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企纷纷“跨界”布局海上风电 但项目盈利前景普遍不乐观》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12-02
  • 11月24日,全球最大的在建海上风电场Dogger Bank三期工程达成电力交易协议,购电合约总计规模为120万千瓦。其中,拥有该风电场40%股权的挪威国家能源公司签署了48万千瓦电力购买合约,壳牌、英国森特理克公司和英国SSE公司旗下的电力交易部门三家分别签署了24万千瓦电力购买合约。

    不过,多家能源市场研究机构却指出,Dogger Bank项目因其中标电价过低而存在“赔本”风险,即使是目前欧洲最受瞩目的海上风电场,其盈利前景也不明朗。

    “明星”风电场盈利或低于预期

    据能源行业资讯网站“上游在线”报道,一项由挪威政府主导的研究显示,按照目前欧洲海上风电行业规定、Equinor投资标准和公开信息,Dogger Bank项目预期净现值约为-9.7亿英镑,该项目总投资预期内部回报率为3.6%,回收期为17年。

    这一结果意味着, Dogger Bank项目的回报率实际上没有超过Equinor公司本身的回报率要求。今年6月,Equinor将其海上风电的预期回报率从6%-10%下调至4%-8%。但上述研究却发现,Dogger Bank的预期回报率可能低于修订后的范围。

    不仅如此,业内也有测算指出,Equinor旗下另一座位于英国北海地区的Dudgeon海上风电场,于2017年开建,内部回报率实际上能够达到9%,回收期为12年,这也让Dogger Bank的盈利水平显得更低。

    该研究发布后,Equinor并没有驳斥这一结论,反而发出声明强调称,该公司将从出售项目股权中获得盈利。

    据了解,Dogger Bank位于英国北海海域,离岸距离在130千米-190千米范围内,分为三期进行开发,总计规划装机规模为360万千瓦,每期工程分别为120万千瓦。该海上风电场由英国能源巨头SSE Renewable、Equinor和意大利能源公司埃尼(Eni)共同拥有。在业界看来,这一海上风电场一旦建成,不仅将成为该区域内的“巨无霸”,也将是各种新兴海上风电技术的“大型试验场”。

    电价降幅超预期

    多家行业研究机构认为,快速下降的海上风电项目中标电价是Dogger Bank项目盈利前景不佳的主要原因。

    上述挪威政府主导的研究分析认为,近年来欧洲乃至全球海上风电装机都处于快速增长阶段,规模化开发让海上风电项目成本快速下降,同时也为开发商带来了强劲的投资回报。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油气公司参与到海上风电市场之中,愈加激烈的项目开发权竞争让中标电价不断走低。

    根据挪威斯塔万格大学工业经济学部门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4年前开建的Dudgeon海上风电场成交电价为150英镑/兆瓦时,而最新的Dogger Bank电价却已经降至40英镑/兆瓦时。

    挪威经济学院金融学教授Thore Johnsen指出,此前,欧洲海上风电项目通常是由开发商与政府商定固定电价,并由政府提供一定的电价补贴,这一模式为欧洲海上风电开发商带来了巨大利润,但现在这一模式却可能不再适用。

    在Thore Johnsen看来,由于目前各大传统油气公司正面临着来自投资方和政府方的巨大低碳转型压力,他们会积极地参与到清洁能源项目之中。实际上,油气行业本身盈利优厚,这也让这些油气公司能够投入大量资金进入海上风电领域以获得市场,但最终盈利能力可能堪忧。不仅如此,大量油气公司的介入也很可能让清洁能源项目招标陷入“价格战”。

    《金融时报》也曾报道称,油气公司得益于其巨大的盈利能力,能够将巨额资本投入海上风电,即使项目盈利情况不佳,也能够快速获得项目开发权。在今年2月英国政府举行的80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招标中,报出最低价格的开发商正是由英国油气公司bp和德国电力公司RWE组成的合资公司,最终“战胜”了丹麦可再生能源巨头沃旭,获得了项目开发权。根据融资计划,bp实际上每年每吉瓦投资额达到1.54亿英镑,投资占比达65%以上。

