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飙涨非因供不应求 动力电池原料市场暗流涌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30
  • 去年以来,碳酸锂、六氟磷酸锂等动力电池主要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给电池企业带来不小的压力,今年上涨趋势更是愈发明显。是什么原因导致这轮涨价潮,又将持续多久,会否传导至新能源汽车市场?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深入调查了动力电池原材料市场,采访了多位长期关注动力电池市场的专家,逐一解开疑问。

    主要原材料价格飙涨

    今年以来,动力电池原材料经历了一波明显的价格暴涨。市场交易数据显示,碳酸锂是锂电池正极材料和电解液不可或缺的原材料,去年5~11月是价格低谷期,此后一路攀升,今年3月初,已经飙涨到8.7万元/吨,相比去年底4.8万元/吨的价格,上涨了80%。另一种电解液主要原材料六氟磷酸锂,价格从2020年最低6.4万元/吨涨至2021年1月的11.5万元/吨,今年3月的报价更是达到20万元/吨左右。

    三元前驱体是三元正极材料的半成品,价格由2020年7月的7.2万元/吨,上涨到今年3月的12万元/吨左右,增长67%。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价格从今年1月进入上行通道,尤其在2月大幅走高,最新数据显示,3月初报价在4.3万~4.8万元/吨,且价格仍有上涨趋势。1月以来,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价格涨幅在24%以上。

    3月初,锂电池重要原材料6μm铜箔和8μm铜箔均价分别涨至11.7万元/吨、10.3万元/吨,相较于1月初的9.9万元/吨和8.3万元/吨,分别上涨18%和24%。三元电池重要原材料钴较年前也有大幅上涨,从去年12月底的26万元/吨上涨至今年3月的40万元/吨,但目前有小幅下滑趋势。此外,锂电池正极原材料正丁醇上涨180%、硫磺上涨153%。

    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1月以来,远东电池、卓能、亿纬锂能、鹏辉、横店东磁、德朗能等电池供应商纷纷发出了调价函,希望调高电池价格。但动力电池装车价格并未出现上涨的趋势。尽管行业普遍都感受到了较大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但主流动力电池供应商都未提出提高动力电池装车价格。

    美元超发是涨价主因

    “这轮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根源不是供需问题,更多是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池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彦龙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强调,表面上看,有些原材料供应紧张,但实质上并非供应不足,而是有些原材料供应商持货待售,故意为之。去年以来,欧洲和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上升,因此带动了动力电池装机量的持续上涨,进入2021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继续保持了不错的增长态势。尽管动力电池装车量处于总体上升的区间,但并未出现产能不足的问题,因此,原材料环节也不存在供应不足。

    真锂研究首席研究员墨柯表示:“市场交易价格处于上升期,本来应该今天供的货,供应商就会想着明天再出货,认为明天可能价格会再涨一点,这样人为造成了某些原材料的供应紧张。但实际上,市场总体仍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长期看,不会出现价格暴涨的问题。”不过,墨柯也表示,原材料价格上扬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短期内不太可能大幅回落。“今年内可能都会处于上涨区间,但不会出现持续上扬的发展曲线,短期内可能会出现波动。”

    “我和很多业内人士的观点一致,普遍认为,美国货币超发是引起此轮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墨柯如是说,“大通胀来了,大宗货物价格必然上涨。”刘彦龙也持同样的判断。

    据了解,3月6日,为了应对疫情给经济带来的影响,美国决定再次向所有美国人每人发放1400美元救济金,以及延长美国人领取失业补助金的时间等,总计发放约1.9万亿美元。这已经是2020年以来,美国第三次实行经济刺激法案。去年3月,美国第一次发放2万亿美元,随后第二次又发放9000亿美元,在加上这次的1.9万亿美元,美国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总共发放了近5万亿美元货币。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如此大规模超发,传导到资本市场,引发原材料价格上涨不可避免。

    未来装车价仍将持续下降

    “虽然原材料价格有一定的上涨趋势,但动力电池的装车价格不太可能会上涨,反而会呈现总体下降的趋势。”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对于动力电池企业而言,随着规模的提升,成本下降是必然。墨柯介绍:“总体而言,今年原材料上涨大约20%左右。目前,圆柱型电池价格有小幅上涨,但多用于消费类电子产品、电动工具、电动自行车等,而非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据我了解,方型、软包(动力)电池都没有涨价,也确实涨不动了”。

