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在生物强化有机废弃物低温厌氧发酵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5-11
  • 近期,广州能源所生物质能生化转化研究室生物燃气课题组在产甲烷菌系强化牛粪-秸秆低温厌氧发酵方面取得系列研究进展,通过投加产甲烷菌系有效解决了低温厌氧发酵启动慢、甲烷产率低等问题,并揭示了生物强化低温厌氧发酵机理,相关研究成果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Bioresource Technology等期刊上相继发表,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

      1.投加中温/低温产甲烷菌系强化牛粪-秸秆低温共发酵

      低温条件下发酵体系内的微生物菌群代谢活性降低,产甲烷古菌与产酸细菌相比对低温更敏感,产甲烷阶段受抑,产酸产甲烷阶段失衡,发生酸抑制,产气性能下降。针对这一问题,分别投加实验室长期驯化获得的中温及低温产甲烷菌系,对低温(20℃)批式牛粪-秸秆混合发酵进行生物强化,研究发现:强化体系的甲烷产率提升4倍以上,T80缩短20~30 d。产甲烷菌系的投加优化了发酵体系内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丙酸氧化菌(Peptococcaeae)及乙酸型产甲烷菌(Methanothrix)的相对丰度在强化体系内显著增加,促进了丙酸和乙酸的降解,使产酸与产甲烷阶段维持平衡,避免酸抑制,从而提高发酵性能。

    图1. 低温产甲烷菌系强化牛粪-秸秆低温共发酵

      以上研究成果分别以Bioaugmentation with cold-tolerant methanogenic culture to boost methane production from anaerobic co-digestion of cattle manure and corn straw at 20℃及Bioaugmentation improves batch psychrophilic anaerobic co-digestion of cattle manure and corn straw为题发表于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及Bioresource Technology。两篇论文第一作者均为硕士毕业生许芯蕊,通讯作者为李颖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ej.2023.143183;https://doi.org/10.1016/j.biortech.2021.126118

      2.低温厌氧发酵生物强化机制

      揭示了产甲烷古菌比细菌耐冷能力差的原因,即在低温条件下,细菌编码多种耐冷基因,如HslJ, Hsp15, CspA, MerR, HtpX, HspQ,而古菌仅编码两种耐冷基因(Htpx, CspA),导致古菌在低温下倍增速率明显低于细菌。因此提高反应器中产甲烷菌的丰度及其耐冷能力是促进低温产甲烷的关键,通过外源投加产甲烷菌系进行生物强化,可人为干预改变厌氧发酵系统内微生物组成,定向提高关键产甲烷菌生物量,促进产甲烷进程。

    图2. 低温厌氧发酵的生物强化及微生物对低温的响应机制

      该研究成果以Effect of bioaugmentation on psychrotrophic anaerobic digestion: Bioreactor performance, microbial community, and cellular metabolic response为题发表于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第一作者为博士后闫淼,通讯作者为李颖研究员,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ej.2022.140173。

      以上研究揭示了低温下厌氧产甲烷的微生物强化机理,构建了性能优越的低温发酵强化体系,在微生物层面对体系靶向调控;有效促进目标底物降解效率、缩短发酵周期、缓解体系酸抑制、提升低温厌氧发酵性能,为寒区沼气工程在冬季的稳定运行提供新思路及理论依据。