    海上风电新项目盈利愈加困难

    为此,多家金融分析机构发出警告称,固定电价为海上风电开发商带来的稳定盈利时代已经过去,在供应链波动、电价下降、制造成本上涨等不利因素下,未来海上风电项目开发商的盈利水平将难以有向上潜力,甚至有下滑风险。

    瑞士可再生能源公司Vattenfall风电部门主管Helene Bistrom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海上风电行业正处于高速增长的时期,但从现实来看,风电开发商要达成装机目标却并不容易。“全球风电产品供应链中断、政府许可困难、监管趋严以及其他相关不利因素都让风电市场环境充满了挑战,开发新项目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实际上,从沃旭发布的三季度财报来看,该公司营收中约有2/3来自于海上风电业务,但三季度风场平均风速维持在8.7米/秒,低于此前估计的正常风速9.3米/秒,这也让该公司海上风电场可利用率维持在94%左右,与因疫情影响而营收暴跌的2020年表现持平。沃旭曾警告称,除了低风速这一问题外,供应链中断、产品制造一再推迟,这些因素都为海上风电行业带来了挑战。

    《金融时报》分析认为,中标电价的持续走低很可能会让投资者无法获得合理利润,如果持续维持这一海上风电投标机制,甚至将对英国政府制定的减排目标造成威胁。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zhiku/2021/12/01/detail_20211201112262.html
相关报告
  • 《磷酸铁锂企业纷纷布局“一体化”》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11-24
    • 近日,宁德时代发布公告称,拟由控股子公司在湖北省宜昌市投资建设邦普一体化电池材料产业园项目,投资总金额不超过320亿元。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太瓦时时代,头部动力电池企业产能规模普遍向百吉瓦时体量迈进,这就需要配套材料规模向10万吨级别以上迈进,倒逼动力电池企业深度参与到上游布局之中,加速一体化布局。 推动成本下降 宁德时代表示,邦普一体化电池材料产业园项目的实施,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在锂电新能源产业的战略布局,发挥产业协同优势,保障电池材料供应,推进退役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目标。 业内有分析认为,通过自建、并购或参股等方式,扩大产能规模,不断提升原料自供占比,提升产能利用率,可以降低制造成本。“降本是电池企业‘一体化’布局的主要原因。”伊维经济研究院研究部总经理吴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磷酸铁锂的价格比三元电池低,短期之内会有很大市场。像邦普原来只做前驱体,在看到磷酸铁锂的发展趋势之后也开始布局。” 另外,富临精工、湖北万润、德方纳米等磷酸铁锂企业也在向上延拓磷酸铁锂原材料布局。湖北万润与龙佰集团合建磷酸铁,并锁定硫酸亚铁等上游资源;富临精工入股恒信融谋局盐湖提锂,拓宽原材料供应链;德方纳米新建年产20万吨磷酸铁锂前驱体项目。 “‘一体化’布局有助于提高企业电极材料的生产连续性、批量一致性,进行工艺、质量控制,降低整体成本,缩短供货周期,压低原材料及半成品的库存量。”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者曹广平说。 化工企业跨界涌入 大批化工企业也跨界涌入。9月,眉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对万华化学(四川)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磷酸铁锂锂电正极材料一体化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第一次公示,建设内容包括年产5万吨磷酸铁、5万吨磷酸铁锂;另外,新洋丰、川发龙蟒、川金诺、川恒股份、龙佰集团、中核钛白、安纳达、司尔特等磷化工和钛白粉企业,也宣布利用主营产品的副产品跨界投建磷酸铁、磷酸铁锂材料项目。 曹广平认为,化工企业的入局,代表目前新能源汽车及电池产业的热度已经形成跨界传导。产业链纵向一体化的同时,横向上也加大了产业化规模化程度。