    为提高新能源汽车的性价比,新能源汽车价格未来一段时间还将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这是不可逆的发展趋势。动力电池作为核心零部件,其价格也必将被不断压低。瑞银证券分析认为,到2024年,电动车的整车价格将和燃油车趋于一致。德勤发布的研究报告则认为,2024年电动车制造成本将与燃油车持平。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日前同样表示,预计到2025年,电动车的初购成本将与传统燃油车持平。

    数据显示,2020年动力电池均价约为137美元/kWh,而10年前,这一数字为1100美元/kWh。过去10年间,动力电池价格降幅明显,这一方面得益于技术提升带来的成本下降,另一方面也受规模效益影响。未来,这种趋势仍将持续。

    车企有绝对话语权

    最为关键的是,在新能源汽车的采购体系中,整车企业有绝对的话语权,动力电池的装车价格不太可能实现上涨。“整车企业在动力电池的供求关系中,处于比较强势的地位,一旦电池供应商无法满足其需求,很容易被替代。特斯拉就放弃松下改用LG。所以动力电池供应商不敢轻易涨价。”崔东树如是说。

    从目前市场的反馈看,尚没有动力电池供应商提出涨价,多用内部调节等手段消化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需要注意的是,过去一段时间,动力电池供应商虽然也有来自整车企业的压价压力,但大部分企业都有一定的盈利空间。“动力电池的利润空间还是很可观的,这让他们有一定的底气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崔东树告诉记者。

    墨柯也表示,一般动力电池企业的毛利率在20%左右,虽然净利润并不高,但在车企不接受涨价的现实情况下,大多数企业都会有自己的一套办法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不敢轻易提价。

