板,树立起氢能行业标杆,引领了氢能行业发展。

    innovate

    多个方面实现了技术突破

    电解制氢:自主研发了1000Nm3/h碱性电解槽装备,建成1000Nm3/h碱性电解槽装备自动化产线,成果装备已应用于中能绿电张掖氢能、松原绿色氢氨醇一体化示范项目,获得了市场广泛认可,已签订数千万元电解槽供货合同,实现了科技研发到成果转化贯通式攻关目标。

    副产氢提纯:开发出1400Nm3/h PSA工业副产氢提纯工艺技术,该技术已应用于江门市年产8.1万吨烧碱搬迁项目,氢气纯度达到99.999%,开辟了工业副产氢提纯路线,为中国能建副产氢项目设计、投资、建设、运营提供技术支撑。

    氢液化:形成了1t/d氢液化流程工程方案,液氢产品仲氢摩尔含量98%以上,与国际主流产品能耗水平、仲氢含量相当。

    柔性合成氨:构建了“工艺-装备-智能控制”三位一体的氢气提纯和绿氨合成解决方案,大幅降低工业碳排放量,开发出年产10万吨级可再生能源电解氢合成氨技术,应用于中能建疏勒县100万吨氢基化工基地项目。

    制加氢合建站:形成了1000kg/d、70MPa级制加氢合建站设计方案,开发了加氢站运行模拟软件和新能源制加氢一体站优化调度软件,相关成果应用已应用于京能查干淖尔“风光火储氢”一体化示范项目。

    此外,项目还系统研究了氢能制储运用全产业链商业模式和投资机会,提出了一种新的市场开发策略(“3316N”)和“上游制氢抢抓资源降本增效,中游储运深度介入迭代技术,下游统筹布局放大市场”业务发展策略,形成了具有能建特色的氢能全产业链商业模式,中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入选2024年国家发改委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出版《可再生能源制氢发展现状与路径研究》专著1部。

    在验收评审会上,专家组对完成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一致认为项目完成任务书规定内容,考核指标满足任务书要求,项目成果的示范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认为,该项目强化了氢能领域技术迭代更新,巩固了行业领先地位,为打造全产业链示范标杆,为中国能建氢能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项目牵头单位中能建氢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大为代表项目组汇报项目开展情况及相关成果,项目组20余人参会。

    展 望

    以本次验收评审会为契机,氢能公司将牢牢把握国家氢能产业发展窗口期,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面向国家“十五五”规划对?“新型能源体系构建”“绿色低碳技术攻关”的战略部署,氢能公司将全面对接氢能产业跃升发展需求,聚焦?绿氢制备规模化、储运技术自主化、应用场景多元化?等三大主线,加速抢占全球氢能科技制高点。

  • 原文来源:https://newenergy.in-en.com/html/newenergy-2442228.shtml
相关报告
  • 《岩洞氢储能系统正式开工 引领氢能储能技术新篇章》

