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热化学分布式供能关键技术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8-10-09
  • 分布式能源系统具有高效、环保、经济、可靠和灵活等特点,能够实现清洁能源的就地利用和消纳,对于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分布式能源系统直接面向用户需求,与大电网配合,可有效降低电力负荷波动对大电网的影响,减少发生停电事故对用户的影响;对于边防、海岛等能源供应困难地区,多能源互补的分布式能源是解决其能源保障问题的重要手段。可再生能源作为未来能源系统的重要构成,适合通过多能互补分布式供能系统进行利用,可以克服可再生能源分散、不稳定等利用难点。多能源互补的分布式能源系统满足国家能源结构调整与节能减排的战略需求,也是集中式供能系统的有益补充。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分布式供能与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团队针对多能互补分布式供能开展了系统高效集成、太阳能热化学燃料转化、富氢燃料动力发电、储能与系统调控等关键技术攻关,先后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基于“品位对口、梯级利用”科学用能思想,开展了太阳能与清洁燃料热化学互补系统的高效集成关键技术研究,发展了基于中低温太阳能热化学转化耦合化学回热的分布式供能系统,实现了太阳能及动力余热的高效互补利用。针对太阳能热化学燃料转化过程,构建了多物理场耦合模型,开展了太阳能热化学吸收/反应器结构及运行调控策略的优化分析,旨在提升太阳能热化学吸收/反应器的运行性能。针对太阳能燃料(富氢燃料)的高效利用,开展了富氢燃料发电技术研究,研究富氢燃料发动机的变工况性能,提升了太阳能燃料动力发电的安全可靠性。针对现有分布式供能技术中动力排烟余热驱动吸收式制冷利用过程中存在的温度断层,提出了基于化学回热的高效余热回收形式,实现动力余热到高品位燃料化学能的转化,减小余热回收过程中的不可逆损失。针对太阳能输入与用户负荷不匹配的问题,构建了储能与系统变工况调控模型,研究太阳能辐照强度和负荷变化条件下系统的调控方法,分析了化学储能与物理储能方式对系统变工况性能的调控效果及性能提升机理,优化双储能单元的调控及互补运行策略,旨在提升集成太阳能分布式供能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及可靠性。研究团队在廊坊研发中心太阳能热化学发电实验平台中开展了热化学转化、动力发电及变工况调控等关键技术的实验研究工作,对相关模型及调控策略进行了实验验证,均达到了预期目标。

      研究团队提出的太阳能热化学分布式供能系统,集成太阳能热化学燃料转化、化学回热、富氢动力与储能等关键过程。聚光太阳热能及动力余热分别经由一体化太阳能热化学/吸收反应器和固定床反应器驱动热化学燃料转化反应,转化为高品位富氢燃料化学能,并进行高密度、稳定存储,实现了太阳能及动力余热的高效利用。其中,太阳能净发电效率达20%以上,系统能源利用率达80%以上。通过对太阳能热化学分布式供能关键技术的研发,克服太阳能低密度、间歇性、不稳定的固有缺点,突破动力余热回收温度断层、不可逆损失大的局限,攻克太阳能热化学燃料转化、富氢动力发电及变工况调控等一系列从设计到优化、从理论到应用的技术难关,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太阳能热化学分布式供能集成方法与关键技术,获得20余项国际和国家发明专利,并获中国优秀专利奖、还发表多篇高质量学术论文。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在太阳能热化学分布式供能系统中取得的关键技术进展,有助于推动多能互补分布式供能系统及余热梯级回收利用的发展,为多能互补分布式供能系统应用提供可靠、先进的技术途径。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在太阳能热化学分布式供能关键技术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10-16
    • 分布式能源系统具有高效、环保、经济、可靠和灵活等特点,能够实现清洁能源的就地利用和消纳,对于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分布式能源系统直接面向用户需求,与大电网配合,可有效降低电力负荷波动对大电网的影响,减少发生停电事故对用户的影响;对于边防、海岛等能源供应困难地区,多能源互补的分布式能源是解决其能源保障问题的重要手段。可再生能源作为未来能源系统的重要构成,适合通过多能互补分布式供能系统进行利用,可以克服可再生能源分散、不稳定等利用难点。多能源互补的分布式能源系统满足国家能源结构调整与节能减排的战略需求,也是集中式供能系统的有益补充。   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团队——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分布式供能与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团队针对多能互补分布式供能开展了系统高效集成、太阳能热化学燃料转化、富氢燃料动力发电、储能与系统调控等关键技术攻关,先后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基于“品位对口、梯级利用”科学用能思想,开展了太阳能与清洁燃料热化学互补系统的高效集成关键技术研究,发展了基于中低温太阳能热化学转化耦合化学回热的分布式供能系统,实现了太阳能及动力余热的高效互补利用。