      上述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等项目支持。

相关报告
  • 《广州能源所在富氮有机废弃物厌氧发酵氨抑制机理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8-04
    • 畜禽粪便、餐厨垃圾等富氮有机废弃物厌氧发酵过程中常发生氨抑制,导致产甲烷性能下降。为深入揭示氨抑制机理,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生物质能生化转化研究室在阶梯性提高氨浓度的厌氧发酵过程中,从产气性能、关键产甲烷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能量及物质流动、微生物群落演替及微生物电子传递活性等方面全面揭示了氨抑制机理。研究发现,随着氨浓度增加,甲烷产量降低,发酵体系内挥发性脂肪酸积累,丙酸、丁酸降解甲烷化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值升高,由发酵原料流向甲烷的能量显著减少(图1)。      图1氨对厌氧发酵产气性能、关键反应自由能、能量及物质流动的影响    此外,产酸菌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产甲烷菌;ATP合成酶的基因丰度显著上升且大分子运输相关基因丰度上升,表明高氨浓度下电化学梯度产ATP途径减弱,细菌底物水平磷酸化产ATP途径增强(图2);且产酸到产甲烷过程相关电子转移的基因丰度显著下降,限制了微生物间电子互营的效率,这是导致挥发性脂肪酸累积和甲烷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基于以上发现,推测高浓度氨主要抑制了有机废弃物甲烷化过程的微生物电子传递效率。因此,向发酵系统内补充电子具有缓解氨抑制和提高发酵效率的潜能。       图2. 氨抑制对微生物电子传递活性的影响    以上研究成果以Effect of ammonia on anaerobic digestion: focusing on energy flow and electron transfer为题发表于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郭颖副研究员及硕士毕业生肖凡为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李颖研究员。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等项目资助。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所在海洋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其在土壤改良中的应用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1-03
    • 随着全球水产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每年都会产生大量海藻、牡蛎壳等废弃物。这些废弃物通常被堆放在垃圾填埋场和近海滩涂或直接丢弃到海洋中,对土壤、自然水域及海洋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的环境影响。为促进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冯大伟研究小组在海藻、牡蛎壳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其土壤改良技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有机-无机共堆肥策略、堆肥过程精细化调控与复合材料应用等措施,大大提升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率,为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农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径。相关成果发表在Waste Management、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 Innovation、Chemosphere等重要期刊。 针对海藻和玉米淀粉渣堆肥体系,引入了生物炭、磷酸盐和MgO等添加剂,旨在优化堆肥过程中的有机质分解、氮素转换及腐殖化水平。研究证明,生物炭、磷酸盐和MgO提高了嗜热期氧气利用率和纤维素酶活性,增强了蛋白质溶解转化以及纤维素的降解效率。平行因子分析揭示,高缓冲力条件下,有机质降解与腐殖化显著加强,较对照组可提升28.6%-33.8%;HA/FA比率增长高达37.1%-49.6%。特别是,富含高缓冲性的配方,促进了NO3--N以及NH4+-N的形成,创造了利于氮素保留的理想微环境,氮含量提升了约4.80%。研究进一步确认,处理样本均保持甚至强化了海藻的植物刺激作用,发芽指数超过101%。 以鸡粪和玉米秸秆为基础,研究团队探索了牡蛎壳粉掺入的最佳比例,评估其对酸性土壤改良及油菜栽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40%牡蛎壳粉时,堆肥效果最佳,既减少了氮素流失又提高了有机质降解与腐殖质积累(胡敏酸含量增加86.1%)。同时,堆肥过程可以激活钙元素,添加20%牡蛎壳粉的钙活化效率最高(37.5%)。盆栽试验证实,牡蛎壳堆肥产物能有效缓解酸性土壤问题,促进油菜增产。相较于单一堆肥或堆肥后混合牡蛎壳粉,加入牡蛎壳的堆肥明显上调了土壤pH值、有机碳和交换态Ca、Mg浓度,证实了有机-无机共堆肥策略在牡蛎壳资源化利用上的可行性和高效性,为鸡粪、玉米秸秆及牡蛎壳等废弃物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针对海藻和糖渣共堆肥过程研究,探讨了添加5%生物炭(T1)、10%生物炭(T2)和10%牡蛎壳粉(T3)对关键理化性质、产品质量和微生物群落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处理都保留了海藻的植物刺激效应,并促进了海藻酸盐的降解。T1和T2有机质降解效率分别较对照提升31.2%和26.4%。EEM光谱分析揭示,T1和T2腐殖质比例分别增加434%和423%,显著高于对照组(289%)。尤其是10%生物炭处理改善了海藻酸盐的降解和种子发芽指数,推测是海藻中存在生物刺激素和Cobetia属细菌丰度增加所致。微生物宏基因组分析指出,T2和T3显著提高了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值得注意的是,牡蛎壳粉虽未能大幅提升腐殖化程度,却有效减少了废弃物的量(OM损失为43.57%,远超CK的35.34%),在维持堆肥质量的同时实现了废弃物减量化。 以上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烟台市科技发展计划等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 Cui,Y.,Zeng,Y.,Hu,H.,Zhang,Y.,Wang,D.,Feng,D. 2024. Biochar,phosphate,and magnesium oxide in seaweed and cornstarch dregs co-composting: Enhancing organic matter degradation,humification,and nitrogen retention. Waste Manage.,187,207-217. https://doi.org/https://doi.org/10.1016/j.wasman.2024.07.024 Feng,D.,Cui,Y.,Zeng,Y.,Wang,D.,Zhang,H.,Zhang,Y.,Song,W. 2024. Enhancing compost quality through biochar and oyster shell amendments in the co-composting of seaweed and sugar residue. Chemosphere,366,143500. https://doi.org/https://doi.org/10.1016/j.chemosphere.2024.143500 Zhang,Y.,Wu,J.,Yuan,J.,Chen,Q.,Wang,D.,Cui,Y.,Xie,M.,Li,H.,Feng,D. 2024. Nitrogen fixation and calcium activation of oyster shell during composting and its performance on acidic soil amendment.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 Innovation,36,103792. https://doi.org/https://doi.org/10.1016/j.eti.2024.103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