    • 来源专题:岩土力学与工程信息资源网
    • 编译者:李娜娜
    • 发布时间:2024-12-17
    • 2024年12月12日,由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武汉岩土所”)提供核心技术支撑的岩洞氢储能系统正式开工,中国工程院杨春和院士(武汉岩土所研究员),武汉岩土所党委书记、副所长陆凯阳及总工程师陈卫忠研究员出席开工仪式。 岩洞氢储能系统开工建设标志着武汉岩土所在大规模地下氢能储备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展示了在科研创新与技术转化方面的强劲实力。杨春和院士在仪式上强调:本项目实现了三个“全球领先”,水平隧洞式岩洞储氢全球首例,单库储氢规模全球第一,洞室储氢全产业链集成全球领先;岩洞氢储能系统正式开工标志着我国岩洞储氢技术领域开启了新的篇章,为氢能产业的未来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本次开工的岩洞氢储能系统是氢能制储加用一体化国家示范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氢能“制储输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时期,对于推动清洁能源利用、减少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武汉岩土所依托其专业优势,将科研成果深度融入岩洞氢储能系统的设计之中,为解决规模化储氢难题提供了前沿解决方案。研发成果“50000Nm3水平隧洞式岩洞氢储能系统”入选国家能源局第四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名单,成为国内地质储氢领域的首个入围成果。岩洞氢储能系统不仅具备大规模储氢的适用性,还展现出对工业用氢、交通能源及分布式供能等多种应用场景的高度适应性,为氢能产业的广泛推广和应用铺设了稳固的基石。武汉岩土所将继续依托科技创新的驱动力,引领并促进氢储能技术领域的革新,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 《太阳能热化学分布式供能关键技术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10-09
    • 分布式能源系统具有高效、环保、经济、可靠和灵活等特点,能够实现清洁能源的就地利用和消纳,对于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分布式能源系统直接面向用户需求,与大电网配合,可有效降低电力负荷波动对大电网的影响,减少发生停电事故对用户的影响;对于边防、海岛等能源供应困难地区,多能源互补的分布式能源是解决其能源保障问题的重要手段。可再生能源作为未来能源系统的重要构成,适合通过多能互补分布式供能系统进行利用,可以克服可再生能源分散、不稳定等利用难点。多能源互补的分布式能源系统满足国家能源结构调整与节能减排的战略需求,也是集中式供能系统的有益补充。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分布式供能与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团队针对多能互补分布式供能开展了系统高效集成、太阳能热化学燃料转化、富氢燃料动力发电、储能与系统调控等关键技术攻关,先后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基于“品位对口、梯级利用”科学用能思想,开展了太阳能与清洁燃料热化学互补系统的高效集成关键技术研究,发展了基于中低温太阳能热化学转化耦合化学回热的分布式供能系统,实现了太阳能及动力余热的高效互补利用。针对太阳能热化学燃料转化过程,构建了多物理场耦合模型,开展了太阳能热化学吸收/反应器结构及运行调控策略的优化分析,旨在提升太阳能热化学吸收/反应器的运行性能。针对太阳能燃料(富氢燃料)的高效利用,开展了富氢燃料发电技术研究,研究富氢燃料发动机的变工况性能,提升了太阳能燃料动力发电的安全可靠性。针对现有分布式供能技术中动力排烟余热驱动吸收式制冷利用过程中存在的温度断层,提出了基于化学回热的高效余热回收形式,实现动力余热到高品位燃料化学能的转化,减小余热回收过程中的不可逆损失。针对太阳能输入与用户负荷不匹配的问题,构建了储能与系统变工况调控模型,研究太阳能辐照强度和负荷变化条件下系统的调控方法,分析了化学储能与物理储能方式对系统变工况性能的调控效果及性能提升机理,优化双储能单元的调控及互补运行策略,旨在提升集成太阳能分布式供能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及可靠性。研究团队在廊坊研发中心太阳能热化学发电实验平台中开展了热化学转化、动力发电及变工况调控等关键技术的实验研究工作,对相关模型及调控策略进行了实验验证,均达到了预期目标。   研究团队提出的太阳能热化学分布式供能系统,集成太阳能热化学燃料转化、化学回热、富氢动力与储能等关键过程。聚光太阳热能及动力余热分别经由一体化太阳能热化学/吸收反应器和固定床反应器驱动热化学燃料转化反应,转化为高品位富氢燃料化学能,并进行高密度、稳定存储,实现了太阳能及动力余热的高效利用。其中,太阳能净发电效率达20%以上,系统能源利用率达80%以上。通过对太阳能热化学分布式供能关键技术的研发,克服太阳能低密度、间歇性、不稳定的固有缺点,突破动力余热回收温度断层、不可逆损失大的局限,攻克太阳能热化学燃料转化、富氢动力发电及变工况调控等一系列从设计到优化、从理论到应用的技术难关,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太阳能热化学分布式供能集成方法与关键技术,获得20余项国际和国家发明专利,并获中国优秀专利奖、还发表多篇高质量学术论文。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在太阳能热化学分布式供能系统中取得的关键技术进展,有助于推动多能互补分布式供能系统及余热梯级回收利用的发展,为多能互补分布式供能系统应用提供可靠、先进的技术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