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一种重要的药用濒危物种(糙血草)的体外繁殖苗中的银纳米抗菌粒子的仿生合成》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 chenfang
  • 发布时间:2016-05-17
  • 在植物体外衍生的培养提供了通过提高他们的植物化学成分减少潜在的无化学抗菌银纳米颗粒(AGNPS)的快速合成的巨大潜力。本篇文章中,开发了一个高价值的濒危药用植物离体快繁,糙血草的一个有效的协议,以探讨抗菌AGNPS的仿生合成生物的潜力。 MS培养基补充有2.0毫克/升噻苯隆被认为是在诱导体外芽再生(78%±4.09%)最佳的效率,和2.0毫克/升用于最大根诱导吲哚-3-丁酸( 86%±4.457%)。抗菌AGNPS成功利用体外衍生P. bracteosa的苗水提物(富含酚类物质和类黄酮含量)合成。合成AGNPS的紫外 - 可见吸收光谱在420-429 nm范围内表现出的特性表面等离子体带。通过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结晶度,大小和AGNPS的形状进行了表征。几乎均匀的球形尺寸(22.41纳米)的面心立方AGNPS在室温下短时间(1小时)内合成。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发现该多酚是主要负责减少和合成AGNPS的封盖。能量分散型X射线分析进一步认可元素银的中合成AGNPS的存在。这些生物合成AGNPS显示显著更高的杀菌活性针对多重耐药菌人类病原体。本工作突出了抗菌AGNPS的可行的生物合成,这可以作为在许多生物医学应用纳米医学P. bracteosa的体外衍生的小植物的强效作用。

相关报告
  • 《捕获微小粒子:一种用于纳米操作的多功能工具》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20-07-29
    • 纳米颗粒都很小。因为只有千分之一毫米,它们是不可能用肉眼看到的。但是,尽管它们很小,它们在很多方面都非常重要。如果科学家想要近距离观察DNA、蛋白质或病毒,那么能够分离和监测纳米颗粒是至关重要的。 捕获这些粒子需要将激光束紧紧聚焦到一个能产生强电磁场的点上。这种光束可以像一把镊子一样握住粒子,但不幸的是,这种技术有其自然的限制。最值得注意的是尺寸限制——如果粒子太小,这项技术就无法工作。到目前为止,光镊还不能抓住像单个蛋白质这样直径只有几纳米的粒子。 现在,由于纳米技术的最新进展,冲绳科学技术研究生院(OIST)量子技术研究室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精确捕获纳米颗粒的技术。在这项研究中,他们克服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开发了基于超材料的光镊。超材料是一种具有自然不存在的特殊性质的合成材料。这是这种超材料首次被用于单纳米粒子的捕获。 “能够操纵或控制这些小颗粒对生物医学的发展至关重要,”OIST的科学家和发表在《纳米快报》上的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Domna Kotsifaki博士解释说。Kotsifaki博士继续解释说,捕获这些纳米颗粒可以让研究人员看到癌症的进展,开发有效的药物,并促进生物医学成像。“对社会的潜在应用是深远的。” 这种新技术具有两种令人期待的能力,一是它可以使用低强度的激光功率稳定地捕获纳米粒子,二是它可以在长时间使用的同时避免光对样品的损伤。原因是研究人员选择使用的超材料。这种超材料对周围环境的变化高度敏感,因此可以使用低强度的激光功率。 “由于其独特的设计和结构,超材料具有不同寻常的特性。但这使它们非常有用。在过去的几年里,它们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设备时代,具有新颖的概念和潜在的应用,”Kotsifaki博士解释说。“利用这种超材料,我们在50纳米的金薄膜上用一束离子——微小的带电粒子——制造了一组不对称分裂环。” 为了测试该技术是否有效,研究小组用近红外光照射该设备,并在其特定区域捕获了20纳米的聚苯乙烯颗粒。 Kotsifaki博士和他的同事们正在寻找陷阱的硬度,这是对陷阱性能的一种衡量。她解释说:“这种捕获性能是传统光镊的好几倍,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知报道的最高的。”“作为第一个使用这种设备进行精确纳米颗粒捕获的团队,它对这一研究领域的进展做出了贡献,这是值得的。” 研究小组现在计划调整他们的设备,看看这些镊子是否能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具体地说,在未来,这个装置可以被用来创建芯片实验室技术,这是手持的诊断工具,可以提供高效和经济的结果。除了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这项研究还为纳米技术和光在纳米尺度上的行为提供了新的和基本的见解。
  • 《微纳米姜黄素的分子建模研究与体外和体内抗菌验证》

    • 来源专题:农业生物安全
    • 编译者:刘小燕
    • 发布时间:2023-09-02
    • 重新利用天然化合物作为抑制靶点来对抗细菌毒力是克服传统抗生素耐药性的重要潜在策略,在本研究中,研究了微纳米姜黄素对四种主要细菌病原体(即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姜黄素的杀菌敏感性可概括为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进行分子对接分析,以确认姜黄素对最重要且已确定的群体感应通路信号蛋白SecA-SecY、LsrR、PqsR (MvfR)、AgrA的影响,这些蛋白在细菌通讯系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计算机物理化学性质表明,姜黄素作为一种营养保健品可以归类为类药物化合物。在四组白化大鼠中采用体内感染伤口模型。与对照组相比,局部使用纳米姜黄素洗剂后,在受伤后第 15 天,伤口面积显着减少 (98.8%),细菌活菌总数减少近 100%。获得的数据表明姜黄素纳米颗粒表现出优异的抗菌活性,并且可能具有作为新型外用抗菌剂和伤口愈合剂的临床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