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从万华化学进军磷酸铁锂领域看,跨界而来的企业是在锂电池产业链上进一步延伸至上游,拓展锂电多元化产品组合。“因为磷酸铁锂的很多原材料都属于化工原料,所以化工企业入局是充分利用了自身原材料供应方面的优势。另外,跨界到新能源对他们来讲也是一个转型升级的方向。”吴辉说。 需要理性看待 由于磷酸铁锂电池需求持续旺盛,磷酸铁及磷酸铁锂产能供不应求,规划产能快速扩张。据研究咨询机构高工产业研究院统计,截至8月,磷酸铁锂正极总规划扩产超过了240万吨。业内人士判断,随着产能大规模集中投放,竞争会加剧,资源掌控、成本控制和产品迭代能力将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 “总体来讲,无论是自行布局,还是像宁德时代那样通过投资的方式来布局,上下游一体化布局的方式,都能够在原材料价格上涨且上涨预期很强烈的情况下,锁定一部分上游材料的供应量和供应价格,从而降低电池的成本,对冲价格上涨。”吴辉称。 “目前的新增产能,以重复上量为主,有助于缓解当前的电池荒和电池材料荒以及原材料大幅涨价的困境,但是未来会显现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弊端。当前,磷酸铁锂电池技术路线的回归虽然是合理的,但电池技术不可能停滞不前,磷酸铁锂阶段性过剩后,产业及技术发展反而会承受较大损失。”曹广平说,“建议企业在‘一体化’布局、新上铁锂相关项目的同时,也要关注下一代电池的技术开发。一旦政策或技术路线有变,铁锂回归后,是否又会过热,需要理智研究。”
  • 《国际动态 | 多国加快海上风电布局》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10-10
    • 世界最大的海上风电场全面投产 8月31日,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风电场Hornsea 2已经全面投产。该风电场位于约克郡海岸89公里处,由165台风力涡轮机组成,将为140多万英国家庭提供低成本、清洁和安全的可再生能源。 Hornsea 2位于Hornsea 1号风电场旁边,这两个风电场加起来可以为250万户家庭供电,将为英国政府实现到2030年运营50吉瓦海上风力发电作出重大贡献。 苏格兰最大海上风电场正式投产 近日,法国道达尔能源与苏格兰和南方能源公司宣布,耗资30亿英镑(约合242.16亿人民币)、距苏格兰东部安格斯海岸27公里的Seagreen海上风电场项目正式投产,其装机容量达1.1吉瓦,为100万户家庭提供电力。 据悉,Seagreen是苏格兰地区最大的风电场,将于2023年上半年全面投入使用。 澳大利亚政府公开其发展世界级海上风电项目的六处地区 近日,澳大利亚宣布该国发展世界级海上风电项目的六处地区,以便推进该国的可再生能源产业。这六处地区分别是维多利亚州吉普斯兰区附近的巴斯海峡、新南威尔士州亨特区附近的太平洋海域、新南威尔士州伊拉瓦拉区附近的太平洋海域、维多利亚州波特兰区附近的南大洋海域、塔斯马尼亚州北部附近的巴斯海峡、西澳大利亚州珀斯附近的印度洋海域。 澳大利亚能源部长表示,该国海上风电产业每年将创造3000-8000个就业岗位,未来海上风电场的布局将位于工业中心和港口周边。 丹麦两家企业将合作开发浮式海上风电场 近日,丹麦马士基海洋服务公司和斯蒂达尔技术公司已就开发浮式海上风电场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斯蒂达尔技术公司掌握了可用于工业化部署浮式海上风力涡轮机的Tetra技术,而马士基公司之前在开发和利用石油与天然气能源中掌握的移动钻井平台技术也可应用于海洋领域。双方合作的首个浮式海上风电场预计将于2028年建成。 波罗的海八国签署推动海上风电发展的《马林堡宣言》 8月30日,丹麦、瑞典、芬兰、德国、波兰、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等波罗的海八国在波罗的海能源安全峰会上签署《马林堡宣言》,旨在加速发展海上风电。 宣言计划到2030年将波罗的海地区的海上风电装机容量从目前的2.8吉瓦提高至19.6吉瓦。宣言还规划从丹麦博恩霍尔姆岛铺设一条连接德国、长约470公里的电缆,以便在需要时输电。 欧盟委员会主席表示,我们正在利用风能摆脱俄罗斯化石燃料的束缚,实现气候中和,海上风电可以为此做出巨大贡献,到2030年,波罗的海海上风电将满足约600万户家庭的能源需求。