    有消费者担心,如果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传导到新能源汽车领域,会出现涨价和减配两种结果。但从目前的发展态势看,短期内出现这两种现象的可能性均不大。除前述的新能源汽车涨价可能性较低之外,减配的说法也并不成立。“有些车型的续驶里程有所降低,但我判断这并不是动力电池成本上涨造成的,更多是补贴退出后,车企根据市场需求,综合自身产品定位制定的策略。”刘彦龙告诉记者。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
相关报告
  • 《进口原材料中断 国内动力电池价格或大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4-29
    • 受新冠疫情的冲击,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面临巨大考验。虽然国内疫情防控取得了明显成效,动力电池产业已逐步恢复生产,但海外疫情正快速蔓延,松下电池、LG化学、三星SDI等企业纷纷宣布停产。此外,海外疫情的爆发导致整个锂电池供应链物流放缓,并可能危及全球各地的动力电池生产和使用,电池价格或将上涨。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动力电池原材料锂的重要生产国澳大利亚,也包括智利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采矿勘探公司、协同的企业单位,都严格限制出行,尤其是原材料钴的主要生产国刚果也受到疫情影响,未来全球市场钴原料等都面临供应中断风险。 削减电池成本一直是电动汽车产业最紧迫的挑战,在原材料可能断供的情况下,无疑加剧了成本下降的难度。众所周知,三元锂电池的成本被“钴”死死地卡住了脖子,车企和电池企业正以其他方式来达到降本的效果,如宁德时代采用CTP无模组动力电池包、比亚迪汉搭载磷酸铁锂“刀片电池”,这些改变在提升电池能量密度的同时还能降本;蜂巢能源(从长城汽车拆分出来的公司)推出的基于叠片工艺的“无钴电池”性能可以达到高能量密度的NCM811动力电池的同等水平,材料成本降低5%-15%。 国内一家锂电池供应企业的负责人坦言,当前国内车用锂电池供应并未出现紧张的情况,市场整体供大于求,电池成本持续上涨的可能性不大,但如果海外疫情加重,会影响到后期电池的生产。
  • 《从数据管窥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本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4-16
    • 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导致新能源汽车终端售价上调,是一季度尤其是3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焦点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这种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原材料问题会否掣肘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市场化发展,让我们从数据变化中管窥答案。 3月动力电池装车量大涨138%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以下简称“电池联盟”)统计的数据显示,3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为21.4GWh,同比上升138.0%,呈现快速增长趋势。1-3月的装车量已经达到51.3GWh,同比上升了120.7%。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快速增长,动力电池的装车量也继续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当前,动力电池行业的集中度仍在进一步提升。3月,有39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车配套,较去年同期减少了4家。排名前3家、前5家、前10家的动力电池企业动力电池装车量分别为16.8GWh、18.5GWh、20.4GWh,占总装车量比分别为78.3%、86.4%和95.4%。在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的同时,头部企业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3月装车量TOP10前三位的企业分别为宁德时代、比亚迪和中创新航,装车量分别达到10.81GWh、4.12GWh和1.84GWh,占比分别达到50.49%、19.245和 8.58%. 3月,我国纯电动乘用车系统能量密度在140(含)-160Wh/kg和160Wh/kg及以上车型产量分别为11.2万辆和9.1万辆,占比分别为31.7%和25.7%,125Wh/kg以下车型产量为6.3万辆,占比17.7%。 供需量总体紧平衡 扩产周期不匹配 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新能源汽车终端售价上调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焦点。持续了一年多的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也正在持续影响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但事实上,这种价格上涨从某种程度上并非矿产资源不足引发的供应不足,而是供需紧平衡状态下,供需错配导致的。值得关注的是,数据显示,今年3月,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继续上涨的趋势有所减缓,虽然尚无法准确判断市场价格走势,但相关问题有望得到缓解。 电池联盟副秘书长马小利介绍,中国锂资源较丰富,是全球少有的盐湖锂、锂辉石和锂云母等三类资源都有分布的国家。盐湖锂资源储量占全国总量的79%,以锂辉石和锂云母为代表的硬盐锂约占21%。但国内盐湖、锂矿开发不足,对外依存度较高,依赖从智利、阿根廷及澳大利亚进口。中国每年从澳大利亚等国进口大量锂辉石矿产。2021年,中国锂辉石进口约为200万吨,折合26万吨LCE;今年1-2月,中国锂辉石进口约为37万吨,折合4.8万吨LCE,同比下降了2%,来自澳大利亚的锂辉石占比约为94%。 在马小利看来,电池主要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主要来源于矿产资源供需关系的紧张,并非矿产资源储备不足。目前,我国动力电池涉及的主要原材料供需量总体处于紧平衡且有一定量出口的状态,同时,材料端与电池产能及扩产周期不匹配。2021年全球锂盐生产量约为53万吨,同比增长27%。需求端,2021年全球锂需求约为53.7万吨LCE,同比增长35%。中国锂需求占全球的近70%,且增长引领全球。尽管国内供需处于紧平衡状态,但仍有部分材料出库到国外。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锂盐出库7.3万吨,其中,碳酸锂约为0.8万吨LCE,氢氧化锂约为6.5万吨LCE。一般,电池扩产周期为6-8个月,而原材料的扩产周期则需要18个月,盐湖锂等矿业则需要2.5-3年,而且有些原材料行业与电池行业、整车市场的发展信息并不对称,这就导致原材料产能建设滞后。同时,多地出台的“双控”(高能耗、高排放)政策,限电、环保审查等因素,也导致产能释放、产能扩建受到较大影响,进一步加剧了材料端和电池端茶能扩产周期的不匹配问题。 国内外锂盐价格存在较大差距。以氢氧化锂为例,国内市场报价要远高于欧美、韩国市场。今年1月,中国市场氢氧化锂的报价比欧美、韩国市场高于17万元/吨,主要原因可能是欧美、韩国等市场在价格低点时与国内签订了长单固定加,从而保障了价格稳定。这也提醒国内的采购商,要制定合理的长期采购机制,以保障自身采购价格的相对稳定。 短期内资源量满足发展需求 按照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550万辆测算,电池联盟按照523型三元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对上游原材料的需求,预测2022年金属镍、金属钴、金属锂和硫酸钴的用量分别为15.5万吨、6.5万吨、4.2亿平方米和16.9万吨;根据2021年市场动力类型分布,预测2022年国内动力电池产量约为368.6GWh,其中,三元电池装机量预计157.6GWh,磷酸铁锂装机量预计210.4GWh,所需关键电池材料的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预计分别将达到74.6万吨、34.3万吨、22.1万吨和6.0亿平方米。 从资源储备情况看,2-5年短期内资源量能够满足动力电池的发展需要,但上下游产能匹配错位及扩产周期不匹配将造成一定影响。USGS测试,预计2022年全球原生镍产量将继续增加17.4%至315万吨,消费量将增加13%至305万吨,电池行业原生镍有望达到18.5万吨,中国产量则有望达到14.5万吨,全球比重达到78.4%。预计2022年全球精炼钴消费量将达到18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