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推动多元储能发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3-26
  • 3月17日,国家第三批沙戈荒项目新疆大唐石城子100万千瓦配套光热项目正在开展场区集热镜场基础浇筑及镜场支架安装工作。光热发电系统可以在白天将多余的热量储存起来,晚上再释放热量进行发电,实现连续供电,项目投产后可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消纳和利用、提升电网运行稳定性。

    新疆着力推动多元储能发展。当前,新疆新能源装机已突破1亿千瓦,成为西部地区首个新能源装机过亿的省份。截至2025年2月,新疆已建成储能电站超过200座,总装机规模977.7万千瓦/3266.3万千瓦时,装机规模位居全国前列、西部第一。在自治区公布的2024年***新型储能项目清单中,41项独立新型储能项目广泛涵盖磷酸铁锂、全钒液流、钠离子电池、压缩空气、重力储能、铅炭、氢储、热储等多种类型。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86806-1.html
相关报告
  • 《推动储能技术发展 “存储”绿色新能源》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30
    • 在沙特阿拉伯红海海岸,一座新城正在打造,被称为“新一代的城市”,未来其电力供应将完全来自新能源。这一愿景的实现,不仅仅依靠成片的太阳能光伏板,还有能源的“蓄水池”“调节器”——储能技术。最近,中国企业成功签约红海新城储能项目,储能规模达1300兆瓦时,是迄今全球规模最大的储能项目,将助力沙特打造世界级清洁能源中心。 以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对绿色低碳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不过这些能源受天气影响,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会导致发电高峰与用电高峰不匹配,带来电网调节能力不足和频率稳定难度上升等挑战。储能技术的发展,能使电力供需更趋平衡、提升电力传输配送质量、提供应急备用能源等。国际能源署和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研究显示,随着新能源发电规模迅速扩大,到2050年全球储能容量规模需求将是目前的300倍至500倍。储能正日益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支撑技术。 储能是指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能量进行储存和再释放的过程。目前,可以利用蓄能水库、飞轮、化学电池设备和压缩空气装置等,根据需要“存取”电力。其中,抽水蓄能是发展最成熟、装机容量最大的储能技术。它利用水能发电,工作原理简单、技术成熟、使用寿命长,不过也受到选址、建设周期长和初始投资大等因素制约。 以电化学储能、氢储能为代表的新型储能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新型电力系统发、输、配、用各环节,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新型储能技术不仅可以“填谷削峰”,抚平电力供需,还具有响应速度快等特性,能够涵盖秒级、小时级、数周乃至数月等各种时长的能量储存和再释放的场景,从而提升新型电力系统的灵活性,保障电力供应安全和稳定性。 电化学储能近年来发展迅速,全球装机规模从2012年的不到1吉瓦增长到2020年的超过13吉瓦,贡献了同期电力储能装机的主要增量,其中又以锂电池应用最广。储能锂电池就像是超大型的“电池”,在持续放电能力、响应速度和使用寿命等方面均有较大优势,可以在发电侧、用户侧和电网侧等许多场景应用。特别是在深山、海岛等一些偏远地区,使用家庭锂电池储能系统可以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稳定性和使用率,在用户端实现“自发自用”,节省用电成本。 氢储能技术正成为储能领域的新秀。氢气是具有高能量密度特性的气体,可以通过电解水制取氢气实现储能。目前,多个国家正研究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制取氢气作为工业原料、燃料或发电原料,从而形成“电—气—电”的能量转换,实现跨季节的储能和长距离的输送,支持新能源电力的消纳。 全球多国还围绕超级电容、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能、储热和储冷等方面,进行储能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示范。此外,储能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仍需解决成本、安全性等一系列问题。各国应进一步加快相关基础研究和技术合作,推动储能产业市场走向成熟,加速全球绿色低碳电力系统和能源体系变革,让清洁的电力早日普及。
  • 《推动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2-24
    •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8部门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全链条国际竞争优势凸显,优势企业梯队进一步壮大,产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近年来,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产业链体系加速完备。印发行动方案,旨在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能源等增长引擎,推动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行动方案提出新型储能技术创新、产业协同发展推进等六大专项行动,明确鼓励发展多元化新型储能本体技术,支持突破高效集成和智慧调控技术,重点攻关全生命周期多维度安全技术,鼓励新型储能以独立储能主体参与电力市场,加快建立新型储能电池安全风险评估体系。 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 产业体系加速完善。新型储能制造业规模和下游需求基本匹配,培育生态主导型企业3—5家。产业主体集中、区域集聚格局基本形成,产业集群和生态体系不断完善。 产品性能显著增强。高安全、高可靠、高能效、长寿命、经济可行的新型储能产品和技术供给能力持续增强,新型储能系统能量转化效率显著提高。 应用领域持续拓展。新型储能产品与技术多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更好满足多领域应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