针对太阳能热化学燃料转化过程,构建了多物理场耦合模型,开展了太阳能热化学吸收/反应器结构及运行调控策略的优化分析,旨在提升太阳能热化学吸收/反应器的运行性能。针对太阳能燃料(富氢燃料)的高效利用,开展了富氢燃料发电技术研究,研究富氢燃料发动机的变工况性能,提升了太阳能燃料动力发电的安全可靠性。针对现有分布式供能技术中动力排烟余热驱动吸收式制冷利用过程中存在的温度断层,提出了基于化学回热的高效余热回收形式,实现动力余热到高品位燃料化学能的转化,减小余热回收过程中的不可逆损失。针对太阳能输入与用户负荷不匹配的问题,构建了储能与系统变工况调控模型,研究太阳能辐照强度和负荷变化条件下系统的调控方法,分析了化学储能与物理储能方式对系统变工况性能的调控效果及性能提升机理,优化双储能单元的调控及互补运行策略,旨在提升集成太阳能分布式供能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及可靠性。研究团队在廊坊研发中心太阳能热化学发电实验平台中开展了热化学转化、动力发电及变工况调控等关键技术的实验研究工作,对相关模型及调控策略进行了实验验证,均达到了预期目标。   研究团队提出的太阳能热化学分布式供能系统,集成太阳能热化学燃料转化、化学回热、富氢动力与储能等关键过程。聚光太阳热能及动力余热分别经由一体化太阳能热化学/吸收反应器和固定床反应器驱动热化学燃料转化反应,转化为高品位富氢燃料化学能,并进行高密度、稳定存储,实现了太阳能及动力余热的高效利用。其中,太阳能净发电效率达20%以上,系统能源利用率达80%以上。通过对太阳能热化学分布式供能关键技术的研发,克服太阳能低密度、间歇性、不稳定的固有缺点,突破动力余热回收温度断层、不可逆损失大的局限,攻克太阳能热化学燃料转化、富氢动力发电及变工况调控等一系列从设计到优化、从理论到应用的技术难关,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太阳能热化学分布式供能集成方法与关键技术,获得20余项国际和国家发明专利,并获中国优秀专利奖,还发表多篇高质量学术论文。
  • 《太阳能热化学燃料与燃料电池集成动力系统方向研究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6-03
    • 太阳能作为一种分布广泛的可再生能源,是未来能源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通过多能互补方式进行利用,可以克服其分散、不稳定等利用难点,从而满足国家能源结构调整与节能减排的战略需求。太阳能热化学是将聚光太阳热能经由燃料热化学反应,转化为富氢燃料化学能,是太阳能高效利用的一种有效方式。其中,太阳能中低温热化学可在200-300℃进行反应,具有较高的太阳能热化学转化效率且能够与商业化太阳能抛物型槽式集热器进行集成,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在基于太阳能甲醇分解的中低温太阳能热化学的研究中,集成甲醇分解和中低温太阳热能,将甲醇及太阳热能转化为合成气化学能,并针对太阳能热化学燃料转化过程,开展了太阳能热化学吸收/反应器结构及运行调控策略的优化分析,旨在提升太阳能热化学吸收/反应器的运行性能。实验研究表明甲醇转化率能够达到90%以上,太阳能热化学效率接近60%。对于太阳能燃料的利用,燃料电池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量转换装置,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为实现太阳能与清洁燃料的高效、互补发电利用,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分布式供能与可再生能源实验室集成研究了中低温太阳能燃料转化与燃料电池联合的发电系统。系统流程图如图1所示。   本系统采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和微型燃气轮机(MGT)联合的方式对中低温太阳能甲醇分解的产物合成气进行利用。其中,SOFC能够使用各种基于碳氢化合物的燃料,不需要对合成气中的一氧化碳(CO)进行分离,可以直接对甲醇分解产物进行利用,而SOFC的操作温度与MGT的涡轮入口温度匹配,能够利用MGT对SOFC排气进行回收。通过中低温太阳能甲醇分解集成SOFC和MGT的方式,实现了太阳能及清洁燃料的高效发电利用。研究了燃料利用率对合成气发电效率及太阳能净发电效率的影响,当燃料利用率变化为50%-100%,合成气发电效率在55.18%-59.6%,太阳能净发电效率从38.38%提高到41.24%。通过对合成气的储存与释放,夏季典型日中系统可满负荷运行达13个小时,日均太阳能发电效率维持在40.13%,能够实现太阳能与清洁燃料的高效、互补发电利用。   上述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相关成果获得了2019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工程热力学与能源利用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